失败的自己,并不可耻

虎嗅网  •  扫码分享

三十几岁的我,需要回答“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问题了吗?


我想到这个问题,正是因为在最近一个月里,我经历了4次进入最后一轮却仍告失败的面试——其中既有极其简单的店员岗位,也有脑力劳动岗位,创业团队


如果找工作的周期是无限长,每个人都会有一个坑位。


失败的经历远比成功更值得被看见,当我掉进坑里五次,第六次,我就可以绕过那个坑。


一、00后与年龄的注视


某一次面试,我同批的候选人大多是00后。他们在自我介绍中表现出的拘谨与不自信,让我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有个小B,一再强调自己获得过多少证书,却因为专业受限,无法考取资格证而难以就业。


我很清楚这不是面试官喜欢的答案,这些年的职场经验告诉我,面试必须充分告诉面试官我为什么选择你,我可以创造什么价值,而不是我有何不容易。


还有个小A,在面试后惊讶地对我说:“真的看不出来你已经三十几岁了。”


小A和我通过面试,小B没有。


年龄问题,我想忽略,但它始终在招聘官的眼里构成了不同的解读。


但意外之处是,我通过了,又因为文身被淘汰了。


当天的场景是:


某:“我可以看看你的文身吗?啊,还挺可爱的,但不行,我问了领导,公司要求不能有文身”。


我:“但是我来之前跟你们的面试官沟通过这个问题,可以穿冰袖。”


此后的对话已经陷入无异议,并以对我的交通成本做出补偿收尾。一切出于我的职场经验,事情发生多半由个人兜着,打工人不能为难打工人,所以就让它随风。我最后给招聘官说,这公司太傲慢了。 (如果你有的选,赶快走)


在我左臂上的几个小图案,就像小时候在作业本上贴的贴纸,充满童趣与自我认可。 (郑重提醒:未成年人不要文身。文身是永久印记;即使成年,也请在决定前想象十年后是否仍能接受,并考虑身体部位的暴露或隐藏等问题;最好与值得尊敬的人讨论后再做决定。)


自我认可的道路是曲折的,但结果应该是接纳自己,内外一致。


我在意的是,这背后可能存在一种声音:“如果你像大多数一样,就没这些麻烦。”


这个视角是,企业筛选人的机制,即反映企业价值观,是否存在更多隐藏的刻板印象。


年龄、性别、学历、父母情况?诸如此类,是普通求职者最容易在求职中被冒犯的板块,有朋友还遇到过,直接在求职中PUA你的价值观的情况。例如你为什么不结婚?


用脱口秀演员小鹿的段子来说,这样的问题就像你直接钻进了我的被窝一样疯狂。


作为一个有两年创业经验,雇佣的员工只有我自己的前“主理人”老板来说,我也曾经想过,如果我未来拥有自己的公司,我需要如何建立企业文化和审查机制,以避免我公司钻进此类胡作非为的HR。


说到女性,我最近看了美国已故大法官金斯伯格 (RBG) 的纪录片。并在看完之后沉默良久。


她是如何一步一步实现平权的理念,以及她的幽默感与沉着冷静并存,成为时代偶像的人,她的故事是否可以支撑我们,去克服自己在工作、生活甚至人生中遇到的“麻烦”。


这位美国历史上第二位女性大法官,曾因所处年代的性别歧视,手握最优异的成绩也曾被设置了门槛,因为女性的身份一度找不到工作。


偶像的力量是,照亮普通人夜行的路。


学会独立,不要愤怒,把时间投入到需要你去做的事情上。


二、结构性问题


近几年,每年约有1000万本科毕业生投入职场。十一年下来,市场上可能有“一个亿的我”。


这是个荒谬的算法,却揭示了现实:在庞大的人群中,你若没有差异化,就会轻易被刷掉。


企业设置层层筛选:专业、年龄、身高……最后,很多人被迫进入“大蓄水池”,去做外卖员或其他替代性工作。


精英圈层已被祛魅,越来越多的成功者承认运气占了很大比重。


在这样的结构性问题之中,“躺平不卷”的A选项卡,往往留给暂无后顾之忧的人。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这几年,许多高收入者宁愿短暂停止收入,只为先“活着”。


一个“死循环”式命题——如果命题是:我需要工作→有钱→才能生存,但又没有工作机会,这是不是构成一个死循环?


受困于这个命题的人,往往在三件事之间拉扯:


1. 需要稳定工作来解决生存;


2. 没有工作机会却仍需要钱;


3. 时间是否有限——如果时间无限,也许每个人都会“得到一个坑”。


所有求职者都在面临这个困局,直到那只“萝卜”找到暂时合适的“坑”。


选项有哪些 (只是摆在那儿)


  • 等待:托关系或继续投简历;


  • 接受短期工作先解燃眉之急 (如外卖等)


  • 吃老本;


  • 选择相信自己可以先做小收益,在时间轴上逐步增长,直至超过稳定工作的水平。


你选什么?


开店之后,我的个人简历有点不同了。我时常能通过某些企业的筛选机制,获得面试机会,与此同时,也存在反面。


我反复回答“为什么开酒吧”“为什么不继续创业”“为什么又回到职场”等问题。


我看到曾经有一个小孩,认为独立=经济独立,于是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打工之旅。突然有一天,小孩发现,这一路里真正“有意义”的时刻压缩出来有点有愧于十年这个计量单位;于是,小孩跑出去做自我检测——这就是创业的起点。


2年后,小孩创业结束,说失败了也对,说收获了也对。


原来努力与结果并不构成必然关系。小孩接纳了失败,也收获。


三、不要忽视你创造的“小变量”


我创业两年,没学会开坦克漂移,也没吃过全国的蚯蚓,但我会打酒、做活动、唱午夜动感单曲;有时间就能写三千字文章不用AI打草稿,也能把厕所刷得通亮……


鲁豫在播客《岩中花树》中提到:她曾因被误解而选择沉默,后来决定通过更多表达来化解。


我也常用范德彪的话自嘲:“允许你对我有误解,但咱们慢慢处。”


同事认识我“同事”的一面,读者认识我“写作者”的一面,顾客认识我“主理人”的一面。


我想到给中年边缘的我们:一种温和的改善与推动美好生活的方案。


从0开始搞副业,再把副业变主业——切实可行;要么成为顶尖,要么在某些板块里不可替代。


你的焦虑源头,常常就是解决问题的钥匙。


放下,不是搁置,而是换个方向,去追求属于你的人生之路。


如果说成功的瞬间像晴天的太阳,那么耀眼;失败的经验更像夜晚的星星。夜色很黑,只有少数会被一眼识别——勺子星中的一员,或那颗耀眼的北极星。而其他的大多数,也在闪烁,并照亮夜行人的路。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不告UP ,作者:大分子也是小刘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