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保险不如买保险股

虎嗅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出品 | 妙投APP

作者 | 刘国辉

编辑 | 关雪菁

头图 | AI生图


今年以来看惯了保险公司在二级市场举牌上市公司。而就在最近,接连有上市保司在二级市场被举牌。

 

8月12日,中国平安买入中国人寿H股950万股,对中国人寿H股持股数量达到3.75亿股,合计占中国人寿H股的比例突破5%,达到5.04%。

 

8月11日,中国平安买入中国太保H股股票,合计耗资约5583.87万港元。在举牌前,中国平安持有中国太保H股的比例为4.98%;举牌后,中国平安持有5.04%的中国太保H股。

 

8月7日,挪威央行买入134.81万股众安在线股份,持股比例升至众安在线H股股本的5.07%,在总股本中的持股比例达到约4.92%,成为众安在线第五大股东。

 

保险股正在变得抢手。牛市之下,愈加凸显保险股的投资价值。

 

就在最近,人身险定价利率再度调整,普通型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将从2.5%下调至2.0%;分红险的保证利率上限将从2%调整为1.75%,万能险从1.5%调整至1.0%,储蓄险产品的吸引力走在下降通道上。如果仅从收益的角度看,短期内买储蓄险可能真的不如买保险股了。

 

保险涨幅好于银行,逻辑何在?

 

今年以来资金抢筹银行股,银行股整体表现不错。实际上保险板块的表现不逞多让。Wind数据显示,截至8.22日,包含42家A股上市银行股的万得银行行业指数年内上涨了16.52%,而包括了6家A股上市险企的万得保险指数上涨了18.67%。如果剔除即将退市的天茂股份,只包括5家国有大型上市险企的保险精选指数则上涨了20.97%,均高于银行板块。


中证指数的表现也是如此。


买保险不如买保险股

中证银行指数(图中蓝线)VS中证保险指数(图中红线)

 

保险股在内地上市较少,在港股上市较多。涵盖了内地港股保险上市公司的华证陆港保险产业主题指数,比较全面反映保险整体表现。如果算上港股上市保司,保险板块上涨更加显著,数据显示,截至8.22日,华证陆港保险产业主题指数年内上涨了35.95%。高于A股保险指数,主要是因为港股保险股特别是中小盘保险股涨幅更加明显,如众安在线年内已经上涨了61%,阳光保险上涨65%,中国再保险则已经上涨114%。

 

保险股的上涨逻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顺周期属性显现。 资本市场复苏预期下,保险业资负两端均具备顺周期弹性,如保费受益于股市上涨带来的消费回暖, 投资端更是直接受益于资本市场活跃。保险公司利润来自利差、死差、费差。费差大致可以理解为保险投资端带来的收益,减去兑付给客户的收益,所得到的利润水平。 近来国家鼓励险资等中长期资本入市,规模巨大的险系私募证券基金管理公司数量已增至6家,国寿、太保、新华、太平等主要险企均已入局,资产端将更多配置在股市,受益于股市回暖的程度会进一步增加。

 

多数上市保司股息率水平还不错。 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上涨,股息率有所下滑,不过仍在较好水平。华证保险指数目前股息率达到2.86%,仍有吸引力。上市的保险公司多为居于头部的央国企,分红水平还是不错的。如新华保险目前A股、H股12个月股息率分别达到3.76%和5.29%,被平安举牌的中国太保A股、H股12个月股息率分别达到2.72%和3.22%,非国企也不错,如中国平安目前A股、H股12个月股息率分别达到4.24%和4.83%,阳光保险12个月股息率达到4.9%。

 

估值上还算可以。 Wind数据显示,包含国寿、平安、人保、太保、新华五家公司A股股票的万得保险精选指数目前市盈率TTM为9.17倍,处在10年历史分位点为8.82%,还在历史低位。

 

基本面稳中向好。 负债端保费依然维持增长,今年前6个月,保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合计达3.74万亿元,较2024年同期增长5.04%。寿险业务表现尤为亮眼,6月单月同比增幅达21.0%。1-6月人身险公司原保费收入27705亿元,同比增长5.4%,财产险公司原保费收入9645亿元,同比增长5.1%。市场格局也比较稳定。资产端受到股市影响,也表现不错。

 

对于A股保险上市公司来说,虽然也有不少涨幅,不过今年以来行情最佳的无疑是小盘股及微盘股,今年以来中证2000指数截至8.22日已经涨了34.69%。代表大盘股表现的沪深300指数则只有13.58%。 保险股基本都是沪深300指数成分股。在当下风格转换如果发生,将比较有利于保险股继续表现。


中信证券最近在研报中表示,小微盘背后主要还是依靠纯粹的流动性来驱动上涨。中证2000指数样本在2024年和2025Q1的利润同比增长中位数分别只有-6.7%和3.0%。结构性的亮点无法掩盖整体性的平庸,自下而上的合理性在加总后在整体上就变得不合理。

 

保险基本面处于持续改善中

 

展望未来一段时间,保险股继续上涨的逻辑依然持续。受益股市上涨的程度仅次于证券板块,股息率也还有一定吸引力。


目前对分红形成一定困扰的是净利润中有一部分是股市上涨带来的浮盈,并未落袋为安,因此保险上市公司的股利支付率有所下滑。不过分红金额还是增长明显的。数据显示,在2024年,上市保司的分红增长都比较明显。五大上市险企合计分红907.89亿元,同比增长超20%,分红数额创新高。新华保险分红金额同比大幅增加近200%,接近2023年全年净利润。中国人寿分红金额同比增长达到51.1%;中国人保分红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5.4%;中国太保同比增长5.9%。

 

最重要的是,基本面的优化有望持续。


近年来困扰保司最大的问题在于利差损风险,前期热卖的增额寿等储蓄险产品给到客户的预定利率较高,而市场利率呈现下行态势。 现在看来利差损风险有望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一方面受益于股市上涨,投资收益率表现较好,弥补了债市利率下滑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在产品端主要保险公司都在力推分红险转型,扭转普通型保险为主的局面。相对于与固定收益类型的普通寿险相比,分红险收益由固定收益与浮动收益构成,目前按照写进合同的预定利率给与固定增值,同时视投资状况与费用控制情况,将分红险经营的收益至少七成用于分行,形成浮动收益,从而改善人身险产品承诺收益过于刚性、投资收益率不断下滑带来的行业风险。

 

最近人身险定价利率再度下调,普通型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将从2.5%下调至2.0%;分红险的保证利率上限将从2%调整为1.75%,万能险从1.5%调整至1.0%,这样保险机构在负债端的成本将进一步下降,对冲利差损风险。在最近的预定利率下调中,分红险下调幅度最小,这也体现了政策对于分红险的呵护。

 

当然, 预定利率下调在降低负债端成本的同时也可能降低保险产品的吸引力,对保险需求产品不利影响。不过预计影响也不会太大,2023年7月至今,普通寿险、分红险、万能险预定利率已经多次连续下调,但人身险保费水平依然维持稳定增长。表明市场对于稳定性强、刚性兑付的资产天然有需求。尤其是涉及到财富传承,对于高净值人士而言始终有配置的需求


时间段 预定利率
2013年8月-2019年8月 预定利率降至4.025%
2019年9月-2023年7月 预定利率进一步降至3.5%
2023年7月-2024年8月 预定利率为3%
2024年9月1日 预定利率将降至2.5%
2025年9月1日 预定利率将降至2.0%

普通寿险预定利率水平变化情况

 

另外随着分红险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收益将通过浮动收益来实现,预定利率的影响可能会下降。因此需求层面并不悲观。

 

渠道方面,最大的渠道代理人渠道受到报行合一政策影响,目前产能有所下滑,不过经过最近几年的清虚和代理人渠道改革,目前主要保司的代理人数量初现止跌企稳态势,2024年平安、太保代理人数量有小幅增长,国寿、新华有小幅下滑,不过绩优人力在增长。随着报行合一政策逐渐消化,产能有望进一步修复。


第二大渠道银保作为最早实施报行合一政策的渠道,目前已经开始恢复增长。 保险产品同质化较强,比较依赖渠道销售能力。渠道产能的企稳回升,对于保险企业保费增长会有较大的积极影响。

 

投资端,保司在二级市场掀起了举牌潮,在银行、公用事业等高股息领域增持了不少股份,另外保司通过设立保险系私募证券基金的形式,加大了在股市的长期投资。在股市慢牛趋势下,投资端表现有望持续改善。

 

政策层面, 保险是金融政策最为支持、最为正向的领域。 近年来银行和证券业绩都受到政策层面的不利影响,如银行需要降低利率和收费来支持实体经济,证券行业受到IPO收紧、限薪等影响,而保险面临的政策环境最为积极,去年国务院层面出台了国十条支持保险业高质量发展,保险业央企也在去年集体更换了一把手,国家寄望于保险业在养老、医疗支付、资本市场建设等社会经济稳定发展重大议题中发挥更大作用,也意味着保险业在渗透率逐渐提升的情况下,未来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另外对于投资者来说,保险业的吸引力还来自于市场格局的稳定,头部公司份额稳定,实力突出,且上市企业基本都是头部公司。相比于科技、制造等领域格局易变,保险行业的格局少有颠覆性公司出现。

 

这样,保险板块格局稳定,增长持续,受益股市上涨的弹性高,在牛市中的投资价值还是比较突出的,在牛市环境中有不错的配置价值。

 

按照目前的预定利率,保险股在牛市中的涨幅会明显好于保险产品的收益。

 

相比之下, 保险产品的收益胜在长期稳定性,以及写进合同带来的确定性。保险股很难有持续的上涨,在熊市中会有明显的下跌,而保险产品则是稳定收益,且刚性兑付。由此带来的财产传承等功能也是保险股所没法比的。

 

保险股下半年会迎来业绩高基数,增速可能下降

 

对于保险上市公司来说,当下比较尴尬的是业绩基数低的阶段即将过去,去年上半年保险上市公司业绩一般,到三季度业绩陡然高企,主要是因为9.24行情后市场估值抬升,带来了保险公司业绩的起飞。


以弹性最高的新华保险为例,2024年上半年营收增长13.6%;净利润110.83亿元,同比增长11.1%。全年来看,营业收入同比大增85.3%,净利润同比增长201.1%。业绩高增主要来自下半年。现在随着市场进入三季度,业绩基数变高,业绩增速可能会下降较多。

 

中金公司在最近的研报中也表示,近两年很多投资者形成了一种认知是保险的Beta属性比券商强,这在过去6个季度是成立的,但向后未必,主要由于保险此前盈利低基数,后续盈利基数里隐含的股票收益率已经较高,而盈利想要有向上弹性不仅需要股票涨、还需要股票涨幅相较可比报告期有所扩大;考虑到3Q25开始的高基数,即便股市继续上涨,保险的盈利弹性可能会开始减弱,此前Beta属性较强的公司可能也处于短期盈利预期高点。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