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代定律」下,百年吸尘器如何做出新意?
消费电子行业,真的越来越卷了。
每年都要发新品,但产品的节奏往往未必和研发以及技术关键进展的节奏匹配。所以很多时候,尽管消费者看似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选择,但真正在选择的时候又很容易一头雾水:「这些产品到底有什么差别?」
甚至于,越来越多消费者发现,一些近年来被推向消费市场的全新品类,很容易陷入同一种创新陷阱循环里。
我们姑且把这个陷阱叫做「前三代定律」。
现象很简单:一个全新的品类,第一代完成品类验证;第二代补强技术短板;第三代在提升参数的基础上,提升用户体验。在这个阶段里,似乎每一代产品之间都可以拿出让人眼前一亮的可见创新。
但是,一旦进入第四代以后,创新的步伐就很容易放缓,逐渐进入到小修小补的停滞状态。以绝大多数消费者最熟悉的智能行业为例,在 iPhone 4 之前,几乎每一代苹果手机的发布都可以让全世界为之赞叹。但这些年手机行业的创新,越来越集中在参数层面:CPU 性能、面板清晰度、拍照体验……·
这些创新,真的是用户们最大公约数的真需求吗?
在这个看似成熟、实则「卷成麻花」的环境下,发现真问题,找到新的解题思路,是整个消费电子行业此刻正面临着的一大难题。
从「吸尘」到「清洁」
早在 1870 年代,美国市场就已经出现过一类通过动力辅助进行除尘的机器:「地毯清扫器」。
运行时,它先利用鼓风机把高压气流吹向地毯,使得深层的灰尘先扬起再掉落,最后进行回收。地毯清扫器被视为吸尘器的前身,但其实它的核心工作原理主要靠「吹」,和「吸」并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20 世纪初,吸尘器真正的 1.0 版本上线了。工程师们首先为它装上了一个大型密封的「集尘袋」,利用真空负压的原理实现了字面意义的「吸」尘——对于清洁工来说,这是一个重大进展,因为他们的肺部不再需要被工作时扬起的尘土所污染。此外,电动马达也被放进吸尘器里,这让设备的体积大幅减少,从工厂走入了家庭。
不过,1.0 版本的吸尘器也存在一个问题:随着灰尘增多,吸尘器的吸力会受到影响。所以用户必须频繁地更换和清洁集尘袋,才能维持机器的有效性。
早期的真空吸尘器,需要连接一个巨大的集尘袋 |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这个问题终于在 1970 年代末得到了解决。新一代工程师通过引进气旋分离技术,使得空气和灰尘两种原本混合在一起的物质可以被有效分离。吸尘器自此告别了「集尘袋时代」,从一台需要精细化维护的设备,演进为了随时可以开机的家用电器。吸尘器也进入了 2.0 阶段。
过去 20 年里,随着电池和 AI 技术的快速发展,吸尘器也进入了 3.0 时代。更轻、更小的无线吸尘器和扫地机器人等全新品类走向市场,吸尘器在消费端真正迎来了跨越式增长,成为了大多数家庭必备的清洁工具。
不过,尽管这个品类已经经历了上百年、三个大的版本迭代,却仍然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怕水」——吸尘器在应对「干垃圾」(如灰尘、毛发、尘螨)时游刃有余,但一旦碰到「湿垃圾」就很容易连滚带爬。
举个例子,如果家里的毛孩子不小心打翻了一碗牛奶麦片早餐粥,看起来问题很小,收拾起来却会非常麻烦:你需要先用毛巾/纸巾处理地面固液混合的粘稠物,然后再用吸尘器收拾剩下的残渣。如果面积比较大,可能还要再用拖把清洁一次。既费时又费力。
所以对于用户来说,吸尘器目前还只是日常清扫中的一环。以笔者个人体验为例,我每次清扫一般会经历先扫(大尘土)、再吸(小毛发)、最后湿拖的一套流程。每一个步骤,我都需要更换一个工具:扫把、吸尘器、拖把/洗地机轮番上阵。
困扰在于,家里的工具越来越多,但每个工具可以处理的任务又相对有限。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我并不希望每一个工具局限在特定步骤,反而更需要一个可以应对各种复杂场景的清洁机器人。
说白了,用户想得到的是便捷的「清洁成果」,而不仅仅是一张满分的「吸尘」试卷。
一台可以拖地的吸尘器
想要得到一次满意的清洁体验,实用主义者会告诉你,你得雇一个靠谱的保洁阿姨;科技爱好者则会说,再等等,人形机器人以后就能帮我们做所有家务了。
但毕竟人形机器人时代还需要漫长的技术发展,人类短时间内还无法享受「L4」级别的智能家政服务。
所以,同时摆在科技公司面前的挑战和机会是:让下一代智能硬件,适应更多更复杂的清扫场景,让「清洁」变得更简单。具体到吸尘器这个品类来说,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要解决它「怕水」的问题。
在现有吸尘器设计逻辑里,液体一旦被吸入,湿润的水汽极容易造成高速运转的电机短路,使机器失去清洁效果甚至完全报废。看起来,「吸力大」和「应对更多场景」,对于吸尘器来说是两个彼此矛盾的用户需求。
但就在近期,追觅科技的一款吸尘器新品 V30 Pro 成功引发了笔者的兴趣。因为他们居然声称,做出了一台「可以拖地的吸尘器」。
第一眼看去,追觅 V30 Pro 的机身形状和市面上其他吸尘器产品非常类似。追觅的工程师告诉我们,它的神奇之处体现在一个单独为它研发的刷头里。
首先,在这个刷头里,追觅工程师们集成了一个仅有乒乓球大小的「水气分离装置」——你可以理解为在这个微型空间里,建造出一个迷宫式的气流通道。液体、固体、气体经过通道时会反复碰撞、减速,重量不同的固体、液体、气体在离心力和结构引导下,被分离开来。最后只有干燥的气体才能进入后方的风道里,而固液垃圾则被留在了刷头内的污水箱中。
在解决「防水」这个过往困扰吸尘器品类已久的技术限制后,下一步的重点是拓宽其服务范围。追觅的工程师们认为,下一代吸尘器应该是「吸尘器+洗地机」的合体,可以同时完成地面清洁、湿式清洁两项任务。
工作原理并不复杂,核心分为两点:第一,需要向滚刷不断供水;第二,刷头要能实现自清洁,不能越拖越脏。
追觅 V30 Pro 的解题思路是,在刷头内集成一套小型的活水洗地系统,包含清水箱、污水箱、立体喷淋、电动滚刷等等,让吸尘器也可以完成湿拖的工作。
这样一来,在不改变吸尘器整体设计的基础上,追觅工程团队靠着极致地集成化处理,在刷头内的小空间里同时进行的解决了防水、除污两大关键问题。在追觅 V30 Pro 上,只需要更换两个不同的主刷头,就可以拥有既能「吸尘」又能「清洁」的新清洁助理,吸尘器的使用场景也极大地得到了拓展。
在卷成麻花的赛道里,找到创新的新思路
可以说,在已经「卷成麻花」的智能清洁赛道里,追觅 V30 Pro 绝对可以算是近年来为数不多让人眼前一亮的突破。
我们可以再从头梳理一下这次创新的逻辑:
首先,它并没有因为参数的优势「自鸣得意」,而是回到用户视角中,找到这个品类在使用过程中最大的痛点:通用性不够、环境适应性不足。
对于消费者来说,「先扫、再吸、最后湿拖」的这一套流程,意味着工具的频繁更换以及重复的体力劳动。在 V30 Pro 上,用户只需更换一个刷头,就能同时完成「干吸」和「湿拖」两种任务,显著优化了工作流程和维护成本。
接着,在挖掘出需求后,追觅工程师重点突破了过去困扰吸尘器最大的技术难题:怕水。
这一步的核心,是通过流体力学和元器件集成化的方法,把混合在垃圾中的固、液、气三种不同状态的物质进行分离。既保护了高速电机不被水气侵蚀,又使得液体垃圾进入污水箱易于清理和打扫。
追觅 V30 Pro用实际能力证明了一件事:在多数人习惯性蒙眼向前冲的时候,有时候换一种解题思路,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而这种解题思路的转换,或许正是破解消费电子「前三代定律」怪圈的钥匙。
在技术高度成熟的今天,真正的创新突破,不仅仅是性能参数的突破,更重要的是回归到对用户真实痛点的洞察,以及将其巧妙落地的工程能力的支撑。
这,或许才是科技公司穿越周期,走近用户的真正密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