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数据观》第3期:一个15分钟拿到融资的大数据上市公司

数据观  •  扫码分享

一分创新一分才,一份努力一份功;

数山有路勤为径,数海无涯行作舟!

   ——编辑/Fynlch(王培)

   导·读

  2017年1月25日,数据观特别策划之《非常数据观》 第3期 节目又和大家见面了,我们将继续带您一同探访大数据行业独角兽,本期我们走访了国内最典型、最神秘的大数据公司—— 数据堂 。恰逢数据堂五周年庆典,数据堂董事长兼总裁 齐红威 在《非常数据观》节目与大家一同分享了数据堂的发展历程、商业模式、经验布局等,仅供借鉴和参考。

  数据堂自2011年成立至今已经走过五个年头了,数据堂秉承“专注数据、共享价值”的 企业 理念,依托自身的数据资源优势、技术研发优势、以及丰富的市场运营经验,确立了数据银行的商业模式。数据堂总部位于北京,目前已拥有五家全资或控股子公司,2014年12月数据堂成功挂牌新三板……数据堂一直用行动践行着!

第1期节目点此跳转查看>>>

第2期节目点此跳转查看>>>

↓以下为现场采访花絮↓

《非常数据观》第3期:一个15分钟拿到融资的大数据上市公司

↓以下为节目视频↓

↓以下为文字版↓

   以下为《非常数据观》主持人与数据堂董事长兼总裁 齐红威 对话文字版:

   《非常数据观》主持人:齐总,当初创业的时候为什么会想到选择这个项目呢?

   数据堂齐红威: 这里面有个小故事,因为这个项目在做的过程中,其实选择起来有一个小背景,数据堂的创始团队原来是从NEC中国研究院过来的,也就是说我们这几个创始合伙人都在NEC研究院工作了大概近八年。

在这八年的工作期间一直在做一件事情,就是为电信运营商、汽车厂商、金融机构等做商业智能解决方案,就是俗称的“BI”。在做这些基于数据的智能解决方案时,我们遇到了一个特别大的痛点,就是找数据找不着,也就是说在做一些智能解决方案的时候,有一个很大的需求是数据,这些解决方案是基于数据做出来的智能解决方案,但是在数据获取上其实花了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

   正因为这几年的过程中我们有这么一个痛点,所以出来做这家公司的时候有两个比较直接的选择:

一是沿着以前的路做商业智能解决方案,就是拿数据做智能分析系统,这是我们在NEC研究院做的一个传统业务,出来之后做这个选择是自然而然的;另一个是我们退回去做那个痛点的问题,即只做数据服务,想办法获取数据,把数据加工或处理成标准的产品,然后再服务出去。所以这里面有本质区别,一个是做数据应用、一个是做数据资源。

我举个案例,因为刚才描述的可能很抽象。当时我们在NEC研究院的时候做了一个比较大的项目,是为丰田汽车做大陆用户的口碑分析。背景是因为2008年Toyota在美国的“刹车门事件”,导致丰田汽车特别关注用户口碑,它对口碑的细节要求到对某个车所有部件详细的评论,比如说刹车、油耗、车的外观、车轱辘,甚至车的导航系统,都要精准掌握用户详细的口碑分析。

但这就遇到一个很大的困难,一部车几百个零件和用户能看到的部件,所有评论都要详细、精准地收集、评价出来,这非常难,难的原因不只是技术问题,更多的是需要很大的数据基础可供分析用户的评论和口碑。当时我们为了做这件事情,花了很大力气去获取数据,当时与汽车之家、爱卡、新浪汽车频道、搜狐汽车频道等网站合作,获取用户或车主买车之前、买车过程、买车之后的详细评论,获取这些数据之后还与很多4S店合作,拿到很多车的维修记录及历史。

当时还与北京交通广播(FM103.9)合作,拿到很多用户评价的数据,把这些数据整合到一起,为Toyota做了一个汽车用户的评价系统,后来又把这个系统延展到了尼桑、Honda、斯巴鲁等系列日系汽车,包含国内大众等系列汽车品牌。

这里面一个痛点就是,除了解决里面的核心技术以外,更难的是如何获取到数据,而且速度、规模要足够大。

所以我们做这家公司,我刚才提了两个选择,一个是沿着以前的路做数据应用,方便做解决方案,一个是退回来整合数据,将数据整合好,标准化之后提供出去,数据堂的选择是第二个,这从数据堂的名称也能感觉出来,数据堂,其实就是一个数据资源服务平台或是数据资源运营商,这个角色不知道能不能明白了?

   《非常数据观》主持人:对,明白了。创业其实是一件特别辛苦的事情,那么在这五年的创业过程中,你觉得印象特别深刻或者是特别有意思的是哪件事儿呢?可否跟我们分享一下!

   数据堂齐红威: 说实话,每家公司在创业过程中肯定会经历各种各样的困难,光是资金、团队、业务、客户、市场……可能各种各样的问题都会存在,经历的问题大同小异,当然有一些可能问题更突出一点。

   ▊有这么几个案例:

   第一个, 现在回想起来最有感觉的一件事情是,在2012年下半年、2013年上半年,我们当时做业务,有一度是极其分散的,就是业务没有聚焦,那时候我们做业务跨了好几个领域,有科技部的服务、国家电网项目服务、为上市公司或是IPO排队公司做舆情监控系统,甚至还有现在做的主营业务的这种核心的数据服务的业务,在当时至少涉及这四大部分。当时三十多个人的团队都铺在这四个项目上,其实是很分散的,也就是说导致一个现状,就是都没做好,哪个都有希望,但是哪个都觉得做不深入,到最后就是疲于奔命的感觉,公司路径逐渐就不清晰了,没有未来的一种感觉,虽然每天都很忙。

所以,后来在2013年四月份,我们的创始合伙人聚在一起论证了一个下午加上一个晚上的时间,最后做了一个选择,就是留下一个最有感觉、最核心的业务,其他的全部砍掉了,现在回想起来的一个惨痛教训就是一定要聚焦,尤其是创业公司,业务不能分散。

这算是最大挫折感的东西吧,但是比较幸运的是我们及时醒悟了,并没有在走到末路的时候才醒悟这件事情,我们及时止损或者说是及时把这个错误给扭正过来了。

   第二个, 我估计很多创业公司都会经历的,在2013年上半年的一段时间,我们遇到资金周转困难期,因为整个 大数据行业 ,就数据堂做的大数据业务来讲,我们做的商业模式其实蛮特殊,尤其是在2011年、2012年大数据概念刚出来,大家对大数据其实还是很迷茫的,并不知道大数据产业真正落地的点在哪儿,真正的商业模式该如何规划,只是在不断地摸索和尝试。

在那一段时间,我们其实也在摸索,摸索的过程中虽然找到了新兴创业模式,但那时候有个问题是,资本领域对这块内容其实没有特别深的感觉,也没有投资过类似的项目及可比的项目,所以不敢出手,是很犹豫的感觉。所以在2011年、2012年,甚至2013年上半年,我们一直在依靠自己的资金在支撑。

虽然2013年后来的收入慢慢起来了,但由于这种帐期的问题,现金还是比较困难的,在2013年上半年经历过资金特别困难的时期,所幸我们坚持过来了。

   数据堂齐红威: 数据堂的融资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数据堂在2011年9月1日开始上路,一直到2013年才真正开始融资。虽然在2013年之前也略谈过几家投资公司,但不是抱着特别想融成资的想法谈的,只是在探讨针对这个产业看他们有没有投资的意愿。谈下来出现一个清晰的现象,在2011-2013年这三年中,这些投资人对大数据产业投资概念特别模糊,不知道这个产业发展前景如何,因为都没有经历过或者从事过,再加上在他们的资金投向里并没有大数据这个方向,当时处于犹豫或者观望的状态。

所以,在当时这个状态下,数据堂也没有去强求融资,一直靠我们自有资金坚持。到2013年年底时,有一批先知先觉的投资人对大数据已经有比较清晰的理解,这时,数据堂商业模式也很清晰了,也有了一定规模的营收。在这种情况下谈融资就很容易了。记得当时是在微软云加速器谈的融资,因为数据堂是微软云加速器三期的孵化企业,在微软云加速器及对接的几个投资人中有一个叫国泰,国泰创投基金与数据堂谈了15分钟就非常明确要投。

   《非常数据观》主持人:15分钟就谈定的?

   数据堂齐红威: 15分钟就谈定,这毫不夸张。因为国泰创投的几个合伙人当时全部都在,而且因为是在傍晚的时间,大家都着急要走,大家谈了15分钟,我把商业模式讲出来,他们就很有感觉,就说要投这个项目,接下来才具体的谈估值和其他的细节的问题。第二天大家又见面聊了些细节。从他们看数据堂的项目到最终close资金到位,基本上一个月的时间谈定了。

   《非常数据观》主持人:一个月还是比较快的,在这个投融资过程当中,我了解到,2015年的时候数据堂进行了B轮融资融了2.4亿,这个大数据行业内还算是非常大的一次融资额了,都有哪些机构投呢?他们为什么选择数据堂?

   数据堂齐红威: 第三轮的投资领投的是中航信托,还有东方证券、海通证券,还有几个医药行业的机构的投资者。原因可以说是一拍即合吧。这几个领投的主要投资商的资金实力比较雄厚的,他们也很想布局大数据产业,因为在他们想投资的那些方向里,大数据是一个很基础很关键的领域,也影响了他们投资其他的那些项目,与这些项目或多或少有关联和支撑。所以,从他们的投资布局来看,大数据是重点关注的一个方向。

他们一直也在找比较稳定的或者比较有未来发展前途的大数据企业。所以,他们在投数据堂之前,其实已经做过充分的市场调研了,也调研过这些公司背景情况。当时,中航信托总经理、书记、首席风控官三个人到数据堂做调研,我们用了两个小时的时间把模式讲清楚,他们当时就非常清晰地拍板要投,这轮投资也是在很短的时间内谈定的。因为是新三板的挂牌企业,中间手续走了一段时间,从洽谈到资金到位共用了一个半月时间。

数据堂在融资这点上还是比较自豪的,因为和投资人的观点非常一致,大家都想去布局这个产业。数据堂的大数据产业发展模式中,做了很基础的一个环节——数据资源服务,它就像石油一样,是未来大数据产业基石的环节,是起到支撑作用的环节。所以,很多投资人想投大数据产业项目的时候,数据资源是必投的,因为它是很多垂直应用中数据应用的项目的基础,所以这个产业一般都是他们重点关注的。

   《非常数据观》主持人:目前,很多大数据企业都是不盈利的或者是微盈利,但是数据堂很早就之前就盈利了,是怎么做到的?这种盈利模式是什么样的?

   数据堂齐红威: 数据堂可是说是数据资源运营商,它的商业模式理念非常简单,就像数据领域的中石化,只不过石化领域、石油行业做的是石油。把石油当成一种资源来进行获取、加工、提炼、服务,数据堂做的事情理念与中石化很像,只不过数据堂做的是数据资源。其中也有一些和石化的这几个模式相类似的环节,第一个叫数据源获取,获取各种各样各领域的数据资源;第二个是把数据进行深度加工处理、产品化;第三个是像加油站一样再把数据加油出去。

数据堂的商业模式是一个“资源+技术”整合的业务模式,属于2B模式。因为是一件资源比较厚重的事情,是可以比较稳定的、直接去获取到收益的,数据堂都是服务大的企业,他们资金实力等各方面都是比较雄厚,而且对数据的使用非常深度,愿意付一定的代价去使用这个数据给他们带来的增值。所以,这和传统的2C移动互联网业务及其他的互联网商业模式是不太一样的。它是资源型的,资源天生就有价值,客户也愿意为天生的这种资源去付费。

我不认为数据交易这个模式是可行的,但是数据资源整合加上中间很强的技术处理产品化这个环节是极其重要的,也就是在数据提供方和数据需求方之间有一个很强的技术处理能力+产品化能力,是必备的一个环节。

   《非常数据观》主持人:接下来,数据堂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数据堂齐红威: 数据堂的未来发展方向很简单,还是现在做的数据运营商模式和理念。数据堂会持续不断的把它再做深入或做大这两个方向。做深入方面,现在布局了四个领域:金融征信、精准营销、汽车、人工智能,我们会在这四个方向继续把数据做更全、更准、更深入,融合更多的数据把这几个领域的数据做深入。

  第二,未来会在更多的数据领域去布局,比如未来可能会在医疗健康、农业、甚至是在物流领域,这些数据价值慢慢的会爆发出来的行业,再去布局这些数据服务的模式。但我们有一个理念不会变,数据堂相当于是个面粉加工厂,对外提供标准的面粉服务,但不会去拿面粉再去做汉堡、披萨这些数据应用的事情,这是底线。数据堂只是个数据资源服务商,不去做 数据应用 ,这是数据堂商业模式非常清晰的切割线。

   《非常数据观》主持人:现在大数据非常热,您给创业者提一些建议吧,就是说在这个领域去创业的话,怎么做会比较好,哪些领域是比较适合创业者深入去做的。

   数据堂齐红威: 坦率讲,从2011年大数据产业开始有概念,到2011年 、2012年、 2013年,甚至2014年在概念炒作阶段,包含大家在不断摸索商业模式的过程,我认为大数据产业真正落地是2015年,在2015年时才有一些企业慢慢找到了清晰的商业模式,然后也通过一定的服务和营收印证了商业模式是可行的。所以我觉得经过2015年发展、2016年这几年我觉得是做大数据创业比较合适的时期。

   ▊但是我觉得应该有几个选择:

   第一个建议, 最好选择某一个垂直行业或某一个垂直领域深入,现在去做类似于数据堂这种广义的数据资源服务已经是比较困难的了,这时候大家可能选择某个垂直行业切入进去,做垂直化的某个垂直行业数据应用可能更有机会、更有感觉、更容易做出业绩。而且数据的支撑和客户的需求已经到了在某个垂直行业做出一定成效的时机了。

   第二个建议, 我觉得现在在2016年,甚至包含2017年整个大的市场环境不是特别好,但是整个信息产业还是一枝独秀在快速发展,这时候做这一块的产业还是需要有一定的耐心。

   数据堂齐红威: 认识数据观很久了,数据观在大数据垂直媒体行业还是做得非常到位的,观点也特别犀利,对很多大数据产业模式的探究还是比较深入的,在互联网+的模式下我们需要数据观。

   以下为《非常数据观》主持人与数据堂副总裁 贺纯洁 对话文字版:

   数据堂副总裁贺纯洁: 数据堂从2011年成立开始,业务并没有拓展到海外,但我们在2011年成立到2012年、2013年,陆陆续续有一些海外客户通过数据堂datatang.com网站咨询关于数据方面的业务,因为海外业务语言交流是英语,很多人员在这方面可能会有些薄弱,一开始没有特别重视,但我在2013年年底时加入数据堂(因为我之前是负责海外市场),这一块业务就开始一点点渐入关注。

我发现海外业务其实非常大,因为在数据这个行业发展到现在,有这个市场需求的人非常多,但真正有预算并真正下定决心对数据这方面进行数据服务或数据本身采购的公司其实并不是特别多。只有一些非常大型的公司,在做一些研发或一些开发自己核心产品的时候才会需要一个比较大量的数据。

基于这样(原因)整个海外的需求,它来源于比较大的一些客户,比如像google、苹果、facebook、Intel这种非常大型的公司,我们逐步顺着一开始的线索去累计和堆砌,在2014年时,我们正式成立了海外部门,专门找了几个从国外回来的员工cover海外业务。到2015年时,我们这块业务已经发展得非常大了,已经可以达到一年千万级别的订单。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在(美国)硅谷成立了一个分公司,也当地也招了一些美国人,双方一起拓展业务,以美国为首的整个全球这块业务,目前来看我们公司整个这一块的战略布局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自从我们成立这个分公司,从我们业务本身来看是陡增,从市场情况来说,甚至发现陆续有一些美国公司开始copy我们的业务模式,做这种数据资源运营商这块业务,后来我们(还)发现陆续一些追随者来跟随这件事情,所以我们发现在海外布局这件事情上,我们是做得非常非常成功的一步,这就是我们整个海外业务的情况。

   注:本文来源数据观出品,主持人:翟文静,整理: Fynlch(王培)、陈近梅、付娇, 编辑: Fynlch(王培),转载务必请注明来源及作者信息。数据观微信公众号(ID:cbdioreview),欲了解更多大数据行业相关资讯,可搜索数据观(中国大数据产业观察网www.cbdio.com)进入查看。

☞点击进入 数据堂 在数据观的企业栏目>>>

《非常数据观》第3期:一个15分钟拿到融资的大数据上市公司

责任编辑:王培

随意打赏

上市公司再融资大数据上市公司上市公司融资上市公司数据如何拿到融资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