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人看VR:乐观谨慎,看好技术,关注ToB行业应用

10月28日国际VR/AR产业投资峰会暨海天盛会在上海举行。会上嘉宾分别从投资的角度以及内容和技术的角度围绕VR和AR产业发表了各自的观点。VRZINC在本文中将上下两场圆桌对话进行了整合。

投资人看VR:乐观谨慎,看好技术,关注ToB行业应用

大家普遍表示,现在对于VR/AR行业处于乐观但谨慎的投资态度。而VR投资领域打击更青睐前沿技术、解决方案、应用层面等靠钱比较近的方向,关注ToB和行业应用。

对于AR领域,安乐表示大部分AR公司要么钻研技术、要么忙于变现。变现主要通过做AR卡片以及接工业订单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大部分嘉宾表示更看好AR未来的发展。

而廖焕华认为,硬件的生态不会被一两家公司垄断,软件和应用的生态有可能被一两家公司垄断。在这个方面有实力的机构和公司,具有持续投资的价值。

对于VR/AR行业泡沫的观点,大家普遍认为泡沫确实存在。王谧认为传统行业的泡沫其实更多,VR/AR内容还有大大的潜力来挖掘,泡沫泛滥这个说法还很早。

张强认为,目前VR硬件设备的问题在于供电,一体机用着和手机一样的供电设备。廖春元则认为AR软件方面的制约在于人工智能的发展。

以下是圆桌对话部分

上半场

对于VR行业的投资现在是怎么看的?

周晔: 我们现在是谨慎乐观的态度。我们看好VR市场的潜力,也拜访了一系列公司。但目前行业还处于早期阶段,在几方面还不够成熟。比如用户实际体验,绝大多数硬件的用户留存率是非常低的。第二,设备渗透人群和数量也有限,处于相对早期的状态。第三,整个生态,包括上下游内容,促进市场爆发的因素,都还需要时间。整个行业的感觉有点像04、05年看移动互联网的感觉。

目前我们只投了一家做3D内容的公司,对于整个市场我们是保持乐观的,但投资标准比较高,比较谨慎。

安乐: 之前我们投了十来家公司。我们比较关注硬件平台的出货量,比如PSVR。现在小米、华为等移动VR我们也会关注。我们现在处于希望上一波公司能够平稳发展,同时等待下一波投资机会的阶段。

廖焕华: 我们是更专注于游戏相关以及IP这块。在新的平台,通过优质的内容,打造新的IP品牌,我们的觉得这是非常好的机会。目前移动VR硬件的限制,游戏体验有限;而PC端的VR头显出货量有限,所以现阶段想要变现很困难。

曾浩燊: 从投资的角度,我们愿意铺一些点,但是会非常挑。国内应用层可能会起来一批企业,但需要熬过很长时间才能到春天。

VR领域你们更愿意投资哪些方向?

曾浩燊: 应用层应该是主要的关注点,分发和交互应该是竞争的战场。

周晔: 一个是把控核心环节的公司,比如说技术。第二类也是应用层面上。应用领域可能会走得快一些,比如说小熊尼奥就是从教育领域脱颖而出。还有其他应用领域,能够让VR快速铺开的,都是我们关注的。

陈奕新: 我们认为VR游戏内容团队,在拐点来临行业爆发能够占据一席之地。所以对VR游戏内容早期团队的投资,使我们的核心布局之一。另一个领域就是我们也做教育领域的投资,我们认为在教育的基础课程领域无论是VR还是AR都有机会,同样是值得聚焦的内容领域的投资。

打个比方,假设我们现在都属于诺基亚时代,那么iphone什么时候会出来?

周晔: 这个属于纯猜。我觉得目前硬件的性能和价格,离大规模普及还有一段距离。我大胆猜测下3-5年,会出现ToC端让消费者来用的大规模硬件普及。很高概率应该出自巨头公司而不是初创公司,这些巨头很有可能采用某些创业公司的技术。

曾浩燊: VR可能会比AR快一些。毕竟VR是个闭环,一个体验在闭环中可能会搞定。而AR设计的相关东西较多。VR什么时候会起来?这个要看是百亿的公司还是千亿的公司。如果是和手机行业相比我觉得十年都不过分。因为用户带眼镜其实还是很不方便的,特别是拿了手控设备的时候,戴头盔是很困难的,都是别人帮忙戴的。

应用方面,肯定是游戏先起来。第二个可能比较有争议,我觉得是现场演唱会、比赛等。这些领域会更早出比较大的公司,但公司规模在十亿美元以内。

廖焕华: 从游戏上来说,肯定是最先起来的。其实当初3D游戏刚出来的时候,需要配个高配置的电脑才能玩,这个费用和现在买一套HTC vive是相近的,属于用户能够承受的范围。为什么现在没起来呢?我觉得还是缺乏足够优质的内容吸引用户。

AR领域大家目前有什么想法?

陈奕新: 我们观察现在国内游戏玩家的状态,除了虚拟环境中的体验外,线下的社交也是必不可少的。《pokemon go》让大家走出屋子,在广阔的天地里进行娱乐,这是基于玩家本源的人性诉求。类似《pokemon go》的游戏,让大家组成团队,走向更多场所,大家积极参与的社交游戏,会代表未来的方向。

安乐: 我们也投了两家AR公司。目前也是以ToB为主,基本上目前的AR公司要么在变现,要么在钻研技术。变现的话要么就是做AR卡片,要么就是接工业订单,这是目前主要的收入来源。硬件的话主要成本都是集中在光学这块。现在也有一个观点,VR只是过渡,未来可能AR市场更大,包括我们内部也存在争论。

周晔: 我个人其实更看好AR。从应用场景来说,AR应用的场景会更多。而且VR是全沉浸式的体验,其实人无法完全感知外界的时候会产生一些问题。而AR设备我也有体验,其实也在不断提升。从个人角度而言,我更看好AR的未来。

廖焕华: 我从另一角度谈下。其实从智能手机来看,硬件变化并不大。出现的两个突破性的发展是形成了两个生态,iOS闭环的生态和安卓开放的生态。我觉得未来VR/AR也是这样。硬件的生态不会被一两家公司垄断,软件和应用的生态有可能被一两家公司垄断。在这个方面有实力的机构和公司,我觉得是具有持续投资的价值的。

下半场

有人认为在未来VR/AR领域中,AR市场将会比VR更大,不知道大家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廖春元: AR吧。首先我是做AR,其次VR的SDK才起来,内容的生成、传播有着比较强的互联网性质。大家都在说是不是VR是未来的一个计算平台,但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在计算机专业人士的想法里,包括Facebook的CEO,在他的设想里,十年之后他的VR眼镜已经变成了AR眼镜。这点上来说,他们的行动已经说明了一切。

张强: 微鲸目前的发力点应该是在VR方面,但实际上我们的角度来看,如果是比市场的未来或者是比市场的大小的话,我们也赞同AR的市场的确是比VR的市场要大。因为从VR的本质上来说还是一个娱乐设备,它可能不能做出任何生产相关的内容,仅仅是一个家庭娱乐的范畴,这也是微鲸目前的定位。但是从长期来看的话,也不排除我们的VR设备加两个摄像头突然变成AR设备这种可能性。

王谧: 我也是从传统做内容到VR的转型,可能我讲不了那么宽泛。AR在技术上可能有很大的前景,但是从传统娱乐IP角度来看,VR内容整个市场非常大。因为我们参与的一些影视制作,包括在美国,他们在VR方面的版权都是空白的。我觉得早期的时候,两个市场都很小。但是如果把所有传统的模拟信号的影视内容用VR的方式百分之十转过来,那是多大的市场。未来两三年也将有许多内容被VR化。

吴泽强: 现在的市场相对来说还是小的,而我们也希望把这个市场越做越大。之前我看过有个调研问的是,VR的应用在什么地方。现在很多人是把VR构想在房地产、虚拟交易等方面。我们可以想象的是这些应用场景可以内部环境中实现,但是AR的应用场景是比VR多很多的,不局限于室内。所以这样来说AR的市场相对大些。

最近很多人认为VR/AR的泡沫太多了,实际上,早期也依旧存在很多机会,那究竟这个行业是否泡沫化比较严重呢?

张强: 其实微鲸VR自己也有一些投资,JAUNT和NextVR。这个行业的热度的确是有些下降了,但这依旧是一个比较理性的市场。前年和今年一些粗制滥造的产品也的确伤害到了消费者。从我的观点来看,行业正在慢慢趋于合理和理性。从市场角度来看,16年的收入是比预测要少很多,明年、甚至是后年,整个市场的营收数据都不会好很多,这是一个产品积累的阶段。整个市场真正的爆发应该是在18年以后。

廖春元: 泡沫肯定是会有的,但是VR和AR相比肯定会小一些。一方面是同质化比较严重,一个好的产品出来,许多山寨的很多,这对正版也是一种伤害。另外一方面,正是一些技术含量比较低一点的产品出来之后,挫伤了很多认真做内容的制造商的信心。那如何鉴别好的团队呢?一个好的团队肯定是有比较深的积累,如果他能做出别人做不出来的产品,那他们肯定是值得投的。

吴泽强: 泡沫这个东西其实是相对的,早期的项目来说,有一定的技术门槛,技术含金量比较高。我讲一件事,之前阿里巴巴投资magic leap的时候,是完全不知道他们的技术到底如何。那么从这个角度来看,magic leap是不是泡沫,这也是个疑问。

王谧: 我从商业角度来解释,传统行业泡沫更甚,我们在前两年还在做演唱会,对明星来说,只能做到卖票的收入,中国市场一年综艺show签那么多人,如何运营那么多人。对传统内容行业来说,都是需要靠广告和用户的需求。VR是下个范式的机会,VR有新的技术,新的拍摄方式。做内容来看,VR/AR内容还有大大的潜力来挖掘。泡沫泛滥这个说法还很早。

对一个创业企业来讲,最大的挑战在哪里?

张强: 对于微鲸最大的困难,因为我在微鲸VR里是从事硬件方面的工作,最大的问题在于供电,目前没有针对VR设备供电的技术,我们只能采用手机供电的技术,像我们研发的一体机,其供电设备和手机差不多。之后我们从设计上做了优化和处理,在VR的体验上会有一些提升,但是因为供应电的限制,这个体验还是做不出差距来。到了2018年,VR技术有所发展,那时候的VR设备和现在的VR设备不是一个设备,完全是手机+盒子做不到的体验。

廖春元: 从软件方面来说,受到技术上的限制是人工智能的限制,我们现在没有大一统的框架去解决所有人工智能的问题,导致我们后面的方法只能不断优化。除了系统,还有操作界面,毕竟VR/AR是3D的,从2D OS到3D OS是个跳跃。机会和挑战是并存的,VR/AR是中国人的机会,在基础的AR/VR领域,中国的半壁江山已经看到了,中国的市场和数据也是非常重要的,中国有足够多的数据。比如我们在AR方面,对人脸的配置,这个技术是世界先进水平。产业链方面蛮重要的一环在光学,全世界大批量产尚未实现。另一方面,计算性能对芯片的要求比较高,产业链也要勤俭布局,等到未来行业起来,要竞争的时候,比较容易整合。最后应用和内容,AR会比较VR难一些,很多想法都不能去做,这也是行业的痛点。

王谧: 现在美国的厂商对内容方面的态度都是很开放的,不会一上来就说这个不行。新的技术的出现,国外的很多人都会愿意去尝试。他们愿意把自己的IP放入VR中,去做投入。难点非常现实的来说,从简单的VR影视来看,我不能讲中国的技术超过了他们,但是中国的技术是和他们差不了多少的。现有的条件,网络供应商等导致了这一情况,中国的成本会比较高点。

吴泽强: 在过去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我们在VR/AR类似过去的PC产业,81/82年 IBM出来PC的产品,但是要差不多10年才能真正普及应用,还有这个产品的价格会慢慢的到大家可以接受的地步。从内容方面来说,PGO最大的问题在于谷歌地图来应用,但是在中国不能应用,从某一方面它还是需要来调整的,开发方面还是有些痛点的,还是需要更多的好的公司来做出好的内容从而达到爆点。

附嘉宾相关信息:

软银中国资本合伙人——周晔

晨辉创投管理合伙人——曾浩燊

龙图游戏上海研发中心总经理——廖焕华

和君资本合伙人——安乐

优格资本合伙人——陈奕新

NextJoy VR CEO——王谧

Berkley AR/VR实验室顾问委员——吴泽强

亮风台CEO——廖春元

微鲸VR副总裁——张强

随意打赏

vr技术应用领域ar行业应用vr技术视频vr行业报告vr技术应用vr行业发展vr行业现状vr行业谨慎乐观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