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意条款”不要随便点,用一场隐私讨论贴近用户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美国纽约公共电台(WNYC)Note to Self版块的主编Manoush对此深有感触。她在每周的播客里与用户讨论“技术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不断拉近自己与用户的关系,倾听他们的观点与建议,通过数据分析他们对个人信息和隐私的看法。

“同意条款”不要随便点,用一场隐私讨论贴近用户

该项目名为“隐私悖论”(The Privacy Paradox)。

从1月30日开始推出的播客和隐私问答,旨在了解参与者的三观和信仰,收集他们对网络隐私的看法和个人信息。

Manoush在最近的博客中表示:“人们根本没意识到私人信息的重要性。他们并不知道科学技术正在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

人们总会说'我的密码强度非常高,并且拥有两步以上的验证过程'。但其实,他们并不是非常注重自己的隐私,他们这么做只是随大流,而非真正思考自己在维护隐私方面所拥有的权利。

“同意条款”不要随便点,用一场隐私讨论贴近用户

然后,Manoush及其团队又做了一个测试:在2月6日至10日这五天的节目中,已经签署“隐私保密协议”的听众,将会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收听到一些被“修改”过的测试内容。Manoush以此来观察人们对隐私的重视程度。

除此之外,Manoush还会在每天的播客中给听众派发一点“小任务”。比如要求听众深入研究手机中的“设置”功能、思考为什么手机上的“手电筒”需要“访问你的联系人”这项授权?

“同意条款”不要随便点,用一场隐私讨论贴近用户

在测试的最后一天,参与者会被要求撰写他们的个人服务条款。Manoush说:“我会让参与者把空着的条款补齐,以此来让他们明白隐私在他们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同时,这也能让我们更加了解听众们的想法,从而设计出更符合他们预期的条款。”

另外,听众们还可以下载加密的短信软件Signal ,并和Note to Self的员工直接对话。Manoush对员工的要求是:一律要亲自回复听众,不能群发或使用机器。

“隐私悖论”的挑战于2月10日结束。Manoush在2月15日收集了听众们的反馈意见,并对比他们对大数据时代个人隐私的看法是否发生了变化。

有上万人参与了这个测验。在这之前,只有37%的人强烈同意“个人隐私等数据需要着重监管”这个观点。经过“隐私悖论”后,数字从37%上升到了64%。约有87%的参与者表示,该测试帮助自己看到了之前并不曾注意到的隐私侵犯现象。70%的参与者表示,他们以后会坚定地保护自己的隐私。

其实,隐私悖论是Note to Self发起的第三个实验。Manoush认为这种和听众紧密联系的实验能够有效的加强自己与听众间的关系,同时对社会也能产生一定的效益。

“同意条款”不要随便点,用一场隐私讨论贴近用户

“我们必须确保自己的项目是一个严肃、正经的课题,当然,我们会在其中加入一些趣味性的因素。做社区的人一定要让用户信任自己的产品,无论我们是在谈论何种事情,都需要以用户能接受的方式接近他们,让用户觉得这是一个安全的地方。只有这样,用户们才能在这里毫无顾忌地发表言论,不必担心自己的隐私会被泄露。”

“我认为人们真的很喜欢和我们分享自己的故事,他们也愿意把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另外,提醒用户“会有成千上万个人与你同时参与这个测试”,也是非常必要的。

Note to Self的前两个项目“无聊和辉煌”(Bored and Brilliant)和“Infomagical”都是为期一周的实验。这两个实验主要是为了测试听众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长,了解他们对“信息过载”的应对之道。

“对我们来说,播客真的是与听众交流、分享故事的完美工具。短信是有趣且有效率的,但却没办法更深入地了解用户。所以,这次我们采取了能够直接与用户取得联系的方式进行测验。”

社区与需求的完美契合是这个项目成功的秘诀。“引导人们分享自己的故事”、“及时收取用户的反馈”、“让听众们知道自己是社区中不可缺少的一员”等等做法,都十分重要。

本文由百度新闻实验室(id:baidunewslab)独家编译,原文载于journalism.co.uk,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

编译:金雯思

随意打赏

贴近生活同意条款隐私条款贴近用户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