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雪:做教育业的特洛伊木马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潘江雪用过去七年做了一件事,让中国传统上一直封闭的学校,向外界打开了大门。

至2014年底,已有1648家用于素质教育的“梦想中心”在全国各地的小学建成,覆盖183万小学生。潘江雪正在把这1648家梦想中心“开源”,目标是做成教育界的iTunes,把更多革新的力量顺着这个桥头堡引入孩子的世界。

这是一个在金融业打拼多年的女强人。2005年初为人母,这一年从招商证券(香港)董事的位子上退下来,投身教育,2007年创立“真爱梦想中国教育基金”。从2010到2014,连续四年蝉联福布斯中国慈善基金榜第一名。

潘江雪如同一个双面人。一面,带着团队在坎坷的教育慈善领域劈荆斩棘、遇魔降魔,如同一个罗刹。另一面,敏感而又虔诚的在内心深处不断修正对人生的领悟,如同一尊修女。

1. 缘起川藏

2005年,在其佛学上师的推荐下,潘江雪到藏民聚居的四川甘孜做田野调查。在省道上停车稍息时,走来一个腰插藏刀的小伙。

当时四顾无人,潘江雪下意识的想关上车门。但没来得及,小伙已站到面前,脸上一道长长的刀疤。潘江雪正紧张,同行的小女孩却已微笑着拿出一瓶矿泉水递上去。小伙也笑了,露出白牙齿,显得木纳而纯朴。

潘江雪问他:你的家在哪里?

小伙指着脚下的路,说,就在这里。这条路原本是小伙的家。因为修公路,家被迫搬到另一个地方。他20岁,没结婚。从5岁开始,每年有两个月在这里挖虫草。剩下的时间,就站在这里,看来往的车和人。由于年长了,眼睛不如小时候好,虫草越难找到。虫草本身也越少了。

潘江雪问:你去过上海吗?

小伙说:没去过。

潘江雪问:你想去吗?

小伙说:想去。可不知道怎么去,去了又能干什么。

潘江雪当下一阵心酸。这小伙正是此次川藏调研的一个缩影。

川藏地区的人一直过着贫穷却独立的生活。住在大自然中,种青稞,养牛,信赖并学习宗教,自给自足,田园牧歌。他们的生活本不需要跟城里人往来,也不需要钱这个东西。

一系列“现代化措施”改变了他们的生活。退耕还林,令他们能耕种的土地大量缩减,一年收成的土豆只能换来1200块人民币,是全家的收入。也不能再砍树。

地方大修公路,令他们被迫放弃原来的家园,改迁它处。水库、工厂、电力公司、汽车、游客,接踵而来,令这片原本宁静的土地上慢慢有了各种垃圾、各式污染。

工业化、城市化,不可阻挡,气势汹汹到了家门口。但他们并没准备好如何应对。

他们也能享受义务教育,但那不是祖辈的传统。一家人都不识字,他们一直认为,上学无用。世世代代过着山清水秀、与世无争的生活,从宗教里获取信仰和快乐,跟懂不懂数学、物理、计算机没关系。

一个老外在川藏地区做田野调查后,说,这里的孩子是处在“十字路口”的一代。原本的生活被打破了,却还不知道如何开展新的生活。田园摧毁了,但城市的门还没打开。渐渐失去做农活的能力,除此之外却一无所长。这就是他们的十字路口。事实上,他们确实每天就腰插长刀站在公路上,看过往的人,看这片虫草越发少的土地。不知道往哪里去。

这个现实,就是潘江雪生活的转折点,也是她两年后一手一脚建立起“梦想中心”的开端。她当时就有那么一股冲动,要带给这些孩子城里的好东西,比如一间明亮的有色彩的教室、桌椅、很多有趣的关于外面世界的书、动画片、投影仪以及电脑和互联网。要让他们对未来充满梦想,再逐步学会实现梦想的实际的技能。既然无法逃避城市化,就拥抱城市化,打开一扇窗。

2008年3月18号,坐落在四川马尔康山边第一间“梦想中心”开业。但就在四天前,拉萨发生打砸抢,蔓延到川北,军车汇集,马尔康也戒严。

那天潘江雪和伙伴们在梦想中心等待志愿者从县城赶来,他们原本准备在这里同师生一起庆祝开业。可县领导打电话嘱咐志愿者们不能冒险离开酒店。她思绪万千。

夜晚站在山上,潘江雪远望城里。大卡车来来往往,成群的青年人嗷嗷叫,气氛恐怖而诡异。潘江雪意识到身处一个矛盾的现实,心里是梦想,周遭是对抗。到底为什么,这些也上过学的却愤怒的年轻人,要用生命去激烈抗争。

曾经这是一片平静谦和的土地。人们无欲无求,安于现状。很多人,一生就是养牛、种青稞、挖虫草,然后在某一年,把所有家当卖掉,全家人一起去一次徒步朝拜大昭寺的旅行。再两手空空的回来。再重新开始种青稞、养牛。生活就是如此的轮回,坚定而虔诚。

潘江雪开始重新看待,经济发展给中国到底带来了什么。此前十多年,她是中国的金融精英,在北京、深圳、香港,大都市享受着经济的繁荣。但在另一些地方,被打破的宁静、极度的贫穷、膨胀的愤怒、脆弱的信任。

这是城里的“贵族”潘江雪不再只仰望天空,而开始脚踏实地的开端。伴随着女儿的降生。也许偶然,也许必然,其实有很多人的生命轨迹,也是在有了自己的孩子后开始彻底改变。

2.商业思维

位于马尔康山区的第一间梦想中心,是潘江雪第一次面对招标、在地施工,历时半年。

当时基金会出钱,当地几家施工队竞标。但施工队欺负她一个不懂施工的女人,相互串标。潘江雪就撇下他们,一个人沿着马尔康县城河边,唯一的一条街道一直走,终于看见一家装修公司的小门店。

老板小王是个汉人,说,在当地,他没资格去竞标。潘江雪就说,是我出钱,我想找谁就找谁。

一周后,又开了一次招标会。小王的报价是其它施工队的一半。但当地教育局不同意,只能让本地人的施工队承包。潘江雪妥协,答应招聘两家施工队,一家是小王,一家当地施工队。小王承包眼下这个梦想中心,当地施工队承包第二家。

当时已是2007年10月底,很冷,很快就进了11月,冻土期,油漆开始结冰,连着大雪,不能施工。又拖延几个月,新增了取暖费等各种开销。

等房子改建完毕,把教学用品运进去的当天,潘江雪在上海接到司机电话,说大卡车进不了那条窄窄的山路,得把东西卸下来,用拖拉机载进去。这又多了1500的额外费用。

2008年3月第一家梦想中心建成,潘江雪就意识到,靠这种小米加步枪的方式,要在各个地方快速建好更多梦想中心,不可能。但她还不知道怎么办。转眼就到了5月12号,汶川大地震。这次灾难意外的把潘江雪送上了她急需的另一次爬坡。

汶川地震,梦想中心所在的马尔康也是灾区。打电话过去,没人接,再打给成都的志愿者,电话那头泣不成声。还没等到官方消息的512当天,潘江雪们已意识到情况严重。几个志愿者从各地汇集到她家,开始投入救灾。负责筹集物资的人,在淘宝扫货,把未来一个月能到货的帐篷都扫下来。做Excel表,列出能想到的救灾物资。

等东西到了,发现上海往成都的飞机都没了。潘江雪直接到了东航办公室,进去,坐下来,说,我们有救灾物资,你告诉我怎么运。办公室主任同情的看着她,说,我也不知道怎么运,现在航班是政府管控。

这时,东航安排飞行的总经理,一个高大男士,正好在办公室里跟市应急办打电话,他急着问,这么多东西,怎么运。潘江雪就立马插进去问,然后应急办就说,去民政局,开证明。

在上海民政局那条昏暗的走廊上,潘江雪撞上方国平局长。之前,潘江雪找民政局申请基金会的资质,两人刚结识不久。当时方局长顺势对着堵在门口的记者说,看,这就是我们准备要批准的基金会的潘女士,她来申请救灾证明。然后,没任何背景的潘江雪既立刻开到了证明,不久后又拿到原本很难申请的基金会资质。潘江雪说,这就是因缘。

潘江雪就再去应急办,查到成都的航班。那段时间,潘江雪每天都在网上公布上海到成都的每一次航班、时间、以及空余舱位。在东航问不到的信息,潘江雪都知道。每一天,德邦物流的卡车就载着满满的物资停在浦东和浦西之间,东航有舱位,就开向浦东,上航有舱位,就开向虹桥。

物资到了成都。却发现无人领取。成都瘫痪了。各路人马都想去汶川,但得有红十字会开的路条。进汶川的路,断了。

潘江雪找到在藏区的上师。上师介绍了几位喇嘛。他们开着大卡车,绕行300公里,走当年红军走过的雪山和草地,先到马尔康,再从马尔康往回开到映秀。这是极危险的路程,旁边是峭壁悬崖,随时有余震、塌方,加油站缺油。潘江雪惊叹于这些喇嘛,集勇气、能力、以及坚毅于一身。

卡车是随着第一批进映秀的武警车队一起到达,前线反馈回来的信息让潘江雪发现自己还是错了。当时需要的不只是帐篷,更需要馒头、水和医疗器械。大量跟随武警进去救援的人,很多人自己反倒成了灾民,他们也需要馒头和水。

在上海,潘江雪通过火车运最后一批物资,遇到一个企业家,请潘江雪把他带来的挖掘机一同运往灾区。潘江雪就说,等你的挖掘机到了,几天过去了,挖掘机还有用吗?这句话像针一样刺中了这位企业家。

一直在潘江雪身边忙碌的一个志愿者,当时就“崩溃”了。她终于意识到,这么多人尽心竭力、没日没夜做的事,却是浪费资源、浪费时间。她难以原谅自己。这个志愿者后来在医院住了好长一段时间。

潘江雪认识到,做好事需要好方法,不是只有热情就行。火速拿到批准,想尽办法一路通关,最终却于事无补。

正是这次“用生命换来的教训”,启发了之后潘江雪做公益基金的方法论:用商业化的管理思想经营慈善。

比如,汶川地震后第一时间要做的,是调用沃尔玛家乐福的采购以及物流总监。只有他们才知道,如何合理搭配物资,如何最快采购,如何最快送达灾区。这是一个专业的系统的工程。

从2009年开始,潘江雪把梦想中心当做连锁店来经营。她请一个朋友,新一佳百货的总经理肖岗,他把梦想中心的建设分解成了12个标准化的步骤。设计和采购在上海,规定好每个中心所需的物资数量,然后打包运往各学校,当地配上几个工人,按照六个图文结合的施工手册。几天内,就能按部就班的把一个梦想中心建成。

后来,潘江雪在一次志愿者面试中见到麦德龙的采购总监,请她帮助优化供应链。从招标开始,到供应商筛选,再建一套ERP系统。每一家梦想中心的每一分钱的成本都能被追踪。一间梦想中心,从到货到竣工,从之前的几个月缩减到25天。现在,这个麦德龙的采购总监已是基金会的全职的建设总监。

财务也外包。专业的会计师事务以公益的形式免费为基金会做财务和审计。岗位设计、薪酬和绩效考核,也外包给专业的人力资源公司怡安翰威特。怡安翰威特大中华区总经理后来成了基金会的监事。

正是如此,梦想中心得以从2008年3月的第一间,增长到2014年底的1648间。真爱梦想基金会的透明度,连续四年被福布斯评为第一。

3.精气神

第一所梦想中心落成后不久,2008年4月,潘江雪去了纽约,她想再看一眼世贸。

2001年9月11日,早上9点,出差中的潘江雪从华盛顿飞往纽约。一个小时之前,几个恐怖分子劫持了两架同样从华盛顿飞往纽约的飞机,撞向了世贸大楼。潘江雪在飞机上听到了机长广播劫持的消息。整个机舱都震住了,他们跟死神擦肩而过。

在纽约,去往自由女神雕像的船上,潘江雪意外撞上一个老朋友,一个中国金融机构的HR总监,他在纽约招人。潘江雪兴致勃勃、一板一眼的跟朋友介绍自己现在干的新鲜事。当时,周围站满了人,都在听潘江雪说话。

一周后,潘江雪收到一封邮件,来自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允漷教授,要见一面。潘江雪后来才知道,这个老头,是当今中国课程设计领域的泰斗。

崔允漷恰好就是在纽约游船上的一个游客。潘江雪热情洋溢的几十分钟讲话,崔允漷就站在她旁边,却一直插不上一句话。他暗暗记下潘江雪留给朋友的基金的名字,然后搜索,看到一篇博客,确定这不是个骗子,然后发来邮件。

崔允漷说,我为你感动,但也焦虑。孩子的教育、老师的培训,是一件非常专业的事。

几个月后,崔允漷跟随潘江雪到了马尔康的梦想中心。在这间故意被涂成明黄色的能让人感觉温暖的教室外,崔允漷问,你知道一间学校里什么是被使用最多的吗?潘江雪说,教室。崔允漷又问,那教室如何能成为教室呢?潘江雪答不上来。

崔允漷说,课程是灵魂,课程是教育价值观的载体。

那一刻,课程这个东西,被植入潘江雪的心里。梦想中心的使命,从提供硬件变成了提供服务。崔允漷成为“梦想课程”的首席顾问,潘江雪开始到华师大听课。他们相约,一同把梦想中心做成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实验室。

在传统应试教育的约束下,中国大部分学生成了考试机器。上学,就是老师念笔记,学生记笔记,考试考笔记。苹果的颜色是红的,不能是黑的。在课堂上,老师只能顾及到尖子生和落后生,中间的沉默的大多数得不到关注。

在没有互联网之前,对知识的记忆是教育和考试的一个相当重要的部分。但在互联网时代,知识随时可以在网上搜索出来,Google百度成了人们的外化的知识库,记忆知识开始不再被需要。理解、领悟、运用知识,更进一步,品质、精神的培养,才是这个时代教育和考试的目的。

潘江雪期望梦想中心的课程,能培养起学生的思考能力,再树立起健全的人格。要给予每个学生以机会,以孩子为中心。梦想课程包括三部分:我是谁,我要去哪里,我如何去。

教学的方式之一是主题式的合作式的学习。比如,如何从马尔康去到上海。这里面要用到各种各样的知识,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想法,再取长补短整合起来,这里没有标准答案,大家各有所长,可能都值得赞赏。

课程之一,是用Google Earth的驾驶器,去看高山、大海、丛林;看BBC录制的,看Boston Big Dig,认识城市的高度和深度,以最直接的视角探寻一座城市。还有一门受阿里巴巴支持的网商课程,教孩子们把家乡土特产通过互联网卖出去。这些课程令孩子们眼界大开,兴奋不已。

偏远地区很多孩子是留守儿童,他们的心愿之一就是去父母工作的地方跟他们相聚。甚至有孩子,瞒着爷爷奶奶把家里鸡蛋卖了钱,想一个人去一趟北京。

于是有了这么一个《去远方》的梦想课程。孩子们分成小组,各自做一个预算为一万块钱的七天的旅行计划。然后全国的所有小组PK,选出其中七个小组。再然后腾讯的“一起捐”公益项目和微信一起帮助众筹到七万块钱,交到这七个小组的孩子手里,让他们能真的走出去。

湖南吉首的一组小学生,去了一趟义乌的小商品城,买回一些礼物,然后在家乡的集市把礼物卖掉,赚到983块钱,再把钱捐给公益基金。一个孩子说,“没想到我们这样的普通人也能走出去。真的很难用语言来说清楚我们的感受。”

为教好课程,重点是培养当地学校的老师。比如,孩子的不真实,说谎,其实来自于父母老师心里已有一个标准答案。若与之不符,就是错误,是负面激励,这样孩子就学会了说谎,学会了虚伪。真实的基础,是宽容。老师被培训的要点之一就是要宽容。宽容的本质是尊重孩子的独立。老师会被要求改变自己多年形成的机械式反应,不要说“yes but”,一定要说“yes and”。

为激励老师,真爱梦想建立了“梦想银行”,根据对老师讲课的积分,兑换成出来培训考察的机会。2014年,有六位老师去了埃及,2015年初八位老师去了马来西亚。

在此之上,还要培训校长、局长。教育这个长链条,其中任何一环断了,梦想课程都可能夭折。2013年,真爱基金会在上海开始做了第一次40人的局长工作坊,研讨、体验、做工作计划。

截至目前,梦想中心跟全国400个县有合作,还争取到一些教育局的“配资”。也就是教育局出钱,跟真爱梦想基金一起建梦想中心。2014年,教育局配资1500万,占基金会捐赠总额的20%。这在中国,实在不易。

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一次就拿出了1000万,预备给该区所有的小学都建立梦想中心。有人反对,说不要一次投入太多,分批来。力主这个项目的区委书记王志峰就说,那如何决定谁的孩子晚一点再享受这个机会?有领导给王志峰说,大家都在搞引资搞建设,你不要不务正业。王志峰就给领导说,人心就是生产力,道德就是竞争力,我相信那些投资的人,一定是喜欢孩子们好好上学、家庭和睦、民风朴实的地方。

一般在上了三年的梦想课程,孩子的变化就会逐渐明显。孩子开始把这些老师叫做“梦想老师”。以前在街上看见老师,孩子会躲起来。现在看见老师,会拉着妈妈的手走上去说,“妈妈,这是我们的梦想老师。”

有些孩子会因为喜欢这个梦想老师,而开始喜欢这个老师所教的其它课程。他们可能本不喜欢这个课程,而开始喜欢的原因是,“我喜欢这个老师”。

贵阳市花溪区华阳小学,上了四年梦想课程的一级孩子的成绩明显提高。校长刘秀丽告诉潘江雪,这些孩子进了初中,他们的老师跟校长说,你们华阳小学的孩子就是不一样,他们自信,会独立做决定,比如填初中志愿,很多孩子是自己决定。

当时华阳小学刚开始引入梦想课程,没老师愿意去教。刘秀丽就自己去教。然后让老师们来看。他们发现,有些平常不爱学习的孩子,在梦想课程上却表现活泼。刘秀丽主动去给平均成绩较差的班上梦想课程,一两年后,这个班的成绩超过了其它班级。现在,刘秀丽成了“总教头”,有1/3的时间在全国各地培训梦想老师。

一个孩子,之前放了学常跟同学一起去网吧玩游戏,但后来就不跟着去了。潘江雪跟他谈心,他说,本来我就不想去,但大家都去,就只好跟着去。潘江雪问,你怎么跟同学们说呢。孩子说,我就说,你们喜欢去网吧,是你们的事,我不喜欢,我就不去了。学会say no,是梦想课程的一个模块。

在内江桐梓坝小学教导主任黄小路老师告诉潘江雪,到了六年级,学校规定就要停掉梦想课程,让学生全力以赴考初中。可孩子们不答应。然后投票,有93%的孩子选择继续学习梦想课程。一些上了初中的孩子会回到小学的梦想中心,他们说,还有些书没看完。他们期望在初中也有梦想中心。

转变的不仅是孩子,老师也会。

国际上有过调研,在现代社会,两种职业最易枯竭。一个是护士,一个是老师。这两种人群最容易把客户做“非人格化处理”。当一个护士数年如一日的给无数人打针,她就再也不会在乎你痛不痛,每个病人都是一具木头而已,她麻木了。

老师也如此。一个老师给潘江雪说过,“当你已经教了十多年,一样的课程每三年就重复一轮,每一轮要重复的说上六次,同样的题目要看几百人次……这种感觉只能用恶心来形容。”

香港中文大学一位博士做过调研,梦想课程的老师们,虽然也有备课压力,工作量也多了,但他们感觉视野扩展了,也更感受到幸福。当学生在这里不再面对唯一的答案,可以畅所欲言,随心而笑;他们所面对的老师会感同身受。

潘江雪的感触是,教育是相互的,你带给孩子什么,孩子就带给你什么。而这,是这些乡村老师们即使在应试教育的大框框下,还能坚持为梦想课程付出的根本。

4. 木马成型

做慈善,本是发自人心之善。但在现实里,却要跟人性的贪婪和虚伪斗争。这恐怕是做慈善之最大悖论。

梦想中心由真爱梦想基金会提供硬件、课程、对老师培训,由当地学校提供老师。但不是所有学校都愿意提供老师,不少学校一开始就是只想要硬件,等价值10万的硬件到位,就不再理睬。

真爱梦想从2011年开始建立选点流程。之前,哪里有需要,就去哪里建梦想中心。之后,认可哪里,才去哪里。

想建梦想中心的学校,校长先填一份故意设计得既长又复杂的书面问卷。以此筛选出靠谱的校长后,再做一个半小时以上的电话面试。这很容易判别出,到底是不是校长本人做的书面问卷。不少校长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并不真实。最后是实地走访,看学校,顺便宣讲,有时会带上基金的捐赠人。三轮下来会筛掉一大批。

这让很多基金会的志愿者和捐赠人难受。很多他们实地考察并推荐的学校落选,觉得没面子。潘江雪规定,不管谁推荐的学校,一定要经过筛选,包括她自己。

把2011年前后数据做对比,经过筛选的学校明显好于以往。运营不好的学校,往往是受灾区。因为受灾,容易获得捐赠,但自立性不够。钱来得越容易,自己越不努力,硬件都不好好用。不少这些学校,是潘江雪自己挑选的。

真爱梦想基金会最初就确立了“帮助自助者”的原则。潘江雪把这句话印在自己名片上。

下一个关口是老师。

梦想中心数量多,建在各地,要掌握教学质量,潘江雪首先用的是开课率的指标,并靠积分来挑选出国培训的老师。但后来发现有造假。为了积分,老师会虚报数量。

然后在梦想中心安装摄像头,随时监控。但越发多的学校不开摄像头,各有各的理由。老师也会抱怨,说感觉象被监视。基金内部的同事也给压力,说信任比帮助更重要。摄像头就统一拆掉了。

然后用上博客,让老师把上课的图文和感受上传,捐赠人也能看到,觉得满意。后来博客不流行了,就模仿微博,做了梦想盒子。再然后,微博不流行了,就把梦想盒子改成微信版本。一路跟着自媒体的发展走。

但还是不够。一次抽查的数据,有8%的课程作假。潘江雪觉得难以接受。之前一学期的积分服务因此被停掉了,坚持要搞清楚再继续。这又令大部分诚实的老师受伤。

到现在,欺诈的问题也没完全解决。潘江雪意识到,无论这帮人有多聪明,也不可能解决。就像淘宝一直有假货,这是社会大环境的诚信问题。

即便开课率有100%的真实,也不代表学生就真的成长了。开课率相当于一个企业常用的KPI,只是这个机构运营效率的参数之一。运营的效率,跟素质教育的质量,本质不同。并且,一个有1648个分店的庞大的连锁机构,是不是在一两年里,靠一两个KPI就能运营好呢?

潘江雪打算慢下来,把诸如增长率这样的KPI有意控制住。她开始从之前大为受益的商业思维再转向。

看本质,教育不是商业,不是工业,不是流水线和标准化。教育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个体。潘江雪觉得,教育的本质,是农业,一分汗一分粮,急不得。从商业转为农业,要从之前的西装领带的专业人士,变成傻大黑粗的农民。

在之前的教育局长工作坊上,大家画一张春天的图。有人说,树木就是孩子。潘江雪说,树木是老师,我们服务的对象就是老师,让他们都长成参天大树。有人说,真爱梦想就是太阳。潘江雪说,孩子是太阳,没有孩子,就没有老师。潘江雪曾以为自己是土壤,但后来觉得,社会才是土壤,而自己是风。风是鼓动者,要把合适的气候鼓动出来,建立一个生态系统。

2015年,潘江雪为真爱梦想的定调,从效率优先转向到多样性优先。从建立许多的单个的梦想中心,到建立一个生态服务系统。

之前,潘江雪是个传统的商业精英,她潜意识里,自认为可以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一切事。《失控》和《U型理论》两本书,以及在监控老师上的挫折,让她意识到,世界变了,之前希望构建严密的中控系统,期望商业化的KPI能解决问题,但看来只有构建开放的生态才可能解决问题。

之前,基金会是由不同的职能部门构成。从选点,到培训,再到运营。从两年前,开始打通各个职能,改为闭环的独立的小团队,以主要捐赠人的来源地北京、上海、深圳分为三队。各个团队,想要做的尝试,自己去摸。之前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不理解和不配合,现在就少了。

在此基础上,做到两个“开源”。

第一,教育开源。

梦想课程不能只自己研发,向全球引入课程。一个来自香港的叫“共创成长路”的课程,正在贵阳试点。这是香港赛马会资助香港四所大学顶级教授,花了10年时间和10亿港币做的心理学课程,针对城市青年越发普遍的确认动力、懦弱、网瘾、反社会等等问题。这个课程在全球心理学界享有盛誉,正在最终定稿中。

其次,让父母也进入梦想课堂。一个孩子教育的成败,决定的力量更在父母而不是老师。老师教的跟父母教的如果不同,孩子就会困惑甚至逆反。父母不改变,反倒成为素质教育的障碍。越是年幼的孩子,父母的影响越大。有些梦想中心会在每周五专门开设“家长课堂”,把父母纳入到这个体系里来。

第二,人才开源。

让捐赠人走进课堂,不论好的还是不好的,都让捐赠人看到。看到了,才理解这是个艰巨的事。看到效果,才会继续支持。

一个捐赠人牛晓,去年刚在美国生孩子回来,还在坐月子期间,跟到甘肃贫困山区的会宁县,亲身看了梦想课程和教练计划,情感被触动。她给潘江雪说,“我现在知道你们干的是一件什么事,但你们还没做好,我知道怎么做,我必须来帮你。”现在,她成了不拿工资但要承担基金会北区所有KPI的全职志愿者总监。

潘江雪想把梦想中心做成的最终版本,是素质教育的iTunes。现在的1648家梦想中心,就是1648个终端,有pad、有书、有老师、有孩子,只要有能力为这群人提供服务的,无论是技术还是课程,无论来自企业还是政府,都可接入。这一步,可能令梦想中心成为中国最大的素质教育提供商。

1648个梦想中心,相当于嵌入学校的特洛伊木马。把这个服务体系开放,把社会资源整合进来,在统一的频率上振动,有可能带动中国素质教育的一场运动。

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执行秘书长窦瑞刚讲过一个故事。在深圳一次跟教育相关的会上,教育局的人向某个书记汇报新一年要做的各种改革,书记就说,你们改了这么多年,改出什么来了吗,你们就把一个学校拿出去,不要管它,看它自己能长成什么样。这就是后来深圳市政府和腾讯联手管理“明德中学”的开端。

从体制内发生变革,并不容易。需要跨界的力量,由外而生。梦想中心的大意义,在于传统上相对封闭的学校开始打开大门。企业的培训、全球的经验、公益的元素、爱的力量,从单点的师范学校,到联合几个学校的示范区,建立根据地,再连成片。当小社群进化到大社群,更多势能会释放。

潘江雪自知,这个设想的最大的瓶颈,是自己,要改变自己的心智模式,才能成就一个平台。潘江雪是一个传统所谓的精英,根据自己的经验评价一切事,形成了固化的思路,凡事先批判,选择性倾听,由此听不到真正的声音。

她需要向相反的一面转变。竖起耳朵、弯下腰、为人服务的农民,而不是张开嘴、高高在上、提供答案的精英。

5. 女儿和爱人

潘江雪的女儿之前在公立学校。写的作文是传统套路,比如“小明”今天做了什么好事,体现了什么优秀品质。之后女儿转到一所国际学校。作文的套路变了。没什么中心思想,真实地记录感受和细节,比如小区院子里的虫子、乌龟、狗的故事。老师的评语是,“你是个有趣的小姑娘。”女儿和潘江雪都为此开心。

之前,潘江雪是个苛刻的母亲。自己上学时是学霸,工作时很出色。下意识认为,孩子的成绩是跟自己的荣辱连在一起的。女儿不努力,就是笨;女儿作业做不好,就是自己做不好,就要帮她做好,一定不能被老师叫去批评。爱人Toni看不惯,问她:学习到底是谁的事?

潘江雪后来意识到,自己没把女儿当人看,她只是证明自己成就的一台机器。在商界里打拼的经历,让功利心深入骨髓,再被带进家庭。只在乎结果,不在乎过程,在乎数字,不在乎体验。

潘江雪现在的想法是,尽量给女儿一个愿意学习的环境,帮她找方法喜欢上学习,若女儿还是不愿意,就算了。女儿顽皮胆大,最喜欢穿着雨靴到小区的池塘里抓鱼虾乌龟。小区每一个地方的深浅她都知道。

潘江雪问:你考不上大学怎么办。女儿说:我想帮助老人,要做一个养老院,等你老了,我就唱歌、跳舞、做饭给你吃。女儿第一次做饭,是鸡蛋西红柿面,潘江雪觉得很好吃。

自从做梦想中心,潘江雪常把女儿带到偏远地区的小学去。把女儿丢在操场,她自己去办事。等回来时,已经不认识女儿了,只见一个全身都脏掉的野丫头。女儿说,我知道你在做一件帮助其它孩子的事。

潘江雪的爱人Toni,几年前创立承泰信息技术公司并担任CEO。两人个性不同。Toni稳重,凡事想长远。潘江雪行动力强,想到事马上就干,要所见即所得。之前,潘江雪觉得Toni慢。后来觉得,他的事实际做出来并不慢。

Toni不是个普通的商人。他为承泰建立了一套民主化到极端的机制。作为CEO,Toni没决策权。决策权是5人的决策小组集体决策,一人一票。凡是加入承泰的员工,都不会被辞退,老板们拥有的唯一的权利,是为员工调岗。正式员工都拥有股份。

当时,作为承泰股东的潘江雪不同意这么做,她说,凭什么,你是老板,你没必要分享权利。潘江雪骨子里觉得,权威决策是最有效率的,这个社会本来就是金字塔式的。但Toni很坚持。

一开始,员工都以为Toni是玩假的,觉得不可能,表决时也不认真,或者不参与。但当真的有人第一次说不,就算是Toni苦口婆心想说服的项目,就真的停下来了,员工开始相信,老板是来真的。

潘江雪就说,你效率太低,换了我,三下五除二早干完了。Toni就说,他们不理解,就表示还没到做这个事的时候。Toni花大量的时间去跟底层的年轻人沟通,谈工作,谈人生,对于有些员工,Toni甚至成了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那个老头。

潘江雪就在旁边看着Toni的实践。两年过去,亲眼看着承泰的士气和决策能力不断提高,看到人的变化,人心的变化。潘江雪说,现在的承泰,几乎是一个乌托邦式的纯洁组织,别说坏的做法,就连坏的想法都不好意思说出来。

在承泰发不出工资的时候,Toni跟员工说,账上这些钱,若发工资,就给不了供应商,若给了供应商,就发不出工资,大家自己选。有员工流着泪把自己的钱拿出来。

潘江雪说,以她的背景和履历,是很难被改造的。但Toni和承泰的实践,确实多少改变了她。从之前的金字塔管理的信徒,到现在的相信团队的力量。两个人常辩论,有时Toni就忽然对潘江雪说,看,你又想成为上帝,若没有平等心,你对人的帮助不过是施舍,你不能给人带来动力。Toni常说,互联网来了,每个人的声音都能被听到,更多的共振会发生。

这种思维,正是梦想中心能否成为一个开源平台,把各种营养和能量导入到体制内学校,以至于形成一场运动的关键。

Toni打坐二十年,有静气。他在最近信了基督教。Toni认为,基督教能对治当下商业的浮躁。现代社会追求效率和聪明,基督的核心,是爱和宽恕。在现实的人间,常常因为求效率而忽略了关爱,求聪明而忘记了善良,哪怕是在亲属之间。基督能补上这一环,基督看中关系本身,关系的底座是爱。没什么问题,是爱不能解决的。

潘江雪对此深有共鸣。教育的底座就是爱。没有爱,教育只是工具。有没有爱,孩子能感受出来。

潘江雪常会想起一个人和一本书,特雷莎修女的《活着就是爱》,这能帮她把时常焦躁的心静下来。潘江雪想,一个修女,没有金融业的背景,没有可参照的管理经验,凭什么能创造全球最大的慈善组织,能获得四亿美金的捐赠,凭什么获得诺贝尔奖,赢得那么多人朝圣般的拜见。

一个慈善组织,也许短期可以从商业上获取助推,但只是在术的层面。道若不存在,所有的术都可能是昙花一现。作为一个做教育的慈善组织,它的道应该是什么?

《黑客帝国》是潘江雪最喜欢的影片,每年都要跟Toni一起把三部曲连着看一遍。两个人讨论,人若完全跟机器融合之后,活着的意义在哪里?我们的内心深处到底相信什么?

答案也许就在特蕾莎修女的那本书里,就在Toni所说的基督的内核里。慈善是爱,教育也是爱,因为爱而连接,唤醒每个人身上原本已经存在的爱。

潘江雪邮箱:20050601(at)qq.com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