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医疗寒冬五问_36氪

36氪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我们这个行业,每到年底就会收到各种年会、峰会、论坛的邀请函,移动医疗自然是其中的必备环节。但相比往日,参与其中除了例行公事之外,少了许多兴奋。因为除了让人熟悉的几家大公司之外,新鲜感在今年的缺席成了常态。

为什么会这样?从头来理一下思路,自移动医疗火爆以来,我们听到的故事大体上是这样的:

医疗痛点 > 解决方能 > 聚集医生或医院 > 吸引患者 > 做成平台 > 挣很多钱

这个模式在移动医疗发展的不同阶段所需要解决的难点都不一样。早期,最重要的是发现痛点进而提供解决方案。而无论是抄国外还是抄国内,各个痛点几乎都已经被发现以后,随后,医疗资源的争夺就变得白热化。

但在进入 2015年 以后,人们发现,患者并没有随之而来,平台更是遥不可及,移动医疗要么在重复过往的故事,要么就是追捧几家明星公司,让人眼前一亮的项目似乎越来越少。移动医疗的 “热” 正在慢慢变冷。

这是个很危险的事情。当整个行业仍然处在需要持续烧钱的过程中时,需要有持续的创新来吸引资本市场的关注,否则,一旦没人愿意接盘,这个游戏就玩不下去了。这对移动医疗如果不是打击,至少也要延缓发展。

在过去一个礼拜,与几位投资人或多或少交流到了这个现状。很明显,大家对这个现状都有所感知,并有自己的判断和思路。这里把投资人提出的观点总结出五个角度,供大家继续讨论。

要布局,但不核心?

没有投资人表示要放弃移动医疗这个领域的投资,实际上,一直有新的移动医疗创业项目融资的消息。而且进入 11月 后,几个项目的 A 轮融资就没有低于千万级人民币。但从投资机构自身的判断来讲,移动医疗的重要程度正在下降。

大致的理解是这样的,基本上医疗领域的投资可以分成几个大类:医药、器械、服务、新技术和移动医疗。但从几家专业型医疗基金的分配比例看,移动医疗往往和医疗服务一起所占的比例大都不会超过 20%。

“这段时间的感觉是,移动医疗领域相对比较乏味,已经丧失最初那段百花齐放的势头。” 一位投资人表达了他的感受。那么问题的关键是,为什么移动医疗在经历了一段爆火之后,没有像其他领域一样,使医疗服务发生质的改变?

其中一个可能比较容易被接受的理由是,医疗行业的壁垒太高了。政策壁垒是最鲜明的摆在台面上的,整个医疗服务场景线上化还需要诸多制度突破。但壁垒显然不止这一个。比如医疗群体本身对移动医疗的接受程度就十分可疑。

移动医疗几乎无法给医生带来实质性收益。加上医生大多数时候是以个人的身份出现在移动医疗平台,这将使他们直接暴露在医疗风险下。抛开全部这些,那些真想拥抱互联网的医生也要考虑,团队在哪里,设备在哪里;否则,一个单打独斗的医生能否发挥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曾有创业者跟我探讨过这么一个问题:一个行业被改变的难易程度是什么决定的?他思考之后的结论是:知识积累。想来真的很有道理,知识积累越深,变量就会越多越复杂,改变就越难一蹴而就,所以医生的诸多顾虑就可以理解。

如果这个问题难易理解,其实可以参考民营医院多年的发展历程。医改几乎已经给了民营医院所有可以给的政策,但民营医院依旧发展得非常缓慢,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民营医院无法提供团队。

但大家不愿意放弃移动医疗,因为这注定是个方向,只是没人知道还要多久。

巨头之外,是否还有机会?

这里的 “巨头” 要考虑两个层面,一个是移动医疗行业内已经出现的巨头,比如微医、春雨、丁香园;另一个就是 BAT。

行业内巨头的共同特点就是有了相当大的积累,包括时间积累、用户积累、经验积累。但问题是,整个移动医疗都没有成熟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在此时成了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对与投资机构来说,本着 “自己约的炮,含着泪也要打完” 的原则,既然已经跟着大公司到了 C 轮、D 轮,无论如何都要坚持到他们上市的那一天。

其实这也是另外一层赌注,就是说对于同样没有盈利模式的两家公司,一家在初创、一家在 D 轮,如果初创公司讲不出一个特别动人的故事的话,恐怕一个理性的投资机构会更倾向于 D 轮的公司。这也就是为什么挂号网能融到 4 个亿美金,而很多初创公司找 400 万都很难。

为什么说没有盈利模式这事儿现在变得非常严峻?投资机构是非常现实的,投出去的钱需要有回报。所以,除了跟着 D 轮投之外,有投资人的另一个选择是那些已经有一定盈利的公司。但这在移动医疗领域实在太少了。

可是 BAT 对移动医疗有什么影响呢?他们自己的医疗也做得并不出色。但 BAT,尤其是 A(阿里)T(腾讯)在移动端流量入口的巨大掌控影响巨大。

首先,智能手机市场的增速已经在下降,这里有一个所谓 “罗杰斯扩散效应”。

移动医疗寒冬五问

简单的说,就是渗透率超过 84%的时候增速就会下降。关于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渗透率不同机构的统计数字不太一样,但基本上已经都在 60%以上。智能手机增长放缓所带来的问题就是,app 的红利期快要结束了。所以存量市场的争夺就变得更为重要。

问题是,BAT 在存量市场占据了主导地位。百度在今年初发过一个报告可供参考,主要应用垂类 Top3 app 的份额均已超 70%,BAT 三家占据移动端 Top20 app 中的 17 个,BAT 在移动端所占据的媒体时长近 60%。

虽然三家尚没有绝对占据市场, 这让初创者获取流量的成本变得非常高。所以有人戏言,原来的互联网领域是 BAT 抄你怎么办,现在是 BAT 不投你怎么办。这不是绝对的,特别是在 BAT 也束手难策的医疗领域。但这个问题还是非常严峻,当砸钱都刷不出流量时,你该怎么办?

那个在用户手机上架一个 app 就能躺着把钱挣了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技术主导型还有机会?

仍然要强调,移动医疗没有被放弃,更多的人是在等待时机。那么眼下这个大家比较空的时候,什么有可能成为新的爆发点呢?有投资人跟我提了两个领域:基因测序和 3D 打印。

这两个领域其实在科研领域都已经火了很久了,但在直接面向用户市场应用方面则开发的远不充分。但这两项技术都有一个共通特点,是跨学科的,在横向市场上比普通的医疗器械要广泛得多。

基因测序属于体外诊断的一种(下表可以帮助认识二者的关系),而在 2015年 的特别火爆主要得益于一个概念:精准医疗,因为它是以个人基因组信息为基础的治疗方式。

移动医疗寒冬五问

中国对精准医疗给予了相当高的重视。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批示科技部和国家卫计委,要求成立中国精准医疗战略专家组;4月,国家卫计委官员透露,中国版精准医学计划正在酝酿;近期,精准医疗有望写入十三五。

3D 打印技术的成熟度尚不及基因测序,不过 SmarTech Markets 公司对市场的分析,3D 打印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在 2015年 约占整个应用市场的 37.8%,而在 2023年 将达到 41%,达到近 80 亿美元的市场规模。

这个市场预期显得略有些遥远,但中国陆续发布的《增材制造产业发展推进计划》、《中国制造 2025》等制造强国推进计划,以及技术上的不断突破都在推动 3D 打印的快速发展。

不过这两项技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就是它们的更新速度非常快。每一项新的技术出现,都对市场是革命性的变化。所以如果投资,选择的团队应该掌握核心技术并具有研发能力,而不是只会玩概念。

中医是不是个新的风口?

在移动医疗前期的发展中,中医几乎没有创业公司出现。只是到 2015年,一系列 中医领域的移动医疗创业公司 开始出现,但数量仍然不多。正因为中医的互联网不充分,反倒让很多人感到它有更大的挖掘空间。

中医具有强烈的文化属性,但这让中医面临一些比较严峻的问题,突出一个就是 “信” 与 “不信” 的激烈冲突。信中医与不信中医在市场上呈现了泾渭分明的两派,影响是两方面的:一方面自然是在市场推广方面的阻力,但另一方面信中医的用户对中医方面的应用会有比较高的热情和粘性。

另外,中医创业公司的创始团队也比较有意思,大多数都具有中医背景且对中医有一定情结。有个接触过的让人印象深刻的中医产品,竟然是几个志愿者自发组成的团队做出来的,日活居然也超过了 2 万。

中医情结在投资人当中也同样存在,在已经接触过的投资人中,有些已经投出多个中医方面的项目;有些明确表示过,自己只看中医方面的互联网创业项目。不过这种情结表现的并不明显,毕竟对投资人来说,能挣钱才是关键。

“很难说中医的互联网创业会成为一个新的风口,至少目前还看不到这样的明确迹象。” 曾有投资人这样坦露过自己的心迹,但考虑到空白的现状,以及中医有可能具备的成长前景,提前布局还是有一定必要。

与西医领域不同,中医所要考虑的资源积累可能略有些不同:医生和诊所,这是出诊、诊断资质的必备条件;中医药,能够获取的中医药品质如何;名老中医的处方,某种程度上这是个稀缺资源。

不过,在一小波创业高潮之后,中医互联网领域似乎又归于平淡。

如果做选择,还是 “资源密集型”?

回到最初那个话题,就是说,虽然移动医疗不再是焦点,但 “战略层面” 的布局依然是有必要的。所以,我们有理由关心的是,投资人现在关心的是些什么样的项目。

有些投资人仍然关心模式。虽然大大小小的移动医疗创业公司已经出现不少,但从模式上看,也呈现出一定的同质化问题。而一旦有创业公司在模式上创新,仍可以迅速获得投资人青睐。比如 名医主刀 ,仅 5 个月,融资就从 500 万迅速攀升至 6000 万。但模式创新的项目,往往可遇不可求。

如果从客观要件分析,投资人会选择怎样的创业公司?

前面已经提到了,已经具有一定营业收入的公司。投资人告诉我,并不是说他们看中的是这些收益,而是说,获得营业收入已经说明这家公司的产品真的能够满足市场需求。

对于尚没有营业收入的创业公司,“我们现在看移动医疗的创业项目,主要会看是否具有三块资源:互联网资源、医疗资源和保险资源。” 相比初期,投资人对移动医疗创业项目的把握标准显然更高了。

保险是很多移动医疗创业公司在 2015年 最爱讲的一个故事。因为大伙儿经过几年的摸索发现,没法挣钱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接通保险。当然这个结论主要是基于美国的 HMO 模式得出,这玩意儿在中国究竟行不行得通目前还很难判断。

总而言之,从投资人看来,掌握资源而且不同类型的资源仍然足够重要。移动医疗是不是也正式成为了一个 “资源密集型” 行业?

这些是关于移动医疗行业现状的初步看法,有新的或不同的意见、观点、想法,可以联系:liuyong@36kr.com

原创文章,作者:刘涌,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39709.html

“看完这篇还不够?如果你也在创业,并且希望自己的项目被报道,请 戳这里 告诉我们!”

本文被转载2次

首发媒体 36氪 | 转发媒体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