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认吧,碎片化阅读明明就是一件大好事_36氪

36氪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编者按:本文来自新世相(微信号:thefair2),授权 36 氪发布。许多人都在表达 “碎片化阅读不利于知识沉淀 / 系统性逻辑的培育......” 时,世相这篇文章给出了相反的观点:比起弊端,碎片化阅读的好处要多得多。

注:题图来自纽约摄影师  Eric Pickersgill (其个人博客 见此 ) 的 “remove” 系列摄影作品。他拍摄了许多人正在看手机的照片,然后将照片里的手机、平板等电子设备修掉了。

你的一天从手机屏幕上新闻、购物节、消息提醒开始。上班路上,或准备松口气站会儿时,你抽空看一下刷屏的文章,通常很短,然后持续到睡前,你趁着没有闭眼又抽空了看了一会儿。

这是我们的时代——不不,我不是说这是一个坏时代。我其实是想为碎片阅读时代说几句好话。

最猛烈地对碎片阅读的批评发生在几年前,新浪微博刚开始兴旺,有一位著名的网友宣告停止用微博,因为自己被碎片信息搞得焦虑、沮丧,甚至难以专注。

好多人赞同,叹息,甚至厌恶自己。然后我们大踏步地迈进了以公众号、朋友圈为主的信息获取浪潮里。快速浏览,快速遗忘,在脑子里留下一串碎碎的词句。

凭借印刷,我们曾建立过一个缓慢、完整而不易被遗忘的信息地图。如今,我们的信息地图上,是一些飞快划过的亮光。像是流星雨,哪一颗你都看不清,但满天又的确亮闪闪的。

我们主要的信息来源早已经是碎片阅读,而且这是一个短期内不可逆的过程。

这并不是坏事。并不绝对是。坏事是,我们一直没有认真地调整自己的状态,迎接这个时代的到来。

坚守长阅读也不是坏事,阅读书籍和长文章仍然必要,但将 “碎片化阅读” 当成一种毒蛇猛兽、不好意思承认自己与它有关的日子真的该结束了。

价值观和时代往往是不同步的。尽管时代的信息早已经碎成一地,仍然很少有人公开承认碎片才是正义的。人们更乐于公开缅怀长阅读和书籍,并因为这种公开缅怀赢得共鸣。

因为长时间倡导 “长文” 阅读,我经常有机会和一些人聊到长阅读。一个明显地感受是,从价值观上认同人应该读长文的人,更多是靠碎片信息保持着对社会的了解。其实(包括我在内)大多数缅怀者也是碎片信息的好朋友。

而且,既然这个过程已经持续了接近 10年,那么我们已经凭借碎片阅读,构建了目前并不差的进步。

不久前,被期待的微信读书发布,但并没有流行起来。我想,最重要的原因是它过于强烈地违背时代进程。

很多人批评 “碎片化阅读”,我却觉得碎片化阅读是社会的一个救星。微信的一个巨大功劳,是将阅读重新送回日常生活,提供了碎片化阅读的最好机会。因为人们此前根本连碎片化的阅读都逐渐失去了。我看到朋友圈所有人都在转各种文章,我的一些从不阅读的亲友,如今开始阅读一些短小的内容。这些阅读都是微信重新送回来的。

何况,这些碎片阅读是不是价值很低?我觉得不是。我自己也怀念长阅读,但碎片化阅读很有用,也更现实。阅读本身并不是力量的来源,因为阅读所触发的思考和情绪才是。

阅读一篇文章,触动一种情绪,持久保留下的是这种被触动的情绪而不是文章本身。一门学问最终要被转化成见识和技能保留下来。系统知识更多是在代与代的传递时才更加重要。

举例来说,碎片化信息对情绪的打击,确实是换了一种方式。一本本的书或一篇篇的长文章,像是重锤,而这些碎小的文章和信息,却像是子弹,撞击许多点,最后连成片。很难说哪种更好,但既然我们已经身处在被子弹撞击的时代,应该做的是调整,进化自己。

人类完全可能养成全新的学习方式。把碎片化阅读的便利性、有效性做到极致,会比 “对抗碎片化” 更有价值,也更有机会做到。

所以,我仍然欣赏和佩服那些主要依赖长阅读的人。但对大多数人来说,既然碎片化就在身边,不如不对抗,不如把无可躲避的碎片化阅读做到最好。

本文来自读者投稿,不代表 36氪 立场

“看完这篇还不够?如果你也在创业,并且希望自己的项目被报道,请 戳这里 告诉我们!”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