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SE Talk-圆桌】创业者在面对什么:招人是不变的痛点,思考深度是创业团队的核心竞争力

36氪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有人说,创业是条不归路,回看时荆棘满布。每段创业历程其实都可以算作一本书,书里有经验教训,有梦想与现实的博弈,也记录了创始人和团队成员一路走过风雨与阳光相伴的日子,在心态和思维方式上的改变和成熟。

今天,在 36氪微软创投联合举办的WISE Talk活动上,我们请到了4位来自不同垂直领域的创业者:赵勇,“格灵深瞳”创始人,专注于智能计算机视觉; 李天放 ,“ 课程格子 ”创始人,从课程表App切入,想做大学生入口;李冠志,“速来网”创始人,解决蓝领工人、农民工的招聘就业问题;许泽伟, 91金融 创始人,做在线金融导购,也联合金融机构做产品。同时,我们还请到了真格基金合伙人、新东方联合创始人 王强 。

与他们并肩而坐,让我们一起来听听4位创业者的故事: 他们在创业路上都曾遇到过哪些困难?他们又是如何解决的?创业过程中,被每日琐碎的杂事牵扯精力,他们对于思考之深度又有怎样的理解?

也许,正如过来人王强所说,由年轻人引领的崭新的创业时代和精神,可以用19世纪美国著名小说家 Henry James 《中年》(The Middle Years)中的一段话来完美诠释,那就是:“我们在黑暗中摸索劳作,我们竭尽所能,我们倾己所有。我们的怀疑等同于我们的激情,我们的激情成就了我们肩负的任务。”(We work in the dark - we do what we can - we give what we have. Our doubt is our passion, and our passion is our task.)

【创业路上遇到的困难:招人,不变之痛点】

36氪 :大家平时谈论趋势、机会比较多,谈论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却比较少,可否请几位从自己所在的行业出发,聊一聊你们所面对的困难和解决之法?

赵勇: 我创业到现在遇到的困难其实挺少的。如果说有的话,那其实有两方面: 第一个困难是,自我判断与现实经验之间总会存在偏差。 我过去是做研究的,对世界真实面的接触比较少,有很多幻想。但刚创业那会儿,很多人会告诉我很多经验,他们会告诉我,产品根本不重要,关系更重要,好多事情碰到政府、央企,是怎么行不通的。但今天我回过头去看,我可以很确定地跟大家说,这些经验都是很教条的东西,如果你有一个很好的产品,这些东西都不存在。

我举个例子吧,有一个最大的渠道商的一把手带领这个公司做到了政府渠道的第一名,他每两年和公司签一个新的合同,每签一个合同就给他1000万奖金。他看了我们做的东西,崩溃了,说不想干现在的工作了,他于是立刻辞职,辞职时赔了600万,自己又去卖两套房子,成立了一家新的公司,唯一的要求是希望我们把我们的产品在这个领域的独家代理权给他。他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觉得和我们一起做这个事情,是在推动工业往前进。他做了一个选择,变成一个创业者。

另外一个困难,是人才不好招。硅谷参加一个创业公司是很酷的事情,然而,虽然北京已经是中国创意氛围最好的城市,我们吸引人才的时候,他们还是有很多顾虑,他们觉得在BAT会非常好。我们只好去美国说服美国的优秀学生加入我们,比我们说服北大清华的学生容易一点。现在,我们团队里面来自斯坦福、麻省理工的人,要超过我们在本土招的人。

李天放: 关于招人的问题, 我想的最多的一件事情,是要平衡自信和低调之间的关系。首先,你要自信,你得给大家一种希望,让人明白并相信你这个东西是有前途的;此外,你还需要低调,你需要真实地和大家说明公司的情况,说明我们真的挺需要你的。

其实我们这个度把握得非常不好。我不能说我过于低调,但我会把所有的问题说出来,外界可能对我们评价还不错,但我脑子里永远都是“哦,还有25个bug没有修复”,我会把这些事情告诉大家,会把我们不擅长的东西和盘托出。

解决方法嘛,有时候你需要顺其自然,太急着去找能弥补自己缺点的人,价值观又会不一样。我原来在美国那家公司,他们真的把公司的文化当做一种信仰,像传教士一样代代相传,公司诞生的故事,从第一个员工到最后一个员工都能背下来。 公司文化是一种信仰,你需要找到有同样信仰的人,又要找到可以互相弥补的人。

李冠志: 招人的难题我们同样也有,现在大部分创业者眼睛盯着的都是中端和高端用户,但是我们的目标客户是蓝领阶层、农民工群体,所以我们还面临一个最大的问题:目标客户究竟怎么才能找到?你怎么吸引到他们?怎么让他们知道你的产品?这是非常难解决的。

我们没有什么高招,做法非常苦逼,那就是扫街。这些中低端人士,他们白天要工作,你只能晚上去找。大家知道服务员什么时候有空么?告诉大家,晚上10点之后去找,效果最好。这其实就造成了我们下一个灾难性难点:我们的人非常难招。曾经有个兄弟到我们公司,觉得很高大上,老板是博士,进来一天以后就离职了,原因就是晚上10点拉着他去扫街,冬天零下5度,冻两个小时,就等着服务员下班,跟他们聊我们的产品,这我能受的了,可是他们受不了。

我是一个创业者,做这件事是我全部的梦想。但是我也知道,你不可能把这种观点灌输给公司里的所有人,我的方法是,你要让公司里的人理解你所认同的东西和看准的方向,让他们知道你是在真真正正地解决一个问题。 就我们这个团队来说,当我们所有人都明白农民工就业这个需求是非常大的,这是一个蓝海市场,我们是在解决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是一家很伟大的公司。

许泽玮: 我在金融这个非常现实的行业里。因为我在这个领域,在我的世界里,用户数据不是最重要的,收益高低才是。没办法,这是现实。但是我们跟每位VC都没法聊这个事情,他们一方面总会指望我们颠覆些什么,但另一方面,我成立的第一个月就需要有收入,第一年就要算利润有多少,这是逃不掉的。 投资者总是希望你给世界带来什么改变,我一直觉得不一定是这样的,你把你的事情做好了就是改变这个世界,把公司经营好就是最重要的。 我们开董事会简单得不得了,就说一下你这次又翻了多少倍,然后,会议就结束了(台下笑。。。)。

第二个事情说招人,我们也很难,而且更难。 我们所在的不是一个技术创新型的产业,只是是一个商业模式创新。在我们这个行业里,希望招到技术大牛,也希望招到有很多资源的人(这个对做我们这一行的相当重要),但是你招人时,去大谈特谈我们是个“技术创新型企业”来忽悠技术牛人?去跟人家说我们这边“拼的就是资源”?如何平衡这两方面的需求,又把它结合到我们的团队里面,这个需要好好琢磨。 我没法从金融机构里挖人,因为付不起他们那么高的薪酬。最后,我选人就是一条标准:我看着顺眼,价值观一致。

【关于“深度思考”:思考深度是创业团队的核心竞争力】

36氪 :王强老师刚才演讲时说到了“相对速度”和“绝对速度”,前者涉及你拥有的资源、你产品的功能等,这些复制起来都比较容易,后者则是指你这个团队,或者说团队创始人思考的深度,这是创业团队的核心竞争力,决定了公司的进退、存亡。创业者应该垂直向下想得非常深,才有可能把一个公司做成伟大的公司。我们作为创业者,每天会接触各种各样的信息,很多人已经没有心思真正去往特别深的地方去想了,这会不会成为大家在创业路上的一个障碍?

王强: 无论有意识还是无意识,最后一个企业优秀,创始人和团队成员不思考,打死我也不相信。 当年我们办新东方的时候,没有天天在想新东方能不能上市,我们天天想的是,把英语切成0-99份,每一份可以做到什么样?我们切成99份,竞争对手只切一半的话,想的力度肯定没我们好。如果我们天天在99份上不断思考深度,就有可能在任何一个细分领域引领当年培训行业。

新东方上市的时候一家50亿美元的公司,融了1.2亿美元,至少能玩4年。不过老俞可能一个人没时间去往深度方面想了,现在新东方正在强力被各个竞争对手追赶,这是老俞要去思考的问题——好吧,我在隔空对他喊话。

许泽玮: 我想的跟生意有时候没什么关系,我希望中国能更强大。我自己没有任何海外的经验,刚才我也不知道大家口中谈论的普林斯顿意味着什么,我听过的美国大学只有那么几所,我最远到过香港,也不会说英语。 我想得挺简单的,你做一个事情,要能给这个国家带来点什么,让这个国家更强大,我们团队和大家在一起聊,到最后都是这么一件事情,你会为了这个国家的成长而高兴。

李冠志: 刚才说到,公司的“快”与“慢”都是相对的。 我就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聊聊我们在做的蓝领、农民工招聘就业这件事儿。我们做这个行业,在中国可以说已经存在了不是几十年,而是存在了几百年。 为什么很早的时候就有“ 人牙子 ”,把人卖到不同的地方赚取佣金?这个行业从远古时代就已经有了,一直到今天,社会上还存在着劳务外包、劳务派遣,没有理由否认这是一个朝阳行业。这个行业长久就存在了,那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怎样能够——用现在非常流行的一句话来说——怎样能够用互联网的方法改造它。

我觉得,由于我们之前对这个行业了解得都不足够深入,所以 当我们以“互联网思维”切入这个行业时,我们需要慢下来,只有慢下来才能把所有的概念理清楚,才能把所有的问题想清楚,为了以后高速发展做积累。如果你在启动之前有很好的积累,你已经比那些跑得很快的企业跑在前面了。快与慢永远是相对的,我坚信,把所有东西积累好了,你才可以快速发展。

李天放: 我们做课程格子的时候,一开始没有想太多,如果想得太多的话,我们会瞻前顾后,觉得这个模式太容易被复制了,兴许就不会做了,这是我们幸运的一点。当时,我们团队在丽江团建,想法一出来,两周之内就写了,市场反响是不错的,用户增长状况挺好,我们当时完全没有想到什么“大学生市场”,什么“所谓的蓝海”、“所谓的空白”、“所谓的切入点”。

但是后期,也因为想得不够多,这也成了我们最大的错误之一。 不管我们多快,你不往前想,你在做的,永远是应付市场上发生的事情。假如你把这件事情多想一想,你可以不用应付它,你可以提前预测它,凭借高效的执行力来处理它,这就赶在了竞争对手的前面。我发现,同夜以继日的加班相比,把事情想清楚更累,累的是心,把事情想清楚是一件很孤独、很费脑子的事儿,也是我们做的还不够好的地方,我们也是在创业的过程中才意识到它的重要性。

赵勇: 1975年到1976年有4个千亿美元的公司产生,微软、苹果、甲骨文、思科,大家可能会问为什么?我自己的观察是这样,英特尔在1975年把成品率从30%提高到99%,让计算机变的更有可能。这个世界总是会出现一些关键的点,当它出现时,行业就快速发展。

在过去一年里,我深刻感觉到有3件事情值得好好想一想。第一个是“道”,就是说你这个业务做的好不好,你的团队好不好,产品好不好;第二个是“术”,这是指你做事情采用的方式和手段;第三个是“势”,就是说你在做的事情,在未来是否具有巨大潜力。

“势”比“道”更深一个层次。 如果你选择正确的方向,你在很早之前就比别人先意识到,你做的这个事情在以后是有前景的,做一件有创新价值的东西本身就有幸福感,就算失败了也会感觉人生特别有意思。我稍微提一下我以前在Goolge做Google Glass的时候,当时周围人都有很多怀疑,但是我们相信这可以让用户在使用设备的时候把眼睛和手解放出来,我们觉得这个事充满了想象空间,这是做正确事的时候的一种幸福感。

王强: 赵勇说的“道”、“术”、“势”是合三为一的东西。 “势”是实现“道”的场域,“术”是实现“道”的工具/手段。如果团队具备这三个东西,那“猪”都准备好了,“风”也等来了,这样就可以飞了啊。任何一个企业我看都符合这套逻辑。

[ 36氪 原创文章,作者: coldsummer17]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