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云计算:公有云与私有云行业分析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编辑导语:私有云,过去一直都是传统IT厂商的“地盘”,公有云服务商甚少涉足这个领域。但情况在最近两年出现了明显变化,公有云服务商们大军进入到私有云市场已成大势所趋,未来会在该域施加更多影响力。本文作者对公有云与私有云行业进行了分析,看看二者究竟有什么区别。

逐梦云计算:公有云与私有云行业分析

1. 第一部分:概述

分析目的与思路:

近年来云计算市场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公有云和私有云在传统行业的渗透率进一步提升,为了了解行业发展动向、洞察市场发展前景。

本分析报告从行业的运行现状、市场格局和发展趋势等方面,对云计算市场有一个初步分析。接着从商业模式、格局分析等维度,分别对公有云和私有云市场进行详细剖析。具体分为三大部分:

  1. 行业现状梳理:包括行业的生态图、产业链、宏观环境分析等;
  2. 竞争格局判断:了解行业内的商业模式、重点企业、竞争格局等;
  3. 行业发展趋势:包括行业发展前景与速度、产品迭代方向、用户规模等。

为了完善这份行业分析报告,我还引入阿里云和腾讯云的资料与数据,作为行业分析的补充,在比较二者发展现状的同时也可以为腾讯云未来赶超阿里云、抢占云市场份额和扩大市场规模提供自己的想法。

2. 第二部分:云计算市场现状

2.1 云计算简介

2.1.1 基本概念

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方式,指的是通过网络“云”将巨大的数据计算处理程序分解成无数个小程序,然后通过多部服务器组成的系统进行处理和分析这些小程序,得到结果并返回给用户。

通过这种方式,共享的软硬件资源和信息可以按需求提供给计算机和其他设备。云计算依赖资源的共享以达成规模经济,类似基础设施(如电力网)。

2.1.2 相关分类

逐梦云计算:公有云与私有云行业分析

图1 云计算分类

根据NIST(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委员会)的分类标准,依据服务模式可将云计算分为IaaS(基础架构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和SaaS(软件即服务)三类;依据部署模型可将云计算分为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三类。

2.1.2.1 公有云

通过Internet为外部客户提供服务的云。云服务提供商通过客户资源使用情况(vCPU数、磁盘空间大小、时长等)进行收费。一般用户,会结合自身的投入成本,应用访问的方式,选择相应的公有云服务。

2.1.2.2 私有云

由企业或机构独享使用和掌控的云,仅供自己内部人员或分支机构使用。一般在企业或机构的数据中心部署;适合于有众多分支机构的大型企业、政府部门、行业机构。

2.1.2.3 混合云

对于同一份数据、同一套应用,同时采用了私有云技术构建了自己的IT服务平台,同时又采购了公有云服务商提供的IT服务。

一般是需要具备可控的前提下,具备一定的弹性或者可靠性,典型的应用场景有:潮汐应用、混合云灾备。

混合云既可以利用私有云的安全,将内部重要数据保存在本地数据中心;同时也可以使用公有云的计算资源,更高效快捷地完成工作,相比私有云或公有云都更完善。

尽管兼容公有云和私有云优点的混合云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但本报告仅对目前公有云和私有云行业展开分析,暂不将混合云纳入分析范围。

2.1.3 组成要素

云计算由三个要素组成:分别为处理资源请求和资源分发的云平台,以及中间的网络管道,以及云使用的终端用户。

逐梦云计算:公有云与私有云行业分析

图2 云计算的组成要素

2.2 云计算产业发展概述

2.2.1 发展历程回顾

20世纪70年代开始,信息产业经历了三次重要的变革:个人计算机革命(1980年代)、互联网革命(1990年代)和云计算革命(2006年至今)。

自2006年IBM和谷歌云联合推出云计算概念算起,云计算发展已经进入第二个十年。

云计算经历了被广泛质疑到成为新一代IT标准,从单纯技术上的概念到影响整个业务模式的发展历程。组织向云部署模型的快速迁移已经证明,十年前业务开展方式已经发生了范式转变。

企业不再把处理其产品的整个生态系统当做战略重点,而是借助云计算专注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来获得市场竞争优势。

云计算已成为软件行业中采用最快的技术之一,并且已成为跨大多数垂直行业的业务运营的本质,公有云或私有云都有其自身的优点或缺点。

从小型到大型的组织都接受了云计算技术的采用,因此在过去十年中为云计算技术的显着增长做出了贡献。

图3 云计算发展历程

2.2.2  核心技术介绍

云计算技术包括了虚拟化技术、处理器技术、宽带互联网技术以及自动管理技术。云计算最关键的能力是数据存储能力和分布式计算能力。

大多数情况下,云计算可以简单归纳为云储存、云计算两个工作层面。在实际的计算工作处理过程中,计算机会将计算认为进行拆分。

利用虚拟的资源库的分布式模型进行计算,对于分析统计后的数据信息进行整理和存储。随着云计算系统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多种计算技术。

比如集群化技术、数据存储技术、分布式计算技术等,同时还衍生了更多的信息处理技术。云计算平台不断拓展,为国内信息化技术发展做出了很多的贡献。

2.2.3 发展特点分析

2.2.3.1 云计算定价模式简单化

定价模式的简单化有助于云计算的进一步普及,而在这一点上,目前的云计算产品显然做的还不够。

而随着市场的不断规范,这样的状况有望获得改善,用户有望看到自助式定价模式,用户可以和云计算厂商签订按照小时或分钟计费的包含一系列服务的协约。

2.2.3.2 软件授权模式转变获得供应商更广泛的认可

让应用软件厂商从传统的按用户收费的授权和营收模式向计量计费模式转移有一定的难度,但在云计算时代应用厂商却不得不面对这样的转变,这对于通过云计算提供托管虚拟桌面服务的公司来说尤其重要。

2.2.3.3 新技术将提升云计算的使用和功能

对于将业务放在千里之外的云计算服务使用者和为用户提供云服务的厂商来说,愈加先进的云技术就代表着愈强的公司实力。因此,云技术的创新将会永无止尽,企业的产品研发投入也将持续增加。

2.2.3.4 云计算服务品质协议细化服务质量

要想让用户敢于将关键业务应用放在云计算平台上,粗放的服务协议显然无法让人放心,用户需要知道云计算厂商能否快速地将数据传遍全国、网络连接状况又能好到何种程度。

对于激增的商业需求而言,性能的拓展是不够的,而云计算提供商能够多块地拓展性能也事关重要。市场对质量更高的服务品质协议需求增加,导致细化服务品质是必然趋势。

2.2.3.5 云服务性能监控将无处不在

云计算的普及不可避免地为云计算服务提供商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对于一个大型的云计算提供商而言,任何一个数据中心的小问题都会立即被人察觉。

提供有关问题的全部报告以及来自与日俱增第三方近乎实时监控都会让云计算提供商背负巨大压力,届时有关云计算性能监控的报告如同高峰时期实时路况播报那样平常。

另外值得指出的是,随着云计算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用户对全球云计算的标准的要求也呼声渐高,未来云与云之间的互联要靠标准的支撑才能得以实现。

当云计算被普及应用的时候,云计算的标准也应该已经成熟,至于何时会制定出来,还取决于市场的发展情况和厂商的积极推动。

目前我们看到云计算已经被很多企业和政府探讨、验证并实践,许多厂商业看到了这一趋势,正在积极推动云计算的研究和市场推广。

2.3 云计算市场分析

2.3.1 市场概况

全球云计算市场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2019 年,以IaaS、PaaS 和SaaS为代表的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达到1883亿美元,增速20.86%,预计未来几年市场平均增长率在18%左右,到2023年市场规模将超过3500亿美元。

图4 云计算市场规模

信息技术研究和顾问公司Gartner今年6月在报告中预测,2020年IT支出的所有领域都将出现下滑,其中设备与数据中心系统的支出降幅最大。

但是由于疫情持续促进远程办公领域发展,因此公有云服务等领域预计将成为亮点,在2020年将增长19%。其中,基于云的线上会议将有24.3%的较大幅度增长。

互联网巨头也纷纷加码云计算产业。近日,阿里宣布在未来三年投资2000亿元用于云操作系统、服务器、芯片、网络等技术研发及数据中心建设。

腾讯则宣布未来五年投资5000亿元用于新基建布局,其中云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数据中心等有望成为重点投资项目。招商证券在研报中表示,互联网巨头的加码说明云计算产业已进入快车道。

2.3.2 行业结构

从行业角度来看,当前中国云计算的主要用户集中在互联网、交通、物流、金融、电信、政府等领域。

近年来,各行业的数据量激增,更多领域开始利用云计算技术挖掘数据价值,虽然互联网行业仍然是主导,但是交通物流、金融等行业的云计算规模也占据重要地位。

图5 云计算行业规模

图6 中国云计算服务重点企业(易观,2018)

2.3.3  产业链环节分析

2.3.3.1 云计算产业链

分别从上游、中游、下游分析云计算产业链的覆盖范围。

图7 云计算产业链

2.3.3.2 上游产业

上游产业主要为云计算基础设施提供商。云计算基础设施提供商与普通的IT设备。

云计算的基础设施提供商主要可以分为软件基础设施提供商、硬件基础设施提供商以及网络基础设施提供商三种。

其中软件基础设施提供商包括OS、数据库、虚拟化、信息安全等厂商,硬件基础设施提供商包括芯片、服务器、储存等厂商,网络基础设施提供商包括网络设备和电信运营等。

2.3.3.3 中游产业

中游产业主要为云供应商相关服务。云供应商主要是提供云服务的供应商,一般以实力雄厚、规模较大的大企业或者企业集团向用户提供服务。

2.3.3.4 下游产业

下游产业为云计算延伸产业及增值服务。

处于云计算产业链下游的延伸产业及增值服务商主要包括云计算规划咨询服务商、云计算实施/交付/外包服务商、云计算系统集成服务商、云计算运维服务商、行业解决方案提供商、云计算终端设备提供商等。

2.3.3.5 生态图谱

艾瑞咨询提供的云服务产业的生态图谱如下:

图8 云服务产业生态图谱

2.3.4 市场环境分析(PEST)

2.3.4.1 政策环境分析

行业监管体制现状:

2012年9月,科技部就发布了《中国云科技发展十事五专项规划》,是我国政府层面云计算首个专项规划,详细规划了十二五期间云计算的发展目标、仸务和保障措施。

2015年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云计算成为我国信息化重要形态和建设网络强国的重要支撑,提出一系列发展和保障措施。

此后,2017年4月,工信部发布《云计算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提出到2019年,我国云计算产业规模达到4300亿元,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云计算服务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新一代信息产业发展的带动效应显着增强。

2018年7月,出台的《推动企业上云实施指南(2018-2020年)》和《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明确了2020年全国新增上云企业100万家的目标。

表1 行业主要政策法规

(跪求好的表格生成图片的软件~~我没有办法只能把word复制到Excel里面然后复制成图片,结果有一根线就缺了呜呜呜)

2.3.4.2 经济环境分析

国内经济条件——疫情下经济逆势增长的经济态势为云计算市场保驾护航:2020年第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7227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0.7%。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实现V型反弹,增速由负转正,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长3.2%,三季度增长4.9%,呈现稳健复苏态势。

宏观经济政策——通过提高财政政策效率提升创新链和产业链水平:部分一线城市发布企业上云补贴政策,推进中小微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助力中小微企业防控疫情、复工复产、可持续发展,还将带动和促进上下游电子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市场经济水平——传统企业的上云需求庞大,市场规模增长迅速:云计算和产业经济结合深度不断深化,渗透率提升,尤其是政务云、电商云等,帮助政府和企业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传统企业对云计算服务的需求促使企业上云成为一种趋势。根据中国信通院云大所预测,仅政务云市场,2021年的市场规模就将超800亿元。

2.3.4.3 社会环境分析

广阔的市场前景为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云计算、物联网、5G等应用的快速发展,作为PC、服务器和IoT设备中的关键环节,BIOS和BMC固件产品的市场规模将直接受益于下游设备出货量的增长,市场空间较大。随着云计算运营模式的不断清晰和成熟,客户对于云计算的接受程度不断提供,市场将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互联网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云计算技术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成为当前互联网发展的趋势。另外,传统企业对于云基础设施提出更高要求,促使云计算服务的需求激增。

区域结构分布不均,西部地区发展潜力巨大:在政府、产业的双重推动下,云计算技术在我国得到迅速推广,但仍存在产业区域结构分布不均,西部地区云计算产业发展不成熟等问题。

2.3.4.4 科技环境分析

新一代信息技术日益成熟与应用是行业发展的技术保障。

云计算建设的目的在于充分整合、挖掘、利用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实现对社会各领域的精确化管理和资源的集约化利用。

而实现上述目标的技术手段源自大数据技术、物联网技术、虚拟化技术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成熟与应用,这些技术的出现使得信息数据的采集、传输、储存和分析变得便捷与精准,从而为云计算的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3. 第三部分:公有云

3.1 公有云行业运行情况

3.1.1 企业分类

公有云行业可根据参与企业性质分为五类:

  • 传统电信基础设施运营商,如:移动、联通、电信;
  • 政府主导的地方云计算平台,如:政府云;
  • 互联网巨头打造的公有云平台,如:盛大云;
  • 部分原IDC运营商,如:世纪互联;
  • 国外技术背景的国内企业,如:风起亚洲云。

3.1.2 市场现状

根据中国信通院2020年5月的数据,2019年我国云计算整体市场规模达1334亿元,增速38.6%。

其中,公有云市场规模达到689亿元,相比2018年增长57.6%,市场规模首次超过私有云,预计2020-2022年仍将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到2023年市场规模将超过2300亿元。

图9 公有云市场规模(中国信通院,2020)

从公有云细分市场的规模及增速分析,IaaS发展成熟,PaaS增长高速,SaaS潜力巨大。

2019年,我国公有云laaS市场规模达到453亿元,较2018年增长了67.4%,预计受新基建等政策影响,laaS市场会持续攀高。

公有云PaaS市场规模为42亿元,与去年相比提升了92.2%,在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的拉动”下未来几年企业对数据库、中间件、微服务等PaaS服务的需求将持续增长,预计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速。

公有云SaaS市场规模达到194亿元,比2018年增长了34.2%,增速较稳定,与全球整体市场(1095亿美元)的成熟度差距明显,发展空间大。

2020年受疫情影响,预计未来市场的接受周期会缩短,将加速SaaS发展。

图10 细分市场规模和增速(中国信通院)

3.1.3 供需情况

根据麦肯锡提供的数据,中国企业分配给公有云的IT预算远少于美国企业,且公有云支出中约75%流向了中国三大云服务提供商,其余部分则流向了跨国公司和其他中国企业:

图11 企业公有云支出流向

但报告同时指出,随着技术更迭和产品供应种类的丰富化、全面化,企业正在将更多的IT预算分配给消费应用程序、大数据和商业智能等领域的公有云支出,相信未来几年是公有云市场需求持续爆发的几年。

图12 公有云支出所占预算百分比

云支出占整体IT预算百分比,即云支出除以企业总体的IT软件、服务和基础架构支出。

3.2 公有云行业商业模式分析

对于公有云和私有云行业的商业模式分析,我都将从价值主张、运营模式、界面模式、盈利模式四个维度进行分析。

3.2.1 价值主张

包括客户细分、客户关系、客户需求三大构造块,价值主张不但包含了企业的战略方向,而且包含了企业的目标客户群体以及满足目标群体所提供的价值内容,和客户参与价值内容分享的方式。

3.2.1.1 客户细分

根据客户属性可分为中小客户、专业型客户和服务型客户。中小客户即个人、学生和中小企业客户,专业型客户有很强的IT自服务能力,多是互联网和游戏企业,服务型客户指的是不把IT能力当做核心竞争力的大部分企业。

目前公有云的中小客户占较大比例,这个群体难以承担私有云定制化服务的成本,选择租用公有云服务器、数据库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求。随着安全技术和稳定性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服务型客户开始拥抱公有云。

服务型客户还可根据所在行业进一步细分,主要客户分布在互联网行业、技术服务行业、电信行业和制造行业。

3.2.1.2 客户关系

客户关系是指企业为达到其经营目标,主动与客户建立起的某种联系。公有云企业和客户构建良好的关系这一事件可划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驱动阶段,如何同客户形成关系;另一个是服务阶段,向顾客提供何种服务。

阶段一:驱动阶段

企业和客户的关系有三个重要的驱动要素:开发新客户、维护老客户、增加单体

  • 开发新客户:公有云产品或者服务,需要吸引新客户进行消费。建立一种新的客户关系,需要公有云厂商保持进攻的态势开发新客户。比如节日举办活动,以促销的方法促使客户购买产品。
  • 维护老客户“巩固一个老客户远比开发十几个新客户可能要来得更直接更有效,而且维护老客户有效地维持企业生态稳定。所以公有云厂商对老客户的保有,是站在如何去提升和巩固忠诚度的角度思考决策。通常,客户倾向于长期使用熟悉可靠的公有云产品确保企业内部工作可以稳定工作,不太可能频繁更换公有云厂商。因此,保证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可以很好地帮助公有云企业防止老客户流失。
  • 增加单体:增加公有云企业产品或服务的销量/单价,是一个重要的驱动因素。如果让产品或服务的品质提高,能够有更多的人来购买、消费,从而消费提高销量,实现了一个很好的良性循环。

阶段二:服务阶段

基于公有云厂商提供服务或产品的性质,可以将服务类型分为自助式服务、自动化服务、社区式服务、与客户服务式四类。

  • 自助式的服务:公有云厂商提供非常便捷的自助服务,方便客户自行选择消费。绝大部分厂商都拥有线上销售平台。潜在客户登录官网查询感兴趣的产品,轻松了解产品价格,学习文档和附加服务。平台还提供丰富的产品动态和推荐活动,有助于流量变现。公有云厂商跟顾客形成的这种自助式服务关系,方便客户的同时也能节约大量成本。
  • 自动化的服务:公有云厂商通过一个复杂但便捷的体系与消费者互动,客户不需要太多的讲解,也不需要太多的私人服务,便可以走完所有流程。比如说云服务器的租用,客户在产品界面浏览、比较产品信息后选择合适的产品,可自动走完售前服务,付费,上云指导和运维等流程。
  • 社区式的服务:公有云厂商专注在自己的社群运营。阿里云、腾讯云都拥有自己的社区,用户在社区里产出内容,在潜在客户浏览UGC后会提高其购买产品或服务的可能性。为客户建立社区、论坛、粉丝群,让顾客发表言论讲解看法的方式,形成了社区式的服务,同时帮助客户有效解决遇到的问题,这种服务方式具有持续性。
  • 与客户协作式服务:构建合作伙伴生态系统,上下游的企业可以及时有效地反馈信息,公有云厂商通过与客户协作,产出普适性的产品与服务,有助于巩固服务质量,共同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这种协作式服务广泛地运用在公有云厂商的客户关系维护中。

3.2.1.3 客户需求

服务价格、服务安全性和稳定性是企业选择公有云服务商考虑的三个主要因素,中小企业作为目前公有云的主体客户,本身对云服务的价格十分敏感,注重云服务产品的性价比。

而服务型客户是云计算行业未来保持高盈利的希望。经过了中小客户和专业型客户的锤炼验证,服务型客户开始拥抱云计算,逐步上线公有云,大企业的上云比例迅速提高。

这些企业最看重的是服务品质和风险控制,愿意为安全可靠的IT服务慷慨买单。服务型客户的需求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 实用可靠的产品特性,大客户不是IT专家,对价格相比不那么敏感,但购买的产品需要切实解决用户问题;
  2. 清晰的权责范围,在客户购买产品前厂商和客户需明确权责分配;
  3. 友好的服务能力,不仅包括良好的沟通界面,也包括尽量简单的IT操作界面;这个“简单”不仅是操作繁琐程度,也包括做抉择和分配时不承担压力;
  4. 稳定的服务品质,相比资源性价比、技术先进性、故障处理效率,服务稳定性更有现实意义,确保企业工作能正常推进。

3.2.2 运营模式

运营模式包括关键业务、核心资源两大构造块。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作为企业价值创造的载体,需要通过一定的过程将资源和能力转化为产品和服务,通过优化流程、提高效率则可以减少该过程中涉及到的成本和费用。

3.2.2.1 关键业务

企业的上云应用场景渐趋多样化。公有云的关键业务包括以下几项:

  1. IaaS/SaaS/PaaS平台的搭建和服务;
  2. 云计算平台的出租和计算基础设施的提供;
  3. 销售具有强应用能力的软件。

在高性能计算、图像处理、大数据分析和物联网等场景下,企业对于公有云产品在计算能力等方面依赖更大,因此这类强计算能力软件在公有云厂商的业务优先级更靠前。

3.2.2.2 核心资源

公有云的核心资源包括生产资源、金融、知识性资源和人才资源四类:

  1. 生产资源:厂商需要有自己的生产设备、厂房、办公场所等实物资源:以腾讯云为例,腾讯云未来将新增多个超大型数据中心集群,这些数据中心集群将秉持集约化和模块化模式建设,长远规划部署的服务器都将超过一百万台,这些属于腾讯云重要的生产资源。
  2. 金融资源:金融资源包括云计算公司管理机制与管理体系的升级、资本思维的转变和企业商业模式本身。金融资源充足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更具优势。公有云厂商大多在银行或其他的相关的金融部门有很好的信用额度,且本身具有稳定的现金流。阿里、腾讯的资本开支逐季增速加快,阿里云宣布未来3年再投2000亿,用于云操作系统、服务器、芯片、网络等重大核心技术研发攻坚和面向未来的数据中心建设。同时以数据计算为中心的阿里云计算可以反哺阿里金融业务,助其获得更大收益。
  3. 知识性资源:经过十余年的摸索,中国的公有云厂商已经积累丰厚的研究成果,专利数。腾讯、阿里巴巴在云技术领域起步较早,在2000~2009年之间已经开始在云技术领域中国市场进行专利布局,截至2019年12月,在云技术领域方面腾讯云和阿里云的专利申请量分别达到4899和3671件,其中安全和存储是云技术的专利布局重点和热点领域。
  4. 人才资源:云计算人才缺口巨大,企校联动进行云计算人才培养,输出应用型人才。公有云行业的巨头腾讯云、阿里云通过技术赋能高校,加强云计算相关人才供给。腾讯云与高校合作打造课程共建、教学培训、实验实训、实习就业等课程,提供全方位的人才培养生态体系,吸引到名校毕业生加入,共同打造新一代公有云产品。

3.2.3 界面模式

包含重要伙伴和渠道通路两个构造块。通过渠道通路构造块,企业可以将自身的产品和服务传到给客户,客户也可将信息、资源、能力等回馈给企业。

而企业的合作伙伴,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的产生,作为企业外部的重要资源,是进行商业模式评估不可缺少的评价内容。

3.2.3.1 重要合作

  • 非竞争者之间的联盟

不仅是云计算领域的企业,任何一个企业都要和跟自己产业链相关的上下游,既所谓的非竞争者之间进行某种合作或者建立合作联盟。有了这些联盟才可以让企业更高效有序地实现自己的商业模式。

公有云厂商注重打造独有的生态体系,帮助企业与客户进行高效长期的合作,因此云生态的竞争是未来云服务商的必然发展趋势。

中国云生态市场建设处于启动期,各云厂商在各个细分领域多点铺开渗透,与各类客户建立合作关系,为全面云生态打下基础。

以腾讯云为例,托流量优势,以云为核心,“链接、共享”全生态的理念帮助腾讯云建立云端链接社交体系。依托下游社交、游戏量级应用,吸纳直播、音视频、教育培训、短视频等行业的企业成为客户,开启云端的合作模式。

阿里云的合作模式则是制定云计算技术标准、服务资源整合平台、多边市场网络管理,通过技术架构连接所有企业、 政府、个人,基于开放平台整合所有服务商的服务资源,制定生态自治规则管理由云运营商、企业客户、服务商组成的多边市场。

  • 竞争者之间的合作

商业竞争的3C模式有一个重要的点就是与竞争者的合作。

2019年联通与阿里云、腾讯云合作,曾引发“云震荡”。云计算市场发展正在进入深水区,互相竞争企业也会构建合作关系,而且从资本合作走向业务合作是必然。

  • 政府合作

政府合作是重要的合作关系。如果有政府的订单或者背书,在银行或者金融资源里面,会获得更好的筹码。

政府是未来云计算最大的客户,与政府部门开展深入合作会赢得很好的社会口碑和社会效益。

不论是阿里云又高调宣布拿下素有“政采风向标”之称的中央政府采购网的消息,还是腾讯云与22省共建数字政府新生态的新闻,都体现出着云计算发展、大数据布局需要政府支持和引导。

以政府之名为云安全背书,不论是对公有云还是私有云都十分重要。

3.2.3.2 渠道通路

直接渠道:

①厂商的业务人员或者销售人员直接地向客户通过推销或营销的方式直接来销售产品或服务。

②通过互联网建立自己的网络平台,直接向消费者施加影响,销售产品或者服务。

公有云厂商都拥有企业网站,介绍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吸引感兴趣的客户,便于其了解产品的特性和功能。公有云公司还会大力推进生态战略,建立一个全方位的生态体系,保持和合作伙伴长期的合作关系,摆脱被动的商业惯性,有助于产品的销售。

间接渠道:

和代理商、经销商或者批发商来合作,然后通过他们再把公有云厂商的商品或服务送到消费者面前。

早在2014年,阿里云就推出合作伙伴计划,即传统的代理商机制,通过线上线下进行推广的方式结算佣金。腾讯云、华为云也陆续推出类似机制,打通与消费者的间接渠道。

3.2.4 盈利模式

包括成本结构和收入来源两个构造块,企业可以通过“开源节流”以实现商业模式的高效运作。

3.2.4.1 成本结构

  • 硬件成本:硬件成本主要就是采购服务器、交换机及其零部件的成本,公有云大厂商还会采购硬件负载均衡和硬件存储,自研整柜服务器。
  • 机柜成本:机柜成本即主要为电力成本,IDC的不间断供电要求很高。大型云厂商普遍采用自营无利润IDC、整柜服务器、高效散热系统,可以有效控制成本。
  • 网络成本:网络成本包含IP和带宽。IP地址是一次性买断的资源,云计算厂商没有后续投入,IP占用收费就是在逐步收回购买IP段的投资。带宽是云计算运营的硬成本,公有云厂商可以通过拉对等互联网络节省资费。DDOS问题、IP段被污染问题、ICP备案问题也会提高网络成本。
  • 闲置成本:公有云平台成本主要是弹性扩容带来的资源空置成本,但巨大的采购体量必然会造成极大的资源闲置, 主要包括虚拟机、关系型数据库、负载均衡器、容器等四类资源。理论上来说,大厂商规模大,留作富裕闲置的百分比会小一些,小厂商规模小,留作富裕闲置的百分比会大一些。
  • 人力成本:云计算领域人才紧俏,云计算厂商需花费大量财力和时间培养人才,随着技术栈需求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提升,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意愿更强,负出的人力成本的也随之增加。同时,厂商每年还需投入重力从其他企业高薪挖人,也增加了企业的成本负担。
  • 市场成本:在云计算仍处于增量市场的现阶段,各大云计算厂商每年需投入很大企宣和会务成本,为了与合作伙伴保持密切稳定的合作关系,每年在这方面的投入包括新产品宣传、技术会议的筹备也水涨船高。

3.2.4.2 收入来源

大部分厂商在初期都是采用以价格换市场的策略,大打价格战,目前的国内公有云厂商多数亏损,阿里云预计在2021年才能实现盈利。

云主机和云存储近几年一直是客户应用比例最高的产品,根据信通院的数据,超过70%的受访企业使用了公有云主机。

云数据库、财务等在线应用也是公有云主要的产品,这些构成大部分公有云厂商的主要收入来源。

3.2.5 公有云行业商业模式分析的补充

在收集和整理资料时,我还关注到UCloud的创始人季昕华曾提出“酒店理论”,十分有趣,且较好地阐述了目前公有云行业的商业模式。

3.2.5.1 基础服务阶段

基础服务阶段,也就是云计算替换传统数据中心、服务器和网络设备的阶段。这就类似于酒店,自己租一个大楼,自己装修,分成一个个小房间,然后出租给别人。

批发零售和复用率高成为主要盈利模式,当然其弊端就是客户黏性低和可复制性强,于是便发展进入第二阶段。

3.2.5.2 后端服务阶段

用户在使用云计算之后,会产生CDN、数据库、大数据分析等一系列后端服务需求。较之酒店的发展,即引入早餐服务的阶段。酒店早餐的高毛利不仅带来了更多的利润空间,同时也增加了客户黏性。

3.2.5.3 软件超市阶段

类似于酒店客房minibar,客人入住后可以自由购买酒水和饮料,产生的消费由酒店和供应商分成。

同理,当企业用户习惯了云平台,习惯了在云端购买软件,云服务商便可以像苹果的App Store一样在云上销售各种SaaS软件,进而扩展利润渠道。

3.2.5.4 服务超市阶段

以安全服务为例,以前是企业自行购买安全设备,但是现在公有云模式下购买安全设备后,还得在云上找安全服务的厂商来提供安全服务。

这又像极了酒店的洗衣服务,众多用户黏性较强的增值服务中的一种。

经历以上四个阶段之后,云上会产生庞大的数据积累,那么探索数据产生的巨大价值则是云厂商接下来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接着进入第五个阶段:大数据阶段。

3.2.5.5 大数据阶段

然而,大数据阶段的商业模式到底是什么,目前还尚不明晰、仍处于摸索阶段。

目前UCloud在尝试“安全屋”的解决方案,即为用户提供一个安全的数据交换平台,希望为大数据的商业模式打开思路。

3.2.5.6 人工智能阶段

第六阶段是目前大热的人工智能。尽管谷歌、亚马逊、百度、阿里等巨头企业都在布局,但现阶段人工智能概念大于落地。

AI落地有三个要求:一是要有足够的数据,二是要有足够的计算能力,三则是要有足够的行业应用,云计算正能很好地满足这三个要求。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UCloud要把“CBA”作为战略,以前主要以C(Cloud)为主,今后要逐步走向B(BigData)和A(AI)。

这六大阶段即是递进关系,也是相辅相成的。以云计算基础性服务为根基,后续衍生的服务则是创造利润空间和客户粘度的重要筹码。

3.3 公有云行业市场格局分析

3.3.1 竞争情况分析

在国际市场,公有云前五名提供商分别是亚马逊AWS、微软Azure、Google Cloud Platform、阿里巴巴和IBM。截止2020年第二季度,它们控制着近80%的市场。

公有云行业巨头垄断的现象在在国内市场也十分明显。2020年11月2日,IDC发布的《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2020上半年)跟踪》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公有云服务整体市场规模(IaaS/PaaS/SaaS)达到84亿美元,同比增长51%。

其中IaaS市场同比增长57.1%,PaaS市场同比增长64.4%。 阿里巴巴、腾讯、华为、中国电信、AWS位居前五,占总体市场份额的76.7%。

图13 公有云市场份额

从行业发展来看,互联网行业依然占据公有云市场半壁江山,但增速趋于平稳。

各大云服务商纷纷将目光投向了非互联网行业,如政府、金融、制造、服务等。数字政府、政务便民、金融科技、金融渠道变革、工业互联网、工业质量和流程优化等日渐成为云服务商的业务重点。

随着数字化转型概念的深入,越来越多非互联网行业加快上云步伐,云服务商纷纷加入新战场。

3.3.2 存在问题

中国信通院产出的《公有云发展调查报告》显示,产品、服务种类不够丰富是已经应用公有云的企业所面临的最主要问题。

由于公有云服务商的产品、服务种类目前还不够完善,不能有效支撑更多应用上云,导致云服务广度受限。其次,应用公有云还存在信息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

企业在应用公有云过程中其他的挑战还包括:服务可用性差、故障修复能力不足以及云服务商响应不及时。根据报告数据,部分地区客户访问某些节点时网络延时等问题仍然存在,在线流量峰值期间还可能发生网络问题。

虽然公有云企业通常采用按需付费的方式,但调研大量数据时,其费用会迅速增加。

3.3.3 解决问题的策略分析

对于公有云首当其冲的就是对资源的控制保护,尤其是用户越多时,保护的力度就越要加强。

一旦发生数据丢失或者文件泄露之类的安全问题,必然会使公有云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大大降低,更会使用户对云计算这一“新技术”产生怀疑。

此外,公有云的网络性能和适配性的问题,也需要妥善解决。对于不同平台以及网络环境下的用户,都要保证服务质量。

3.4 公有云行业产品特点

公有云产品的核心属性是共享资源服务,公有云产品可以以免费或低廉的价格提供有吸引力的服务给用户,创造新的业务价值。

公有云作为一个支撑平台,还能够整合上游的服务提供者,比如增值业务、广告服务等,和下游最终用户打造新的价值链和生态系统,由于组织可以访问服务提供商的云计算基础设施,因此无需担心安装和维护的问题。

通过对公有云产品/解决方案的分类观察,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云服务厂商设计产品和解决方案的思路特点:

  • 根据场景设计:针对场景设计,这样才能抽象出实用度和使用频率最高的方案,这样设计出的产品对客户也才有最大化的价值;
  • 打包化:即把基础的IaaS、PaaS、SaaS等基础的一系列产品和解决方案结合在一起,打包形成一套完整成型的解决方案,这也是应对场景和行业的一种手段,这种设计方式提供了成套方法,具有较好的效果;
  • 层次化:厂商在设计产品和解决方案关注层次差异化,提供的服务既可以是非常原始的服务器、硬件层次,让技术积累和开发实力比较深的企业客户有比较大的可定制性。也可以是智能推荐、人工智能应用接口、BI应用等高层次的类SaaS服务,摒除底层技术细节直接使用,降低门槛以适应需要。

3.5 公有云行业标杆企业分析

最早使用云计算的一类是游戏客户,一类是网站客户。因为网站时代流行主机托管和主机租用,因此VPS、租用空间的模式流行了很长时间。

本质上,它们和云计算的模式类似,但是云计算的模式比它们更先进一些,体验也更好,特别是BGP网络这样的东西,领先了IP的VPS。

阿里云通过收购万网,快速取得了领先地位。最早使用云计算的游戏行业用户,是从页游开始的。腾讯云早期大部分客户都是页游客户。资料显示,当时的游戏巨头Zynga在腾讯云就有着庞大的机器集群。

3.5.1 企业选择

过去几年,阿里云始终占据中国公有云市场最大份额,与此同时腾讯云也在高速发展中抢夺市场份额,与阿里云的差距逐渐缩小。因此本报告选取这两家企业作为公有云行业的标杆,分别从战略层、范围层的角度分析发展战略、产品架构和业务范围等方面的差异。

3.5.2 企业发展历程

3.5.2.1 阿里云

阿里云创立于2009年,拥有超过 100多款云计算产品和服务,为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开发者和政府机构提供服务,是全球领先的云计算及人工智能科技公司,是中国最大的云计算平台。

阿里云致力于提供最安全、可靠的计算和数据处理能力,让计算成为普惠科技和公共服务,为万物互联的DT世界,提供源源不断的新能源。2018财年第一季度阿里云付费云计算用户已达到87.4万。

由于云计算行业前期资金投入壁垒的特性,云计算行业龙头和进入行业时间有高度相关。

阿里比腾讯提前4年进入中国市场,因此积攒下来部分技术经验井率先开拓海外市场,享受部分红利,且自主研发模式有望帮助阿里云未来较长一段时间继续保持优势。

3.5.2.2 腾讯云

在消费互联网中成长起来的腾讯云,在2018年10月组织架构调整之前只是社交网络事业部SNG的一部分,在资源调动与客户获取方面不如阿里云。

新成立的CSIG(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使得toB成为腾讯向产业互联网转型的战略重心。

其实早在2013年以前,腾讯已经有云计算部门,当时主要以向开放平台的生态伙伴售卖服务为主,面向的是相对小众的一个市场。

腾讯的云业务始于擅长的互联网行业,如游戏及视频垂直领域,其后在金融、零售、民生、旅游及医疗保健等智慧行业取得突破。

可以认为游戏和视频业务是腾讯云的起点,2012年开始,手游市场的爆发式增长,促使游戏公司和腾讯展开关于云业务的深入合作,原因包括:

  • 生命周期短(租用模式最划算)
  • 快速开发,快速迭代(资源随时获取)
  • 用户爆发快(需要很强的资源弹性)
  • 分区分服,架构简单(虚拟机就可以搞定)

因此,腾讯云初期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游戏公司对云服务的需要。

3.5.3 战略层分析

3.5.3.1 产品定位

阿里云:阿里云的定位是赋能中小企业的云计算基础平台,意图打造以数据为中心的先进云计算服务平台,这意味着阿里云后退为技术中台,回归到底层技术和数据服务上,通过服务与赋能扩大SaaS生态。

腾讯云:腾讯云定位侧重连接器模式,将产业链条的上下游玩家通过数据,人工智能连接起来,提高生产效率。引用马化腾的话:“腾讯多年来一直专注于做连接,我们希望能够连接人与人、人与物以及人与服务,在云时代它分别对应着人联网、物联网和智联网”。

口号:阿里云——上云就上阿里云;腾讯云——产业智变,云起未来。

目标客户:

阿里云的业务客户以“合作伙伴与生态”的概念与客户建立高效联系,客户范围较广,侧重中小企业上云的需求,产品种类多,数据中心资源丰富。

腾讯云业务客户:在游戏、社交、视频等优势领域拥有较强的客户基础上,逐步完善行业布局,开拓多个新领域的客户,同时兼顾微信开放平台客户。

3.5.3.2 商业模式

云计算被广泛认为是商业模式上的创新,而非技术上的创新,是将IT资源作为一种服务去售卖的新的商业模式。前面已经对公有云行业的商业模式有了总体分析,这里对两家企业的商业模式进行基于生态发展的总览。

阿里云:

从2009年至2014年,阿里云将服务于庞大电商与金融体系的飞天系统打造成支撑全社会综合业务的公共云服务,走进中小企业,政府、千家万户。

目前业务范围已经从中国扩展到北美,中东,东南亚等地,并在未来3年内扩展到全球市场。

在下一个5年(2015-2019), 阿里云会大力推进“阿里云+生态战略”,建立一个全方位的生态体系。

同时,发力面向全球中小企业创新的公共云计算和面向大型政企的专有云领域,促进各行各业的云上业务需求迅速飙升。合作伙伴也将在这个新的云生态里面获得全新的市场机会,摆脱被动的商业惯性,赢得未来。

阿里云生态圈战略的重点在于:制定云计算技术标准、服务资源整合平台、多边市场网络管理,通过技术架构连接所有企业、政府、个人,基于开放平台整合所有服务商的服务资源,制定生态自治规则管理由云运营商、企业客户、服务商组成的多边市场。

阿里云的生态战略目标是:成为云计算的“大淘宝”模式。以服务者定位为合作伙伴网络赋能,以合作伙伴商业成功为责任,以云计算生态共同发展繁荣为成功标准。

图14 阿里云生态战略(阿里云,2018)

阿里云提供IaaS,api等基础设施,合作伙伴在此基础上开发云产品并在阿里云平台中向客户提供服务,收益与阿里云分成。

此外,在增值层,阿里云也会联合数家云服务提供商,进行解决方案的捆绑销售以获利。

图15 阿里云生态框架(阿里云,2018)

腾讯云:

腾讯云致力于向用户提供完善的腾讯云解决方案,目前已经推出了不同垂直领域的云服务,为政务、警务、医疗、金融、制造等领域提供坚实的云服务技术支撑。

腾讯做云服务的目的,不只是提供服务器、存储和带宽,更重要是把积累多年的核心技术与数据服务开放出来,包括腾讯内部社交、支付、LBS、安全在内的平台资源和能力。

还包括CDN、音视频处理能力、大数据能力,尤其是机器学习、图片与自然语言相关的人工智能技术。

企业通过腾讯云,可以将最领先的云端技术应用到企业自身的优势业务中,为业务创新带来机会。

比如:在金融行业上,我们通过腾讯云开放了优图人脸识别的技术,结合大数据分析,金融企业可以远程视频,来判断一个人真实的身份,大大减低成本和风险。

总而言之,腾讯云商业模式与阿里云商业模式的本质区别,在于腾讯云的“连接器”模式。

腾讯不仅仅是云基础设施的提供者,也是XaaS服务与解决方案的提供者。在腾讯生态中,腾讯居中间,通过多层次的产品服务,连接产业的上下游,助力形成数据的闭环。

3.5.3.3 发展战略

阿里云侧重生态和平台模式,赋能其他的云服务提供商,阿里只负责核心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增值层的行业解决方案。而中间具体的云解决方案,云产品/服务均是由云服务提供商提供。在人工智能服务领域,阿里云侧重智能制造与智能城市方面的服务。

腾讯云侧重连接器模式,将产业链条的上下游玩家通过数据,人工智能连接起来,提高生产效率。在人工智能服务领域,腾讯云的特色与亮点在智能机器人,身份核验,语音识别等方面。

阿里云:

阿里云构建的是数字经济体,是阿里经济体所有技术与产品的统一出口和客户界面,是AI、Big Data、Cloud三位一体相互融合的模式。

阿里云发展战略的核心定义为:  IT基础设施的云化;核心技术的互联网化;应用的数据化和智能化。

依靠“技术、产品、商业、生态‘四级火箭’”战略成长为国内乃至国际云服务领域的佼佼者。阿里云提出“做深基础、做厚中台,做强生态”新战略,力争将云与智能结合,实现普惠科技。

阿里云祭出“云计算+IoT+AI”组合拳,IoT担纲数据采集;人工智能实现理解和判断;云计算简化数据处理的过程。先后推出了“ET大脑”计划、达尔文计划和新制造计划,分别对应智慧城市、物联网和工业4.0。

  • ET大脑的重要板块之一,“城市大脑”,通过拥堵指数测算、信号灯效率优化、主动报警等服务提高城市交通效率。拆解一下,摄像头、信号灯等组成了物联网,城市大脑本身是人工智能,云计算由阿里云提供。
  • 达尔文计划,即通过一系列的包括平台、芯片和微基站在内的全链路生态服务,交付给企业一张自有可控的物联网——意即:阿里云可以直接交付给企业成熟的物联网服务,云计算之后,物联网也成为了能单独输出的业务。
  • 新制造计划旨在通过新技术完成制造业升级,落地柔性供应链,实现按需定制。阿里云的ET工业大脑早已在制造业中发挥价值,它的属性是人工智能,还需加入更多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并扩展至细分应用领域。

腾讯云:

腾讯云致力于打造立体化产品服务体系,将业务重点分布在AI、生态建设、核心技术能力、助力互联网+传统企业、政务方面的布局以及布局全球云服务市场这六个方面:

  • 腾讯云未来业务重心将放在AI开放平台,以及云计算智能创新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的发布上。在2016年,腾讯云已向全球企业提供7项AI服务,包括:人脸检测、五官定位、人脸比对与验证、人脸检索、图片标签、身份证OCR识别、名片OCR识别。
  • 生态建设,腾讯云在生态构建方面的布局,包括:战略签约,合作伙伴体系建设,在金融、政府、教育、医疗、大数据、安全、视频等领域的拓展。
  • 核心技术能力,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核心技术能力方面有哪些产品,这些产品和解决方案最终指向腾讯云整个技术实力。
  • 助力互联网+传统企业,通过三一重工,中外运、申能集团、中广核,人民日报、万达征信等优秀案例,展现出腾讯云在传统企业转型升级方面提供的支持和在整个数字经济市场中的动作。
  • 政务,近些年来腾讯云在政务方面的布局,与个地方签约挂牌,建立CIO培训班,和“云计算”孵化基地等。
  • 出海,腾讯云早在2016年初就开始布局全球云服务市场,并提出了完整的腾讯云出海计划。目前开设了25个全球服务节点,成为全球云计算基础设施最完善的中国互联网云服务商,为出海企业提供完善的行业解决方案和云计算服务。

3.5.3.4 范围层分析

业务范围:

阿里云:

图16 阿里云业务范围(阿里云生态路线图)

腾讯云:

图17 腾讯云产品系列

产品体系:

阿里云:

图18 阿里云产品体系

此外,根据官网产品最新动态,行业引擎、物联网-软硬一体化应用、支持与服务等系列产品即将陆续发布。

腾讯云:

图19 腾讯云产品体系

阿里云产品布局更加全面和完善,腾讯云则在安全、大数据研发上投入更多。

企业生态:

阿里云:

①云市场生态

云市场作为云计算生态互联网窗口,提供了完整的平台能力桥接了合作伙伴与客户。通过互联网化的产品呈现、购买、交付、运营、运维,将传统相关服务独立、繁琐的流程垫付,提供了一站式的云计算“淘宝”体验。

(如下图所示)不同类型的合作伙伴,可以通过云市场将自己的解决方案、产品、服务等相关内容呈现给最终用户。同时利用云市场的平台能力,解决现有线下售卖、交付所带来的巨大成本投入与管理问题。

图20 阿里云市场生态

②大数据生态

阿里云基于云平台定义一套完整的大数据体系,并在特定情况下可以输出给拥有特定数据安全需求的政企客户;无论采用何种形态,大数据生态都有赖于,也会激发大量数据生态的“新物种”。

从而创造巨大“增量”的市场机会,我们相信,未来在大数据生态方面,一定会产生许多超级明星,满足“数据驱动”的行业需求。

图21 大数据生态

③安全生态

云计算安全是一个庞大且复杂的领域,如何帮客户优质的解决安全问题,是阿里云安全团队一直追求的目标。

因此阿里云安全团队在阿里云计算系统的基础上研发了云盾系列安全产品,包括防DDoS,安骑士(主机入侵防护)等,目前这些产品经过实战的检验,已经在阿里云平台进行广泛的应用。

引入数据安全、入侵防护、安全审计、数据库安全、安全管理、业务安全、安全服务等方面积累深厚且产品优秀的安全厂商成为阿里云的安全生态合作伙伴一起来为专有云和公共云服务的云计算用户来保驾护航。安全生态角色组成如下:

图22 阿里云安全生态

腾讯云:

腾讯云联合投资机构、集成商等合作伙伴,为各领域公司提供全方位个性化云服务,打造“云+计划”生态圈。

图23 腾讯云生态圈

4. 第四部分:私有云

4.1 私有云行业运行情况

4.1.1 行业分类

私有云行业可根据参与企业的原始背景分为五类:

  • 公有云厂商,如:阿里云、腾讯云、华云,这类企业的私有云方案通常采用与公有云相统一的架构,产品经受过公有云大量用户使用考验;
  • 传统IT厂商,如:华为、新华云、中科曙光、浪潮、联想、中兴,熟悉企业用户需求,定制化较强;
  • 系统集成商,如:太极集团、神舟数码,对行业理解深入、应用集成能力强;
  • 电信运营商,如: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国企背景、拥有网络带宽资源、客户资源丰富;
  • 云创业型公司,如:青云、九州云、云宏,以开源或者闭源为核心的初创型企业,定制能力强、技术驱动。

4.1.2 市场现状

私有云是目前中国大中型平台上云的最优方案,市场规模快速增长,竞争较为激烈。目前中国的云计算发展已进入快速增长阶段,私有云市场在过去五年保持着年均20%的增长态势。

图24 私有云市场规模(中国信通院,2020)

根据Gartner预计,2020年全球私有云市占率将达36%。IDC预测,2023年中国私有云IT基础架构支出将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私有云市场具有较大发展潜力。

由于私有云市场的门槛相较公有云市场更低,目前尚有较多行业玩家。

不仅传统的私有云厂商华云、浪潮信息等不断推陈出新,发布新一代私有云平台产品,同时公有云产品厂商阿里云、腾讯云等高调介入私有云市场并不计成本的敲开头部的政府、金融、制造等客户市场。

目前私有云市场三华(新华三、华为云、华云数据)以及浪潮等8家厂商处于领导者行列,行业格局分散且竞争激烈。

私有云市场规模2019年被公有云市场超越,但仍达645亿元,较2018年增长22.8%,预计未来几年将仍保持稳定增长,到2023年市场规模将接近1500亿元。

国内外各类厂商开始布局私有云。从2008年开始云计算市场经过了一轮高速增长期,但主要是在公有云领域,出现了一批规模化的厂商,公有云市场集中度较高。

而私有云市场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整体看市场格局较为分散。

红帽(IBM)VMware等部分国外厂商较早看到私有云的发展前景,并从操作系统和虚拟化市场拓展到私有云市场,实现提前布局,成为国际市场中主要的私有云厂商。

从国内厂商来看,公有云厂商、数据中心厂商、系统集成商、电信运营商、专业私有云提供商等各类厂商也意识到私有云领域的发展潜力,全面深入布局私有云。

大型企事业单位主要部署私有云,金融、电信、交通、能源、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大型企事业单位对数据安全性及保密性和系统运行的稳定性有极其严格的监管和合规要求,风险容忍度低,业务类型复杂,公有云很难满足这类用户上云的需求。

而私有云可以将云基础设施与软硬件资源部署在数据中心的防火墙内,在安全方面相比于公有云具有明显优势,作为专属资源使用户能够对IT系统和数据实现有效控制。

此外,大型企业和政府机构业务种类繁多、数据中心规模较大,数据量增加较快,对IT资源的需求量不断扩大,若要从公有云获得更多的IT资源也必然面临巨大的成本开支。

而选择自主构建私有云在一定规模下将更加经济,无需申请公网IP和专线连接,还可同时利用云计算灵活调度、高可靠性等特点,从而减少服务器、存储等硬件设备的采购以及相关软件的采购,明显降低总体拥有成本。

4.1.3 供需情况

根据中国信通院的《云计算发展报告》,中国云计算市场虽然起步晚。

但近些年呈现强势的发展趋势,中国的云计算市场一直保持30%左右的高速增长,远超于世界平均增长水平,全球市场份额占比预计在2022年达到15%。

同时得益于中国企业对于私有云部署的偏好,中国私有云市场仍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中国企业分配给私有云的IT预算占比多于美国企业。

图25 私有云支出所占IT预算占比

在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业互联网的背景下,中国私有云企业竞争力正在不断提升。

不仅传统的私有云厂商不断推陈出新,发布新一代私有云平台产品,同时公有云产品厂商也高调介入私有云市场并不计成本的敲开头部的政府、金融、制造等客户市场。

根据CCW发布的私有云市场竞争力象限,私有云已成为众多厂商介入产业数字化市场的敲门砖,运营商、整体解决方案厂商、ISV、互联网厂商等皆同赛道竞争。

图26 私有云竞争力象限(CCWResearch)

4.1.4 产品分类

私有云可以分为包含硬件产品、软件产品和服务。

硬件产品指主要以物理形态支持私有云的IT基础设施,主要包括服务器、交换器、路由器、防火墙、数据存储、入侵检测设备等;软件产品指私有云的软件形态产品,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基础软件、安全相关软件、应用软件等。

而服务贯穿私有云厂商为企业提供服务的全过程,包括系统建设、安全管理、智能运维等。根据中国信通院的报告显示,当前私有云细分市场中,硬件产品占比最大,达到70%左右。

图27 私有云细分市场变动情况(中国信通院)

4.2 私有云行业商业模式分析

4.2.1 价值主张

包括客户细分、客户关系、客户需求三大构造块。价值主张不但包含了企业的战略方向,而且包含了企业的目标客户群体以及满足目标群体所提供的价值内容,和客户参与价值内容分享的方式。

4.2.1.1 客户细分

更成套和体系化的服务,更显著的持续性支持,是私有云不同于公有云的显著业务特点。因此私有云面向的对象往往是真正的“大客户”:金融银行、政府、国企以及大中型民企,这些对象是私有云的主要客户。

私有云系统平台发展具有明显的行业化集中态势,政府、金融和电信成为应用私有云的主要行业,2019年中国这三类行业的私有云系统平台市场规模合计占比达67.l%。

其中,政府方面私有云服务主要由政策推动;电信行业和金融行业由于信息化发展起步早、水平高,其业务发展对IT系统的依赖性强,上云一方面顺应了IT变革的大趋势;另一方面也能够更好地驱动业务提升。

另外,交通、教育、制造业、能源、医疗卫生也是中国应用私有云重要的行业。

4.2.1.2 客户关系

私有云行业的客户关系也可以分为驱动阶段和服务阶段两部分,其中驱动阶段同公有云行业一样,开发新客户的同时维护老客户。

如果可以增加单体价格的同时稳固销量,便可以形成客户驱动的良性循环。我们重点分析私有云行业的服务阶段。

受到私有云定制化服务的限制,以私有云为主的厂商的客户多集中在特定行业且互相可能存在竞争关系,难以拥有大的生态系统,私有云行业的客户关系往往是专属服务或与客户协作式的服务。

这种精细化服务更有助于客户的数据安全与流程可控。

专属服务:

私有云客户多数采用单独购买软件及服务的方式部署私有云,技术架构上具有灵活性和扩展性。

为了满足私有云产品的可用性,厂商需要同客户就资源调配能力及效率、互操作性、安全性做多次协商与确认,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是政务、金融等行业的大公司最佳 “私人订制”选择。

与客户协作式服务:

由于需要涉及到客户云建设的全流程中,私有云除去要提供稳定、可靠和多样的云服务外,还需要达成简化基础架构、缩短交付周期、提高开发效率、降低运营成本等业务目标,需要与客户协作共同创造。

4.2.1.3 客户需求

安全性和可控性依然是企业选择私有云最重要的因素。

企业部署私有云,其大量通讯均发生在企业内部,降低了数据在外网通讯过程中被盗取、窃听带来的数据泄露风险,以及因云服务中心与企业之间连接问题带来的终端风险。

客户对“云”的了解仍在普及时期,特别是定制化要求高的私有云产品,完善的全方位服务成为客户评价私有云厂商的重要标准。

金融行业,包括银行、证券等机构,要求 IT 基础架构可以实现快速交付、高扩展性、低运维成本;同时对于信息安全、用户隐私、监管合规要求极高,因此采用订制化程度较高的私有云方案。

伴随各地智慧城市建设浪潮以及政务信息公开化深入推进,政务信息化系统对于运算、存储、网络、灾备能力的需求与日俱增,政务信息化协同联动要求提高。

因此对信息安全、可靠访问、数据防篡改具有很高的诉求。私有云较为贴合政务云的实际。

4.2.2 运营模式

包括关键业务、核心资源两大构造块。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作为企业价值创造的载体,需要通过一定的过程将资源和能力转化为产品和服务,通过优化流程、提高效率则可以减少该过程中涉及到的成本和费用。

4.2.2.1 关键业务

由于私有云是直接向客户交付一种云服务的能力和配套设施,因此不同于公有云产品/解决方案,仅提供产品的销售和后续的服务支撑,私有云服务必须要实际参与到企业本身的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的建设中去。

因此从交付部署迁移、运维及运营、安全和培训都需要私有云提供方来参与。

  • 提供专业而广泛的私有云产品类别选择,大体与公有云的内容重合,但更具集成化,如:云备份、云监控类私有云产品使用率很高。
  • 快速交付部署、迁云
  • 运维及运营支持
  • 安全服务
  • 培训服务

4.2.2.2 核心资源

同公有云一样,私有云厂商的核心资源可划分为生产资源、金融资源、知识性资源和人才资源四类,但内容略有不同,具体如下:

  • 生产资源:由于硬件占据私有云市场的主导地位,私有云行业同样需要大量的生产设备、厂房等实物资源。且随着市场规模的进一步增长,对生产资源的要求越来越高。
  • 金融资源:私有云厂商可通过与金融行业展开云计算平台的深度合作,从而获得丰富的金融资源和稳定的现金流。以华为云为例,通过深度布局金融行业为其赋能,形成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为华为云业务的有序推进打下坚固的基础。
  • 知识性资源:技术和解决方案仍是云厂商的立足之本。很多企业都在使用容器、微服务云和无服务器原生技术,从虚拟化开始,云计算发展技术越来越靠近应用层开发和部署,包括容器、微服务递进的关系,这些技术构成了私有云厂商的知识性资源。
  • 人才资源:私有云企业借助与高校的云平台合作关系,搭建软件创新教学平台,提供云上开发服务,吸引到云计算人才;部分企业与高校合作建设ICT学院,开设技能认证课程,培养大量潜在的私有云乃至云计算人才。

4.2.3 界面模式

包含重要合作和渠道通路两个构造块。通过渠道通路构造块,企业可以将自身的产品和服务传到给客户,客户也可将信息、资源、能力等回馈给企业。

而企业的合作伙伴,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的产生,作为企业外部的重要资源,是进行商业模式评估不可缺少的评价内容。

4.2.3.1 重要合作

非竞争者之间的联盟、竞争者之间的合作、政府合作对于私有云企业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合作与发展方式,合作方式的具体内容同公有云基本一致。

4.2.3.2 渠道通路

私有云厂商与客户的直接通道与间接通道与公有云厂商类似,业务人员直接与客户进行对接。

由于定制化服务的需要,售前产品经理的角色十分重要,我曾经实习过的深信服对售前产品经理的培训十分重视,工作中不仅需要洞察客户需求,还需要提供技术支持,这样确保与客户之间的直接渠道保持畅通,提供精确有效的产品服务。

4.2.4 盈利模式

包括成本结构和收入来源两个构造块,企业可以通过“开源节流”以实现商业模式的高效运作。

4.2.4.1 成本结构

私有云厂商的成本结构同公有云一致,包括硬件成本、机柜成本、网络成本、闲置成本、人力成本和市场成本六个部分,但由于私有云厂商的技术支持、知名度和人才培养等方面都难以同公有云大厂商抗衡,因此需投入更多的宣传和营销成本吸引客户。

同时由于私有云服务在不同行业和企业中的直架构和业务差异化大,私有云市场不易出现公有云赢者通吃的局面,因此企业还会在投入成本往构建生态、打通渠道通路等方面有更多考量。

在云计算领域大厂商对比小厂商占据绝对优势,逼迫小厂商更多朝私有云方向发展。这些企业在向客户提供定制化服务时需要做好决策,选择合适的应用场景和设备,可减少成本上的消耗。

4.2.4.2 收入来源

云备份和云监控类私有云安全产品的使用率最高。已经部署私有云的企业中,超过四成的企业选择使用云备份、云监控产品,其他产品的使用率为抗DDoS类、云主机安全、云WAF、防火墙、漏洞扫描。

私有云系统平台是构建私有云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中,私有云系统平台中IaaS云平台是构建私有云的基础,能够将IT基础资源服务化。

2019年中国市场规模为21.5亿元,占私有云系统平台市场规模的78.3%;容器云平台为应用提供标准化的运行环境,2019年中国市场规模为5.9亿元,占私有云系统平台市场规模的21.7%。

4.3 私有云行业市场格局分析

4.3.1 竞争情况分析

私有云市场成为公有云厂商、数据中心厂商、系统集成商、电信运营商以及私有云厂商共同参与竞争的主流市场。

近期更是动作频频:第一梯队公有云企业阿里云、腾讯云加紧通过技术、资本手段深耕私有云市场,而金山云、青云2020年则纷纷谋求上市筹措资金布局私有云市场。

数据中心企业华为、新华三(紫光云)近期开始整合公有云和私有云部门,以云计算整体角度看待新一阶段私有云的发展;专业私有云企业从系统工程角度将Kubernetes与laaS融合,VMware和易捷行云EasyStack都基于此构建了全新的私有云系统平台。

4.3.2 存在问题

私有云产业亟待推动传统运维向云运维转型,提高自动化水平,私有云平台基础功能有待提升。

运维系统功能不完备是目前应用私有云存在的主要问题,云服务商所提供的运维系统仍然有较大的优化空间;基础功能不够完备无法满足部分实际需求的问题也广泛存在。

另外,资源调配能力及效率、互操作性、安全性以及可用性等也是私有云服务商未来需要着力提升的方向。

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私有云的安装成本很高,维护的相关成本也相对较大,因此只有大型企业会采用这类云平台,导致私有云产业的潜在客户范围受限。另外私有云的高度安全性可能会使远程访问变得困难。

传统私有云无法提供一致的云服务体验。在部署上,传统私有云虽然可以通过定制化满足企业数据中心多样化的软硬件环境,并支撑不同行业用户的复杂业务;但建设周期较长,用户不能随需购买弹性扩容,时间和空间的灵活性不强。

在应用体验上,目前传统私有云起步于虚拟化,难以无缝融合上层生态,实现从laaS到PaaS、SaaS的多样化的云服务能力支撑。

在多云趋势下,企业用户很难获得私有云与公有云的一致体验,亟需从云计算的整体角度去考虑设计多云时代的新一代私有云,使云的公有部署和私有部署具有一致的体验。

传统私有云系统平台不能实现平滑升级和自动化运维,传统私有云系统平台多数采用非产品化、定制化为主的项目交付模式,这种模式在云平台的升级和运维上存在以下问题:

升级一般采用新建和割接两种模式,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升级;运维一般采用厂商驻场运维和用户本地运维两种模式,故障检测及维护需要运维团队现场实施。

此外,传统私有云定制化程度高,产品不够标准化、不易规模化复制、版本碎片化造成运维复杂化等,厂商也很难树立规模壁垒。

亟需平滑升级、自动化运维的新一代私有云系统平台,推动新一代私有云的服务化部署与自动化运维为主、本地运维为辅的轻运维模式。

4.3.3 解决问题的策略分析

4.3.3.1 做好融合基础架构规划

企业对于私有云的投资并非一个全新的投资项目,可通过整合企业当前现有IT基础设施来达到最终目的,把现有的存储、服务器、网络等硬件捆绑在一起进行兼容性问题测试。

目前厂商提供的大多数私有云解决方案都能提供融合基础架构的解决方案。

4.3.3.2 整合资源为客户构建企业大数据

当前,数据已经成为企业的核心资产,所以云数据中心的构建很大程度上就是基于对数据的整合。

几乎任何与企业业务相关的都可以数据化。这些数据呈现了复杂的、异构的的特点,怎样能这些数据集中地放在云平台上,就需要对其做数据挖掘、分析、归档、重复数据删除等各种处理,从而把有效的数据提取出来。

4.3.3.3 考虑企业对高度虚拟化、高度资源共享的需求

私有云另外一个关键因素是要实现高度的资源共享。但实现高度资源共享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这不仅仅关系到技术方面的问题,还跟IT架构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高度的虚拟化能够带来高度的资源共享。这时虚拟化不仅仅体现在服务器虚拟化上,还包括网络虚拟化、存储虚拟化和桌面虚拟化等。

因此,企业用户在考虑部署私有云时,除了选择合理的技术与产品之外,更需要考虑企业是否具备了高度虚拟化、高度资源共享的IT架构、技术储备、人员条件和基础环境。

4.3.3.4 考虑可弹性空间和可扩展评估

云计算最本质的特点之一是帮助企业客户实现即需即用、灵活高效的使用IT资源。

因此对于部署云计算平台来说,就必须考虑对弹性空间和可扩展性的真实需求。因为目前无论在服务器还是存储方面,许多企业现有的产品架构都无法具备良好的扩展性,能够很好地满足私有云对扩展空间的弹性需求。

因此,真实评估弹性化需求,是实现按需添加或减少IT资源的私有云部署前的一个重要考虑。

4.4 私有云行业产品特点

4.4.1 安全性能高

对企业而言,业务数据是生命线,不能受到任何威胁。

所以大企业通常不会将其关键信息放在公有云上,而是选择构筑在防火墙后的私有云。单个企业是唯一可以访问它的指定实体,这使得组织更容易定制其资源,易满足其特定的IT需求且安全。

4.4.2 定制化

对于大型企业而言,流程是其管理的核心,包括与业务有关的流程和IT部门的流程。私有云服务商更容易定制资源已满足企业特定的IT需求,IT部门可以完全控制私有云,这使得对公司现有IT流程影响更小。

4.4.3 资源整合和标准化

与传统的企业数据中心相比,私有云可以支持动态灵活的基础设施,降低IT架构的复杂度,使各种IT资源整合和标准化。

4.5 公有云与私有云的竞争

公共云牺牲了私有云的大部分控制和安全性,但在交换方面却提供了显着的好处:

  • 更大的弹性和可扩展性:借助公共云,客户可以增加容量以应对意外的流量激增,而无需购买和安装新硬件。
  • 降低进入成本:大多数客户可以开始使用公共云服务,而无需添加自己的物理计算资源。
  • 更快地访问最新技术:规模经济使云提供商可以提供更新更优质的硬件和软件。

然而,大多数中国企业都缺乏足够的先进技术,缺乏标准的虚拟化或容器化工作负载。

这些因素会使迁移工作变得复杂,在与公有云提供商进行合作时,问题往往更加严重。就成本而言,企业通常不得不创建迁移所需的大多数硬件和软件,从而面临巨额开支。

这意味着,中国的公有云提供商不能像其他国家的提供商那样,保证其服务在迁移后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降低IT成本。

中国市场内本土和跨国公司管理安全挑战的能力存在差异,企业往往会担心他们所选择的提供商是否具备必要的能力;其次,中国市场上的企业必须遵循当地严格的数据传输和存储法规,加剧了他们对安全性不足的担忧。

综上,由于技术受限以及潜在的安全风险等原因,尽管公有云在市场规模上有优势加大的趋势,但仍将面临私有云的强大挑战。

5. 第五部分:公有云和私有云行业分析总结

5.1 行业发展前景分析与预测

5.1.1 发展前景分析

5.1.1.1 市场规模

未来,数字经济将引领中国云计算产业快速发展。

从技术层面来看,新技术和新应用将给云计算市场带来新的活力,边缘计算、面向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并行计算有望继续拉动市场保持增长。

5G也将拉动新的基础设施增长,推动新应用创新,带动自动驾驶、智能网联车等新应用与云计算的融合,为市场打开新的上升空间。预计2023年,中国云计算产业规模将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

图28 云计算产业规模预测

5.1.1.2 市场结构

随着客户对云的需求从简单的“资源型需求”向“智能型需求”及“业务型需求”进阶,PaaS、SaaS、云原生及各类行业/场景解决方案受到更多关注。中国的云服务市场逐步迈向结构更加合理、健壮、多元的发展新阶段。

未来,随着我国政府和企业业务创新、流程重构、管理变革的不断深化;同时伴随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需求的提升,将带动政府和大型企业上云趋势加速发展,上云将进入常规化阶段。预计到2023年中国政府和大型企业上云率将超过60%。

图29  2019-2023年政府和大型企业上云率

5.1.1.3 产品发展方向

公有云:

云服务的发展逐渐趋于成熟,全球各个国家政府、企业、用户都开始接受云服务的理念,并将方向从“自建”转为“租用”。

图30 全球公有云发展趋势

私有云:

新一代私有云将逐步对虚拟化市场实现升级,并对传统私有云市场实现替代。

  • 一体化:相较传统私有云聚焦系统平台层,新一代私有云趋向架构一体化以实现计算、存储、网络等核心基础云服务的一体化,以API一体化融合应用生态,实现从laaS到PaaS、SaaS的全栈私有云。
  • 场景化:相较传统私有云的定制化和项目制,新一代私有云以支撑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新一代企业级应用场景为核心,以产品化、场景化的标准模式满足不同行业客户的复杂需求。
  • 升级化:相较传统私有云新建或割接的升级方式,新一代私有云实现了平滑升级,以敏态模式满足客户业务场景的平滑演进,支持按需付费的云服务模式。

5.1.1.4 技术迭代

云计算技术不断推陈出新。由于包含了太多开发需求的应用基于传统技术栈构建,云端强大的服务能力红利还并没有完全得到释放。

近年来,以容器、微服务、DevOps为代表的云原生技术,可以为企业提供更高的敏捷性、弹性和云间的可移植性,成为未来几年的云计算技术发展趋势。以无服务器为代表的新技术未来有望长期占据云计算技术的主流。

图31 云计算技术成熟曲线(来源:中国信通院2020年云计算发展白皮书)

5.2 行业分析感悟

云计算一定要依赖某个生态,才能建立高效合作。厂商与客户保持密切合作,沉淀全面的业务场景,有助于云计算生态的稳定。

云计算前期不可能盈利,回报周期很长,厂商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云计算不是一个单一技术,而是多个技术的集成。技术上布局需全面且完备。要提供公共和综合云服务,就必须具备全面的技术能力。厂商在技术上的前瞻布局,最终会转化为产品或服务的市场规模。

稳定胜过一切。无论是公有云还是私有云产品,云计算平台要具备稳定性、安全性、高速度等能力。

只有经过多次压力测试确保平台稳定性,客户才能放心使用。云计算平台还需要提供配套的服务,投入大量的资源,保障问题的快速处理。

6. 第六部分:腾讯云发展建议

通过以上从行业现状、竞争格局、发展趋势等角度对公有云、私有云行业进行分析,同时引入腾讯云和阿里云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我发现无论是技术架构还是生态体系上腾讯云与阿里云还有不小的差距。

我认为起步时间是最直接的因素,阿里云比腾讯云提前三年面向市场开放,在技术积累和商业模式上都抢占了先机。

不过可喜的是,经过多年发展,腾讯云与阿里云的市场份额上差距日趋缩小,相信未来的中国市场,两大行业龙头企业的竞争会日趋白热化。

6.1 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这一模块,我还是从价值主张、运营模式、界面模式和盈利模式这四个方面向腾讯云给出自己的看法与建议。

6.1.1 价值主张

从行业划分上进行客户细分,不难发现腾讯云的倾向性更强,客户集中在游戏、视频行业,在涉及的行业广度上不如阿里云,腾讯云在保持“生于游戏精于游戏”这一优势的基础上,需要扩展客户的数量和广度,提升金融、出行、生活便利等行业的渗透率。

客户关系上,阿里云借助“合作伙伴与生态”的概念与客户建立高效联系,高端客户相较腾讯云优势明显。

如何打造高端客户的生态,是腾讯云未来在战略上需要思考的重点。我的想法是稳固消费互联网这一腾讯的基本盘,积极面向产业互联网转型,保持公有云市场稳固增长的同时联动私有云市场,注重客户需求并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6.1.2 运营模式

关键业务方面,腾讯云提供的产品普遍反响较好,较好的场景化能力帮助腾讯云保持产品的良好性价比,在这一基础上未来需要加速扩展产品门类。

在浏览官网时我发现阿里云的产品列表上可以看到未来即将发布的产品,而腾讯云似乎没有这一功能而且缺少客户反馈的渠道,从浏览官网的用户体验上来说不如阿里云。

核心资源方面,阿里云的储备节点数与资源储备能力强于腾讯云。阿里云基础设施全球布局,大规模数据中心遍布全球,逐渐成为国际化的云计算厂商。

腾讯云目前处于持续扩张海外地理区域的状态,期望加速实现数据中心全球化规模。

6.1.3 界面模式

重要合作方面:腾讯云需寻求与政府及金融领域的合作,由于在技术上与阿里云存在差距,容易给客户产生不可靠、风险高这些先入为主的想法。

有了政府机构上云的背书作用,相信在业务拓展方面会更顺利。

渠道通路方面:腾讯云与客户的直接和间接渠道都需进一步打通。据我搜集的信息,腾讯云在线下的服务相对薄弱,是提升的重要方面。

此外官网的社群运营能力还需要提升,UGC数量、质量提升空间很大,意味着腾讯云的推广模式需完善。

6.1.4 盈利模式

成本结构这一角度,由于腾讯云在技术和功能上和阿里云还存在不小差距,未来需要通过投资和资源整合,寻求弯道超车的机会。

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向云服务投入巨额资金,提供补贴降低价格,注入投资来吸引客户,这些客户使用腾讯云服务的同时引来更多客户,提高销量从而平摊硬件、闲置成本。

同时加大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大力发展与阿里云差距较大的人工智能、弹性计算等技术。

收入来源这个角度,腾讯云的收入来源集中于几个热门产品,源自于产品布局的不合理。在打造更多产品和服务品类的同时还需注重核心产品的稳定性,有望改善收入来源过于集中这一现象。

7. 结语

我有幸参加2020年秋季的腾讯灯塔计划,这是我在阅读大量研究报告和相关数据的基础上整理相关资料,并融入自己对云计算的理解和思考,得以完成对公有云和私有云的行业分析报告,并对腾讯云未来发展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我知道报告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劳烦大家指出,也随时欢迎大家来讨论呀~

今年暑期我参加的深信服的翔鹰计划实习经历,对这篇报告也有启发作用。

虽然由于疫情未能前往线下的办公室进行线下实习,只能通过远程培训的方式完成,但我对计网知识和深信服的B端产品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也对云计算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腾讯灯塔计划的锻炼也让我提高很多,中国云计算的发展也十分令人期待。

今年全国两会中,“新基建”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云计算毫无疑问是新的风口,不仅有助于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稳定增长,还将为产业发展注入动力,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2020年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让云计算拥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也进一步印证了云计算行业发展的必要性。

在经历技术快速更新、需求不断迭代、不断往各行业内渗透等变化后,我们也对云计算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相信作为未来基础设施建设的坚实力量,无论是在提高产业效率、重塑企业结构,还是在帮助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方面,云计算都能具有更强大的作用。

参考文章和资料罗列如下:

  1. 2020年云计算发展白皮书
  2. IDC行业研究框架报告:IDC-数字化转型的基础设施
  3. 腾讯云十年进击之路:后起之秀,流量优势,生态基因
  4. 中国公有云:大挑战、大潜力
  5. 中国公有云发展调查报告
  6. 中国私有云发展调查报告
  7. 阿里云生态路线图
  8. 2020中国私有云系统平台市场研究

 

本文由 @瘦如闪电戴猪猪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