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互联网趋势下,会议产品行业的发展方向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作者基于To B市场的现状和 AI会议产品的尴尬现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

产业互联网趋势下,会议产品行业的发展方向

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一个周期性的切换,从消费互联网切换到产业互联网。

To C 的在线化使得用户过于依赖网络,几乎已经演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

2010年后,中国 To B 领域的在线化进程加快,产品供应商和服务商正在不拘一格地构建一张 To B 在线的网络。

2018年,BAT三家互联网巨头都在进行组织架构调整,向B端进军。

  • 2018年9月,腾讯进行了内部架构调整,成立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以腾讯云为根基,整合了医疗、出行、教育等产业平台,集中了腾讯在安全、AI、LBS等领域的技术力量,将重点聚焦在企业、政府的业务上。
  • 2018年11月,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宣布了阿里最新一次的组织升级,其中阿里云升级阿里云智能,加强技术、智能互联网的投入和建设。
  • 2018年12月,百度的架构调整也散发出To B 的信号:智能云事业部升级为智能云事业群组,同时承载AI To B和云业务的发展。

这样密集的战略转型趋势,从表面上看,流量和用户的红利正在消失殆尽,TO B是另一块蓝海。

To B是蓝海吗?

事实上,TO B的产品和软件服务也存在也至少10年以上,哪来的什么蓝海?

我想,在任何一个国家,企业的信息化现状都是差异巨大的,企业和企业之间有巨大的落差,没有什么可比性。

有一些小型的公司连基本的OA、CRM系统都没有建立,而另外一些大公司已经基本完成了业务系统的信息化。数据化、以及数据孤岛之间的整合(ODS/EDW)等系列IT动作,正大步朝着企业数字化进程快速挺进。

这样的现状,背后的影响因素太多:资金、管理视野、IT建设的保守程度等都会成为信息化或者数字化的考量和掣肘。

但毫无疑问的是,互联网正在改变着软件的形态,如果把现在的To B领域简单地分为企业软件、企业服务和交易平台,或者CRM、ERP、OA等显然有些机械了。不论是软件、服务还是交易都无法割裂开去看待,我们的企业用户,其实早就期望这样零散、孤立的系统能够早点融为一体,这是用户期望的趋势,

从某种程度上讲,To B的产品和服务并没有做好连接和在线的这两个关键词。

比如,我们在OA中发起一个紧急&重要的审批流程,仍然需要切换到微信/企业微信上给审批者一个及时的消息提醒。

比如,我们的销售人员需要在CRM系统上管理跟踪好潜在的客户订单,但同样需要切换到OA系统上实现外出考勤或者商务费用的申报。

这样的碎片化场景之间,没有很好地完成平滑过渡的连接,所以用户体验曲线依旧是割裂和断层的。

因此大家都会觉得,TO B的服务软件中,没有几个是好用的。用户在耐着性子在不同的系统上来回切换,完成一天的操作任务:项目经理被项目管理的软件要搞得快要疯了;财务人员发现财务管理软件没有成为自己的助手,反而成为一种阻碍,比起没有软件之前,要做更多的事情,工作强度和负荷加重了。

在这过去的10年,传统的2B产品服务商依旧没把连接和在线这两个关键词都赋能与产品或软件。所以,很遗憾地给了BATD(D:字节跳动)进军2B的战略勇气和决心。

未来的企业都是数字化的企业,或者更准确地说,都是实时在线的企业。但这个未来有多远,也没有人能够相对准确地预测。

从企业的信息化到数字化进程中,在线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能企业单中一些业务服务单元,因为人、物、场景的统一、和谐、共生,早就实现了在线,比如IM、比如弱协同协作。但还有更多的业务服务单元没能在线,无法在线、或者说2B的产品服务商没有把“在线”做好,单体在线、或者说局部在线,是很多2B产品的现状。

同样,信息化到数字化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很长的路要走,而且这个进程里有暂时无法逾越的鸿沟,先完成数据化,才有可能实现数字化。

数据化不是简单的数据采集,分析和可视化。

对于大企业而言,业务数据需要联动、需要多维碰撞很难,因为业务系统自身因为构建的历史先后因素基本都是隔离的、数据的整合、集中、融合是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不同的数据库、不同的技术框架)。CRM、ERP、OA数据很难碰撞起来,非结构化的数据融合也存在较高的技术瓶颈。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自身的信息化都没有完成和健全,在短期,没有资源、精力、资金去构建数据化、或者数字化,聚焦商业价值、如何能够存活下来是他们更关心的事情。

但我们的客户或早或晚都会向在线的趋势靠近,虽然他们一直关心的是“问题被解决”,并不完全关心软件、服务或者是交易。

也只有当AO、会议、财务 等这些系统出问题时候,才能真切地感受到他的存在或重要。如果一切正常,我们都会顺其自然地认为这样的产品合服务都是理所当然的存在。

系统越多,孤岛就越多,在线和连接也就变得更有意义。

除了2B应用产品商自己主动连接之外(如蓝领和钉钉的战略合作),用户的一站式办公应用需求也一定会倒逼和影响产品服务商的快速走向融合(我商汤科技在办公领域的迅速崛起,和对OA、访客、会议、空间等单一场景的连接、整合、赋能)。

所以,未来的智慧办公产品是融合的产品,是在用户场景间做了很好的连接的产品。OA是一个精简和连接了高频办公场景的模块,CRM是承载了业务成交核心服务的模块,考勤、请假、审批、报销等这些通用的能力都会成为基础服务沉淀到更最底层,上层就是高频的业务单元和办公场景的连接和在线。

AI会议产品尴尬现状

AI会议赋能的场景,目前仍旧集中在单体智能,也就是单一、纯粹的,并且很容易被程式化来界定的用户场景和故事。

比如语音识别服务,成熟度在96%以上,是在局部场景(演讲、培训、同传、法院程序化流程、多轮对话)的方案为主。市场上的博世小娜、思科会议助理SPark assist、讯飞听见、讯飞同传、晓语听听、腾讯云传译等等。

语音识别仅仅解决了说什么的问题,没有解决谁在说,说的核心语义、主题是什么。所以,还需要声纹识别和语义理解、摘要提取等技术的整合和融合。

但这些技术并不想乐高积木一样,能够能快无缝地被整合。单纯语音识别&声纹识别结合的技术瓶颈,在多人对话复杂的会议场景中就被线型地拉高。

微软的黑塔智能会议,通过一个像黑塔形状的智能硬件,结合声纹、声源定位等技术,虽然在产品发布会上高调露面,但距离发布会快2年时间过去了人就没有推向市场。

技术在某个单一场景下的成熟,并不直接能够带来产品的商业价值的增长和市场的爆发。

AI会议产品未来发展趋势

更加开放,兼容,走向连接、在线与融合

在过去的一年,视频会议服务商和会议平板供应商的产品发布会,几乎每2月都会有1次,未来这两个会议产品细分领域的竞争都会发生从蓝海到红海的重要转变。

单纯从前端智能硬件来看,产品的同质化发展,会使其更加兼容和开放。

会议显示屏、会议商业平板、会议摄像头、智能会议记录仪、各类传感器等,需要能够以相对通用的方式和丰富的API接口,更加快捷地与管理后台连接和集成。这样一来,会议资源的状态、用户的行为、用户交互的信息才得以传输和感知,有助于构建会议过程全貌的分析。

硬件供应商之间的竞争加剧(品质提高,价格下减),客户用哪个品牌的前端硬件,用户体验的差距都不容易被感知和捕获。

据DISICNE数据: 2018-2019,会议平板发布会100+,红外为主、电容为辅,功能趋于同质化;2019年前三季度中国市场会议平板出货量同比增长13%,行业增速下降;产品服务商间的战略合作(亿联网络与索尼:“云+端+显示”,聚焦政企视频协作市场,与腾讯云战略合作:亿联云视讯兼容Polycom、Zoom,NEC  NETRIX会议平板与小鱼易连4K会议终端/4K摄像头,与罗技会议系统硬件+Zoom云视频会议)。

这样快节奏和密集的产品间的张略合作,可以看出,会议产品(单品)供应商,再也不能再市场上单打独斗了。

相互更加开发、兼容、相互连接形成更有竞争力的一站式会议管理、全流程会议服务的解决方案看起来是未来的大趋势。因为市场上获得新客户的成本,已经远远大于通过客户共享,方案共享实现交叉销售的成本。

所以,这样的融合,一方面是会议平板产品供商应(智能硬件、会议单品供应商)被动地连接&融合;另外一方面,是会议室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集成,要形成一站式、一体化、全流程的解决方案,主动要求去连接、整合和融合。

会议管理产品作为业务运营承载的中心,提供企业用户服务和更人性化的用户体验。

未来,会议管理产品会作为会议设备(IOT)连接的中心而存在,这样软件连接器的价值就尤为重要。会议资料与内容屏的交互,人脸签到与状态屏的交互、会议预定与第三方视频会议协作、会议设备一键协同控制、都需要软件的(程序)连接和融合。

有了连接和融合,就会有数据的沉淀和积累(会议设备状态数据、业务运营数据、会议内容的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数据等等),这样丰富的数据在不同的维度上在持续的增长,要想让数据产生价值,势必要求会议管理产品具有商业智能(BI)的属性功能。

最终,也唯有连接和融合,才能够从会议硬件到会议软件、甚至是会议室的装修等构建更加全面、并且客户更加满意整体解决方案。

以云化和轻量为主要方向,逐渐构建云+网+屏/端的会议全业务生态

云只是生产力,只是加速器,而不是真正的驱动力,真正的驱动力是企业数字化所带来的市场需求。

未来会出现两类平台:一类是以政府、央企产业链、大企业产业云平台,不论是自建还是合作,将进一步通过云的方式聚合自己的资源、产业和能力;第二类是小微企业云平台,他们会以钉钉、企业微信这样的平台为圆心,为小企业提供服务。

未来,中小型企业客户的快速崛起,会要求会议全业务应用能够快速搭建、部署在形态各异的门户和入口(这样的入口,可能是企业现有的OA系统、企业微信、钉钉、企业公众号、企业的办公APP等),势必会要求会议业务管理的入口足够便捷、前端逻辑足够轻量,从云端到网络、从网络到屏或端,能够高效服务、快速响应。以最短的时间和最经济的成本,构建会议业务应用和管理的闭环。

未来,会议云服务将会是中、小型用户的主要方向,会议信息、会议内容通过云端在不同终端的屏上与用户获得交互和反馈。这样经济、便捷、免维护的全业务解决方案,是提高客户满意度和用户粘度的重要保障(这是第二大趋势)。

 

作者:杨进玉,微信号公众号:Bear-it-am,VIPABC BI产品经理,4年产品设计经验,曾主导过企业级BI产品的策划和运营工作。

本文由 @杨进玉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