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开启现代农业“智慧时代”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物联网

秋风起,蟹脚痒。眼下,正是地产螃蟹上市前管理的关键期。在江苏省首个物联网水产养殖基地鹏鹞生态农业园,蟹农吕珍虎在手机上轻点几下,蟹塘内随即激起朵朵水花。他说,以前养蟹全靠经验,为了溶氧量、水温等指标让人跑断腿。但现在借助新技术省时省力,不仅数据手机实时掌握,还可遥控增氧器适时开启,200多亩的蟹塘每年仅增氧电费就能节省万余元。伴随着智能感知分析、网络远程控制、OTO模式、信息服务网络平台等一大批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信息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宜兴现代农业发展已迈入了“智慧时代”。

植入“网络基因”,农业生产逐步实现从“面朝黄土、双脚踏泥”到“指尖管理”的转变。自2010年起,我市引入并大力推广应用物联网技术,对新装水产智能增氧物联网设备、运用各类物联网技术的行为进行奖励,有效地激发了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参与的积极性。目前,物联网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我市的水产养殖、畜禽养殖、设施园艺等领域,广受好评。其中,服务水产养殖户达2000余户,辐射河蟹养殖水域5万余亩,平均每亩鱼塘可增收1000余元。不仅如此,经过探索改良,这项技术现在还从水塘“游”上岸,进入杨巷蔬果大棚、宜南山区茶场等地,给更多农户带去便利与效益。

发展“智慧农业”,不仅要突出技术、模式创新,还要破解农业信息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难题。“以前,各类涉农信息到我们手上前要先转几个弯。今年小麦赤霉病防治等信息通过平台第一时间就‘送’到村,比原来早了一两天!”周铁农民丁红豪说起今年开通的“惠农信息服务网络平台”时满是赞叹。为有效解决农技普及等信息推广到户“最后一公里”的瓶颈问题,我市大力构建完善市、镇、村三级农业信息服务网络。2008年以来,我市相继推出“12316”“网络农技110”等网络平台,及时向农户提供有关农业政策、技术等信息,在农民、政府、科技人员与市场间架起了畅通的“信息立交桥”。去年,农业部选择20个(县)市先行开展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工作,我市又成为首批试点市(县)。以此为契机,今年我市又开发了“宜兴市进村入户惠农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实现了农技服务、惠农信息等为农服务信息网络投送和便民信息的自助查询,并在全市建成相关站点148个,有效弥补了常规农业简报传递时效性相对较慢的缺点。学技术、管生产、交流市场信息……目前,我市约有20余万户农户正借助网络,乐享信息化带来的“红利”。

“智慧农业”的发展,对提升农产品品牌、拓展销售渠道,起到了强有力的助推作用。今年以来,杨巷镇的远望蔬果合作社率先探索农业电子商务OTO模式,建立“真蔬福农品”微信商城,通过网络开展地产蔬果产品的上门配送,售出产品有单可查,承诺发现问题免费退换,小番茄、水果玉米等产品销售供不应求。为满足市场需求,该合作社今年把小番茄生产面积从近100亩扩展至200亩。同时,不少脑子活泛的“农老板”也积极把农家店搬上网,试水电子商务。只要点点鼠标、接接电话,就能让各种农产品“飞”往全国各地。目前,我市各类农业电商每年销售额累计达3亿余元。为进一步拓展农民增收新途径,我市在建成投运“宜兴农林网”“农业资源开发网”等一批特色网站的基础上,又启动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目前,该平台建设接近尾声,将于10月底建成并投入试运营。该平台把宜兴地区农产品展示、农产品互联网商品化研发、线上销售、线下开发和农民网商等资源整合于一体,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市农村电子商务事业发展。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