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App越来越多,MCN机构却越来越难赚钱

钛媒体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短视频App越来越多,MCN机构却越来越难赚钱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短视频平台越来越多,都不知道看哪个好。”

读者刘浩告诉懂懂笔记,这么多泛短视频App,全都下载安装显然不现实。但只安装其中几个,又生怕错过精彩的内容。

“而且每天还要上班,休息时间并不充裕,不可能都用来刷视频。”大量推陈出新的泛娱乐平台,让他开始产生了“选择困难症”,连闲暇时应该先打开哪一个App,都有了些犹豫。

对于新推出的短视频、直播平台,刘浩更是只能下载下来“尝鲜”,如果觉得内容产出较为一般,缺乏新意,就会在不久之后将App删除,以节省手机空间。

然而,有类似“选择困难症”的还远不止用户。不少MCN机构也因为短视频平台繁多,而不知道该将内容策划与运营的重心,投放在哪一个平台。

或许对于这部分MCN机构来说,最难以权衡的问题,便是短视频内容放在谁家,能够有钱赚?

短视频流量分散,机构不得不“尝鲜”新平台


“我们不是短视的机构,并不为了平台补贴而做内容。”

成都一家MCN机构负责人严亚明告诉懂懂笔记,由于团队的人员、精力有限,从一开始策划短视频内容时,就只专注抖音、快手这两个流量相对比较大的平台。

尽管这两个平台的受众群体不尽相同,但团队依旧能够游刃有余的产出适合每个平台传播的短视频内容。而且播放量和关注量十分可观,这让他深感欣慰。

“后来补贴奖励不如前期那么多,那么好拿,但我们的影响力一直依靠内容延续下去。”杨亚明说,依靠播放数据,团队时不时能够接到不少品牌宣传的订单,通过内容植入推广。虽然收益有限,但却已经足够维持团队开销与内容制作成本。

今年年初,就当他以为团队已经在行业圈子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想要进一步夯实平台内容基础推出新的系列策划时,却发现有不少背靠互联网巨头的新平台诞生,甚至成为巨头倾尽全力主推的产品。

“许多同行都纷纷转向,兼顾新的平台,试图抢占补贴和先机,但我们还是坚持做熟悉的平台。”严亚明告诉懂懂笔记,他的这一份坚持,非但没有换来主流平台的扶持,播放量反倒越来越少了。如果不依靠作弊“刷量”的话,就连被推荐的机会也少了许多。

在团队成员看来,是新诞生的平台,将原有部分平台的流量瓜分走了,而这部分平台为了让数据看起来更好看些,对于机构的作弊行为也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尽管在数据上,我们还是有优势,还是能够接到推广,但也不能说没有危机。”严亚明表示,尤其当抖音被约谈之后,他更是觉得应该“随大流”,跟着同行扩大短视频平台的“展现”,尽管要付出更多的创作精力,却能够抵御未知的风险,“还是那个道理,不能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因此,他开始尝试在新的短视频平台上发布内容。除了抓住更多流量和点播数据之外,倘若原有平台遭遇突如其来的“整顿”或“封杀”,也不至于给团队造成严重的损失。

相比直播领域,短视频平台的数量显然多了不少,有不少还是直播平台转型而来,这就让不少短视频MCN机构都面临着平台抉择的困难。一方面担心精力与资金无法支撑多个平台的内容输出,另一方面又要担心流量被瓜分,导致点播数据下滑。

那么,内容放的平台多了之后,是否就能够让MCN机构的数据更加好看些呢?

兼顾新平台短视频内容输出,是一场“赌局”


“选择任何不熟悉的平台,都是一场赌局,不确定因素太多了。”

在抖音、快手之余,严亚明与团队尝试了不少短视频平台,而最近的一次,则是刚刚“复活”不久的微视。可以说,作为腾讯的“亲儿子”,微视在推广上可谓是来势汹汹,让不少MCN机构看到了新的机会。

他告诉懂懂笔记,相比其他知名度较低的短视频平台,起初在微视上做内容,还是能够获得不少关注,加上微视可以通过微信进行转发,所以传播效果显著。

“但是微视的受众群体与抖音和快手都不尽相同,摸索用户口味,也花了大家不少心思。”据严亚明透露,尽管播放量尚可,数据略高于在百度Nani上的尝试,但依旧还是远比不了团队在抖音、快手上沉淀已久的影响力,

“在行业沙龙上,不少同行也都反映了新平台尝试上的问题。虽看到了希望,但数据增长并不明显。”

在保证不会大幅增加投入成本的前提下,原先只专注两、三个平台内容策划的团队,如今要兼顾四、五个甚至更多平台的内容输出。精力上不免顾此失彼,导致原先部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平台内容,质量下降。

“这个自己做内容是最清楚的,尤其在快手上的梗大不如前。”他无奈的告诉懂懂笔记,抖音、快手等平台上的流量越来越少,吸引用户关注越来越难,而在微视、Nani等新锐平台上的内容尝试却又不温不火,让他和团队成员们都很是纠结。

有不少MCN团队将内容输出的精力放在新平台上一段时间之后,发现没有太大的起色,于是还是回归熟悉的老平台。这样一来,便浪费了大量的成本与精力。

“要不说是一场赌局,如果赌赢了那么获得新的流量,如果赌输了或坚持不下来,那成本怎么算都不划算。”如果顾此失彼,还有可能导致机构在原有短视频平台上的影响力下降,得不偿失。

在严亚明看来,面对数量如此多的短视频平台以及有限的用户流量,部分中小规模的MCN机构,“赌”也是死,不“赌”也是死。将内容专注在任何一个平台,都不是长远之计。

兼顾开发新平台上的短视频内容,的确能够增加MCN机构抗击未知风险的能力,但却大大分散了其有限的成本预算与人员精力。或许有人会问,难道就不能同样的内容,发布在不同的平台上,以减轻繁重的内容研发压力吗?

“其他就甭说了,光是在抖音和快手上,这一点就明显走不通了。”严亚明叹了口气说。

不同平台受众各异,相同内容难以复用


“一样的视频内容,在不同平台上,效果完全不同。”

同样是从事短视频内容开发的MCN机构创意总监吴颖告诉懂懂笔记,她与团队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一段视频内容放到抖音、快手、火山等几个不同的平台上,点击数据差距惊人。

短视频App越来越多,MCN机构却越来越难赚钱

这段视频在快手上获得了近十万的播放量,火山上也能获得三万余播放量,但在抖音上却连两千播放量都不到,点赞数也是寥寥无几。

“虽然这么说可能会遭抨击,但我们尝试过之后,发现的确有类似的因素存在,影响着内容的受欢迎程度。”因此,吴颖表示,在兼顾新平台内容输出的同时,团队也会根据其受众群体的不同,差异化设计短视频的主题系列。

随着兼顾的短视频平台越来越多,团队也渐渐感觉到,精力被分散成若干块,每一块都难以做精做强,反而拖累了机构内容应有的表现。平台之间受众群体喜好差异过大,也容易导致策划团队创意受限,思维一时难以转换。

除此以外,严亚明还补充说,一部分短视频平台喜欢与MCN机构或明或暗签订一些排他条款,规定相关内容必须在该平台上首发,并在短时间内不得上传或授权其他平台发布。


“幸好有排他条款的平台越来越少,但还是存在这样的现象。”他告诉懂懂笔记,不管是受众差异还是少数排他条款规定,都限制了部分MCN机构在兼顾多平台时,无法发布同样内容的短视频,不然的话就会造成数据上的巨大差异,更加浪费时间和精力,

“短视频(平台)之间竞争激烈,为了开发新的流量,平台也会尽可能错开风格方向的。”


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17-2018年中国短视频产业趋势与用户行为研究报告》数据显示,截止2017年底,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增至2.42亿人。

虽然这个数据看起来相当庞大,但能够叫得出名字的短视频平台,少说十几二十个,共同平摊这2.42亿人的用户规模。而且部分头部平台流量不断被后起之秀所瓜分。

这就使得不少MCN机构难以针对单一受众群体,在单一短视频平台上将流量“吃到饱”。

为了获取更多用户关注,它们不得不“赌”上精力和成本,为新的平台开发相应的内容,但结果却充满了不少未知数。转战新平台之后“赔了夫人又折兵”的MCN机构也不在少数。

或许,在看不清内容放在哪个短视频平台可以赚钱之前,MCN机构们还是不要盲目尝试为宜。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随意打赏

赚钱越来越难短视频mcn视频mcnmcn机构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