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分发市场的门派之争:第三方和手机厂商鹿死谁手?

钛媒体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应用分发市场的门派之争:第三方和手机厂商鹿死谁手?

传言已久的豌豆荚被收购的事件终于尘埃落定,阿里移动作为接盘方,与豌豆荚组成了在应用分发领域的“双杀”布局。有观点认为,移动应用商店的PK大戏已至后段,从最早的第三方应用商店的混战开始,正进入一个全新的竞争格局,手机厂商作为应用分发的一股新兴力量,正逐步蚕食应用分发市场的份额。当然,这也并不是说手机出货量与应用商店的实力可以简单划等号。

话说,豌豆荚的“卖身”其实是一件好事,至少有了一个好的归宿,对有情怀的产品来说,能够前行是件幸事。而对阿里来说,也等于有了一张重新划分应用商店势力范围的牌。

只不过这一交易背后也能窥见第三方应用商店所面临的压力,虽然短期看,应用分发依然是腾讯系、百度系、阿里系三大巨头的主战场,但华为、OPPO、vivo等手机厂商应用商店抢地盘,却是不争的事实。而且同样是从硬件向应用分发的战略倾斜,华为、OPPO、vivo小米等的吃相、打法却参差不齐。

手机厂商应用商店崛起背后的王牌是什么?

向来移动应用分发被认为是移动互联网的入口,百度、腾讯、阿里等也投入重兵抢滩,多年前,百度就高溢价收购了91助手和安卓市场,成为百度占领移动互联网市场的重要一步。腾讯应用宝则靠着自家的QQ和微信平台的强推,也一下子在应用商店领域占到了一席之地。

阿里虽然进入较晚,但通过收购UC和PP助手等大手笔举措,以急行军模式“追赶”,此次收购豌豆荚后,结合之前提出的大数据、内容发现等策略,想必也是在憋大招。

可以说,整个2015年,第三方移动应用商店市场都处于一个“拉锯战”的阶段,虽然也有大数据驱动的智能推荐、应用内搜索、内容入口等创新的玩法,但彼此间呈现出了胶着的状态。这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变化是,手机厂商开始上位,并重兵投入到应用商店的争夺战中,华为、OPPO、vivo、魅族等手机厂商应用商店增长较快。

Newzoo公布的今年2月份数据也显示,手机厂商应用商店中,华为应用市场占比已达9%, OPPO应用商店占比为7%,vivo应用商店占比6%,三者均有明显的上升。相比,早就涉足其中的小米应用商店反而有些不温不火。显然,手机厂商的进入,从商业逻辑上看是顺其自然的。与其给第三方应用商店“导流”,不如圈自家的地盘,还能跟用户产生更高频次的连接,通过应用分发洞察用户需求,甚至在广告、服务转化上有更大的收获。

对用户来说,手机厂商可以提前预装应用商店,省略了用户下载并安装商店的步骤,对缺乏品牌依赖的年轻用户来说,手机应用商店占了近水楼台的便宜。以IDC发布的《IDC全球手机季度跟踪报告》显示,2016年第一季度,全球手机市场出货量排行发生变化,三星、苹果、华为位列前三位,小米销量出现了下滑,OPPO、vivo上位,超越了小米。

从应用商店的活跃用户、应用分发数量上来看,第三方应用商店头部几家日分发量上亿,手机厂商应用商店则在数千万左右,但增长势头很迅猛,正在逐步缩小距离。而且,手机厂商涉及应用商店,除了终端销量、保有量和先入为主的优势外,用户体验上,应用分发与系统能进行底层的打通,体验上能做到更极致,这也是手机厂商进军应用商店的“王牌”。

过度商业化会成为手机厂商应用分发的掣肘

虽然手机厂商进入应用商店有天时地利人和的竞争优势,但相比第三方应用商店,能不能抓住这个机会,顺势在移动互联网的入口上成功卡位,考验的是手机厂商的战略眼光和长期发展的规划。因为一些手机厂商的意图有明显的“投机性”。在手机硬件本身面临利润下滑时,不少厂商试图通过应用商店的玩法来获取利润,植入了大量的广告,进行无节制的应用预装,破坏了用户体验,导致用户怨声载道。

有媒体报道,一台售价2000元左右的国产智能手机,其预装App收益可以占毛利的20-30%。

小米应用商店就是一个商业化过度的典型例子,尤其是从MI6系统之后,广告的频次相当高。很多购买了小米手机的用户发现,经常被广告的强行推送所困扰,手机莫名其妙的出现广告,以为误装了流氓应用,但实际上是手机系统内置的广告。此外,小米手机应用商店为了推广合作伙伴的应用,出现了影音游戏的联运和强制推送现象,对用户体验造成了极大的干扰。

其实小米掉进的是一个短期利益的“陷阱”,表面看,貌似为手机厂商找到了一个盈利的新出路,但长期看,不仅降低应用分发的体验,还会拖累手机的出货量。前些天,雷军在参加一个直播节目时,也被问及了MIUI广告多、骚扰用户的问题。雷军也坦承,目前MIUI的广告已经少了很多,如果用户觉得哪些广告很烦人的话,可以投诉,投诉后会立马干掉。

当然,小米目前有融资、上市等压力,手机出货量也遭遇滑铁卢,被OPPO、vivo超越,可能会扰乱了小米的阵脚。小米在终端外的收入拓展上有快速变现的需求,应用商店上挖空心思地挤出收入模式,这情有可原,但一味地杀鸡取卵不可取。

从去年开始,小米专门成立了广告的部门,不仅招兵买马,销售小米线上的推广资源,还在全国各地召集小米智能生态的广告代理机构,大肆推广场景营销、原生营销的概念,目的是在手机、MIUI系统等生态上赚取更多利润,来为下一步融资讲更好听的故事。

小米的举动不难理解,小米手机出货量集中在低利润的千元机红米上,本身就是在“圈用户”,硬件几乎没有利润可言。所以,小米在营销的道路上有些“走火入魔”,将手机主题、屏保等都贴上了品牌的标签,这让很多米粉大为光火。在小米社区、外部论坛上,有关小米MIUI系统、应用商店及音乐、浏览器等自主App应用上广告泛滥的投诉,已蔚然成风。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反而拉低了小米形象,影响了口碑,有点搬起石头砸自己脚。

同样是手机厂商的应用商店,有的手机厂商想从中“谋利”,但有的手机厂商却有更大的阳谋。比如华为就因为是不缺钱的主儿,所以在应用市场上能够保持节奏,不会过度商业化开发。

当然,华为手机在2500元到5000元的价位区间上有很大的出货量,硬件本身利润就不菲,因此华为在应用商店上的布局,更多出于战略层面的考虑,对利润、收入等财务上的回报并不急迫。OPPO、vivo等虽然也在应用市场上下了不少功夫,同样也没将此看作是快速变现的工具。

系统、生态优势是手机应用商店的大杀器

当然,手机厂商抢应用分发的地盘,除了“借船出海”外,还有一个大杀器,本身手机厂商都自带自制的安卓系统,更能在系统底层上优化用户体验,与应用层打通。比如华为在应用商店的玩法上走独特的路线,围绕着系统个性化及应用、开发者生态方面,构建了一个体系,OPPO、vivo等也在持续探索应用分发体验上的创新,向用户抛去橄榄枝。这比小米破坏用户体验式的粗暴变现模式要高明得多,也更具持久性。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手机系统厂商做应用市场的玩法和空间会大很多。首先,作为终端厂商,通过开放数据接口等方式,使应用市场更容易与系统体验融为一体,包括长期受到好评的预约WiFi下载、闲时更新以及一键安装等功能,如果缺乏系统的支持,是很难实现的。即使是腾讯应用宝、360手机助手等第三方应用商店,也无可奈何,何况手机厂商也不会轻易同意进行深度的“定制”。

其次是安全服务,系统级的应用市场能够更好的筛选出不合格或恶意的应用,拥有更大的裁决权,这对越来越关注安全的用户来说,是一个加分项。

最后一点,手机厂商可以与终端协同起来,吸引到更多的开发者参与进来,建立从应用开发、应用分发到商业变现的闭环服务生态圈。实际上,华为、OPPO、vivo、酷派等手机厂商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并持续在开发者生态上构建一套成熟的规则和体系。当然,与互联网里的第三方应用商店平台比,百度、腾讯、阿里等互联网企业更擅长这一打法,只不过终端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在这一环上他们的短板是致命的。

手机厂商应用商店的机会很大,只不过,拥有系统的生杀大权,可向左走,也可向右走。与华为、OPPO等在应用商店体验上的持续优化比,小米的一些做法就有些反其道行之。有报道指出,在小米手机上使用第三方应用商店下载App后,会出现“拦截”的现象,意在引诱用户使用小米商店下载,这种通过限制性手段来抬高自己的做法无异于是在“自掘坟墓”,长远来看,很难实现在应用分发市场上的“上位”。

应用分发这个地盘上,闯进来越来越多的不同角色的选手。可以预见,接下来,移动应用商店市场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变数也会很大。阿里收购豌豆荚后必然会有大动作,手机厂商也会花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来“押宝”应用分发,并以此为突破口进入移动互联网的世界。

所以说,应用分发这出大戏,正从第三方应用商店切换到“BAT+手机厂商”这么一个新的舞台,第三方应用商店和手机厂商应用商店,鹿死谁手,唯有等待时间给出答案。

更多爆料和新闻,关注钛媒体微信号:钛媒体(ID:taimeiti)

应用分发市场的门派之争:第三方和手机厂商鹿死谁手?

钛媒体微信二维码

 

本文被转载5次

首发媒体 钛媒体 | 转发媒体

随意打赏

微信第三方应用第三方支付市场第三方应用商店应用分发渠道移动应用分发应用分发市场第三方厂商鹿死谁手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