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颂文的房子和老戏骨翻红,都是瞎说

钛媒体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张颂文的房子和老戏骨翻红,都是瞎说

《西小河的夏天》张颂文剧照,图片来源@豆瓣

钛媒体注: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毒眸(ID:youhaoxifilm),作者丨何润萱,钛媒体经授权发布。

张颂文的房子又把老戏骨这个话题带上了热搜。这一次,大家讨论是他们的待遇。

如张颂文这种,演技精湛,入行超过20年的资深演员,却也买不起北京市内的房子,只能在郊区租房居住,一住就是十一年。在电影头条的采访里,张颂文说自己有强烈的中年危机,因为人到40了还没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他管自己叫99.5%的演员,充分母的那种,和所谓0.5%的那一挂艺人完全不同:每天工作18小时,更谈不上衣食无忧。

这事多少有点让大众出乎意料。今年44岁的张颂文有不少代表作,其中不少出自导演娄烨,新作《兰心大剧院》更入围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近他的剧集作品《隐秘的角落》也备受追捧,豆瓣有超过20万人给出了五星评价。但与张颂文的表演生涯相对的,是他在郊区的一座平房,他在那里用花盆种菜,看似人间陶渊明,却有不得已的现实因素:在过去20年,张颂文曾经有十年收入都不超两万元,生活需要量入为出。

张颂文的经历,戳破了老戏骨翻红这个美丽的泡沫。

随着影视圈这几年虚热消退,实力派演员越来越多地重现,《白夜追凶》《人民的名义》《破冰行动》似乎都在昭示着他们的地位变得愈发重要。与此同时,老戏骨翻红也成为一种舆论常态,动辄即是“老戏骨成为回锅肉,凭借xx角色再度翻红”的新闻。而随着这些戏骨们对流量演员的一些批评流出,人们有段时间就真的以为,老戏骨们是真的焕发第二春了。

但一个打脸的事实是,像张颂文这样的演员,别说北京,连韶关的房子也买不起(张颂文老家广东韶关)。在珠三角,韶关的经济水平不算前列,安居客显示上月二手房均价仅不到7000元。一位老牌影视公司高层A告诉毒眸,张颂文也绝非个例,像他这样的收入水平一直是一类演员的群体性现象。

过去五年,大IP大行其道时,绝大部分老戏骨几乎都处于停工状态,一是没有收入,二是因为接不到戏只能被迫与经纪公司解约。目前市场上老戏骨大部分都是“个体户”,这就导致在他们在选择作品和议价权上几乎没有发挥空间。“公司不签他们是因为很好找,市面上大把的老戏骨。而且签约了还要运营,多出一项成本。”

A告诉毒眸,现在老戏骨看似活儿多了,但大都还是给流量做配,并非主咖,一部作品税前片酬最多也就是几十万。一个可供对比的数据是,在今年早些时候,首制协发出的一份倡议书提到:建议我国电视剧网剧制作成本将控制在一集400万以内,摄制人员酬劳同步降低30%,编剧、导演、男女主演片酬最高不超过制作成本的10%。

这也就意味着,男女主角单集片酬不能超过40万。虽然这个价格相比巅峰时期已经大大回落,但头部演员们的单集片酬依然能抵得上老戏骨们一整部剧的收入。

翻红是泡沫,其实只要稍加留心就能注意到。新京报曾经做过一项粗略统计,2019年全年播出剧集351部,由“老戏骨”担纲主角的只有《老酒馆》《外交风云》《老中医》《因法之名》等寥寥几部。根据云合数据今年Q1全网连续剧霸屏榜,排名前十的剧集里只有三部的主演里有老戏骨(《庆余年》《安家》《新世界》),且只有《庆余年》在前四番内给了老戏骨空间(陈道明、吴刚),其他剧里老戏骨依然是作为抬咖的配角(未能进入前四番)而存在。

张颂文的房子和老戏骨翻红,都是瞎说

《庆余年》陈道明角色照

时至Q2,连续霸屏榜上有老戏骨出演的剧集依然不多,陈建斌、董勇、郝平的《三叉戟》不温不火,正片有效市占率仅为2.74%。而如果看网络剧霸屏榜,这个倾向就会愈发明显:除了最近口碑爆棚的《隐秘的角落》,前十之内再没有其他老戏骨含量高的戏了。

从市场角度来看,这或许事出有因。平台话语权日渐强势,而互联网观众以年轻人为主,自然作品的主角也要以刻画他们为主。《大明风华》的导演曾对新京报直言不讳 “只有最具备招商能力的才能演一号”, “广告商是不会考虑戏骨不戏骨的,他们考虑的是观众的接受度、普及程度以及煽动消费的能力。这就是为什么有那么多演技不佳、缺乏锻炼、年纪还小的明星担当一号的原因。”

一位青年编剧B也告诉毒眸,他曾经去参加某协会的一次培训,某老师在点评作业时就提到主角“不对”这个问题:一个老太太当主角,这种戏你写的时候就没考虑演员找谁?他觉得,这位老师就是强行让编剧把女主从老太太变成中生代女性,迎合年轻观众。

“这种顺应市场和资方的想法网剧会更加明显。电影观众用脚投票也是市场导向,可能就是台网的上星剧好一些。”在B看来,导致老戏骨们无法登上真正主角舞台的,是现在的媚年轻人导向,因为后者是最具消费力的,谄媚了他们,也就谄媚了市场和资本。

另外一位资深制片人C则告诉毒眸,可能还是要看剧的具体类型,而且老戏骨其实是一个模糊概念,可能同时包括真·老戏骨和中生代,“偏年轻向和流量向的,可能是年轻人在前,老戏骨在后,因为(的确)是他们的戏。我们这种现实主义类型,用的都是非常成熟的演员作为主角。”但毒眸留意到,在他的戏里,大部分老戏骨其实是中生代演员。

此外,现实题材在当下中国往往还会呈现出另一种面相:以老戏骨们为主角的剧,通常是现实题材,含有一定的宣传功能,因此审查一定程度上限定了主创们的动作幅度。在这种背景之下,能够把现实题材做出品质的制片方,恐怕不会超过10家。

B就告诉毒眸,今年年初的某部现实大剧,虽然前期口号打得很响,也有官方做背书,但最后无声无息地扑了就是因为这是一个转手多次的关系剧。它的挂名编剧虽然声名赫赫,但到这位编剧手里的时候,该剧已经多易其主。

在这种情形之下,现实题材能够做到《隐秘的角落》的质感,实在少之又少。而这一届年轻观众,早已经被《绝命毒师》那样的剧养刁了胃口,品质不够宣传来凑?那是不可能的。于是,唯一的露脸机会不被买单,老戏骨们继续陷入无戏可演的循环。

张颂文的房子和老戏骨翻红,都是瞎说

《隐秘的角落》

不过,需要指出的另一个问题是,有些老戏骨们也需要考虑“迭代”了。这种“迭代”往往无关表演水平,而事关代际审美。

“就像去年陈宝国的《老酒馆》,宝国老师是好演员,但他的艺术黄金时代真的过去了,年龄在那,表演那个味道就不太对。跟演技无关,就是观感不好。”B告诉毒眸。事实上,这恐怕也是一个残酷事实,就像剧本服膺于时代,生命力有限,每一代演员的表达方式也有其赏味期限。现在观众能接受的实力派最多上溯至中生代,再远,就不那么合他们胃口了。

陈宝国《老酒馆》海报

基于此,B对老戏骨翻红持悲观态度,而且他认为在当下影视圈,一直在市场中心和平台中心之间摇摆,还远未能到谈导演和编剧谁是中心的时候,这又渐进地压缩了老戏骨们重新“出道”的空间。

A的看法没有这么悲观,但他也提到,除非是在一个时期之内,老戏骨为主角的戏批量式增多,否则翻红一事只能是伪命题。

一个可能的解题思路是,用to c的模式破局。剧集市场一直是to b的买卖,影视公司卖给平台,平台为了稳妥,往往选择基础胜率更高的题材,玄幻、古装、甜宠,压根没老戏骨什么事。而A期待,随着剧集分账内容的增加,也许市场容错率会更高,会有制片方以老戏骨为主角,做出一些更严肃、创新的作品,而如果它们获得分账收益,自然可以让市场认可。然而,毒眸也留意到,目前分账剧收益金额头部的作品,也还都是甜宠剧,他的这个期待短期内可能很难实现。

 

部分分账剧

虽然外界都在替老戏骨们操心,但是他们自己仿佛总是自得其乐。比如张颂文,他一觉醒来发现全网都在关注自己买不起房这件事,但他心态挺好的:“没人逼你要做这个,自己选的,所以定是乐在其中吧,世界上还有什么能抵得过热爱两字,是不是?”他在去年《时尚先生》的采访里给自己立了个小目标:2020年,在韶关买个房。但从今年上半年的情况来看,他觉得可能还是不大行。

演员何冰应该跟他心有戚戚焉。在《圆桌派》,这位老戏骨两眼最放光的时刻是谈到自己在台上“入道”的五分钟:

在排练《窝头会馆》时,他丢瓶子偶然碎了,一手按上去,血蹭蹭地流。但何冰忽然觉得自己就超脱了,不再有讨好观众的想法,静静地演完了。作为“过气”演员,他知道自己有一天终将被时代淘汰,并且这一天是肉眼可见地来临了,但他仍然打算不屈不挠地工作,因为他热爱这个职业,并不打算放弃它。

“不管你外边怎么样,反正我就这么来吧。”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