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谋论,和侦探推理小说的叙述性诡计如出一辙

钛媒体  •  扫码分享

阴谋论,和侦探推理小说的叙述性诡计如出一辙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superkai

阴谋论的存在其实是基于心理学错觉而创造出来的,手法跟侦探推理小说的叙述性诡计如出一辙。

一、阴谋论的本质是什么?

人们为什么会相信阴谋论?本质上其实是基于心理学错觉,由认知闭合需求、想尽快知道解答的迫切心理而产生。

举例说明,我们先来看看这两条信息:

①新冠病毒经过设计故意释放?白宫要求美科学家迅速调查病毒起源

②加拿大P4实验室创始人猝死:研究冠状病毒几十年 曾引领多起疫情防治

如果非要将这两条信息联系到一起,便炮制出来了一条典型的阴谋论:“为什么白宫一说要追查病毒起源,加拿大P4实验室创始人就猝死了?”

从心理学上分析,人们总是想将看到的东西联系到一起去解释某些事情,问题是,人们看到的东西之间未必有联系。如果硬要将其实并无瓜葛的事物联系到一起,有时会得到很怪诞的推论。阴谋论就是利用这一点,为了某个怪诞的推论硬是将其实并无瓜葛的事物联系到一起。

也可以轻而易举地根据上面的第一条信息借题发挥炮制出这么一条阴谋论:“白宫不是说要追查病毒起源吗,怎么这么久还没有结果公布出来,他们是不是在害怕什么?”

从心理学上分析,人们总是希望存有疑问的事情能尽快得到解释,越快越好。问题是,很多事情并不能马上得到解答。这一人性弱点,就给了阴谋论趁虚而入的机会。

理性来看,不少事情未必现在就能根据目前所掌握的情况马上得到解释,我们可能还要继续挖掘更多的相关信息才能得出恰当的结论。这里有两个关键点:一是有限信息,二是时间性。

先说时间性。第二条阴谋论,是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阴谋论,可被阴谋论者运用于任何正在调查之中仍未有结果的事件上。也可以看到,这是社会上阴谋论者进行舆论攻击的常见伎俩。

但这是一种“低级”的阴谋论,因为随着时间推移,当调查结果水落石出时,这种阴谋论就自然而然地破灭了。当然也存在特殊情况,一些事件的调查难度大,调查结果迟迟不能出来,甚至可能永远都调查不出一个结果来,这也给了阴谋论生存空间。可以参考关于马航MH370事件的阴谋论。

再说有限信息。第一条阴谋论,是采取了将多个本来没有证据表明相互之间有联系的事物强行联系到一起从而得出某个相当怪诞的推论的方法,是一种“高级”的阴谋论。这一种阴谋论,看上去是“无懈可击”的,因为它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要证明这种可能性不存在,得提供许多相关信息来证明。

但要知道世界那么大而人类并不是全知全能的,总有无法探索的空间无法获知的信息,所以说,这一种阴谋论总能找到生存的空间,就算时间推移,也可能不会破灭。

打个比方,一个男人,在某个地方偶遇前女友,而现女友说他们是事先约好见面的,这要怎么解释,可能永远也解释不清楚。毕竟怎么解释,总能找到是事先约好见面的可能性。

第二条阴谋论这种的讨论价值不大,而第一条这种则是阴谋论的普遍形态。第一种阴谋论正是本文要重点阐述的。

那么人们又为什么会去相信阴谋论呢?那是因为受了心理学错觉的误导。一个很经典的心理学错觉示例就是,写一个字,看着像“13”,又像“B”,你说到底是什么?如果前面是“12”,后面是“14”,你会说它是“13”;而如果前面是“A”,后面是“C”,你会说它是“B”。

阴谋论,和侦探推理小说的叙述性诡计如出一辙

阴谋论者的实际操作就是,一个本来看着像“13”又像“B”的字,为了让人看成“13”就在前面加上“12”在后面加上“14”,或者反之为了让人看成“B”就在前面加上“A”在后面加上“B”,如此操纵舆论。

二、阴谋论跟侦探推理小说的叙述性诡计如出一辙

心理学错觉有很多应用,如侦探推理小说的叙述性诡计。叙述性诡计,指的是侦探推理小说作者利用信息不对称,运用文章结构或文字技巧,故意避重就轻,把某些事实刻意地对读者隐瞒或误导,将读者引向假象,致使读者曲解情节,而直到最后才揭露真相,让读者感受难以形容的惊愕感。

英国著名侦探推理小说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所著《罗杰疑案》开辟了叙述性诡计的先河。叙述性诡计不但在侦探推理小说中有广泛应用,还延伸到了游戏领域。

互动式电影游戏《暴雨:折纸杀手》也是运用了类似《罗杰疑案》的创作手法。日本的游戏制作人打越钢太郎在所制作的AVG游戏中一直在运用叙述性诡计,如被誉为AVG游戏经典的《Ever17(时空轮回)》,之后的密室逃脱游戏极限脱出三部曲,还有现在新制作的侦探推理游戏《AI:梦境档案》。

其实侦探推理小说的叙述性诡计的写作手法根本跟阴谋论的炮制手法如出一辙,原理是一样的。弄懂了侦探推理小说作家是如何设计叙述性诡计的,也就能弄懂阴谋论者是怎样故弄玄虚的。

具体来说,在侦探推理小说中运用叙述性诡计,故意误导读者,导致可能错误拼接的信息元素有时间、地点、人物、人物身份、物件、事件等等。

我们来看看这一句话:“阿明扯住了阿丽的衣裙,把她甩倒在地。”这句话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阿明是男的阿丽是女的。但真相呢,阿明可能也是女的。——这就是叙述性诡计,叙述者故意不点明阿明是女的,刻意营造出一种错觉,误导读者以为阿明是男的。你们为什么会上当呢?就是因为心理学中人性的弱点:容易根据以往经验、立场偏见作出判断,陷入习惯性认知误区。

我们来看看侦探推理小说的叙述性诡计常见的表现形式:阿丽接到阿明的电话后,急忙跑了出去,然后失踪了……这一事件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是阿明把阿丽叫出去的,对于阿丽的失踪,阿明摆脱不了关系。但真相呢,阿明的来电可能跟阿丽的失踪一点关系都没有,阿丽本来就想出去,因为要接阿明的电话耽误了时间,所以一挂电话就马上跑出去了,阿丽的失踪是有其它原因,还待查清。

侦探推理小说作家创作故事,需要设计真凶和其他深受怀疑但其实无辜的旁人,在情节设计上,需要掩饰真凶,故意“栽赃陷害”清白无辜的旁人,这样故事才更好看。阴谋论也是这样炮制出来的,基于一样的原理和手法。如上所提,阿丽失踪了,阿明其实是无辜的,但阴谋论者故意说:“如果阿明不是真凶,怎么阿丽一接到阿明的电话就跑了出去,然后失踪了?”这话很容易让人相信。不过疑罪从无,说阿明是真凶一定得有真凭实据。

懂得了侦探推理小说的叙述性诡计也就懂得了阴谋论。多看侦探推理小说,多锻炼逻辑思维,能更容易识破阴谋论,对世界有一个更正确的认知。

比如说,在侦探推理小说中可以这样写:甲驾车出了车祸死了,警方发现他的车是新买的。

一眼看上去,甲出车祸时所驾驶的车就是他刚买的新车;但真相呢,可能是这样的,甲出车祸时所驾驶的车是借朋友的车,甲买的新车因为有些问题留在自家车库里或被家里人占用了;甚至还有可能,甲有不止一辆车,他出事时开的不是新车,是他更早以前买的另一辆车。你们别被叙述性诡计骗了。

 

三、阴谋论跟一般谣言的区别是什么?

首先,阴谋论明显就是谣言。但阴谋论只是属于谣言的一种,跟一般的谣言是有着根本区别的。区别是什么?一般的谣言所提供的信息是有着错误的,可以轻易辟谣。比如说有人造谣说某菜地的菜不要了现在免费送大家快来抢这种……

阴谋论的狡猾之处是在于,跟一般的谣言不同,阴谋论提供的信息本身并没有错误,只是利用叙述性诡计将多个本来没有证据表明相互之间有联系的事物强行联系到一起从而得出某个相当怪诞的推论。

先举一个一般谣言的例子。有人造谣说由于新冠病毒疫情在意大利蔓延,意甲著名足球俱乐部尤文图斯全队被隔离,著名足球巨星C罗被送医。这条信息是假的,尤文图斯官方很快就辟谣了,真相是,尤文图斯U23队(非一线队)曾和另一支球队进行过比赛,对方有球员和教练组人员确诊,尤文图斯U23队已被隔离,但跟一线队无关,一线队随后还进行了正常的比赛。

最新消息,谣言成真,尤文的一位后卫确诊,密切接触者都需要依法隔离,但这是一语成谶,在谣言发布的时间点仍是属于假消息。

那么,阴谋论又是怎么样的呢?回过头来再看看本文开头的第一条阴谋论:“为什么白宫一说要追查病毒起源,加拿大P4实验室创始人就猝死了?”这条阴谋论并没有提供任何虚假的信息,根本无从驳倒,只是利用心理学错觉误导人们去得出怪诞的推论。

阴谋论在这个社会是广泛存在的。在这里,需要提一下“广义阴谋论”。“广义阴谋论”是指,原作者并非在搞阴谋害人,但所创作的内容类似于阴谋论。根据原作者动机又可分为“有意的广义阴谋论”和“无意的广义阴谋论”。

有些新闻、文章提供的信息不完整,会容易让人误会,从而得出有偏差的推论。这种“无意的阴谋论”虽然可以举例,但是不好举例,因为当信息有缺失时,每个人的主观推论都是不一样的。就像网上的一些案子,随着破案的一步步深入,“真相”随时反转。

上面所说的这两种“广义阴谋论”,也是需要注意鉴别和消除负面影响的。(本文首发钛媒体)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阴谋论,和侦探推理小说的叙述性诡计如出一辙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