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作者赵赛坡,这是一个内容生产者的反思与自白

钛媒体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钛媒体注:赵赛坡自称是“技术万能论的天然对立者”,这句话可以琢磨很久,因为他一直在关注最前沿的技术,现在创业在做一个围绕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机器人的前沿科技媒体机器之心,也因此获得了“钛媒体2015年度作者创业奖”。

赵赛坡算是钛媒体比较早期的作者了,伴随了钛媒体三年,发表了八十多篇文章(看他的文章)。作为内容生产者,赵赛坡对这三年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赵赛坡认为,过去三年是媒体业解构并重构的三年。就像电商让“商品”变成了信息,让信息流动起来,减少了商品搬运次数,提高了效率。借助钛媒体这样的平台,我们能快速实现内容“发现”——“推荐”——“互动”——“再发现”的过程。这就意味着内容的搬运次数越来愈少,从内容生产者直接推向了内容消费者,中间的损耗也非常少。

文章中赵赛坡还探讨了内容生产者的出路在哪里。赵赛坡认为,如果你把自己定位于媒体,你永远离不开广告这个商业模式。可以换个定位,比如创意生产者。

我一直把自己定位于发现者、推荐者,把自己发现的好内容推荐给更多的人。从在钛媒体发表的第一篇书评开始,我的发现与推荐之旅一直没有停止,现在也到了总结和思考的时候了。

内容搬运次数就是效率

互联网时代,三年的时间意味着什么?它可能是微博从巅峰到少人问津的落寞,也可能是小米一飞冲天再而衰的惆怅,也可能是人工智能再次复兴并成为显学并要再一次试图定义人类的豪迈。而过去三年,我就在钛媒体上看着这些公司或产业的兴衰成败,也默默地记录自己的思考。

过去三年也是媒体业解构并重构的三年。政治之外的媒体行业迎来一场史无前例的变革,互联网不仅继续改变媒体的分发方式,更深刻影响到其内容生产方式,并在另一个的层面开启媒体商业模式的新定义。

前不久去京东,京东的一位高层在介绍他们的商业模式时只说了一句话:“我们就是要减少商品的搬运次数”。这句话的潜台词太多了,人们现在总说线下商铺效率低。究其原因,本质上就是商品搬运次数太多,从进货、铺货、补货等等,都是实体商品的搬运,这个过程需要人、时间、金钱,所有这些加起来都是成本。但电商就不一样了,电商让所谓的“商品”变成了信息,让信息流动起来。

这对我的触动很大。我们来看我们这群内容生产者,在过去,我们要把发现的内容推荐给别人,要经历冗长的的过程。小范围的,你需要一对一讲述一个故事,而大规模的一对多则需要借助纸媒,比如杂志,可杂志的生产周期至少在七天,绝大多数的好内容在七天时间里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损耗。这期间,内容的“搬运”次数太多,早年间是手写,后来的打印,再到后来的word文档等等,不管什么形式,搬运次数并没有直接减少。

但现在不一样了,借助钛媒体这样的平台,我们能快速实现内容“发现”——“推荐”——“互动”——“再发现”的过程。这就意味着内容的搬运次数越来愈少,从内容生产者——也就是我们,直接推向了内容消费者,中间的损耗也非常少。

为什么不喜欢“自媒体”这个词?

我不喜欢“自媒体”这个词。媒体这个词太大,它要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但现在绝大多数的“自媒体”都不是靠解决信息不对称逐步建立自己品牌的,解决的只是“观点不对称”,也就是说,所谓的“自媒体”并非传统媒体的新闻,而是一种博客性质的观点。

“观点”重要吗?当然重要,大家知道Youtube最火的一个视频频道是什吗?是游戏解说,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这个时代是属于“观点”的时代,我们从事实上发现一些线索,引发思考,生成内容,再通过平台推荐给更多的人看到,然后在反馈的观点中得到认识的深化,这就是所谓的“闭环”。

内容生产者的出路

和一些内容生产者聊天,免不了聊一些所关注领域的话题,如果有人的领域超过六七个,比如O2O、互联网金融、物联网智能手机、可穿戴blabla,我会减少对这个人的好感,原因就在于他关注的领域太多了,如果没有专注,很难有优质的内容。在内容生产方面,时间就是最好的保障,这里没有太多捷径。

其次,衍生品在哪里?如果你把自己定位于媒体,你永远离不开广告这个商业模式。所以要不要换个定位,比如创意生产者?

前段时间一直在谈的所谓IP,在我看来就是一种内容生产能力,这不仅仅是一个剧本、一个小说那么简单,而是持续生产内容的能力。从这个问题出发,能够引伸出一些有意思的想法,比如各种衍生品,可以基于内容的衍生品,你可以想到图书、视频甚至电影。而且,不同垂直领域的内容生产者的的衍生品也可以五花八门,也不仅仅是实物产品,服务难道不是产品吗?

前几天“凯叔讲故事”的王凯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通过内容把用户绑定,再帮助用户去实现他达不到的目标。这其实就是每个立志内容创业的人都要思考的命题。(本文首发钛媒体)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