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摄影简史:一段自恋文化的崛起

钛媒体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手机摄影简史:一段自恋文化的崛起

01 尼康的告别

和过去告别已经司空见惯。

尼康中国在10月30日发布一则消息称,「决定停止子公司尼康光学仪器(中国)有限公司的经营」,这间公司成立于十五年前,主要从事数码相机和组件的制造,这些组件被大量用在小型数码相机,也就是俗称的卡片机。

在公告中,尼康直言关闭这家工厂的原由:「由于智能手机的崛起,小型数码相机市场正急速缩小,尼康光学仪器(中国)有限公司的开工率也显著下降,持续运营变得非常困难。」

这在几年前还难以想象,2011年美国著名的《消费者报告》在针对171款照相机和摄像机、45款智能手机进行了测评之后,得出的结论是:「用智能手机拍摄的画质无法取代照相机。」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2010年,全球数码相机出货量达到最高峰,为1.22亿台,而此后连续6年下降,2016年,全球数码相机出货量只有2011年的1/5,不到2400万台。同期,全球智能手机的出货量增长了三倍多。

没有比智能手机对数码相机替代更为明显的案例。

在更早的2000年,当夏普公司推出全球第一款内置摄像头手机J-SH04时,拍照只是手机的不起眼的附属功能,甚至这款手机在当时也没有掀起波澜。2009年,OPPO推出了支持LOMO风格特效的拍照手机P51时,行业尚未建立对个性化拍摄的共识。直到2010 年,苹果公司把一颗500万像素后置摄像头配置在 iPhone 4上,手机摄像头才开始成为智能手机应用的杀手锏。

尼康关闭卡片机生产基地,无疑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手机才是这个时代的拍摄利器。 

2013年,自拍一词入选《牛津英语词典》年度词汇。早在1984年,自拍以「Self-timer」之名被收入该词典,但在2012年时,《牛津英语词典》把自拍的拼写调整为Selfie,意即人们利用智能手机或网络摄影机拍下自己的相貌。

02 融入当代艺术

手机摄影的兴起,不仅仅是移动互联网革命的副产品,同时也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大众艺术运动。

过去,普通大众学习摄影常会囿于相机的光圈、快门、对焦、测光、曝光、暗房、布光等繁杂技术积累,而失去了对观察和拍摄对象本身的兴致,很快,一部分人直接蜕变为硬件发烧友、器材党。

手机的操作简便,更有利于拍摄者回归到摄影活动本身——用身心去观察身边的世界。人们突然发现,使用手机拍摄出来的照片,同样惊艳,甚至比用专业器材拍摄的平庸的照片更能打动人。

很快,手机摄影从一种流行文化跻身严肃艺术殿堂。

2011年,丹尼尔·伯曼创立手机摄影大赛(The Mobile Photography Awards),距今举办已经有七个年头,目前已经成为全球影响力最大的手机摄影奖。

手机摄影大赛的获奖作品每年都会在洛杉矶、纽约、墨尔本等多个城市巡回展开,参观者常常惊讶这些照片惊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这些真的是手机拍摄的吗?为什么我的手机拍不出这样的效果?」

原因再简单不过,专业摄影师也拿起了手机,「单反+手机」复合拍摄模式成为工作标配。

2012年,美国摄影记者Benjamin Lowy 使用手机拍摄的一张飓风桑迪的照片登上了《时代》周刊封面,标志着手机摄影开始为精英媒体所认可和接纳。此前,2010年,Lowy还曾使用手机在美国科罗拉多州辐射村 Uravan为《纽约客》杂志拍摄了一组图片故事也引发巨大影响。

手机摄影简史:一段自恋文化的崛起

Benjamin Lowy 使用手机拍摄的作品

03 手机摄像头迭代

虽然直到今天,手机拍摄依然达不到单反相机的画质,但应对大众日常需求已经是绰绰有余。

手机摄像头的迭代异常迅速,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萌芽期,2002年到2005年,可以算作是起步期,以诺基亚7650、索尼爱立信T68i为代表的功能机普遍植入了摄像头,不过当时的标配只有30万像素。到了2005年,发售的新机型,不仅拥有200万像素的传感器,也首次集成了自动对焦系统和氙气闪光灯,拍照效果更清晰。同期的诺基亚N90还推出了搭载3倍光学变焦镜头。

第二个时期是起步期,从2006年到2009年,第一代iPhone和Android手机发布时,并没有将拍照作为卖点,首款iPhone仅内置200万像素的非自动对焦摄像头,拍摄效果平庸。在2006年的CEBIT大展上,三星推出了第一台像素过千万的手机SCH-B600。

第三个时期是繁荣期,始于2010年iPhone4的发布,这款拥有500万像素的智能手机,不仅通过iSight传感器显著提升了拍摄效果。后来,国内厂商陆续推出像素级芯片防抖技术,为后续「收复」国内市场吹响了号角。

第四个时期是普及期,从2013年至今,由于摄像头尺寸的限制,在手机上单纯的提高手机的像素已经不再明智,主流厂商开始在传感器的成像质量以及大像素方面下功夫。今年开始,「双摄」+人工智能美颜又成为主流,包括景深双摄、黑白+彩色双摄、超大广角+普通双摄以及广角+长焦双摄等。

但是只有手机摄像头的迭代,还不足以推动一个全球性的拍摄狂潮的出现。

04 邂逅社交网络

关键性的变量正是社交网络的出现。

互联网赋予了个体前所未有的自我表达的工具和平台,迎合了人类自古以来的自恋和自我展示的天性,人们用智能手机拍照,然后把这些照片上传到Facebook、Twitter、微信朋友圈、微博上,等待好友的点赞和评论。

早在2013年,Facebook就报告了他们所遭遇的甜蜜烦恼:每天用户上传的照片数量高达3.5亿张,当时,这个拥有全球最多用户的社交网络存储的用户上传照片总数已经超过2500亿张。

自拍文化迅速膨胀。

谷歌收录的自拍相关搜索在2014年增长了8倍,美国《时代》周刊把自拍评选为年度25大发明之一。相机360在2014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无论性别、国度、和文化,自拍是手机拍摄最多的内容,中国则是全亚洲最爱自拍的国家。

人们越来越习惯在所有的场合拍摄,拍摄所有事情,特别是自己,我们甚至拍摄正在看话剧的自己,自拍仿佛成了看话剧的真正目的。从前,人们的生活态度是享受当下,现在变成了向人们展示「我正在享受当下」。

让别人看见自己,日益成为人们取得个人成功和社会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在数字时代,个人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自我表达能够为他人所消费。为了做到这一点,人们在快手、在秒拍、在微博、微信朋友圈里上传各种DIY的图片和视频。

今天,绝大多数人的产出不再是粮食、煤炭、钢铁,而是文字、图片、视频、情绪和状态,拍摄成为了确立自我的一种主流方式。

05 厂商绞尽脑汁

公司也日益认识到,消费者的利益是和他们的商业利益紧密联系的。

对于手机厂商来说,很自然的,谁能够帮助消费者更好地拍照、拍摄出更符合他们多元化审美取向的作品,谁就可能逆袭和突围。

苹果早就深谙此道。库克2015年在接受《60分钟》节目访谈时透露,苹果为了提高iPhone的成像质量,在背后做了大量的工作,雇佣了超过800位员工从事与摄像头有关的工作。

后发的中国厂商也选择了突出拍摄能力,作为差异化竞争的跳板。

近年快速崛起的OPPO,成功的秘密正是在于较早地定位为拍照手机,甚至专门成立了理想人像实验室,聘请维密御用摄影师Russell James、时尚摄影师韦来作为顾问,同OPPO资深算法工程师来共同优化手机的拍照功能。

对于什么样的人像摄影才是美的,专业摄影师们也许更有发言权。

为三代超模代表——吉赛尔·邦辰、米兰达·可儿、肯达尔·詹娜都拍摄过照片的Russell James认为,一张照片可以简单的修图,但是必须要保证人像本来的特色,相比当下过度的照片美颜化,他更推崇的是人像的「自然美」。

06 时代的安慰剂

美国精神病学协会2014年7月已将「自拍成瘾」归入强迫症类精神疾病,并且给出了初步诊断标准:「自拍成瘾」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层次即情景自拍型。一天自拍至少三次,但并不上传至社交网络。第二个层次为严重自拍型。一天自拍至少三次,并上传自拍照至社交网络。第三个层次为长期自拍型。抑制不住想自拍的冲动,一天上传自拍照至少六次。

这也许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全球化的常态,我们为各种各样的理由拿起手机拍照,不仅为追求新奇感和社会而拍摄,还未重振受损的自尊心而拍摄,也为缓解平庸的婚姻带来的失望而拍摄,为逃脱办公室工作的繁琐和奴役而拍摄,为摆脱疾病和衰老带给我们的无力感而拍摄。

如果你在拍摄的那一刻感受到了多巴胺带来的快乐,谁又会计较自己是不是真的得了强迫症。在这个人人爱自拍、人人爱分享的时代,能够拍出大师级的相片是多么重要。(本文首发钛媒体)

*钛媒体作者介绍:文|波波夫,欢迎搜索关注微信订阅号:波波夫同学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本文被转载1次

首发媒体 钛媒体 | 转发媒体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