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问it】屁股决定脑袋的浏览器大战 | 钛媒体tmtpost—把脉科技资本论

钛媒体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为何谷歌要放弃webkit自立门户?谷歌、三星和mozilla应该属于盟友关系,为什么要联合起来造反?opera怎么就成了墙头草?在浏览器世界,谁是朋友,谁是敌人?看清其中算盘需从其商业模式出发。

浏览器

最近的浏览器市场非常热闹,钛媒体编辑也一直在关注。谷歌打算在webkit之外另起炉灶,开发blink内核。opera放弃了自己经营多年的内核,改投了webkit,在谷歌宣布blink时,opera也跟着过去了,宣布拥抱blink。mozilla和三星搭上一起开发servo内核,主攻移动市场。

浏览器市场一下子看上去非常热闹,但也颇让人摸不着头脑。为什么谷歌要放弃webkit,自立门户?谷歌和三星以及mozilla应该属于盟友关系,为什么要联合起来造反?opera怎么就成了墙头草了?浏览器世界,谁是朋友,谁是敌人,成了媒体讨论的焦点。

其实,在商言商,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出现这种局面,是因为各个厂商从自己的利益出发,选择的相应的路径罢了,所谓的朋友和敌人,只是外界对各方阶段性合作或对抗战略贴的标签罢了。

浏览器大战,其核心是商业模式之战,所谓的屁股决定脑袋,各厂商的浏览器战略是为其商业模式服务的,从其商业模式出发,可能可以更明白的看清楚各方打的是什么算盘。

&

为什么谷歌放弃webkit?

&

google放弃webkit之前,有这么一个重要的事实,即谷歌已经成了webkit的最大贡献者google是一个建立在web之上的公司,其主要的收入来源即来自浏览器的搜索引擎广告,为了让消费者尽量多的使用web以及搜索引擎,谷歌对改进浏览器以便把跟多的服务移到web上有着极其强烈的动机。所以其对此前chrome的核心——webkit投入是巨大且真诚的。

可是,webkit始终是苹果主导的项目。webkit项目脱胎于khtml,由苹果牵头建立,其目标是为苹果mac os以及ios提供一个高效的浏览器渲染内核。相对于google ,苹果是一家传统的多的公司,苹果的主要营收来自其硬件产品的销售。虽然苹果也对web有着巨大的兴趣,但和谷歌对web的狂热相比,苹果更倾向于建立硬件+软件+itunes的封闭生态系统,浏览器不是其工作的重心。

工作重心的不同,导致苹果和谷歌在维护webkit上的步调越来越不一致。在google的官方博客上写道:“多年来支持多种不同的构架给webkit和chromium项目带来了越来越棘手的复杂度。这已经开始减缓了合作创新的速度。”

在项目开始时,google通过使用webkit的成果,成功的快速推出产品并抢占了市场。但在webkit成为累赘时,脱离webkit的chrome给google更大的自由度来实现其目标中的web形态,而不需要和苹果协调步调。

&

opera为什么成了墙头草?

&

opera一直以来都是自有内核浏览器的代表。但在2013年2月13日,opera宣布放弃自有内核presto,并投入webkit的怀抱。从此,opera成为一家新的“壳公司”,成为内核打包党的一员。

做出这个决定其实是opera的战略转型所决定的,在2009年以前,opera走的是传统的odm、oem路线,是一种b2b的模式,通过把浏览器授权给第三方厂商,从而获得授权金。既然是技术授权,拥有自有技术就成了关键,那维护一个自有内核成为其自然而然的选择。

但当移动市场被ios和安卓占领以后,以移动浏览器起家的opera在标准和市场占有率上都没有话语权,虽然有自有内核,但只能被牵着鼻子走。而且开源的webkit也让opera的技术授权变得更加没有竞争力。

于是在2009年,opera 决定要改走 b2c路线。通过建立广告供应链,把流量变现。

2011年,opera 并购美国广告平台、行动广告供货商 admarvel,从此掌握广告内容制作商、手机端用户,更获得行动广告平台的效益追踪技术。

2012年,并购欧洲地区行动广告联播网 4th screen advertising,从此掌握品牌及广告代理商,也接手其原有合作对象,如 mtv、global radio等。

2012年,并购手机网页广告及 app 广告服务商 mobile theory,从此掌握品牌及广告代理商,包括其在美国的合作对象,如微软、可口可乐等。

2012年,b2c 的获利占 opera 总营收逾 60%,总营收更是 2010 年的 2 倍,这几年 opera 的成长,都是 c 端带来的。

opera在转型中渐渐成为了渠道商和广告代理商,而技术授权变的越来越不重要。在这种情况下,维护一个开销巨大的内核越来越缺乏性价比,于是就有了opera放弃自有内核这一幕。同时,为了获得良好的兼容性,opera 需要一个被广泛接受的内核来支持其市场份额,于是当时的webkit成了最好的选择。

可以看到,opera的模式其实是google模式的一个翻版,追随google是个比追随苹果更好的选择,于是在google宣布blink后opera便马上跟着google跑了。

&

mozilla和三星为什么走到了一起?

&

mozilla的商业模式其实非常简单,通过浏览器捆绑搜索引擎,并通过搜索引擎广告收入提成。而这其中最大的金主便是google。2010年,google为mozilla贡献了1.23亿美元营收,占当年mozilla全部营收的84%。mozilla和google的协议最长是3年一签,最近一次是在2011年12月21日,该项协议在2014年12月20日到期。

虽然都是做浏览器,但在桌面端mozilla和google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chrome可以看作google广告的直营店,所有通过chrome产生的收入全部由google自己获得,而firefox则成为一家代理商,firefox获得销售提成。因为浏览器市场巨大,光靠chrome是不太可能吃下整个市场,在ie和safri之外存在的firefox可以帮助谷歌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这也是为什么谷歌心甘情愿支付巨额资金给mozilla的原因。当然,如果google不愿意支付这笔费用,firefox还可以找微软,雅虎等其他搜索引擎合作,但前提是其市场份额具有吸引力。

不过在移动端,mozilla的商业模式并没有奏效。由于移动版firefox开发进程缓慢,在移动端firefox几乎没有立足之地。但随着pc市场的萎缩,失去移动端市场的firefox可能会失去话语权。没有占有率便没有谈判的筹码,而在14年年底新协议签订之前,firefox必须获得一定的市场占有率。这时候和世界上最大的智能机生产商合作对mozilla来说实在是非常好的一个机会。如果三星可以预装firefox,那firefox在移动端的装机量将十分可观。即使不能真的预装,也需要表现出有预装的可能,这样才能获得新一轮的合约。

而在三星这边,作为最大的安卓生产厂商,其生产的安卓手机占了整个安卓市场的40%。于此同时,三星可以获得google移动广告10%的分成。显然,对安卓做出巨大贡献的三星对这种利益分配并不是十分满意,此前便有传言称三星要求谷歌提高分成比例。因此三星也需要增加自己手上的筹码。

三星的主要收入还是来自于硬件产品的销售。三星开发tizen已经使其和google的关系变得微妙了。显然,三星没有打算再自己开发一款全新的产品和google竞争,而且自主开发将耗费巨大的投入。这时候投资一些开源项目便成了很好的选择,这即可以增加谈判的筹码,又可以节约成本。在mozilla的博客中我们可以看到关于三星的部分是这样写的:“三星已经为rust语言(servo内核的开发语言)贡献了arm后端,同时建立了安卓跨平台编译的构架。“从这样的描述中,三星在项目中可能并没有直接投入资金,而只是共同开发。这样的合作,可以说是各取所需,皆大欢喜。

&

浏览器大战,可以说并不仅仅是一场技术之战,更是一场商业模式之战。不同的商业逻辑,导致了浏览器市场的分化和演进。商业并不是一场你死我活的较量,把各方放在对立面,也许可以增加戏剧性,更受读者欢迎,但对于企业来说利益最大化才是企业最关心的话题。

本文被转载1次

首发媒体 钛媒体 | 转发媒体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