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为整体上市做的那些事儿 | 钛媒体tmtpost—把脉科技资本论

钛媒体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阿里巴巴商业气息太浓厚了。频繁的资本运作与闪转腾挪,对这家公司的未来并非好事。能把对自身利益的考量发挥到淋漓尽致,是互联网上很不多见的一种现象。希望阿里巴巴能从美国人手里多套取一些现金,但我并不看好其未来。

阿里巴巴

  阿里巴巴的整体上市计划,大约是在2011年底,2012年初形成的。当时中国万网独立上市计划被叫停,预示着阿里巴巴已有整体上市的打算。阿里巴巴此后为整体上市做出了一系列紧锣密鼓的调整,包括2012年2月宣布私有化香港上市的b2b业务;当年5月与雅虎达成协议,以71亿美元回购雅虎持有的阿里巴巴股份;当年7月将内部组织架构调整为7大事业群,所有这一切动作,都是在为冲击ipo做提前准备。

当人们发现,在送走雅虎时的430亿美元估值,已无法弥补阿里巴巴因频繁资本运作所造成的巨大成本缺口时,高估值上市的呼声就大了起来。因为经过私有化b2b和回购雅虎股份后的阿里巴巴,理论上股权归属权已更加分散,是一个聚集了庞大利益群体的公司,高估值上市已不仅仅是马云、软银和雅虎几家的事情了,甚至连国家资本都被牵连了进来。

有理由相信,在2012年的下半年,阿里巴巴曾秘密做过ipo咨询。当投行发现集团的整体财务状况不佳,难以获得阿里巴巴想要的高估值之后,遂建议调整组织架构,走另一条上市之路,即facebook模式,力推高成长高想象空间但当前仍无法大规模盈利的业务模式,获得想要的市场估值。于是,就有了后来的调整7大事业群为25个事业部,马云辞去ceo,收购新浪微博股权的事情。

采取facebook模式进行ipo,对阿里巴巴而言并非没有成功可能,甚至可以说成功希望很大。其内在逻辑有以下三条:1、facebook市盈率为1281倍,按现有收益计算,买入该股的价值投资股民需1821年才能收回成本。而最近颇受追捧的linkedin,市盈率也达到了2500倍。人们之所以愿意给这类股票高估值,是因为看重其未来成长速度,这类股票不可简单用价值投资的标杆来衡量。2、亚马逊上市十几年,去年业绩为亏损,但仍保持1100亿美元的估值,且在美国电商界是唯一霸主,阿里巴巴在中国电商界的地位与之相仿,即便是亏损,也不一定就会影响其估值。3、阿里巴巴的年成交额已数倍于亚马逊和ebay,单从指标上来看,达到或接近亚马逊的市值,具有充分理由。

据大摩预计,阿里巴巴2013年的营收将达到78亿美元,这个收入规模与facebook相当,距离亚马逊的800亿美元营收展望还有10倍的距离。而今年阿里巴巴的利润率将达到10%-15%的水平,逊于facebook,但远胜亚马逊。阿里巴巴是多么希望在营收上与facebook相比,在利润上与亚马逊相比,将不同类比对象中于己有利的成分提取出来加以整合,以完成高估值上市大业,但现实情况并没那么乐观。

首先阿里巴巴不是一家美国公司,对美国投资者的生活影响甚少,指望重现facebook上市时的盛况难度不小。其次,阿里巴巴呈现在外国投资者眼前的,是一个亮丽的外皮,最终总是要脱去外衣接受检验的。当人们发现这是个集合了多种复杂的时髦概念,却就是不怎么赚钱的企业时,接受度能有多高,就很难说了。要知道美国人是经历过次级贷危机的,越看不明白的东西,对美国人而言风险越大。

阿里巴巴这家企业,如其创始人一样,充满了游离的概念和模糊不清的类属。首先就是淘宝天猫的关系,很多分析师都喜欢引用一个数字,2012年通过阿里巴巴平台出售的商品已达到1800亿美元,超过亚马逊3倍。但他们从不去提到两者之间的另一个差距,去年亚马逊从出售商品等各项业务中获得的营收为611亿美元,阿里巴巴在去年9月之前的12个月中只获得了41亿美元的营收。

按道理说,天猫的销售额是可以被记入电商gmv的,因为所有的销售额都会被扣点并转化为天猫的营收,但淘宝网却不行。淘宝网的商业模式决定了,销售额与之有关系但并不那么直接,虽然淘宝网能收取一些广告费,但广告费能否弥补平台维护成本仍是未知数。如果淘宝网去年1万亿的成交额,能够按照天猫的扣点标准获取收益的话,其直接营收贡献为500亿人民币,约合美元85亿,但所有人都明白,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如此收费对于淘宝网来说等于破产。

但既然大家都去说淘宝系超越亚马逊几倍的销售额,绝口不提其中的营收和利润差距,那就都不要提吧,在这个事情上保持模糊性,对阿里巴巴而言是个优势。不但如此,阿里巴巴还要为自己高估值上市造势,给大家讲一个高速成长的故事,而非价值投资的故事,就像facebook上市时一样。讲故事的过程,是这样的。

最近几个月,阿里巴巴一直在把手伸进媒体圈,以取得于己有利的舆论环境。这一次的策略,已不是像过去那样通过间接控制的方式来影响媒体了,而是直接出手收购和投资。首先是一些杂志,其次是一些垂直类的科技博客,然后是一些自媒体人,再接着是向门户和社交媒体进军,如收购新浪微博股权。阿里巴巴需要一个良好的内部舆论环境,需要把一些网民对阿里巴巴的狂热支持维持下去,不希望太多理性的声音出现。因为阿里巴巴知道,借着那股狂热劲,也许一下子就上去了。

要把阿里巴巴值1000亿美元的概念,以重复一万遍的方式灌输到不善思考的普通网民头脑中,要让大家时时刻刻对一万亿的成交额津津乐道,要让人们明白,不是阿里巴巴赚不到钱,而是在下一盘很大的棋,淘宝网分分钟都能收取高额交易规费,且用户不会流失。

相比于国内而言,阿里巴巴在国外的开拓更显得高端。不但福布斯对其高估值大力吹捧,就连经济学家杂志也开始将其称作改变中国的力量,纽约时报也发文为其1000亿美元的估值摇旗呐喊。有这些备受尊敬的媒体出来背书,阿里巴巴还有什么目的达不到呢?当然,国内舆论已被阿里巴巴搞定,就看国外有多少人相信福布斯、经济学家杂志和纽约时报上的那些吹嘘了。

但不管如何吹嘘,丑媳妇最终还是要见公婆的。阿里巴巴到底值多少钱,这本不该是个很难解的问题,可在多方的吹嘘之下,弄清其真实价值反而成了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阿里巴巴的估值,也在1000亿美元到600亿美元这两个价位上来回徘徊,伸缩性极大的估值,给人以极大的遐想空间。

就在1000亿美元估值论占了上风之后,又传出消息,阿里巴巴希望获得一个保守一些的估值,以取悦投资者,以免遭遇facebook上市后遭遇法律诉讼的尴尬境地。平心而论,这就像是一个经典的讨价还价的故事,拿着值500亿美元的东西,吹嘘成1000亿美元的价值,之后看到市场不接受,勉为其难地降价到800亿美元,既把自己的东西卖出了高价,又获得一个吃了亏,知进退的好名声。

引用我朋友simon的一句话来结尾,那是再好不过了。simon说:阿里巴巴给我感觉不像是一家互联网公司,商业气息太浓厚了。频繁的资本运作与闪转腾挪,对这家公司的未来并非好事。能把对自身利益的考量发挥到淋漓尽致,是互联网上很不多见的一种现象。希望阿里巴巴能从美国人手里多套取一些现金,但我并不看好其未来。(首发于 搜狐it)

&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