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羊补牢之举?纽约时报在采编部门中增设数字副主编

钛媒体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今年3月底,《纽约时报》发布了长达96页创新报告,毫无疑问,纽约时报这份报纸,在当下依旧代表着新闻业的最高专业标准。但钛媒体作者看了《纽约时报》这份创新报告后,深有感触,其实《纽约时报》的这份报告只说明了一件事:“我们真的落后了。”

推荐阅读钛媒体之前的解读:《自承落后的《纽约时报》,自我颠覆,抑或被颠覆》

如果说在衰退初期,报人感受到更多的是束手无策,不知怎么办的迷茫,那么今时今日,传统媒体人面对的是“要不要做,敢不敢做”的窘境。而如今看来,纽约时报一直没有放弃努力。

本周,刚刚做完手术的纽约时报总编辑Dean Baquet宣布了上任后第一项改革:在报社主要采编部门中增设部门数字副主编级别的岗位。新任副主编们将被派驻各部门,主要职责是改善数字产品质量及增加数字产品的数量,同时负责对采编人员运用社交媒体和受众发展技术的培训。

Baquet希望新举措能进一步整合内部资源,将纽约时报数字媒体上的报道提高一个水平。

赫芬顿邮报在网站全文刊登了Baquet写给全体员工的邮件。邮件中写到:“每个人对数字报道都负有责任。”这些新任副主编们将帮助每个部门制定各自的受众发展策略,也将参与日常报道。

在三月公开的纽约时报创新报告中,报社内部部门壁垒高,协作少,特别是传统采编部门与负责新媒体运营、技术、受众发展等部门间缺少沟通和合作的问题,就成为报社转型的焦点。在任何一个百年大公司里,要整合内部资源做些创新,都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但是,纽约时报的转身还是稍显慢了些。

早在2005年,英国的每日电讯报(The Daily Telegraph)就借搬迁到市中心的契机,着手打造跨媒体融合的采编体系。在办公室的设计上,采用了hub的概念。每个部门一条长桌,数字产品的编辑根据内容板块加入各部门,目标是实现报纸内容与数字媒体内容的采编融合。

有意思的是,在2008年与时任每日电讯报编辑顾问的Rhidian Wynn Davies的交流中,他提到,电讯报在改造采编流程初期也摸不到头绪,于是去了美国,访问了包括纽约及洛杉矶在内的美国报纸,结果空手而归。直到后来,发现他们的邻居,北欧的报纸已在探索采编流程改造,才汲取了些灵感。

这些富有创新精神的北欧报纸就包括丹麦的北日德兰报。早在2002年,该报就结合印刷版和在线版创办了新闻网站、电台及电视台。不同平台的编辑围绕同一新闻进行报道,并结合不同产品特征进行内容编辑。

回到中国媒体,大多数的国内报纸中,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运作还是并行的。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同志在今年早些时候《加快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讲话中就指出:媒体要树立一体化发展观念。“现在, 传统媒体都在积极发展新媒体业务 …… 但传统媒体业务与新媒体业务总体上还是并行的,整体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要梳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一体化发展的理念,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的共享通融,形成一体化的组织结构、传播体系和管理体制,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一体化是全世界很多传统媒体都面临的问题,特别是在历史悠久的报社里,记者编辑习惯单兵作战,分头行动的传统,是融合创新的巨大障碍。

想起去年在美国与参与洛杉矶时报数字化转型的同行交流,美国同行就提到,固执的“老”记者们对用户思维的认识少得可怜,甚至是不屑。洛杉矶时报改版后,据说有一位记者到新媒体中心投诉,原因很简单,因为网站重新设计后,这位记者的老母亲在家里找不到儿子的报道了。如果这位母亲是报纸的忠实读者,倒也不能完全说记者没有“用户”思维。只是,报纸当下最紧急的是吸引和留住年轻读者用户,而不被巨变的时代所抛弃。

(关注更多钛媒体作者观点,参与钛媒体微信互动(微信搜索“钛媒体”或“taimeiti”))

分类: 行业,
(本文系作者@朱华年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