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低幼长存,谁杀死了国产动漫“魅拔”?

钛媒体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魁拔三

同为十一档期上映的电影,但是,大家讨论更多的无疑是《黄金时代》和《心花怒放》,到10月13日,曲高和寡的前者尽管上座率只有1.8%,但是排片率依然超过了2%,后者累计票房近9.5亿元,而以一年一部速度出品的动画片《魁拔3》上座率超过6%,但排片却仅仅只有0.67%。

毫无意外,“魁拔”再次成为市场的炮灰。该片制片人今日表示,2300多万的票房甚至连成本都无法收回,原先计划中的第四部也自然偃旗息鼓。但是,吊诡的地方在于,制片方将《魁拔3》的失利归咎于“中国电影市场只有低幼类型国产动漫能赚钱”。

这样的逻辑让人难以理解。并不成熟还在求生的国产动漫市场还要被自己人再次封死吗?

事实却是,在今日被国内众多动漫产业人士津津乐道艳羡不已的日本、美国市场,最盛行的恰恰是“低龄化”作品,《彩虹小马》的改编和衍生作品已经从屏幕上繁衍到美国的日常文化圈中,《海螺姑娘》、《樱桃小丸子》两部动画长期霸占收视前两位,日本动画史上最高收视率前三位分别是《铁臂阿童木》(40.3%)、《樱桃小丸子》(39.9%)和《海螺姑娘》(39.4%)。

真正阻碍市场发展使其畸形生长的并不是“低龄化”作品,不是“低龄化”的题材、主角和受众,不全是审查和分级制度的制约,不尽然是观众接受水准的缺陷,而更多地是这个市场和产业本身对“低龄化”作品的态度。

仅仅靠着小圈子内观众的拥护,仅仅靠着小众乃至边缘题材,仅仅靠着制作者的悲情和勤勉,似乎就能感动大众群体,让大家真正甘心情愿买电影票支持,就能让大家自动忽视作品本身叙事、设计等软硬件方面存在的硬伤,就试图在主流市场中争得自己的一席之地,这样不仅是不切实际的,也是不可能真正推动国产动漫事业的进步和发展的。

贩卖情怀的商品已经太多了,观众和市场从来不需要祥林嫂式地抱怨叫苦叫累的作品,观众关注的只是作品本身,市场只乐于接受并促进那些能推动它发展的作品。反而,是被这些以成熟、高端的产业人士嗤之以鼻的“喜羊羊”、“熊出没”等作品真正实现了产业链的融合,从动画作品到剧场版再到周边产品的完善生态已经逐渐形成一个规模颇大的市场。

在国内这样一个起步颇晚条件不成熟环境不完善的市场里,两全其美的作品几乎是可望而不可求,尤其对动漫产业和从业者而言,票房或者口碑,几乎是一个必然二选一的问题。真正需要身体力行的不是一味排斥“低龄化”作品,而是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确定题材和市场宣传策略,通过不断提升作品本身的品质,逐步实现票房和口碑的“殊途同归”——这不仅是优秀产品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成熟完善市场自我进化和筛选的目的。

“低龄化”的作品未必能促进动漫市场产业的发展,但一个成熟的动漫市场必然允许“低龄化”作品的出现乃至繁荣。因为市场本身就是一个经过自主选择、不断优胜劣汰的过程,它不需要当事人插话,不需要主事人插手,只要有足够多的产品出现,受众和产品本身的水准总会逐渐演进——让市场自我生长和繁衍,让市场做主,这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这才是我们的动漫产业成长并与日美对手在未来进行竞争搏杀的战场。

恰如“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一样的道理,在有宫崎骏的同时,日本市场还有大友克洋的 Akira,还有梅津泰臣的《风筝》,还有《兽兵卫忍风帖》这样让鬼佬拜服的作品,还有《妖精的旋律》这样的深夜番。也只有在这样一个成熟的市场,才能真正实现文艺创作的“百花齐放”,才能真正实现“成年向”和“低龄化”不同类型作品的并行不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这个市场的成长和繁荣。

给那些“低龄化”作品机会,也是给“魁拔”它们机会,也是给明日的中国动漫产业机会。

(关注更多钛媒体作者观点,参与钛媒体微信互动(微信搜索“钛媒体”或“taimeiti”))

本文被转载2次

首发媒体 钛媒体 | 转发媒体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