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者怎样优雅地与科技媒体打交道?

创见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国内创业者在见到投资人时的表现往往不太高明,这并非因为紧张或故作姿态。从更广的角度来看,很多创业者在与投资人以外的群体打交道时也不会很高明,一部分创业者甚至缺乏在商言商的基本素养。

这样说有些苛刻,因为很多创业者从未抱着身为商人的自觉——我们不能说这是坏事,但如果因为缺乏商务风范而行事磨蹭、言语失当甚至令对方觉得不悦,就一定不是好事了。

一个科技媒体的编辑,如果着重写创业题材,每月见到几个创业者不是难事儿;如果他有独特的渠道,比如创业者会通过某些联系方式主动找他,那么每天都见到新的创业者也是可能的。这里说的见到,一部分是线下,大部分都在线上,通过微博和 QQ 的尤其多。

创业者找到媒体,一般是希望采访和报道;说直白点儿,对于绝大多数本身不够耀眼不够明星的项目,他们往往是低姿态的——然而,本质上,项目是媒体的衣食父母,创业者没道理表现出低姿态。于是,身为一名编辑,我打算谈谈创业者怎样才能优雅地、正确地、直奔目的地、买卖不成仁义在地面对科技媒体。

别忘了自我介绍

在线下见面时,绝大多数创业者会友善地向记者或编辑递出名片,然而能同时说几句得体的自我介绍的人却不多。我相信很多创业者都是智商情商兼具的人才,然而较浅的阅历限制了他们的社交发挥。

类似于「我是 小鸟飞飞 (公司名)的 王二 (姓名),我们在做的是一款 O2O 生活服务 app (项目行业或领域),叫 鸟飞 (项目名)」这样 简短 的介绍, 无需背诵或练习 (全都是你身为负责人必须要熟记的),甚至 不必搭配浮夸的动作和表情 (这样的描述不情怀也不中二),创业者们是否应该稍加注意呢?

之前约过的采访还好,如果是偶遇,记者还要花时间当面看名片就略显尴尬了,更何况从名片是不容易看出项目所属领域的。总之,一句简单的自我介绍,让双方可以更快地互相了解。

在线上时,第一句介绍可以更简单: 项目名称+本人姓名 即可。这样记者或编辑可以方便地 在 QQ 上添加你的备注姓名 ,与人方便与己方便,不是吗。

进一步介绍项目

这部分在线下其实不容易做到,口说无凭,最好的解决方式是留下名片及联系方式,之后线上交流。如果你一定要在线下与记者说明他未作过多了解的项目,你需要一个不差的口才,也需要这个记者有足够的能力。不推荐。

在线上介绍项目时,如果是互联网项目,第一步丢出 官方网站或 app 下载链接是个不错的选择——拿真材实料说事儿。而且,在这个 看脸的时代 无需刻苦努力就能将页面做漂亮的时代,前端的水平及整体的设计风格是重要的第一印象,编辑会对你的项目产生直观的认识。如果你的项目外观还不错,媒体的写作兴趣也许会陡增。

然后,再讲讲你自己或者 你的团队 吧。项目好坏也许很难一眼看出,人如果够牛,比如有名校的学历,有在大公司任职的经历,是连续创业者,做过某些知名项目,或者你爸是李刚,这些标签式的信息还是一耳朵就能听出来的。不要反感标签,他们用来抹黑什么确实恶心,但用来标榜什么,也是非常直接、快速、有效的。

最后,如果关于产品表皮和团队头衔已经没的可晒了,可以简要地讲几句项目一些不太直观的优势,比如:

  1. 市场 潜力足够大,不是细分领域,或者细分领域也足够诱人。这很有可能是你解决了一个技术难题,能够着手满足人们从未被满足的某种需求。当然,如果你进了一个大红海,硬说市场大,请分清「整个市场」和「你的市场」。

  2. 产品本身特别 成熟 完善,远超市场上方向相似的同类产品。很多时候可以理解为先发优势,但也有一些后发但进步飞快的产品,比如……微信。

  3. 团队 不仅有标签式的优势。你或你的团队可能并非名校毕业,可能并非小有名气,但你们可以在某个领域有多年的工作经验,你们可以研究过别人很少接触的事物,你们可以形成跨领域的互补。这些都是不耀眼但实实在在的优势。

  4. 渠道 牛得飞起。比如你爸是李刚(雾)。很多时候,你是 BAT 的离职员工,而且和公司保持了不错的关系,尤其在同事间人脉很广;很多时候,你们通过努力已经与巨头形成了合作,或者巨头是你们的客户。这很有说服力。

  5. 产品 技术 含量高,很难复制。在中国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即便有,也需要你所接触的编辑能够理解你们厉害的技术……

  6. 涉及 刚性需求 。比如你们做的是医疗相关的服务,教育相关的服务,这种项目只要并非全无可取之处一般还是有前途的。

  7. 领先全国,没有 竞品 。如果你是某领域不折不扣的首发项目,相信我,媒体一定乐于报道的!

不要晒出其他媒体的报道

如果你懒得介绍自己的项目,直接甩给编辑一篇其他媒体的报道,希望他读一下了解你的项目……请问他作为媒体人有什么理由去炒别人家的冷饭呢?

不止有一个创业者曾经甩这样的链接给我。立场不同,创业者考虑不周也可以理解。有些时候,创业者在提供报道的同时,诚恳地说明报道中未涉及的方面,或者项目现在的新亮点,那么编辑还是会考虑再写一篇内容差别较大的报道的。但如果你只是希望媒体变着花样夸你,出一篇新瓶装旧酒的报道,还是不要毁灭将来的公关关系了,免得 求赞不成反被黑

别骗我

薛蛮子 对我的项目很感兴趣,虽然还 没签投资意向书 ,钱很快就到账了!你把这个消息报出来……什么,你不打算报?你不报的话,XXX(另一媒体名) 明天 就会报了!」

类似言论不知该算欺骗还是恐吓,我在媒体工作中也遇到过。这时我拨通 XXX 家编辑的电话,九成会听到「根本没这回事儿」的答复,剩下一成是「什么项目啊没听说过」。而之后,所谓明天要报的报道后天也看不见。

在这之后,关于你 人品可能有问题 的风评会流传于互联网圈,我想这对任何一个创业者都决非好事儿。

应该是媒体求你而不是你求媒体,拿出自信来

并非要你对媒体颐指气使,但是不要形成 挤牙膏 式的一问一答,让交流变得很低效。编辑们虽然不像程序员忙得四脚朝天,工作时间要多线处理的任务还是很多的,他不太可能抓着你刨根问底,更没有时间揣摩甚至猜测你的项目亮点。如果你不够积极主动,不能主动向他说明项目的优势,你们很可能就缘尽于此了。

你要明白的是,创业编辑们不报道创业项目确实会丢饭碗,但好的创业项目有很多,他们常常是报不过来的。如果他没有追着你求采访,绝大多数情况是他太忙了,你的项目要延后——这就不知道延到猴年马月了。这时候只有你的热情配合才能让他更轻松地完成报道,使你的项目在媒体选题列表上占据一席之地。

另外一种情况则是……

你的项目或许真的很难报

也许你的产品外观朴素,技术简单,团队 too young too simple,又不巧进了大红海,竞品连起来能绕赤道两周……这时候你想增加曝光,不应该找媒体,而应该去找广告公司——换句话说,不是动动嘴就能解决的事儿,直接砸钱吧。

说正经的。如果编辑或委婉或直接地向你传达了以上的某些信息,他是在说明你的项目没有报道价值,他们不打算报道,基本也不可能安排浪费时间的采访。

不要急着愤怒。编辑可能是有眼无珠,但你是否该审视自己的项目,也许真的乏善可陈?

  • 编辑是否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其中的一部分可能有助于你改善项目。

  • 编辑是否没有直说你项目的缺点?这意味着你的项目成熟度太低,还没有大体的轮廓,很难写出来。

  • 编辑是否向你提了很多竞品的名字?这意味着现在的竞争非常激烈,理性点儿,不能做出差异化的价值,就尽快考虑转型吧。

  • 编辑说会持续关注您的项目?一些时候,你的项目再改进些会更好;更多时候,你的项目走进了红海,如果不能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可能就湮没于平凡了。

在这些情况下,如果你软磨硬泡求一篇报道,不但可能导致公关关系的恶化,出来的报道也很难对项目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

与其找媒体磨嘴皮,不如 踏踏实实地选对方向,做好产品 ——这才是不变的道理。

标签: 创业 创业方法论 媒体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