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原CFO吐槽,一季度亏损是营收的近12倍,阿里分拆斑马赴港上市 | 速途网
速途网8月22日消息(报道:栀橙)今日,原斑马网络CFO夏莲在朋友圈发文点评阿里巴巴将把斑马分拆赴港上市。
她在朋友圈首先提到,在25年4月底帮这家公司做完股改后已经离开。在解释为何离开斑马时,她表示,根本原因是不看好公司业务发展,过去3年也许斑马业绩增长不达预期,但对比未来3年,很可能是斑马最好的3年。
此外,她还表示,上市圈钱不是人生追求和理想。同时,她还直言,非常鄙视斑马某些高管的人品与行径,承认你的权谋与城府,但鄙视你的为人与价值观。
据速途网了解,近日,斑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斑马智行”)向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提交上市申请版本,计划在香港主板上市。斑马智行本次募资主要用于加强研发、扩大市场份额、拓展全球业务、支持潜在收购与一般企业用途。
根据申请文件,斑马智行成立于2015年,总部位于上海,是中国市场上以软件为核心的智能座舱解决方案主要供应商之一。公司业务涵盖系统级操作系统解决方案、AI全栈端到端解决方案及车载平台服务三大板块,致力于通过自研操作系统与人工智能技术提升车载智能体验。
财务数据显示,斑马智行近年业务增长显著,智能座舱解决方案累计搭载量从2022年的83.5万台提升至2024年的233.4万台,复合年增长率达67.2%。不过公司仍处于亏损状态,2022年至2024年分别录得净亏损人民币8.78亿元、8.76亿元和8.47亿元,2025年第一季度亏损进一步扩大至约15.82亿元。
据招股书显示,该公司客户集中度较高,2022至2024年间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均超过88%,其中上汽集团为最大客户。阿里巴巴则是其最大供应商,采购内容以云服务及软件支持为主。
斑马智行在申请版本中亦列出多项风险提示,包括行业竞争激烈、技术迭代速度快、客户集中度高、亏损持续及国际贸易政策可能带来的不确定性等。
而回顾斑马智行的发展史,可以用“高开低走”来形容。
2015年,中国汽车产业正处于变革的前夜。上汽集团作为传统制造巨头,敏锐地意识到智能化浪潮的到来,但苦于缺乏互联网基因;而阿里巴巴的YunOS在移动端受挫后,急需寻找新的硬件入口。双方各取所需,共同投资成立了斑马网络。
这次合作的最大突破在于技术路径的选择。斑马没有采用当时主流的手机投屏方案,而是基于AliOS打造了真正的车载操作系统。这一系统实现了与车辆底层的深度打通,支持通过语音控制车窗、空调等硬件,并创新性地将阿里系生态(高德地图、支付宝等)融入用车场景。
2016年,首款搭载斑马智行系统的荣威RX5上市,以”全球首款互联网SUV”的定位引发市场轰动。其流畅的语音交互和创新的服务体验,让消费者第一次直观感受到”互联网汽车”的魅力,产品迅速成为爆款。这一阶段的成功,为斑马赢得了极高的行业声望和先发优势。
然而,初期的成功并没能顺利转化为市场的全面突破。当斑马试图走出上汽体系,向其他车企推广其系统时,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阻力。
尽管与标致雪铁龙、福特等企业达成了合作,但实际落地效果有限。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车企对数据主权和核心技术控制权的担忧。许多车企担心采用斑马系统会导致”灵魂”受制于人,这种顾虑严重制约了斑马的开放步伐。
与此同时,行业竞争格局急剧变化。百度Apollo、华为HiCar、腾讯TAI等竞争对手采取更加灵活的策略切入市场,它们或不寻求深度控制,或专注提供增量组件,反而更容易被车企接受。斑马先发优势正在被快速侵蚀。
面对内忧外患,2019年8月斑马网络进行了深度战略重组。阿里巴巴增持成为第一大股东,并将YunOS操作系统团队整体注入,上汽则退居第二大股东。这次重组实质上解决了公司的控制权问题,明确了由阿里主导的发展方向。
重组后的斑马全力推进”开放平台”战略,推出”Powered by Banma”合作模式,试图以更加中立、开放的姿态赢得市场信任。但转型之路充满挑战:一方面需要消除车企对其阿里背景的顾虑;另一方面要快速整合阿里体系的技术资源,构建统一的技术栈。
这一时期,斑马在技术研发上投入巨大,但商业化进展相对缓慢。如何平衡技术投入与产出效益,成为管理层需要持续面对的难题。
进入新发展阶段,斑马开始与阿里云、达摩院、平头哥等阿里系技术力量深度协同,技术路线从智能座舱向智能驾驶和整车智能延伸。2021年发布的AliOS 3.0及VC平台,标志着其向”舱驾一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的决心。
然而市场环境的演变带来了新的挑战。比亚迪、吉利、蔚来等有实力的车企纷纷加大自研投入,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强势崛起,都使第三方系统供应商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斑马虽然保持了与一汽-大众、奥迪等企业的合作,但行业影响力已不如初创时期。
在速途网看来,斑马在技术上的前瞻性值得肯定,但在合作模式、数据归属等商业规则设计上,未能及时找到最优解。同时,先发优势也没能转化为持续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