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I的这个致命缺陷,一家光伏龙头正在寻找解决答案 | 速途网

速途网  •  扫码分享

(文章来源:AI界新鲜事)

也许,就像山姆·奥特曼所说的那样:AGI 会在未来五年内到来,并在多个领域全面超越人类。

AGI的这个致命缺陷,一家光伏龙头正在寻找解决答案 | 速途网

但在能耗效率这件事上,人类依旧吊打AI。我们每天只需2000卡的食物,相当于约 700–800 Wh的能量,就能连续工作八小时。而 AI 的“能量消耗”则高得惊人——

一台 8×GPU 的 AI 服务器,8 小时就要 40–56 kWh;上千张 GPU 的训练集群 8 小时用电可达 6–8 MWh,相当于近万名人类 8 小时能量的总和。

事实上,能源,尤其是电力,正在成为悬在 AI 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2024 年一度热议的“大模型撞墙论”并未兑现,但能源的制约似乎正在逼近。正如 Omdia 首席分析师 Roy Illsley 在今年 4 月的一档播客中所言:

 “随着 AI 工作负载每几个月翻倍,数据中心的用电需求已经超出老旧电网的承载能力。当这些设施接近千兆瓦级别电力需求时,能源问题就成了 AI 发展的关键瓶颈。” 

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的报告则更为直白,标题即是结论:《电力供给瓶颈正在威胁美国 AI 领先地位》。报告指出,“在快速增长的人工智能计算需求面前,电力供给已成为美国扩展算力最为紧迫的约束性因素。”

毕竟,AI 的用电量远超常人想象。以 OpenAI 浩浩荡荡的“星际之门”计划为例,本周的新消息显示,他们将再投资 4000 亿美元建设 5 座超大数据中心。仅 OpenAI 和英伟达的新订单,就意味着至少 10 吉瓦的 AI 数据中心机群上线,其耗电量相当于 800 万户美国家庭的用电需求。

而且,AI 不仅需要电,更需要清洁的电。

谷歌的数据显示,因人工智能带来的能耗飙升,其碳排放量在 2019—2024 年间增长了 48%。如果 AI 真要像水电一样成为未来的基础性资源,就必须有一条低碳的能源路径。

否则,与 AGI 一同到来的,可能不是人类的“奇点”,而是城市上空浓重的雾霾和赛博朋克式的阴影。

在这一节点,一家愿景是“让人人享用清洁电力”的光伏龙头,把目光投向了这一迫切课题。

2025 年 5 月,阳光电源在合肥高新区注册成立全资子公司 合肥阳光源智科技有限公司(简称“阳光源智”),并在总部组建独立AIDC事业群。这是阳光电源切入 AIDC(AI Data Center,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电源赛道的关键举措,也是其“新能源 + 数字化”战略的最新落地成果。

从光伏逆变器到储能系统,阳光电源如何走到今天?转向 AIDC 电源的跨度究竟几何?

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不妨借这家龙头企业的案例,顺便拆解一下神秘的 AI 数据中心:它究竟是如何消耗电力的?而电,作为 AI 的“供血者”,又将如何在这个时代与智能共进?

AI 数据中心是如何消耗电力的?

到2026 年,阳光电源计划发布首批 HVDC(高压直流) 和 SST(固态变压器) 产品,意味着其 AIDC 电源战略将真正从布局走向落地。

为什么是 HVDC 和 SST?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先看清 AI 数据中心的供电逻辑。

AIDC 电源,即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电源,其核心任务是将电网的交流电高效、稳定地转化为 GPU、服务器等算力设备所需的直流电压,保证供电环节的高可靠性、高效率和高功率密度。

一个典型的数据中心电力系统大致由三部分构成:

  • 高压变电设备:将 110kV 市电降到 400V,再送入机房。阳光电源通过 SST 技术切入这一环节,凭借体积更小、效率更高、智能化程度更强的优势,满足 AI 数据中心快速扩容、能效要求极高的需求。 
  • 弱电侧设备(机房配电):包括低压配电柜、UPS 或 HVDC。传统 UPS(不间断电源) 依赖交流逻辑,效率损耗较大;而新一代 AI 集群(如 NVIDIA GB300 平台)普遍采用 800V 高压直流架构,对 HVDC 电源提出更高要求。 
  • 备用电源:市电断电时的柴油机、蓄电池、超级电容等。阳光电源凭借在储能和能量管理系统上的积累,本就具备天然优势。 

这套架构几乎可以视为 AI 数据中心最理想的供配电组合。但随着算力集群规模急速扩张,供电能力往往难以跟上 AI 的“吞电速度”,一些公司不得不采用起“邪修式”的供电方案。例如,黄仁勋大力称赞的“马斯克速度”,——xAI 在孟菲斯号称 19 天建成的超大算力集群,其电网容量不足,只能临时东拼西凑的“搬救兵”。环保组织披露,xAI 曾使用过 35 台甲烷燃气发电机(部分未获许可),合计功率数百兆瓦,最终引发社区抗议。

因此,HVDC 与 SST 的价值在于提供一条更可持续、更高效、更安全的能源路径。阳光电源的选择并非偶然,而是基于其在光伏逆变器与储能领域积累的电力电子与系统集成能力,向算力时代的电源底层自然延伸,试图打造继逆变器、储能之后的第二成长曲线

“三电融合”外溢效应:阳光电源的算力时代新曲线

阳光电源切入 AIDC 电源赛道,其实并不是一次跨界冒险。它更像是一个顺理成章的延伸:公司在光伏逆变器和储能环节沉淀的技术,正好能够外溢到算力时代的全新场景。

在传统能源业务中,阳光电源已经搭建起涵盖电芯(Cell)、功率转换系统(PCS)、电池/能量管理系统(EMS)的“三电融合”体系。这些技术让它在高压直流、电能转换、系统仿真等环节拥有国际领先的经验。

这些能力放到 AIDC 场景中,几乎是一种“降维打击”。

在2025上半年报业绩说明会上,阳光电源也释放过类似信号:“在电源端和电力电子转换技术上沉淀了大量可迁移的创新成果,与 AIDC 电源存在天然协同。同时,面对 AI 和数据中心加速建设、全球绿电趋紧的趋势,公司具备提供绿电一揽子解决方案的能力。”

从目前披露的信息看,他们的布局方向相对明确:一方面,高起点进入 AIDC 电源市场,初期瞄准海外需求旺盛的地区;另一方面,研发上尝试探索直流微电网、高低压配电以及柜内电源等多元化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阳光电源并不是单纯追逐新风口,也明确表示“不会牺牲盈利换赛道”。在自身主业上,它也在尝试把 AI 技术用起来。例如,在电芯健康管理中,他们借助类似“GPT预训练”的方法,对电芯的温度、电压电流、压力、颗粒等多维数据进行建模,能提前识别电芯的病态风险。这类 AI 化的实践,既提高了光伏电站的运行效率,也在无形中加深了它在能源领域的技术护城河。

快速求变:光伏巨头如何用“面向未来”的基因穿越周期?

作为一家从50万元起步、历经近30年发展的光伏巨头,阳光电源的成长史就是一部不断自我革新、大胆求变的历史。如今,面对新一轮的AI浪潮,这家新能源公司再次展现出其深深刻在基因里的“面向未来”的战略嗅觉。

根据Gartner的预测,人工智能数据中心(AIDC)的电力需求将从2022年的74TWh暴增至2027年的500TWh。面对这一潜力巨大的新兴市场,阳光电源迅速出手,以“阳光源智”切入AIDC电源赛道,恰逢其时。

有报道透露,阳光电源已与英伟达的核心供应商维谛技术达成下一代高压直流(HVDC)合作意向,并正在积极与Meta、谷歌等国际科技巨头进行技术接洽。这不仅证明了其技术实力,也预示着公司正走在一条前景光明的道路上。

其实,这种敢于“押注未来”的决策,在阳光电源的发展历程中早有先例。回顾2004年,公司创始人曹仁贤做出了一个痛苦但极具前瞻性的决定:砍掉当时最赚钱的UPS(不间断电源)业务,集中全部资源投入到光伏、风电等新能源领域。

在当时,这一决策遭到了不少反对。但曹仁贤却有着清晰的认知:有的企业可能认为自己成功了以后什么事都能干,但是在那个时间点上,我认为我们只能干一件事,就是可再生能源。”正是凭借这份专注和远见,阳光电源成功抓住了可再生能源市场的黄金机遇,最终奠定了其在行业内的龙头地位。

正如他所言,“一方面,我们清晰认识到传统化石能源是有限的;另一方面,我认为阳光电源的主业未来前景是非常广阔的,把主业做好,足以把阳光电源做大。”这番话不仅道出了公司深耕新能源的初心,也解释了为何这家光伏巨头总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选择。

如今,面对AIDC这个新的赛道,其深邃的战略思考和果敢的执行力,无疑再次为行业提供了值得借鉴的观察样本。

写在最后:当“清洁”与“智能”相遇

就在今天撰写此文时,笔者注意到早盘三大指数震荡回升,新能源板块集体爆发。其中,阳光电源在9月24日首次突破市值3000亿大关后,更是一路走高。

这背后所代表的,不仅是资本市场的狂欢,更是政策支持与AI增长需求共同驱动下的必然趋势。而这一趋势,其实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当埃隆·马斯克的xAI公司因电力短缺而临时启用35台甲烷燃气涡轮机时,环保组织律师的声明振聋发聩:“xAI实际上在南孟菲斯建起了一座没有监管、没有许可、也没有考虑周边社区家庭的电厂。”这种高排放量不仅违反当地法规,更释放着有毒和致癌污染物,严重危害着当地居民的空气质量。

这引发了我们对AI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如果智能的进步是以环境的牺牲为代价,那么这条路又将走向何方?幸运的是,我们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在中国,以通义千问(Qwen)、DeepSeek为代表的一批国产AI大模型,正以令人瞩目的速度崛起,展现着强大的智能潜力。与此同时,以阳光电源为代表的新能源企业,正在为这股智能浪潮,提供更高效、更清洁的能量。它们的每一次技术创新,都让AI的算力跃升,能够与零碳排放的目标同频共振。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些力量的共同推动下,我们的AI将不仅会更智能,更能以一种更清洁、更可持续的方式,走向更远的未来。(报道:李美涵)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