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万补贴砸向AI+广告”:上海12条新政落地,谁将先吃到螃蟹? | 速途网
(文章来源:AI营销新鲜事)
广告业的未来不再是创意人的独舞,而是AI智能体与人类协同的交响乐,上海正用真金白银为这场变革加速。
近期,上海正式发布了《上海市支持人工智能赋能广告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一口气抛出12条新政,用“市区两级最高1200万元”“单主体算力补贴2000万元”等史无前例的红包,押注“AI+数字广告”。政策发布后,已有企业连夜调预算、改OKR。当补贴颗粒度细化到“模型、场景、算力”全链路,数字广告服务商与甲方品牌方的游戏规则会被怎样重写?

政策“红包”规模空前,覆盖AI广告全链路
2025年上海国际广告节开幕式上,上海市市场监管局正式发布《上海市支持人工智能赋能广告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这份文件包含12条具体措施,覆盖了从智能体研发、算力支持到人才培育和生态集聚的全产业链。
小编划重点,资金支持,对AI广告智能体研发、优质产业项目建设,由广告业专项资金予以支持,市区两级最高可支持1200万元;模型补贴,对采用第三方大模型私有化部署的数字广告企业,给予核定合同额最高50%、最高500万元补贴;语料补贴,对购买非关联方语料的数字广告企业,给予核定合同额最高30%、最高500万元补贴;算力补贴,有条件的区对租用算力的数字广告企业按不超过实际投入的30%比例,给予单个主体年度最高2000万元支持。
值得关注的是,区分“市区联动”与“区内落实”:像最高1200万元的研发支持是市区两级共同承担,而部分算力补贴、研发费用补贴则明确由“有条件的区”来落实。因此,企业在申请时,除了关注市级政策,务必主动对接所在区的具体实施细则。
关于语料补贴方面,关注“非关联方”限定,语料补贴特别强调是针对向非关联方购买的行为。这意味着集团内部关联公司之间的交易可能无法享受补贴,旨在鼓励外部市场化和数据流通。
把握“示范性”与“可复制性”:无论是应用场景还是软件首版次的资金支持,都特别看重项目的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在申请材料中,需要重点阐述解决方案的行业普适性和未来复制前景。
主动利用新平台新资源:政策中包含了许多公共服务,例如已在上海市融资信用服务平台上线 “广告服务业专区” ,以及鼓励大模型平台提供的免费账号。企业可以积极了解和申请这些资源,降低前期成本。
品牌方、服务商、技术平台的三方博弈与新机遇
政策红利之下,产业链上的不同角色正基于自身定位做出战略调整,一场围绕AI广告主导权的协同与博弈正在展开。
品牌方(甲方)从“谨慎试水”到“追求可衡量的品效合一”。对于手握预算的品牌方而言,AI广告的吸引力远不止于“降本”。某国货美妆品牌的市场负责人表示:“我们期待AI能解决两大核心痛点:一是极致个性化,在保护用户良好体验前提下,实现‘千人千面’的沟通;二是营销敏捷性,将新品上市的创意周期从周级缩短到天级。”
他们的考量非常务实,AI生成的内容能否与品牌调性高度一致,避免“技术感”损伤品牌价值?
阳狮集团亚太区首席执行官林真的观察印证了这一点:“AI正帮助创意人才从繁琐流程中解脱,花更多精力来打磨能洞悉人心、讲好温暖故事的创意策划。”这表明,甲方最终期待的并非冰冷的机器输出,而是AI赋能下更具洞察力和情感温度的人类创意。
在巨头林立的竞争中,中小型公司并未坐以待毙。一家垂直于母婴行业的上海本地广告公司主理人分享了她的策略:“我们无法自研大模型,但可以利用政策补贴,租用算力来微调垂直行业模型。我们积累的母婴消费者洞察和内容资产就是护城河。”他们的对策是深度垂直化——成为特定领域的专家,利用AI工具提供大公司难以兼顾的、高度定制化的服务。
我们也看到,行业中还有另一条路径是“技术产品化”。有团队将服务客户的经验,开发成一款轻量化的AI工具,供中小品牌使用,实现从“卖服务”到“卖产品”的转型。
大模型之家主编乔志斌表示,作为底层驱动力,大模型公司视此为将技术能力在万亿级广告市场变现的绝佳机会。广告业是验证大模型“商业智能”水平的试金石。未来的竞争焦点不在于单纯的文本或图片生成,而在于能否理解复杂的营销意图、预测用户偏好,并融入广告主的转化逻辑。
他指出,行业中不少大模型厂商都有强意愿积极与广告服务商合作,提供私有化部署解决方案,并共同探索“AI原生”的广告形态。例如,当用户的智能体助手询问“周末家庭活动推荐”时,附近的亲子餐厅或主题公园如何能被自然、可信地推荐出来?这要求技术方、广告商和品牌主共同重构内容的生产与分发逻辑。
AI营销大势所趋,广告服务商抢滩AI升级
根据公开信息显示,2024年,上海广告业营收突破3351亿元,同比增长8.4%,五年间营收规模实现了翻倍,占到全国广告营收的20%。
早在新政出台之前,伴随AI浪潮,众多广告服务商早已开始了积极布局。
上海本地企业利欧数字凭借“AI广告一体化平台-AI创意工厂”近期入选了“上海市数字广告业高质量发展十大创新案例”。该平台通过多智能体系统,实现从需求洞察、内容生成到审核优化的全流程智能化。数据显示,端到端智能体可实现分钟级单图生成,创意产能提升3倍,内容可用率超90%,生产成本下降70%。
利欧数字CEO郑晓东形容AI带来的效率提升:“原本我们有1000人,有了智能体就可能具备3000个人的能力,未来甚至到达6000人的能力。”
据了解,阳狮集团从四年前就开始投资大模型,包括底层架构和数据。阳狮集团亚太区首席执行官林真曾表示,AI对广告业的影响覆盖“从A到Z的全链条”,并帮助创意人才从繁琐流程中解脱出来,花更多精力来打磨能洞悉人心、讲好温暖故事的创意策划。
上述谈到的案例只是全国广告业的一个缩影,还有更多的广告服务商在暗暗发力。
未来广告业:从“买曝光”到“进入AI语义体系”
随着AI技术特别是智能体的快速发展,广告行业的游戏规则正在被重新定义。传统展示广告以“曝光—点击—转化”为核心逻辑,但当用户的决策链条进入AI系统,广告的竞争逻辑变为“能否进入AI的召回池”。
微软广告研究显示,Copilot(微软在Windows 11中加入的AI助手)广告点击率比传统搜索高出73%,转化率提升16%,转化路径缩短33%。这表明,未来的广告不再只是“买一个展示位”,而是要具备进入AI语义体系、被智能体正确理解和推荐的能力。
上海支持“AI+数字广告”智能体研发的举措,正是帮助品牌应对这一根本性变化。当用户向智能体提出需求时,如果品牌内容能被AI识别,就能在用户做决定的瞬间被推荐出来。
政策推动下,上海广告业有望在全国乃至全球形成示范效应。
能看到不远的未来,广告业竞争,将不再是简单的内容创意或渠道投放,而是整个产业链条的AI化水平。当用户的决策路径越来越多地发生在智能体和对话界面中,广告的价值不再是简单的曝光,而是能否成为AI推荐的答案。那些能率先将广告内容转化为AI可读语义、跨平台统一分发、并确保在多元触点中被正确调用的企业,将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先机。
那么,在这场由政策牵引的AI广告变革中,谁将率先尝到螃蟹的鲜美?答案已相对清晰:那些转型最快、与AI协同最深者。 短期内,能精准解读政策、快速调整OKR的“行动派”——无论是利用补贴微调垂直模型的中小服务商,还是将服务经验产品化的创新团队——将抢得先机。而长期来看,真正的赢家将是那些彻底重构工作流,将“进入AI语义体系”作为核心战略的品牌与平台。当补贴潮水退去,唯有真正学会与智能体共舞的企业,才能持续领航新纪元。(文/雪小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