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祖鸟被骂“炸山”之后,安踏200亿AI投入别再沦为“烟花秀” | 速途网
(文章来源:AI界新鲜事;主编:李美涵)
9月19日,户外品牌始祖鸟在喜马拉雅山脉海拔约5500米的江孜热龙,放了一场“炸裂”的烟花秀。
联手艺术家蔡国强打造的《升龙》,本该是一场震撼人心的自然艺术实验,却没想到点燃的不是审美,而是众怒。
《升龙》在社交媒体上传播后,迅速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和批评。
有人说它是“财大气粗老登的傲慢”,也有人一语道破这场秀触犯众怒的原因:“是对核心用户赤裸裸的背叛!”

对户外爱好者来说,“无痕山林、敬畏自然”几乎是信仰——始祖鸟却试图靠烟花表达自然之美,用“艺术”拉高品牌逼格,结果适得其反。
今天,是翻车事件发生后的首个交易日,母公司安踏股价一度大跌超7%,市值蒸发125亿港元。

更讽刺的是,安踏恰恰是那个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上高调喊出“AI更懂用户”的公司。推出“AI 365”战略,目标三年内AI渗透率达50%,并计划在未来五年投入200亿元,持续加码AI研发和智能化转型。
但看起来,在“更懂用户”这件事上,安踏似乎并没有帮始祖鸟做到。
毕竟,一场以秒计价、成本过千万的烟花营销,不仅没赢得用户,还把品牌狠狠送上了“反面教材”的热搜。这起事件警示我们:
别让AI变成另一场昂贵的“烟花秀”。当技术只是用来贴金讲故事、撑高溢价,却没能真正落在产品、用户和运营上,那它不过是企业的一场自嗨。
AI究竟该如何落地?品牌又如何在避免踩坑的同时,真正通过技术理解用户、服务用户?也许,我们可以从这次翻车开始,重新审视“AI在品牌里的价值”这件事了。
要用AI造出50个亿的安踏,为何“更懂用户”仍成短板?
从“AI 365”的战略代号中,可以看出安踏希望将AI深度嵌入企业日常运营的雄心。
不仅如此,安踏集团甚至设定了极具挑战性的量化目标:三年内,AI在核心业务环节的渗透率达到50%以上,并带来超过50亿元人民币的价值创造。
战略架构上,安踏巧妙采用了“双螺旋”模式:以数据、知识、模型、编排四大中心构建技术底座,并在营销、设计、商品、供应链、零售与运营六大业务模块横向贯通,形成“底层驱动 + 全链融合”的体系。
甚至,在今年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安踏还将AI战略明确划分为三大方向:AI更懂用户、AI重塑生产、AI重构运营。
可以说,“更懂用户”理应处于这套系统的核心位置。但从当前的落地表现来看,这一方向却最为薄弱。
不可否认,AI驱动的体系确实带来了显著的运营成效。2024年,安踏集团以708亿元人民币的营收和超过一万家门店,交出一份亮眼成绩单,同比增长达13.6%。
在这背后,A能力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比如:
- 产品设计环节通过AI辅助系统,15秒内生成专业线稿,提升响应速度;
- 在会员运营上,实现了“千店千面”与个性化推送;
- 在运动科学领域,为国家队打造的AI滑冰服提升了5%-10%的减阻效果。
这些案例表明,安踏确实在用AI“做实事”。
但问题恰恰在于:这些AI能力集中在“运营效率”维度,完全忽视了“品牌构建”维度。把AI用成了一张Excel表格——专注于降本增效、流程提效,没能发挥其构建消费者画像、帮助品牌搭建的能力。
“AI更懂用户”并不只是知道用户什么时候更容易买单、喜欢怎样的货架动线,而是应该深入理解用户在意什么、认同什么,愿意为哪种价值观买单。
始祖鸟事件的根源,恰恰不是技术缺位,而是技术价值分配的结构性失衡。企业领导往往乐于见到AI资源集中于“降本增效”的环节,而在品牌调性管理、用户认知建构、情绪预警等影响用户心智的链路上投入不足。
当危机来临,AI如何协助企业转危为安?
9月19日,始祖鸟的“升龙”烟花秀刚刚结束,社交平台上已有不少批评声音开始蔓延。
9月20日,舆情持续发酵,活动相关视频陆续被下架,始祖鸟发布了一则简短说明,强调此次使用的材料为“可降解”。

直到9月21日上午8点,始祖鸟与蔡国强工作室才在舆论全面失控的压力下,分别发布了更具道歉声明。但不少网友诟病这份声明过于“官方”、过于傲慢。
这一系列延迟、被动、层层升级的回应路径,不禁让人追问:
如果“AI 365”战略真正全面落地,安踏是否能在危机初期就采取更及时、更具共情力的应对措施?
在品牌公关中,危机处理的最高境界,是防患于未然。而AI的价值,恰恰在于提供超前感知 + 快速响应 + 决策辅助的系统能力。
首先,AI可以通过自然语言处理(NLP)与情绪识别技术,对新闻、社交媒体、论坛、短视频等渠道进行7×24小时的全网监测。相比依赖关键词和人工的传统舆情工具,AI能在更早阶段捕捉到异常情绪波动,提前预警“信任滑坡”的可能节点。
其次,AI可以在“黄金24小时”中给人类PR打辅助,帮助救火: 自动识别高频负面话题、聚类核心批评观点、生成响应话术建议; 配合淘宝、微博等平台的AI客服系统,实现即时道歉、舆论引导与反馈收集,为后续决策积累真实声音。
最后,也是更具前瞻性的做法,是将AI能力前置到整个品牌沟通流程中,构建“价值观与风险评估模型”,实现事前预防。
例如,市场团队每提出一项重大营销活动,AI模型便可进行如下多维度评估:
- 环境(E)评估:识别物料、能耗、地点等要素是否存在环保敏感风险。例如“喜马拉雅生态脆弱带”+“烟花燃放”这组组合词,若提前被AI判定为高风险区域,或许这场秀就不会照常发生。
- 社会(S)评估:检视内容是否可能引发公众争议,是否踩中某些价值观“雷区”,通过社交媒体历史数据预测接受度与情绪曲线。
- 治理(G)评估:确保营销动作符合企业内控流程、商业伦理与合规要求,降低“事后补救”成本。
写在最后
当然,这篇稿件绝非为了抨击安踏。作为民族运动品牌的代表,安踏这些年交出的成绩单令人瞩目。哪怕是在环保与可持续领域,安踏的所做所为也称得上“长期主义”。
许多消费者可能不会知道:安踏已连续第10年发布ESG报告。
在2024年度报告中,公司披露:可持续产品占比突破30%,推出26款碳中和认证产品,可持续包装比率提升至约36%。而就在今年8月,安踏还首次入选恒生ESG50指数,跻身香港上市公司ESG表现最佳的50家企业。
也正因如此,一次“炸山”式的营销,更让人痛心——它可能让多年积累的努力在公众心中大打折扣。
品牌的长远价值不仅在于“做大”,更在于“走正”。如何让“敬畏自然”的理念贯穿每一次营销动作,如何让AI不仅服务于降本增效,更成为企业理解用户、守护品牌价值的“护航系统”,仍需要更深入的思考与实践。
相信“永不止步”的安踏,终将交出更好的答案。
参考资料:
1.安踏集团:领跑体育用品产业全链AI革命
2.安踏集团AI战略:运动用品产业的全方位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