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A股上市公司富瀚微(300613.SZ)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冲刺A+H股上市。作为全球智能视觉处理芯片领域的龙头,公司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11.41亿元,同比下滑12.42%;归母净利润8203万元,同比腰斩55.82%,引发市场对其业绩韧性的关注。
招股书显示,富瀚微以21.3%的全球市场份额稳坐智能视觉芯片营收头把交椅,但其依赖安防赛道的传统优势正面临行业周期与新兴需求的双重考验。
一、营收三连降后三季度回暖:2025年前九月净利润同比腰斩至8203万元
财务数据显示,富瀚微正经历近三年的业绩调整期。
2022-2024年,公司营收从21.11亿元降至17.90亿元,净利润从3.78亿元滑落至2.32亿元。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更骤降至182.6万元,同比下滑99.29%,直至三季度才凭借603.83%的环比增速回升至8203万元。尽管三季度毛利率回升至36.03%,但整体净利率仍仅4.23%,较2024年同期的12.35%大幅缩水。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现金流表现相对稳健。2025年前三季度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达1.78亿元,同比增长53.3%,显示供应链管理能力较强。研发投入持续加码,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率高达24.8%,显著高于同行平均水平,为技术迭代提供支撑。
二、三大产品线构筑护城河:端侧芯片出货量全球第一,车载ISP市占率领先
富瀚微的核心竞争力源于“智能视频+物联网+出行”三大产品线。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24年公司端侧智能视觉芯片出货量全球第一,车载ISP芯片出货量同样登顶,安防领域的网络摄像机SoC芯片市占率达21.3%。

2025年新发布的FH8857V500、FH6210V2等芯片,支持4K高清、AI ISP及1Tops算力,覆盖从端到云的智能视觉需求,客户包括海康威视、大华股份等安防龙头及多家物联网厂商。
业务结构上,智能视频(安防)占比超60%,但物联网(家用摄像头、可穿戴设备)和出行(车载DMS/OMS)板块增速亮眼。2024年车载芯片出货量同比增长47%,成为新增长极。不过,2025年前五大客户贡献超80%收入,大客户依赖度较高,招股书提示“失去核心客户可能重创业绩”。

三、实控人减持引关注:一致行动人持股降至25.09%,股权结构趋分散
上市前,富瀚微股权结构呈现“创始人+战略投资”特征。创始人杨小奇及其一致行动人(陈春梅、龚传军、杰智控股)合计持股25.09%,其中陈春梅持股13.21%为第一大股东。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以来,一致行动人频繁减持:杰智控股2025年9-10月减持1.82%,累计套现超3亿元,持股比例降至3.74%;另一股东上海朗瀚2025年6月减持1.63%。减持后,实控人表决权从28.09%降至25.09%,股权分散化趋势明显。
外部股东中,西藏东方企慧(15.64%)、联想控股关联方(通过非执行董事宁旻介入)等长期持股,港股上市后外资机构的引入或进一步优化股权结构。
四、管理层技术底色鲜明:核心高管薪酬与业绩挂钩,研发团队占比超40%
董事会由9人组成,执行董事杨小奇(创始人兼CEO)、万建军(财务出身)、李源(技术背景)主导,独立非执行董事涵盖高校学者、审计及法律专家。高管团队中,副总经理高厚新、吴有才均为芯片设计领域资深人士,研发人员占比达42%。2024年,核心管理层薪酬合计687万元,其中杨小奇年薪218万元(含股权激励),与净利润增速挂钩的绩效机制凸显业绩导向。
五、生存能力评估:现金储备充足,大客户风险与账期压力并存
截至2025年6月,公司货币资金6.8亿元,短期借款仅1.2亿元,流动比率2.8倍,偿债能力稳健。应收账款方面,2024年末余额5.1亿元,占营收28.5%,账龄90%集中在1年以内,坏账风险可控。但前五大客户中包含多家安防厂商,2023年以来安防行业需求疲软直接拖累公司业绩,招股书警示“行业周期波动可能持续影响收入”。
值得关注的是,公司2025年上半年存货周转天数增至127天,高于2024年同期的98天,显示去库存压力,而车载、AIoT等新业务的备货需求或加大现金流管理难度。
观点:技术壁垒支撑长期价值,港股上市能否开启第二增长曲线?
短期来看,富瀚微业绩承压源于安防赛道周期调整,但全球智能视觉芯片市场,2024年318亿美元,2029年预计破千亿的高成长性,为其提供了缓冲。
公司在车载ISP、端侧AISoC的技术先发优势,叠加港股上市后的国际化资本平台,有望加速汽车电子、海外市场布局。然而,客户集中、实控人减持及行业竞争加剧(如华为海思、地平线的切入)仍是潜在风险。
战略预判方面,速途网认为,富瀚微需把握两大主线:一是深化AI技术与视觉芯片的融合,强化车载、机器人等增量市场;二是通过港股融资优化资本结构,降低对安防单一赛道的依赖。
若2026年车载芯片收入占比提升至20%,或标志其第二增长曲线成型。当前110亿元A股市值对应2024年PE 47倍,港股上市后估值折价或提供配置窗口,但业绩反转信号仍需等待行业需求回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