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管战略,AI做决策?这场生产关系的“质变”,正在让企业“活”过来 | 速途网

速途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文章来源:AI营销新鲜事)

人类掌握战略方向与价值判断,AI成为生产决策主体,二者协同构成自驱、自适应、持续进化的新型组织生命体。

“传统企业把AI当作工具,而AI原生组织让AI成为生产决策主体。”在AI营销新鲜事的专访中,浩鲸科技董事、云智能总裁杨名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两者本质区别。

作为亲身策划并推动公司从数字化转型服务商进化为AI原生组织的人,杨名认为,这场变革不只是技术上的升级,而是一场改变企业运作方式的大转型。

人类管战略,AI做决策?这场生产关系的“质变”,正在让企业“活”过来 | 速途网

颠覆认知:AI不是工具,是“新员工”

AI原生组织与传统企业的根本差异,始于对AI角色的重新定义——它不再是工具,而是承担决策、思考、生产的“新员工”。 

杨名分析,传统企业通常把AI当作提高效率的工具或者辅助分析的手段,最终决策还是靠人。而在AI原生组织中,AI自己就能做生产决策,人则更多关注战略方向、价值判断和重大决定。

他进一步解释说,人和AI的协作方式变化、导致组织形态变化。传统企业中,AI只是帮忙的角色,人和工具之间关系比较松散。而在AI原生组织里,常见协作单元是由人与AI组成的搭档。

在浩鲸科技内部,这个理念已经变成实实在在的“数字员工”岗位,这些数字员工负责那些重复、低价值的工作,而人员工专注于挖掘客户需求、创意策划等高价值的事情。

在这个模式下,最核心的区别在于组织怎么自我进步。杨名强调,AI原生组织靠的是“数据—模型—业务反馈—学习不断循环优化”,系统可以不断从实际运行的数据里学习,自动调整参数和流程,让整个组织的能力持续迭代、越变越强。

管理革命:从“管人”到“管AI”

当AI成为决策主体,一场静悄悄的管理革命也随之到来。管理的焦点,正从传统的“管人”扩展到如何高效地“管AI”。

随着AI原生组织理念落地,管理的对象、方式与文化也面临全面升级。杨名指出,管理对象从原来只管理人,变成要管理人、数字员工和各类智能体,管理者也从一个指挥者,变成智能体系统的设计者、调度者。

“管理文化必须随之转变。”杨名坦言,浩鲸科技在自身转型过程中发现,企业必须建立开放信任的文化,打造一个灵活、能创新的组织形态。

他举了浩鲸科技内部的例子,AI可以把信息和推荐方案直接给到一线员工,人在关键节点做判断和介入,组织不再是固定的金字塔结构,而是一个可以灵活组合的智能体网络,更有韧劲,也更适应变化。

对于管理者需要具备的新能力,杨名归纳了四点:理解AI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会设计人和AI怎么高效配合;建立AI的管理规则,确保AI符合道德伦理;强化战略引导和人文关怀能力,提升员工的价值感和归属感。

技术黑箱:让AI像水电一样好用

AI原生组织理念与管理的升级,需要坚实的技术底座来支撑。而这一切的关键,在于如何让复杂的技术像水电一样,成为企业随时可用的基础资源。

在理念与管理升级的基础上,如何搭建支持AI原生组织的技术系统?

杨名介绍了浩鲸科技的“鲸智百应”系统,它不是单一工具,而定位为企业AI操作系统,主要解决“智能体数量多了,业务却没更顺”以及老旧系统难以智能化的两大问题。

该系统创新性地打造了Data Cloud和Function Cloud两大核心技术。Data Cloud相当于企业数据的“神经网络”,整合分散在文档、邮件、数据库、业务系统中的知识,让AI能拥有全局视野,可以减少AI应用的开发工作量,打通企业内部那些孤立的数据。

Function Cloud则像是给企业装上了“智能外骨骼”,不管系统有没有开放接口,或者架构多复杂,都能顺利调取数据、执行操作,帮助企业封闭的IT系统具备智能化的执行能力。

“鲸智百应的出现说明企业竞争从‘谁会用工具’进入‘谁的系统更智能、更协同’的阶段。在这个新阶段,企业的竞争优势不再只看单个AI应用有多强,而是整个AI生态一起协作、一起进化的效率。”杨名强调。

人类管战略,AI做决策?这场生产关系的“质变”,正在让企业“活”过来 | 速途网

未来已来:企业将“活”过来

拥有了先进的操作系统,企业如何像生命体一样持续进化?答案藏在于两个核心机制:“记忆进化”与“智能体工厂”。

记忆进化:从“用完就忘”到“经验沉淀”。“传统AI工具干完就忘,没法积累经验,而鲸智百应的企业记忆图谱,就像是组织的‘长期记忆库’,让每次完成任务都变成一次能力积累。”

杨名具体描述了跨部门项目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系统会全程记录用户行为、任务历史、反馈数据和决策依据,把“用户、任务、执行单元、反馈”全部关联起来,形成从个人经验到团队模板,再到组织资产的知识沉淀体系。

例如,在合同审查时,每完成一次审查,鲸智百应就会多认识一些风险条款;每处理一次工单,系统就会学习用户反馈、优化问题处理流程。

“组织的智能水平在一次又一次的任务中不断提升,AI不只是干活,更是让组织进入‘越用越强’的良性循环。”杨名指出。

智能体工厂:业务人员的AI“制造车间”。“智能体工厂”是鲸智百应的关键部分,它让不懂技术的业务人员也能用说话的方式“造”出自己需要的”数字员工”。

比如,针对财务、人力等比较标准的场景,提供拖拽式界面和通用模板;借助Data Cloud与Function Cloud的能力,让数字员工更贴合具体业务需要;整合现有数字员工的核心功能,快速衍生出新能力。

杨名特别提到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重要性:“智能体工厂负责数字员工从开发、运行到迭代、优化的全过程,确保数字员工一直符合业务需求,随着企业一起成长进化。”

安全底线:给AI戴上“紧箍咒”

当AI深度融入核心决策,安全与信任便不再是可选项,而是企业必须坚守的生命线。杨名从“可信AI”与“ESG融合”两方面,解释了如何打造负责任、有韧性的新型组织。

可信AI是AI原生组织的安全底线。企业把核心业务和数据交给AI系统,安全与信任是第一位的。

“AI原生组织的底线,是必须安全、合规、责任清楚。”杨名表示,面对“AI万一误操作敏感数据怎么办”“客户信息被越权访问了怎么追查”等各种担心,鲸智百应的可信AI框架从技术上保证AI‘可信、可控、可追溯’。

据了解,有三大保障机制:权限继承确保AI只能处理用户有权访问的内容;全链路审计日志记录“谁触发、哪个执行单元处理、执行了什么操作”,每一步都可以追溯;“人类在环”机制让关键操作必须经过人工确认,如果收到负面反馈,可以及时调整AI的行为。

在近期于北京举办的“2025ESG年会”上,浩鲸科技携手中企研、责任云发布了“中国ESG大模型(鲸牛ESG)”的2.0版,杨名强调了ESG与AI原生组织的深度融合。在ESG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背景下,他提出“让ESG变成能带来明显竞争优势的增长引擎”。 

人类管战略,AI做决策?这场生产关系的“质变”,正在让企业“活”过来 | 速途网

“AI原生组织强调AI作为生产决策的主体,而ESG关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将ESG融入进来,能让企业在技术创新、管理流程等方面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紧密结合。”杨名强调。

他详细介绍了“鲸牛ESG大模型2.0”与“鲸智百应”系统的配合方式:数据层面,鲸牛ESG大模型2.0建立了国内首个覆盖全产业链的ESG高质量数据集;鲸智百应系统则通过Data Cloud把ESG数据和企业内部的业务数据、运营数据等融合在一起。

智能决策层面,鲸牛ESG大模型2.0中的“ESG鲸智百应助手”,通过开放“智能体工厂”,企业可以根据需要配置专门用于碳核算、供应链ESG评价等场景的专属智能体。

杨名指出,这种协同最终帮助企业将ESG从“合规成本”转变为“创新动力”,在碳核算、供应链合规等场景中实现从感知、决策到执行的ESG闭环管理。

AI正从辅助工具变成组织的核心部分。杨名展望说,在鲸智百应操作系统的支持下,企业将能像生物一样感知环境、分析信息、做出决策、执行任务,并根据反馈持续进化。

他坚信,在这场生产关系的大变革中,AI原生组织将成为企业应对不确定性的全新生存方式。

写在最后

本次专访中,我们得以一窥“AI原生组织”这一理念如何重构企业运行逻辑——人类把握战略方向,AI承担生产决策,二者协同形成具有生命力的组织形态。杨名先生从理念革新、管理升级、技术实现到安全机制,系统勾勒出一幅充满未来感的组织图景。

然而,我们亦需清醒认识到,任何前沿理念的探讨都难免存在局限。本次专访更多呈现了理念推动者一方的视角。关于来自企业实践侧的充分验证——那些真正经历转型阵痛的一线案例、组织变革中具体遇到的挑战、以及AI决策与人类判断权责界定的现实困境,我们会在以后的报道中持续关注。同时,对于“AI作为决策主体”可能带来的伦理隐忧、就业冲击及文化冲突等关键议题,受限于对话篇幅与角度,也未能进行更充分的批判性探讨。

理念的先进性需要实践来检验。在未来的追踪中,我们将持续关注:首批AI原生组织的实际运行效果究竟如何?当AI决策与人类判断出现分歧时,协调机制如何设计?在提升效率的同时,如何防范技术理性对组织人文生态的侵蚀?这些问题的答案,需要在更多元的企业实践、更深入的案例剖析与更平衡的视角碰撞中逐渐浮现。

通往AI原生组织的道路绝非坦途。我们期待与读者一起,保持审慎乐观的态度,既拥抱变革的可能性,也关注落地的复杂性,在理念与现实的对话中,共同探寻技术赋能与人本价值之间的平衡点。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