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疆董事长与爱徒创立机器人工厂,获千万美金融资

   文/小饭桌新媒体记者 王艳

   编辑/袭祥德

   五年前,对于石金博来说,一群整天泡在实验室的学生想创业,这样的想法似乎有些疯狂。

   石金博曾就读于香港科技大学 电子与计算机工程 专业,师从全球运动控制领域知名学者李泽湘博士。李泽湘 1999 年就一手创办了目前国内最大的运动控制器公司固高科技,后作为联合创始人担任大疆创新董事长。

   最终,实验室里浓厚的创业氛围让石金博也动了心:如何把自己所学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

   2009 年,石金博对比美国、日本的工业发展,研究中国经济在技术、人力成本、产业结构等方面的情况后得到一个结论: 产业升级必然需要大量工业机器人参与其中,未来 4 5 年,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发展会出现爆发期。

   “当时机器人领域在国内很少有人涉及,市场足够大,而我们又恰好是一个懂机器人有技术的团队,当时就开始思考如何在国内发展机器人行业。”

   想创业时,导师李泽湘扔给石金博一句话,“你们自己有多少钱,把兜里的钱全拿出来就去做吧。”

   就这样,在导师的帮助下,石金博和朋友们组成六个人的初创团队凑了第一笔启动资金, 2011 在东莞松山湖起步,根据挪威数学家 Sophus Lie 创立的微分几何中的一个数学概念“李群”,创办了李群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一头扎入这片蓝海。

  

   李群自动化公司外景

   经过五年发展, 4 28 日,李群自动化宣布完成由赛富基金领投的数千万美元 B 轮融资。

   而创业带给石金博的,不仅是从学生到创业者身份的转变,更多是从实验室加入到一场诡谲无常的商战之中带来的反差。从技术上,她不仅要承担规划的风险并不断进行更新迭代,最难的是商务上往往由于历练不够受到干扰。

   回忆起那段创业初期的经历,石金博停顿了几秒后苦笑道,“就会陷入一种自我否定的状态,是一个从超级自信到超级不自信的过程。”

专治“水土不服”

   中国眼下被认为是全球最大的工业型机器人市场 ,每年以 10% 15% 的速度快速增长。 2014 “工业机器人 元年”到来,市场和石金博预测的一样,开始进入爆发期。

   但在市场爆发前,初入商界对行业抱有极大信心的石金博却一度感到痛苦,“会陷入一种用战术上勤奋掩盖战略上懒惰的状态,好像在不断地跑,不断地做方案,但是没有结果。”

   走出这段创业的泥沼,石金博用了三年。

   一开始,石金博发现,国内很多行业对机器人有需求,却无法将国外的机器和国内需求进行对接,应用起来并不顺利。所以, 石金博给李群自动化的定位是,帮助国内企业购买国外产品,加工后应用在新行业的自动化领域中。

   “就像一部手机的裸机,如果想要最大程度发挥作用需要安装各种 APP ,我们的工作就是给这些像裸机一样的机器人安装上眼睛、手臂等,让他能够满足直接应用在生产中。”

   很快问题就逐渐显现, 机器人是国外研发设计,很多功能并不能满足国内企业的特定需求,而李群自动化想要加以改造后重新使用,能够发挥的空间并不大。

   “因为是国外的产品应用到中国本土孕育的行业中来,特别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

   当时的机器人主要从欧洲和日本购入,服务于国内中联重科等重型工程机械领域,对于初创企业的资金和团队都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再加上公司设在广东,地域的差异也成为发展的一大限制,李群自动化开始进入瓶颈期。

转型轻量级机器人

   一筹莫展时,导师李泽湘给石金博提了个醒:“不要什么都想做,得盯住一个事情,把它盯下去,盯死了。”

   目前在国内,机器人在汽车的总装制造上已发展得较为成熟,但是在其他行业还处于初级阶段,厂家受工艺和产品的限制,想要规模化使用机器人还需要一段适应期。

  

   月饼外包装自动化生产线

   深入反思后,石金博发现广东当地以轻工业为主,中小型企业众多,它们对于小型轻量级的工业机器人有大量需求,却苦于无法买到真正适合自己、能够解决特定问题的机器人。

   石金博动了心。

   “我们的团队是适合做这种小型产品的,因为我们既懂自动化,也懂机器人,还知道什么样的机器人能够满足中小型企业的需求。”

   2014 年,李群自动化产品开始寻求转型: 在供应上,不再依赖国外的机器人供给转而进行自主研发,在产品上,从重型机器人转向职能型、小型轻量级机器人。从生产规模大、人工消耗大的传统企业切入。

   “根据厂家需求自主研发机器人,并给予他们空间和技术上的支持,满足中小型厂家自动化的需求。”

   那时,有 30 多年世界顶级机器人研发及管理经验的沙琪已经加入李群自动化团队并担任 CTO, 石金博带着平均年龄只有 30 岁的研发团队开始了产品转型。

   机器人行业看上去结构简单、部件不多,但是如果要做到稳定可靠、性能高,对设计的细节把控有很高的要求,只有深入理解机器人的使用场景才能满足用户的实际诉求。“要把机械、材料、控制各个层面都进行严格把控才能做出一个高性能的机器人。”

  

   李群自动化的工业机器人

   为了理解用户,石金博带着技术团队对用户进行考察,跟用户一起分析产品模式和未来发展路线,再据此制定适合的自动化策略。

   在不断完善产品的同时,李群自动化也开始扩大产品系、增加产品功能,不断强化在用户端的实施能力。

   如今,李群自动化已经可以为用户提供月饼包装、物料分拣、冲压上下料等五种解决方案,并提供飞行拍摄、传送带管理等软件的安装应用。

   “我们要做的就是告诉用户,什么样的形式对他来讲是最适合最好用的,再根据用户实际情况进行研发定制。”

   目前,李群自动化研发的机器人臂展在 500 毫米左右,和人体手臂长度相当,负重在三公斤左右,主要应用于电子、食品、日用品等行业的装配、分拣、搬运等工作。

  

   李群自动化的团队合影

   但是,想要在中小型企业中大规模进行机器人的普及仍然面临诸多难题:如果一个企业产品种类过多,将提高使用的复杂度和成本。

   对于李群自动化,石金博也坦言,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在产品的完整度上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融资完成后,将加大研发投入和市场投入,“今年工业机器人的产量将达千台。”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