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总是朱啸虎?| VC的马太效应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为什么总是朱啸虎?| VC的马太效应

   42章经 第35篇

   “大声宣扬好的,偷偷埋掉死的。”

   哈佛商学院的高级讲师 Shikhar Ghosh 这么评价 VC 这个行业的从业者们。

   他曾经研究过超过 2000 家被 VC 投资的初创公司,其中有40%的公司以倒闭告终,而如果站在 VC 回报的角度,有95%的公司都没有带来应有的回报。

   Cambridge Associates 是一家投资 VC 的咨询机构,他们也曾经做过一个统计,就他们所说,3%的 VC 公司最终获得了95%的行业回报,而且这头部3%的基金并不会随着时间而有太多改变。

   这首先说明投资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具有头部效应的事情,少数的最好公司带来绝大多数回报,而少数的最好的基金又掌控着这些少数的最好的公司。

   同时又说明,投资是一个具有极强马太效应的事情。人脉、资源、track record、经验、判断力等等,这些大概率都是随着时间增长而增长的,而且是做的越好,exposure 就越好,就反过来越有成长的机会。

   比如今年国内投资的大风口有两个,上半年是直播,下半年是自行车,而朱啸虎自己一个人占了映客和 ofo 两个项目,赶上了 VC 届的半壁江山。再加上之前的饿了么,滴滴,小红书,不得不让人问一句:

   “为什么总是朱啸虎?”

   这当然一方面取决于其对行业和人的判断力,但另一方面就是马太效应的影响。朱啸虎投资的公司风格都异常明显,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首先市场规模大,第二可复制,可非线性的高度复制,第三个可防御”。

   从饿了么、到滴滴、再到 ofo,这些项目都是找到了一个巧妙的切入点,借着大的潮流,撬动了整个行业,这个行业还必须得是影响到所有消费者的大行业。此外,这几个项目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执行力和规模效应的作用,远大于技术或其他壁垒。或者换句话来说,这一切都是套路。

   上次我去给 DCM 的合伙人 Hurst林欣禾 做访问,他一直强调 DCM 在投后上对已投企业做出的帮助是最大的:“作为投资人,我们对业务肯定不如创业者自身清楚,但我们每天的工作就是投融资,这块我们肯定是最懂的,所以投后能帮上最大忙的部分之一就是帮搞钱。”

   而对于规模效应为主的企业来说,融资节奏和金额就是一切,团队只要学习能力能跟上,谁拿到的钱多,大概率就可以把其他人甩在身后。所以朱啸虎在其选择的方向上能起的作用就无比之大。

   就是因为马太效应的存在,朱啸虎个人已经变成了一个幕资品牌,他投出越多的明星案例,往后就有越多的基金认可他投资的标的,那他所投的企业就越容易拿到下一轮,也就越容易在规模效应和资本募集的游戏中胜出。

   “最终的成功者,未必能力有多强,很多时候成功是因为在正确的时间点上站在了正确的风口上。”朱啸虎如是说。

   而我一个朋友对朱啸虎的评价也是相当经典,她说“朱啸虎已经是一个有自造风口能力的投资人。”这就是一种马太效应的大成。

   从蓝湖资本出走的胡博予既在金沙江跟过朱啸虎又在 DCM 跟过林欣禾。所以你会发现他的投资方式也有些类似的痕迹,比如其对于美菜的投资,就是在一个大赛道上,选择一个有足够大 upside 的事情,借助资本美菜快速冲到行业第一位,后续的接盘侠自然接踵而来。

   所以,要做大事情,首先要举一面大旗。为什么过去造反的人都要拉个皇亲国戚,找个名正言顺的名义?本质上也是一样的道理。

   为什么总是朱啸虎?| VC的马太效应

   做投资有几个心态上的不同境界:投到项目,投到能拿下一轮的项目,投到能退出的项目,投到能成为独角兽的项目。很多刚入行的人停留在第一层,有些经验的在第二层,一些老将在第三层,而只有有足够大野心的才在最后一层。

   比如愉悦资本,专注于车房等领域的投资,这本身就是会持续出独角兽的赛道。所以其有机会投资蔚来汽车,又领投了 Mobike 的A轮融资。

   又比如熊猫资本,作为一家专注早期投资的新基金,敢一反常态的在 B 轮去领投 Mobike,最终在市场下行之中闯出来了一点名堂,这个 credit 也是一定要给他们的。

   毕竟,VC 经济学中各种已有数据已经表明,只有独角兽才能成就一只基金,而新基金要出头,要更有自己的标签,要冒更大的险。

   愉悦资本专注于车房领域,是让专业度和人脉资源等的马太效应能够在垂直领域发挥到极致。而熊猫资本敢于豪赌,也能让基金品牌未来借势马太效应而崛起。

   为什么总是朱啸虎?| VC的马太效应

   投资是讲运气的。但运气和能力也是相辅相成的,越早运气好,就越早能接触到更好的资源,而让自己变得更好更有准备,这也是马太效应的另一种体现。

   作为 14 年入职的这一批 VC 从业者之一,我和其他人赶上的是 O2O 的尾巴、不怎么容易快速出头的互联网金融、有史以来坑最多的 B2B、虚无缥缈更多存在在概念中的消费升级等等所谓的风口。

   和我同侪的这批人里聪明人极多,但到现在为止有实在成绩的还不多,我觉得时间不够是一方面,运气更是在其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10年-12年进入 VC 的那一批人,现在多半事业有所成,甚至有所大成,因为大势如此。

   比如社交平台的际遇是就是五到十年一遇的,移动浪潮成就了三年上市的陌陌,而陌陌又成就了经纬创投最年轻的合伙人王华东。我相信,哪怕王华东对社交再有研究,也很难在这两年的市场中有所建树了。(万一哪天 VR 平台真的崛起了,里面一定有一大波社交平台项目是出自经纬、出自王华东之手,这是王华东和经纬的马太效应。)

   我在 为什么“持续赌小概率事件”的人才能成功? 这篇文章中总结了那些最成功的公司都是随着科技浪潮而扎堆成立的。其实,基金也是一样。经纬中国成立于2008年,创新工场成立于2009年,真格基金成立于2011年……经纬最早的时候广撒网布局移动互联网,还曾经被人诟病,后来事实证明了其正确性。而至今在圈内,很多人对真格基金的投资方式仍然有正反两面不同的看法。

   华创资本合伙人熊伟铭曾经在知乎上发文提出过一个有意思的观点:

   徐老师压根儿就没按照传统的 VC 计算方法来估算回报(比如我们一般只能用管理费来支付各种杂费,包括针对创业者的营销),但徐老师是在用这个基金计算市场费用的 ROI:

   假设一个亿的总盘子(忘掉管理费吧,少的可怜),天使阶段能有10%的项目最后实现退出就很了不起了,那么这 1000 万投到了当年的兰亭集势、聚美优品等公司里面去,剩下的所有投资其实都是真格基金的营销费用,只不过,这些营销费用并不是赞助各种大会,而是赞助各种创业者。

   只要这个创业者确实有些独到之处,这么广泛的撒网使得徐老师基本上覆盖了 GDP 里面的所有行业。这些创业者反过来成为真格基金的推广大使,带来大量的创业者『流量』。所以真格从来不做行业研究,只关注创业者自身是否有出成绩的潜力以及带流量的能力(意见领袖)

   所以,真格最终不是在投资某个项目,而是在投资“早期创业”这个市场本身,如果看准了天使期项目会火,那么去撒钱到整个早期投资市场,大概率也是能够得到足够多的回报。这是已经把马太效应运用到整个行业。

   但这种投资是有很强的时效性的。为什么创新工场和经纬去年开始就从早期投资向 B 轮甚至更后期转?就是市场环境变了。而真格今年上半年还仍延续了几年前的投资风格,到最近才募集了一只成长期的基金,是否投资策略转变的速度略微滞后?这可能要几年后才有答案了。

   接触投资这个行业越久,我就越相信:人不能和市场斗,人能做的最多是让市场早来半年,或者晚走半年。但该来的总会来,该走的总会走。

   声明:文中所有基金均未支付广告费,做得好的我就是爱夸 :)

   -----------------------

   42章经,朱啸虎也在关注喔

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赞赏

   人赞赏

本文被转载6次

首发媒体 搜狐科技 | 转发媒体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