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将卡片相机玩出单反相机的感觉?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注:本文来自知乎问答“怎样才能将一部普通数码卡片相机玩出单反相机的感觉?,本文经作者授权对原文略有修改。

  卡片机就是卡片机,单反就是单反

  高端卡片会比低端单反卖得贵,但这两个东西还是有本质上的不同。

  普通卡片机就像是一柄木佩剑,平日里一招一式地练舞比划,或是小孩子家之间的打打闹闹,都可以;高端卡片可能就像一柄桃木佩剑,附带驱鬼辟邪等功用。

  而单反则像一把精钢打制的剑——当然有的也是玄铁重剑;平日里剑不出鞘,出鞘必见血……桃木剑能干的玄铁剑基本都能干,无非就是用起来不太得手而已。

  如何把卡片机用得像单反

  卡片机限于感光元件、镜头素质等原因,在一些题材的拍摄,诸如弱光、大光圈虚化等场景下,是无论如何也不能与APS-C起家(m43系统现在基本退出单反市场了)的单反系列相比的。

  同时,在很多场景下,卡片机和单反可能是没有太大差距的——光照条件好,近似静止条件。

  还是老传统,在摄影这个问题下,我尽可能地上自己的图。

  关键词:构图,高对比,气球充气准备起飞的姿态。

  关键词:构图,仰拍,高对比。

  关键词:构图,高饱和。

  提炼:

  构图——这是一个没有上万次快门不可能入门的技能;

  冲突——无论是配色还是结构,只要卡片机的照片中出现了“冲突”,人们的视线多数会被冲突所吸引,而非不够的虚化、遍布的噪点等。

  在弱光(光照条件不好)或运动条件下如何拍摄?

  这时候使用卡片机拍摄就需要更多的技巧,因为卡片机的诸多先天不足。

  关键词:黑白,简化,直线与曲线

  关键词:逆光,反射

  关键词:逆光,反射

  依然是简化的思路,因为卡片机的细节实在是没法跟单反相比。逆光可以更好地突出曲线、轮廓,同时反射会给画面增添有意思的元素。

  为什么“决定性的瞬间”不适合卡片机?

  很简单,“决定性瞬间”几乎是单反和旁轴相机的专利;瞬间捕捉,正是卡片相机最大的短板。

  单反其反光板和五棱镜的结构,使其成为了相机中“所见即所得”的代表;构图、焦点与曝光这几大元素中,单反可以让摄影者完全实时地观测到构图和焦点,同时对于曝光的时刻和曝光量精确控制——精确捕捉“决定性瞬间”。

  旁轴相机的短板在于无法在取景窗中看清焦内与焦外的情况(也就是虚化的情况),但是其特殊的取景和对焦方式相比于单反更具有延续性——摄影者可以看到自己按下快门瞬间的景象,而不是像单反永远看不到,而且可以比感光元件的取景范围多看一大圈(35mm-75mm经典焦段),从而预知那个“决定性瞬间”。

  而卡片机在这一点上,延时,而且是时长时短的延时,让一切都呵呵了:在绝大多数卡片机上,摄影者永远无法精确控制,究竟是哪1/250秒,被自己按下的快门记录下来。

  结语

  依照惯例,在结尾要进行一些升华。

  “最好的相机是哪个?”

  你手里那个。

  “卡片机短板那么多,它为什么还能够存活”

  原因一,便宜;原因二,便携。

  便宜意味着获得门槛的降低,而便携意味着拍摄条件的简化——也就是说,卡片机是一个能让更多人在更多时候拍摄的东西。

  “最卡片机的卡片机是什么?”

  是手机。

  这篇文章里的所有图片,都是我拿手机拍的;有当年的4s,还有现在的5s;一代和3GS里面都有更好的照片,不过没在现在这台电脑上面。

  事实上,只有极少的瞬间,是运动的,是变化的,是需要跟焦、高速快门来捕捉的;而更多的时候,值得我们记录的事物和景象就在那里,拿出你的卡片机,想想怎么去记录和表达,然后拍下来。

  我不是一个“八十年代就搞数码暗房blabla”的专业摄影人,只是一个生于90年代初的摄影爱好者。曾经背着D700+N多Leica R和金圈走遍欧洲,最后落脚在Leica M9+Sony A7R上面;天天包里背着A7R+Leica Summicron-M 35mm出门,奔走在北京这个繁华又寂寥的城市里。单反,旁轴,全副微单,F2.8恒定光圈,夜神,捷信等等这些名词,它们之于我而言更像是一种外放的表达工具——所拍摄的所记录的,被赋予了满满的感情;同时我“拍摄”的这个动作,似乎被它们带离了生活本身。

  而手机,以及当年的Sony T700(当年很靓很骚很范儿的卡片机!)则让摄影这件事儿真真正正地融入生活,成为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拍得到的拍,拍不好的上单反旁轴和微单,拍不着的就不拍,用眼睛看呗。

  我觉得,这是卡片机比单反,还要单反的地方。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本文被转载1次

首发媒体 新浪科技 | 转发媒体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