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网二十年:从世界触手可及到繁华的孤岛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上网二十年:从世界触手可及到繁华的孤岛

题图2009年1月29日摄于河北昌黎黄金海岸

欢迎关注“创事记”的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文/keso

1996年我第一次连上互联网的时候,中国有大约30多万互联网用户。现在想来,当时整个互联网上的内容和服务都极其有限,中文内容更是几乎没有,28.8kbps的上网带宽完全谈不上畅快,但就是感到压抑不住的兴奋——世界触手可及的那种不可思议的奇妙感觉。

当时德国明星周刊的一位记者让我估计一下,到2000年中国将有多少网民,我咬咬牙说1000万。为什么你这么乐观?她问道。中国人很快就会发现互联网的好处,并再也离不开它,我说。

不过在1996年,你能用到的服务,大部分都来自国外。你用着Netscape浏览器,大概会有一个Hotmail免费邮箱,一个GeoCities的免费个人主页,用ICQ跟线上的朋友联络,在Yahoo用AltaVista搜索引擎找东西。

不过很快,第一批copy 2 China的中文服务出现了。你有了163免费邮箱,网易免费个人主页,在QQ(当时叫OICQ)上跟陌生人聊天,用搜狐发现新网站,上新浪看新闻,在当当买书。

1999年,一家互联网公司联合10家媒体,搞了一次‘72小时网络生存测试’,引起极大关注。来自京沪穗的20名志愿者,各自被关在一间只有一台可上网电脑的房间里,在有餐厅专为支持此次测试而提供特定送餐服务的情况下,1人中途退出,19人艰难完成生存测试。媒体事后总结,互联网尚不足以支持人们的生存依赖。

那时候我在中网公司,是中国最早一批民营ISP(上网服务提供商)之一。没几年功夫,这些梦想做‘中国的AOL’的民营ISP,先后成了互联网的第一批先烈。与此同时,中国上网人数正在以每半年翻一番的速度迅猛增长。

2000年,中国网民数量果然突破1000万,新浪、网易和搜狐也在这一年先后登陆纳斯达克。2000年的科技股股灾,打击了风险资本投资互联网的积极性,但丝毫没有影响中国人拥抱互联网的热情。

性格内向的民族勾搭起陌生人来一点都不含蓄,从来没有过公共言论空间的群体第一次得到发言机会,便迅速把每一个BBS变成语言战场。这几乎是中国网民的典型肖像,前者成就了全世界最大、最完备的即时通信服务,而后者在导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BBS或者类BBS服务成为中国最普遍、最具特色的在线服务形态,并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的‘站长’群体。

2003年和2004年,丁磊和陈天桥凭借移动SP服务和网络游戏,先后坐上‘中国首富’的宝座,似乎不但证明了互联网快速造富的能力,还证明了它可能是无钱无权无势无资源的年轻人的最佳上升通道。

2005年,中国网民数量突破1亿。如火如荼的Web 2.0浪潮,让‘去中心化’、‘群体智慧’、‘长尾理论’等观念深入人心,并助推了豆瓣、土豆等一大批新型互联网创业公司,资本市场在沉寂5年后重新变得火热。我在这一年告别工作两年多的天极网,开始辅佐刘韧对IT写作社区DoNews进行商业化。

在对未来满满的期许和渴望中,我的互联网生活的第一个十年结束了,中国互联网的田园牧歌时代也唱完了它最后一个音符。

上网二十年:从世界触手可及到繁华的孤岛

2009年9月10日摄于杭州黄龙体育场阿里巴巴10周年庆典

在Web 2.0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同时,中国互联网的格局也在发生微妙变化。

2004年腾讯在香港上市,2005年百度在美国上市,并创造美国股市IPO首日股价涨幅之最。还是在2005年,Google进入中国,而阿里巴巴则吃下了雅虎中国。2006年,苦撑4年的eBay终于被日益强大的淘宝压垮,黯然退出中国。

在世界范围内,Google如日中天,大家都学着Google的样子,节假日玩弄logo涂鸦,把餐厅开进公司,在休息室摆一台桌上足球,甚至给员工20%自由时间做自己感兴趣的项目。但是,这家以‘整合全球信息’为使命的公司一直不受中国官方待见,逃税、涉黄、无ICP牌照,侵权,它被官媒一次又一次步调一致地架到没来由的怒火上炙烤,直到有一天,它拂袖而去,仿佛下完注定的一手棋。

今天,如果你说我们都曾经、正在并将继续受益于Google,很多人会感到茫然,年轻一代并不清楚Android和Google的关系。

一边是跨国巨头的退场,另一边则是本土巨头羽翼渐丰,BAT正逐渐显现出未来巨头的模样。一边是互联网迸发出越来越巨大的商业能量,另一边则是扎得越来越紧的言论篱笆。如果说,互联网曾经是一个理想国,那么现在,中国互联网就是中国,它的好,它的坏,它的希望,它的绝望,如实呈现,甚至更加极端。

2007年,DoNews被千橡集团收购一年后,我从DoNews离开,有些迷茫,有些伤感。

2007年1月,在业界的一片讥笑声中,第一代iPhone登台亮相,‘3G时代的killer app是什么’这个问题也在这一刻有了答案:iPhone。没错,人人都需要一台大屏的,用手指在屏幕上直接操作的,可上网的设备,姑且仍然叫它‘手机’好了。但互联网并未立即进入移动时代,这种状况甚至一直持续到Android发布之后很久。

中国移动市场的发展要更迟一些,为了等自有3G标准TD-SCDMA成熟,3G牌照迟迟不发。手机市场上,无品牌、无服务、特点鲜明、价格低廉的‘山寨手机’攻城拔寨,大行其道。我的朋友做了个外贸B2C网站,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卖得最好的产品都是山寨机。

网络游戏、SP和广告,构成了前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三大商业支柱,而流氓软件则成了众所周知的潜规则。当时的互联网上市公司中,超过半数都是游戏公司和SP公司。千橡集团曾计划凭借时髦的Web 2.0的社区概念和SP的收入,在2006年冲刺上市,不巧赶上SP整顿,上市计划泡汤。

2010年爆发的奇虎和腾讯之间的‘3Q大战’,尽管客观上促成了中国互联网开放生态的建立,但这一事件本身,还是折射出这里的商业环境正变得残酷而且无底线的现实。

2011年发生了两件标志性事件。1月21日,‘一个生活方式’的微信正式发布;8月16日,‘为发烧而生’的小米手机正式发布。这两者作为改变游戏规则的产品,深深地改变了中国人此后的生活和商业,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2011年应该是中国移动互联网元年。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快速带动了线上势能向线下释放,还没从团购网站的百团大战中回过神来,外卖和打车的巨额补贴又呼啸而来。

今天的年轻人已经难以理解‘上网’这个行为,对他们而言生活本来就是‘永远在线’的,网络就是水和电,即使这个网络不包括Google、Facebook、YouTube和Twitter,即使他们搜不到某些内容并且不知道为什么搜不到。中国的互联网的从业者也逐渐有了越来越多的创造,越来越多的自信。

我看得到互联网在中国的巨大发展,但我20年前所感受到的世界触手可及的那种奇妙感觉却越来越少,越来越弱,中国互联网发展得越来越像个繁华的孤岛。

上网二十年:从世界触手可及到繁华的孤岛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随意打赏

触手可及3触手可及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