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温不火的智能穿戴设备如何突破?看看智能珠宝行不行

品途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可穿戴设备的概念是谷歌带给大众的,1992年谷歌眼镜的诞生向世人展示了这样一种智能装备,让科技和用户之间离得更近,可惜的是,谷歌眼镜诞生的太早,没有遇到一个足够成熟的可以接纳它的互联网环境。随着移动互联网和芯片技术的发展,智能穿戴设备逐渐从概念走向了商业化,涵盖了眼镜、手套、手表、手环、服饰及鞋等方方面面。据有关资料显示,到2016年,全球智能穿戴设备的市场规模将达到60亿美元,2017年将售出7000万台可穿戴设备,这个数字是2013年1500万台的4.6倍。

在国内,智能穿戴设备于2013年开始大热,成为下一个风口的说法不绝于耳。2014年,国内的智能手环开始大量涌现,这也是普通用户接触最多的智能穿戴设备,但是真正的明星产品并未出现。仅仅依靠人们尝鲜式的关注力度,并不足以真正催熟国内的可穿戴市场。

国内智能穿戴市场的问题

为什么国内的智能穿戴设备市场一直处于泡沫化,而且这些设备离我们的生活还是有些远呢?

首先,不够“可穿戴”。智能穿戴设备是物联网技术下的成果,它想要通过技术与人的身体相连,更应该是我们身体延伸的一部分,应该是我们自己的个性和性别的展示,是年龄、风格、背景的体现,是所有能够成为我们自己的一个符号,用户才会去佩戴它,而市面上大多的智能穿戴设备,以手环来说,基本上千篇一律,难谈个性化,更难体现用户气质。再者,想让一件东西真正具有可穿戴性,它需要可搭配性和美感,让用户愿意去穿戴,比如可以驾驭不同场合,但不要为了个性化而变得奇怪。

其次,不够“必须”。除了美感和个性化,智能穿戴设备更要是个“有用”的东西,人们对新奇玩物有猎奇心理,在价位合理的情况下会选择一试,如果没有可以留存用户的功能,被抛弃的几率很大。仍以出货量最大的手环为例,人们对计步功能没几天就会腻,而且微信和很多其他APP也在做,手环不是必需品;睡眠监测功能可能会让人的大脑产生莫名的紧张,担心深度睡眠时间减少,不如不用;最主要的,即便准确检测到了一些健康数据,用户可能也无法自己解读,就算意识到身体状况存在问题,产品仍旧无法直接影响到用户健康,实在不是必须品。

第三,运动社交牌快被玩儿烂了。近来国内的体育健身产业有了新的发展,社交是很多运动健身企业瞄准的方向,也是智能硬件爱打的牌,前面说的计步分享功能就是运动社交的一个方面,此外一些健身O2O企业也会打造交流社区,朋友圈微博的特点是热点集中但不持久,大量的此类数据难免让人头疼,且风过不留痕。这其中还存在一个问题,居民的健身习惯不比国外,雾霾也阻碍了很多人的室外活动,运动本身已经不够刚需,靠运动社交来增加用户粘性的可穿戴设备有些力不从心了。

那么,怎样切入的智能穿戴设备更有市场呢?不妨看看以下这种思路。

把时尚珠宝和智能穿戴相结合

2015年2月,美国RINGLIY公司凭借一款具备提醒功能的智能戒指获得一群顶级VC的A轮投资。英特尔更是在去年就携手时尚公司open ceremony做出了其第一款可穿戴设备:一个概念性的时尚手镯MICA。在美国,不少智能珠宝初创公司都开始纷纷众筹。在国内,这个领域也开始有试水者,比如Totwoo品牌,将时尚珠宝与智能穿戴相结合,这在国内还是头一家。智能珠宝往往配合有计步、星座运势、久坐提醒等环节,另外还有发光和振动功能,在网络畅通的情况下,可以提供给远距离用户振动沟通的可能。 将时尚融入到智能设备中,解决了设备的“不可穿戴性”,尤其是十分女性化的珠宝产品,其实瞄准的更多是女性用户,让这部分人有更多佩戴的动力。

但是,智能珠宝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1.时尚程度,既然是解决没有美感的问题,又把角度直接切向了最注重时尚功底的珠宝产品,用户当然不会因为产品的智能性而放弃严格的审美目光,所以这对设计师的要求就更高,需要在保证芯片可植入的同时,不能对美感有所损减;

2.处在珠宝和智能穿戴设备之间会不会尴尬?可能对于大多数女性来说珠宝并不能和智能设备联系在一起,比起珠宝,智能设备更不是她们的喜好,可能一些来电提醒、手机充电的小功能更让她们喜欢,但这是在是委屈了“智能”二字吧。

iwatch的诞生把技术和时尚结合在一起,虽然过于昂贵的价格让不少人止步,但巨头的行动往往预示着某一个时代的来临,时尚绝对是一条突破之路。与此同时,我们不妨看看另外一种思路——儿童智能手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儿童拐卖事件,让家长放心省心的同时,更能让家长愿意掏腰包。

今年,全球第一家可穿戴设备公司在纽约上市,上市当天的市值达到了60亿,在未来,希望中国也能有智能穿戴设备突破泡沫,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

本文被转载1次

首发媒体 品途网 | 转发媒体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