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员虽假,危机仍在,达摩克利斯之剑下的滴滴出行

投资界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双十一喧嚣未去,1207亿,很多人仍然惊叹于这个数字——阿里和中国电商的奇迹。同样是互联网, 滴滴出行 的情况要艰难得多。近日最大的 一条 “假”消息是: 滴滴出行 计划裁员,1000人将面临失业。此后 滴滴 高层果断回应:纯属无稽之谈!同时宣布了 一条 喜讯彻底打破坊间的疑虑: 滴滴 在北京上地扩增的新办公楼即将启用,欢迎大家到时候来参观。

尽管如此,滴滴的危机远未消失。

   真的合法化了吗?

各地网约车新政并没有在11月1日如期而至,但对于滴滴司机而言,前景并不乐观。

  一个苛刻到几乎可以让滴滴致命的合法化,成为悬在滴滴出行脖颈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特别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公开资料显示,上海已激活的41万余名司机,符合新规的只有不到1万人,对滴滴来说不仅仅是订单量骤减,对资本市场的影响会更大。虽然滴滴现在的状态不能用功败垂成来形容,但想继续走上合并 Uber 中国之前的快速路,难度会非常大。

笔者武断猜测一下,如果新政真的执行了,滴滴可能还会回到最初的状态——继续游走在灰色地带。

  而地方政府和投资人的态度则会发生改变。特别是投资人,趋之若鹜的景象将不复存在。所以网上有一种看法,说滴滴已不可能成为下一个 腾讯 或阿里,很有可能会成为下一个 盛大 ,并非空谈。

   价格战,遍体鳞伤

作为O2O时代的典型模式,滴滴最初就是想通过建立一个规模庞大的网络信息服务和交易平台,找到一个比出租车行业更低的价格区间,吸引用户,挤占出租车市场巨大利润。

这个曾受投资人极力追捧的逻辑滴滴自己首先放弃了。难和贵两个痛点,目前来看滴滴解决了第一个。而打车贵的问题,滴滴初期通过烧钱补贴的方式阶段性的解决了。但这个算盘打错了。因为滴滴发现仅仅通过改善叫车效率根本优化不了成本结构,于是只能涨价。

  自与uber合并以来,滴滴动辄数倍溢价的举动已招致许多用户的不满,笔者不知道作为一 个信 息服务平台,收取超过20%的中介费,除了zf之外,敢这么做却不被认定为垄断的理由究竟在哪?

  更要命的,滴滴对司机端的补贴也大大减少。据了解,11月1日之后,滴滴也提高了给司机的补贴,有些司机反馈每天的补贴又提高到100多元,不过通过这种方式留住司机的效果似乎不尽如人意。因为用户端的价格持续上涨。消费者希望长期有很多的补贴,这个可以理解,但生意始终是生意。滴滴、 Uber 都不是搞慈善的,赚钱才是商人的本性。

  坐以待毙显然不是任 何一 家商业公司能做的事情,滴滴当然也不例外,所以滴滴又想起了那些曾经扶助自己走上行业老大位置,却被自己无情抛弃的出租车了。11月9日,滴滴出行宣布已经与150多家出租车企业达成合作,双方将共同探索网约车与出租车相互融合的多元化发展道路,推动出租车行业加速转型升级,提高司机收入和运营效率,提升乘客出行体验。遗憾的是,滴滴能从出租车司机身上得到的好处很有限,毕竟中间还隔着出租车公司,他们才是地头蛇。

   共享经济困局

累积100亿美元的融资杠杆,作为中国分享经济的先驱,押注在滴滴身上的宝,也已经足够重。

  显然,滴滴输不起,不能输。如果中国大本营的战事都打不好,未来故事怎么讲?又拿什么走出去攻城略池平衡杠杆?打下中国行业第一的 江山 不容易,花费巨大,若持续和多个对手继续交战,最终多败俱伤、无人得利。可谓竹篮打水一场空,不值得,投资人不接受。

此前,几个地方的网络约租车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时,不少人以保护共享经济的初衷来批评改稿,例如:把专车服务看成是出租车,用管出租车的方法去管专车,这是倒退。

但是,滴滴发展到现在,显然与共享经济没有太大的关系了,已经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出租车公司”。

滴滴出行主要是以下业务:

滴滴出租——主要和地方上出租车公司的合作。供给方是职业出租车司机,不是共享经济。

滴滴专车/快车——这一块是从所谓“共享经济”起步的,但今天已经越来越职业化。

  滴滴 顺风车 ——虽然是标准的分享经济。但这似乎不是滴滴滴出行重要的业务板块。

作为非典型的“出租车公司”,为什么成本上优化不了?

  出行成本包括车辆成本,燃油费用和司机工资等。这三个方面,滴滴毫无解决对策。滴滴只是一 个信 息平台,唯一可以优化的变量就是司机收入。但对于全职司机来说,这个议价空间很小。

   公共交通先行

人性都有贪婪,都希望更好的乘车环境。所以,之前相对便宜的网约车很有市场,未来,只要比出租车稍微便宜点,也会很有市场。因为中国的出租车单价真的太便宜。

这本质上是一个投资人和创业者与政府的对赌。在互联网的压力下,政府是否会改革出租车市场,这里面有巨大的想象空间。但这里面,但禁锢也超乎想象。

作为一名低碳主义者,笔者要说,公共交通应该是我们的首选,万不得已才选择打车。

很多人会说出一百条,为什么要选择网约车、打车的理由,其中吐槽公共交通的很多。那么,问题就应该抛给相关部门,公共交通服务供给应该增加,服务水平和质量、效率必须提升。这才是对公民、社会、环境负责任的态度。

滴滴出行坐上了中国网约车平台老大,但完全没机会过安稳日子。不知道,滴滴的创始人程维当年在杭州打车的时候,是否会想到后来滴滴的泡沫可以吹的这么大?

随意打赏

滴滴出行收购uber中国滴滴出行收购优步中国刘翔状告滴滴出行达摩克利斯之剑下滴滴出行滴滴出行滴滴裁员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