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的“机智”:三个最大化

投资界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今年关于双11的讨论,似乎和往年有些不一样:无论是阿里还是苏宁,抑或是京东,这些电商头部企业在关于双11的传播上,都多多少少地在政策方向上发生了转变。

  转变的方向是什么呢?往年大家所钟爱的嘴炮战争和数字额比拼,似乎在传播计划上的权重下调了一个档次。有降就有升,升的是什么呢?从 马云 今年接受央视财经采访时说的话,就可以看出端倪:“双11对于阿里而言不赚钱,就是想给消费者和商家带来快乐,同时提升阿里的技术。”

马云描述的这两个目的中的第一个“给消费者和商家带来快乐”,其实很难排上传播计划,怎么说呢?“快不快乐”这件事本身就是个体的主观感受,就像是某男生给他女朋友说一万遍“我爱你”,也不会比他在双11当天直接清空女朋友的购物车来得让人兴奋,你说对吧?

  自然而然,阿里的技术在后台默默努力那么久,是时候出来走一下台步了。当然,阿里谈技术这件事,历来很多人是有疑问的,尽管之前在成立达摩院的时候,马云就在演讲中回答了这个问题。当时马云是这样说的:现在有一种说法,说马云不如 李彦宏 和 马化腾 那么懂技术,就认为阿里的技术最差。正因为自己不懂技术,所以阿里的技术才是最好,对技术人员很敬仰,尊重和热爱技术,在做决策的时候,只是大胆地说“就应该这么做”。

既然马云敬仰技术,那么成立达摩院,是满足其个人愿望,还是阿里未来可能变成一个科技主导的公司?央视财经记者在双11当晚把这个问题抛给马云,不得不承认这个问题十分有水平,坑隐藏得非常好。马云还是马云啊,总能一下就抓住了记者提问的坑在哪里:不是未来,我们其实一直是科技主导的公司。

  马云对外的口径,就是 阿里巴巴 对外传播的方向。只是为什么过去那个在双11声量最大,吃了亏一定会回怼的 阿里巴巴 ,怎么就会摇身一变,成为技术布道者了呢?

阿里的转变,其实要数字争论的意义说起。你想啊,往前推个几年,双11还没到这么众人皆知的地步。做个极端的假设,某年双11,猫家的交易额是1000万,很多品牌商家就会看不起这个小游戏啊,商家不来,折扣哪里来啊?折扣不来,消费者又怎么来啊?

所以在双11声量还没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参与方们在数字的较量其实更多是招商的较量和引流的较量。阿里也好,其他家也好,明面上都是刀光剑影,你死我活,暗地里其实都在朝着把双11推向更高点的方向努力。

可是到了今年,局面完全不一样了。

首先是舆论增量,双11已经是一场全民狂欢,声量增长几乎达到了天花板。比如说,今年“2017天猫双十一狂欢夜“,除了在浙江卫视,北京卫视,深圳卫视这个收视率排名前几的电视台联播,号称”对标奥运会开幕式“。还在优酷直播观看也有几千万的量,以及数不胜数的直播平台上的直播。另外明星也从要砸钱请,到了可以挑剔和选择,关键还免费,“号称对标春晚”。

其次是用户口碑和留存,之前规模快速增长,已经积累了一些诟病,甚至在节前就有声音说“双11还有存在的意义吗“。想想看,以前的时候都会遇到时不时地页面就崩溃了,支付的时候一直排队,甚至与客服交流的时候半天都发不来一句话,等到的回复还不专业,再回到购买页面时候,“对不起,您所选择的商品已售罄”。当然最心焦的还是,苦苦等待包裹的日子里,一天天满怀希望又失望,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此。

显然,到了这个阶段,关于数字的争论是毫无意义的。那个嘴炮战争的双11年代往矣。

突破点在哪里呢?阿里巴巴给出的方案是技术。这和早前在云栖大会达摩院的成立仪式上马云说的“向技术要红利”,不谋而合。

  过去每年双11的时候, 阿里巴巴集团 CTO 张建锋 肯定是守在电脑前面指挥全局,是当天全中国最为紧张的人。而今年却不一样,不参加指挥不说,反而和阿里巴巴集团CEO 张勇 在指挥办公室里喝茶论道,实现了自己的小目标“喝茶过零点洪峰“。

马云的“机智”:三个最大化

左右依次为阿里巴巴集团& 阿里云 CTO 张建 锋和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

这是因为,今年的天猫11已经演变成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机协同“超级工程“,比如,在技术运维、商品推荐、客服、支付、物流等各个环节都引入了机器智能。所以,张建峰在接受采访的时候,露出非常得意的表情说到”今年双11不是由我指挥的,是机器一起指挥的。”

那么,技术是唯一的解决方案吗?当然不是。如果说要解决宕机问题,那你最为直接简单地就是买更多的服务器就好了。如果说要解决客服问题,那就聘请更多客服人员就好了。如果说要解决物流问题,那你盖更大的仓库,买更多的飞机,招更多的快递小哥就好了…你会发现,所有上述解决方案都是基于有足够多钱的基础上提出的,但却是与商业的本质相左的,商业就是要在有限多钱和资源的情况下,实现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效率的最大化和利益的最大化(以下简称“三个最大化”)。

比如说,阿里巴巴为了支撑2017天猫双11所构建的“双11混合云”,背后就意味的是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要知道,“双11混合云“其实采用的是双重弹性的“混部技术”,什么是“混部技术”呢?我用通俗的方式解释一下。从小我们就知道一个道理,一个装满石头的盒子其实还可以往里面装沙子,来提升盒子的利用率。以前支撑阿里电商的两个机器集群就像是两个盒子,其中一个是白天进行交易计算,到了晚上就该另一个集群进行大数据计算,是完全分离的,轮班的。现在混合部署就是把两个集群白天一起进行交易计算,到了晚上再一起进行大数据计算。这样就提高了机器利用率,将成本低了一半。

道理大家都懂,真的能做到,且应用到双11这样的极端场景下的技术团队。全世界都难找。

马云的“机智”:三个最大化

天猫精灵智能机器人

另一方面,机器智能,也在深度助力天猫双11。消费者面前所呈现的是,在双11期间,4.1亿张商品海报是由人工智能机器人鲁班设计;95%的客服咨询是由人工智能助手‘阿里小蜜’;超过800万个提问当天被‘蚂蚁安安’回答;超过100万台天猫精灵在当天售出…

  到了中后台,阿里云华北3地域数据中心机器人“天巡”每天在机房巡逻,能接替运维人员以往30%的重复性工作;AI调度官“达灵”将数据中心资源分配率拉升到90%以上;阿里机器智能推荐系统双11当天为用户生成超过567亿个不同的专属货架,像智能导购员一样,给消费者“亿人亿面”的个性化推荐;以及菜鸟 智慧 货仓机器人单日可发货超过100万件。

所以,机器智能时代的到来,实际上提升了阿里巴巴,乃至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率和效率。这个过程是在保证整个模式稳定可行(马云说的“让消费者和商家快乐”观点)的基础上,利用机器智能的技术杠杆,实现整体成本的下降,从而实现“三个最大化”。

其实,阿里巴巴进入机器时代的过程中,还解答了人类的长期疑虑——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比如,整个过程中,鲁班取代了部分UI设计师,天巡取代了部分运维人员,阿里小蜜取代了部分客服,菜鸟智慧仓机器人取代了部分库管人员……但另一个不能忽略的现象是,大量人工智能机器人在阿里内部被广泛运用的同时,也衍生出了大量新兴职业需求,比如各种机器人的饲养员,智能仓库拣货员等等。

从更大的维度上来考虑,一项技术或者商业生态的发展,往往带动或催生其他商业生态或者新职业形态的产生,就像电商带动快递,外卖出现外卖小哥,直播出现网红……当然机器智能还有一点不一样,因为新职业产生的方向其实很明显,从体力劳动转向脑力劳动,从低水平脑力劳动转向高水平脑力劳动。

每个个体都不妨想想,被取代的焦虑不是新鲜话题了,是何时何地都存在的。只是到了一个人类进程中,一个生命周期中,你自身的优势在哪里?就像马云说的,人类对人工智能的恐惧,其实是对自身的不自信。

总的来说,关于这些的讨论,可比单独看那些数字,来得有意思得多吧?

【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 投资界 转载,文章版权归 原作者及原出处 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投资界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

随意打赏

马云最大的错误马云最新演讲马云全球化马云大数据利润最大化马云国际化马云私有化马云的孩子马云演讲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