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还自称“新中产”?那你可能是个loser

投资界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2月22日,一篇名为《就算老公一毛钱股份都没拿到,在我心里他依然是最牛逼的创业者》的微信文章火速成为10W+爆文,女作者讲述了她老公在一家创业游戏公司的精经历——以“后端老员工”的身份干了七年,既没获得股份,还被CEO净身出户。

暂且不论事情的原委,我们提炼几个主人公的关键词:月薪20k、奖金100w(花完剩下40w)、房租9k、房贷100w+月还8k、没有积蓄。

  身为一名做了七年的 程序 员,月薪20k,还在几年前拿过100w的奖金,虽算不上富裕,但理论上来说绝对称得上中产阶级了。

不过,这名程序员的家庭财务状态糟糕得一塌糊涂,没有积蓄,负债率高得惊人,以至于他在被CEO踢出局后,生活无法维续。

我们不讨论他和公司的扯皮撕逼,而是分析下这类底子很薄的中产阶级。这类人群是否真的是新中产阶级,到底什么是我们常常听到的“新中产”呢?

   •新中产的定义

根据好规划发布的《新中产互联网财富管理白皮书》,“新中产”被描述为这样一群人:

1、出生在上世纪八九十年,普遍受过高等教育,从事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工作,他们是靠互联网生存的一代人,习惯通过社交网络,学习获取信息和进行财富管理;

2、从财富和资产的角度看,他们年收入10万元左右,处于收入快速增长时期,保持收入增长是他们最主要的财富积累方式,具有很大的资产想象空间;风险偏好保守,真正带动收入增长的只有工资增长这一“单一引擎”;

3、从生活方式上看,他们更注重事业和个人发展,倾向于晚婚,个人(或家庭)消费呈个性化趋势,注重差异化和品质。

这么看的话,故事中的男主人公的确符合“新中产”的定义。但这依旧过不好一生的样子又当作何解释?

35岁还自称“新中产”?那你可能是个loser

   •为什么身为“新中产”,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原因一:35岁以上新中产的收入增长不再

上一代中产阶级或其他富裕阶层,面临着改革开放后百废待兴但信息闭塞的市场环境,受着理想主义甚至革命精神的感召,就这么下海、闯荡江湖去了。

“新中产”的生存境遇远不同于上一代,也无法复制上一代野蛮生长、快速进阶的财富增长模式。他们的生活轨迹往往是只身离开家乡或原属社会阶层,脱离原属的社会地位和人际资源,以个人为单位进入大城市和新阶层,实现了平稳的阶级晋升和财富积累。

故事中的男主人公,就是从东北来到北京中关村,跟着聊以信赖的leader创业打天下。

这种晋升和积累,一方面依赖的是拼命(写代码到下半夜,度蜜月的时候也放不忘敲代码)工作,以后来者居“中”的姿态盘踞在大城市里。

另一方面依赖的是趋势和未来,具有极强的不确定性,因为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供职于私营企业,而这类企业对经济变化敏感,企业对未来景气度的预测直接决定了员工薪酬上涨的幅度(身为资深程序员却拿着较低的月收入)。

好规划的调查显示,2014-2015年“新中产”的收入涨幅接近30%,2015-2016年虽然仍在向上,但涨幅已经回落至个位数;对于2017年收入的预期,63%的人预计全年薪酬上涨不超过10%,更有近5%的人认为自己的收入仅能与上一年度持平。

更令人心慌的是,年龄越大,面临的经济压力越大,而职业竞争力下降。调查还表明,35岁以上“新中产”的收入增速普遍下降,甚至遭遇职业动荡期而导致收入负增长。

  这在白皮书中也得到了数据证明,35岁左右的“新中产”如果还必须依靠工作收入维持生活,就很可能做不成跃过龙门的鲤鱼,只得做只在 田里 呱呱叫的青蛙。

不上不下的处境如此尴尬,那么,削减支出可行吗?

原因二:消费模式升级了,由奢入俭太难

白皮书中提到,告别了先储蓄后消费的传统中国模式,也拒绝西方提前消费的模式,“新中产”量入为出地追求“品质升级”。

2014-2016年的三年中,“新中产”人均年度收支比从42.5%提高到了55.8%。

  多花的钱 去哪儿 了?“新中产”在消费升级过程中,会优先考虑从物质消费中感受幸福,比如改善住房交通条件、更换服饰品牌、把旅行目的地从临近国家换到欧美;但不会优先考虑增加资产型开支,比如购置房产、收藏品。

还是用这位程序员举例,他的小家庭在获得一次性的100万收入后,选择了买奔驰车和去毛里求斯度蜜月,很快将这笔钱花得所剩无几,他们的做法是很典型的“新中产”享受消费。

媒体热衷于赞美“新中产”的消费潜力,用消费主义的种种说辞煽动他们提高消费水平,其中不无隐忧:支出增速快于收入增速。

白皮书列出了更详细的数据:26-30岁和30-35岁人群的房租贷款开支分别占30%和22%,35岁以上的则是更高的33%;不过,旅行娱乐的开支比例稳定地保持在6%。

这说明,“新中产”并未真正地进入享受高品质生活的阶段,财富积累的步伐却在放缓。为了攒钱,去压缩那少少的6%吗?那太让人难过了。

原因三:抗风险能力差才是关键

“新中产”头顶买房、养老、养儿育女的三大杀器,又担忧着天灾人祸带来的毁灭性打击。

工资增长这一“单一引擎”,似乎难以负担重荷。就像这名被踢程序员,作为家庭的唯一收入来源,一旦失业,家庭生活立马陷入困窘。

历史数据也证明了这点,大部分中产阶层的未来不是“新富人群”,而是不断延迟退休年龄的“下流老人”。

除了收入引擎单一、收支比高,还有风险偏好保守、理财收益率不够高,这些因素都会导致“新中产”的抗风险能力偏差。

说到底,本钱不够,抗风险能力就弱。26岁到35岁,在这10年的准备时间内,“新中产”如何“捞足够多”?

   •理财收益填补资金缺口

进行科学有效的资产管理,目前来看是唯一的安全手段。

“新中产”未来对资金的需求十分庞大,而他们的开支计划与收入相比,显然存在一定“缺口”。这种长期生活需求与现实之间的资金缺口只能通过一种途径来解决:理财获取收益,填补资金缺口。

借助有效的理财手段和资产管理策略,“新中产”依然有很大机会完成阶级跨越、实现财务自由。

最后一次拿这位程序员举例;他离职前的月收入是税后20k、房租9k、房贷100w+月还8k,没有积蓄,妻子是家庭主妇无工作精力,育有一孩。

与其闹来闹去地离开,不如舒舒服服地好聚好散。想必7年创业资历的他,现在找到一个技术leader的职位、拿到税后25k+的薪水,并不是件难事。

对于他的家庭资产状况,我的建议是:

1、如果继续维持每月还8k房贷并租房的状态,那么房租的价格一定要降低,从9k降到4k左右为宜,并且将日常开销控制在5.5k元左右(主要是减少享受型消费),尽量把月结余率提高至30%(7.5k元)以上;

2、自有住房可以尽快出租,这样用租金来抵消自己的房租,减轻压力。

如果夫妻二人能齐心协力,艰难地度过未来一年,那么到2018年的今天,家庭储蓄最起码可以达到9万元左右,勉强实现了良性家庭财务状况。

预计夫妻二人未来的理财目标是两年后孩子的幼儿园费用,北京市的平均水平是三年缴纳6-10万元(公立幼儿园),我以此给他们提一个投资建议:按照40%:60%的比例,平均每月配置低风险、中风险资产(高风险暂不考虑)。按照过去10年各类资产的平均收益率计算,这一组合的预期年化收益率为7.97%,到2020年的今天家庭资产总值可达到32万元。


虽然这是我作为一个理财师,给这个“新中产”小家庭提出的小建议,但真心知道其中的不易。文章题目可能危言耸听了,但事实也差不多,如果不提高自己、精明理财,“新中产”头上悬着的名为“loser”的利剑,随时都可能掉下来。

随意打赏

中国中产阶级新中产阶级中产阶级中产阶层中产家庭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