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张“小牌照”,看低调崛起的腾讯金融“帝国”

投资界  •  扫码分享

1月2日,深圳证监局发布关于核准腾安信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证券投资基金销售业务资格的批复。深圳证监局核准其公司名称变更为“腾安基金销售(深圳)有限公司”(下称“腾安”),并在公司业务范围中增加“基金销售”业务。 

作为腾讯控股100%的全资子公司,腾安获得基金代销资格,也就意味着腾讯的金融版图上又多了一块第三方基金代销牌照。这也是继去年年末腾讯拿下保险中介牌照之后,在牌照布局方面的又一收获。

相比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大牌照”,无论是基金代销还是保险中介,申请门槛并不算高。但当它们前面冠上了“腾讯”二字,也就再没人敢小觑一张“小牌照”所能迸发的能量。

借着这个契机,我复盘了一下腾讯金融版块在过去一年的动向,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转变。如果用两个词来总结我对去年腾讯金融版块的印象,大概是“积极”和“整合”。

✔  积极:线下场景的拓展、移动支付的争夺丝毫没有减弱,2017年的腾讯变得比以往更加积极。小马哥频频亲自上阵,积极推广乘车码,拓展出行市场。还有,超级巨头们都在布局智慧城市,腾讯去年也低调地攻下了不少城池。

另外,已经在保险、银行、港股交易等金融牌照上皆有布局的腾讯,去年又入股了中金,拿下了保险中介和基金代销牌照。还上线了包括黄金红包、零钱通、微保等新产品。微粒贷去年的放款量也突飞猛进,进入利润收割期。

✔   整合:最初,腾讯的金融版块给外界留下的印象似乎是有些分散而割裂,以产品为界而没有统一的组织形态,比如,微信支付、QQ钱包就分属不同的事业群。

以至于,马化腾最早说起未来腾讯的“两个半”战略:社交+游戏+(半个)金融时,很少有人真正能够理解“半个”金融到底是什么?要怎么做?

然而,如今复盘来看,突然发现原本零散的、看似没有关联的一张张“拼图”正在逐渐聚拢、归位,一个庞大的新金融“帝国”已然成型。除了面对C端的借贷、理财、支付发展势头凶猛外,对B端的技术支持和资源连接服务也一点儿没落下。

  1. 进阶的腾讯金融

从时间线来看,腾讯介入金融领域的时间并不晚。

走在最前面的应该是支付业务,2011年5月,腾讯获得《支付业务许可证》,又于次年获得基金支付资质,此后微信支付、QQ钱包的大举市场进攻以及理财产品“理财通”的上线都以此为基础。

随后,从2013年到2016年,腾讯在金融领域的投资和布局陆续展开。

例如,2013年开业的众安保险,腾讯作为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为15%;2013、2015年两次入股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好买财富,目前是其第一大股东;还有2014年成立的微众银行,腾讯也是其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为30%。

另外,那几年腾讯还申请了网络小贷牌照,投资了水滴互助、轻松筹等网络互助领域的公司,互联网券商富途证券(该公司为香港证监会认可的持牌法团,持有第1/2/4/9类受规管活动牌照)等等。

  纵观前几年腾讯金融版块的发展, 金融业务和产品融入于各个事业群,各成一派, 比如,微信支付、QQ支付、理财通等。在外, 对于投资入股的企业更多地是在背后默默地给予资源支持,鲜少站到台前, 典型如微众银行。

除了支付业务,腾讯在金融版块上也秉持一贯定位大平台和连接器的风格,更多地是与各家机构合作,而非自己上手干。

比如,此前腾讯理财通上销售的基金产品,一部分是通过前述第三方基金销售公司好卖基金提供给客户,还有一部分则是直接将基金公司们推到台前,向客户直销。信贷、保险产品也类似。

但是,这种被动且低调的策略在2017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移动支付战况激烈自不必说,从线上到线下,从国内到国外,微信支付攻势越发猛烈,就拓展线下出行场景这一项,小马哥就多次出来站台。只是,对手支付宝也同样拼命,所以两家的差距并没有进一步缩小。

另外,以保险为例,先是去年初,腾讯在香港投资设立了英杰华人寿,在大陆则投资了和泰人寿,年末又拿下了保险中介牌照,成立微民保险。很快,微保不仅上线了首款医疗险产品,更在顶级流量入口——微信九宫格上占得一席之地。

  超级流量入口和庞大数据资源的加持让这张保险中介牌照的价值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释放。 这也让腾讯从代销保险产品,更多地进阶到定制保险产品的层面。

基金代销牌照的价值也类似。对于这张牌照,腾讯方面的回复是,腾安公司将携手金融机构针对用户不同风险等级的理财需求,定制多种资产类别的金融产品,上线多种生活化理财功能。

  从过去的案例来看, 那些坐拥场景、数据和流量的巨头对于金融产品的微小改造都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被阿里“定制”后的货币基金产品——余额宝。

公开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天弘基金实现营业收入40.13亿元,比前一年年同期大增48.45%,实现净利润10.96亿元。其中,余额宝居功至伟,甚至余额宝的托管人中信银行也因为余额宝规模的增加实现了大幅的利润增长。

做产品本就是腾讯的强项,如今对于正在发力理财业务的它来说,两块“小牌照”的意义自然不容小觑。更加主动的腾讯会给新金融领域带来新的变化么?说实话,我还有些小期待。

  2. 低调的FiT

大多数人对于腾讯金融板块的认知大多停留于提供的C端产品,基于微信和QQ两大社交平台入口,用户可以在腾讯平台上享受到包括支付、借贷、保险、基金、证券甚至购买黄金等等服务。

但腾讯金融版块,尤其是一些2B的服务却并没有给外界留下一个清晰的印象,至少,在对手们纷纷宣布与金融机构“联姻”2017年,腾讯的金融条线还是一如既往低调。

  直到我最近发现 FiT(英文全称Financial Technology,中文全称腾讯支付基础平台与金融应用线)事业群有了独立的域名, 官网上线终于让这个成立多年的平台变得面目清晰了些。

根据官网上的介绍,成立于2015年的FiT是腾讯集团旗下为用户提供互联网支付与金融服务的综合平台,前身是2005年成立的财付通。包括理财(腾讯理财通、腾讯微黄金)、支付(微信支付、QQ钱包、财付通)、证券(腾讯微证券、腾讯自选股),三类产品,以及腾讯金融云、腾讯区块链的创新业务。

有意思的是,看看这些产品的介绍,以腾讯金融云为例,“可以为银行业、证券基金、保险业及消费金融业务提供从底层架构到产品迭代、精准营销等一站式解决方案。”

这不就是这几年金融科技巨头都在抢占的“赋能”高地么?

从一张“小牌照”,看低调崛起的腾讯金融“帝国”

腾讯金融开放平台合作伙伴

这几日复盘了一下2017年“伤亡惨重”的新金融行业,伴随着几波监管新规的出台,业内公司几乎鲜有幸免,业务多多少少都受到了一些波及。

  而反观过去一年 腾讯的金融版块却似乎成为了为数不多的幸存者。就连去年备受舆论和监管争议的在线借贷、个人征信业务,在腾讯身上,似乎都没有掀起太大波澜。

跟一位在腾讯工作多年的朋友交流这个问题,在他看来,或许是因为在社交和游戏领域的巨大成功,让腾讯在这“半个”(金融)战略重点上显得更为从容;也或许是因为在这两个领域里,腾讯遭受过太多关于伦理、安全、信任的质疑和争议,它不愿意冒进地去碰触另一个“敏感”的市场。

不管究竟真正原因是什么,从眼下的结果来看,行事低调、个性温和的腾讯金融“帝国”正在崛起。

【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 投资界 转载,文章版权归 原作者及原出处 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投资界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

随意打赏

互联网金融牌照消费金融牌照腾讯金融云腾讯帝国腾讯崛起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