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理为什么在中关村喝咖啡?重点不是咖啡,是中关村

投资界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总理为什么在中关村喝咖啡?重点不是咖啡,是中关村

   李克强总理不仅把中国高铁推销给世界,也让咖啡登上了今天财经新闻的头条。当然,重点不是总理喝了哪款咖啡,而是喝咖啡的地点是在中关村。

中关村,这条中国上世纪80年代北方最有名的“电子一条街”,2009年国务院批示成立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后,这里又被称为“中国的硅谷”,称呼变化的背后是从卖产品到开发创新的转变。

这一条街的名字变化,渗透着强烈的国家意图——创新。

对于创新,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路径,但是又有着大体相同的脉络可循:在19世纪,大船和火车是经济繁荣的象征;在20世纪,汽车和飞机是经济发展的标杆;在21世纪,金融和互联网是经济新宠。如果用两个字概括,近几个世纪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就是创新。

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已经成为共识,但究竟创新是什么?创新如何影响经济?不同经济体正在做着不同的“实验”。

在凭借创新获得经济迅速发展的国家中,德国和美国最为典型。如果问德国人和美国人什么是创新?德国人通常的回答是技术,美国人的回答则是市场。这个两个答案都没错,只是角度不同,对经济发展模式的认知不同。

而对于中国来说,如何将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似乎是选择了“两条腿走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写进了今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紧接着“中国制造业2025规划”发布。

但是,从上述这两个显著的政府举措来看,当前中国对于创新最紧迫的问题应该不是探讨创新是什么,而是再向上追述一个问题:中国的创新最需要什么?

技术?资金?政策?

对于身处经济转型和商业模式转换交织进行的中国企业来说,他们的回答应该是:环境和制度。

总理喝咖啡的3W咖啡馆,位于中关村创业大街,这成为中国政府支持创业的最坚定表态——要给予创业者一个宽松的创业环境。

来自企业内部的创新动力和来自整个国家的创新意志相比,虽然从规模上看,前者带来的是直观的商业繁荣,后者则会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但从推进的过程来说,让企业有充分的动力自主创新,显然是经济发展和转型更为有效和直接的动力。

不仅要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更要提供一种可以充分发挥企业竞争意识的商业市场环境。而从企业的角度来看,风险和不确定性以及利润,如何来平衡和取舍,不仅仅是企业自身发展问题,也成为影响整体创新环境的重要一环。

  除了3W咖啡,李克强还参观了拉勾网,据媒体报道还前往 联想之星 参观, 联想控股 董事长 柳传志 给总理做讲解员。在参观的过程中,李克强强调,“就业是一切的基础”。

实际上,创新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最明显的就是体现在就业上。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过去二元制城乡改革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但是面对城市,他们又面临着就业和社会保障等诸多问题。这一进程中,工业转型以及劳动结构的快速变化,都需要尽快寻找到一条可以将大量劳动力转化为社会生产人力的有效途径,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就成为必然选择。而从最近两年的就业数据来看,中国服务业GDP占比已经超过第二产业。

但中国仍然面临就业的另外一个难题,除了农民工,在城市寻找就业机会的还有大量的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人,2014年高校应届毕业生就超700万。对于这部分年轻人,他们需要的不仅是就业,还希望获得和实现更多的个人想法,近两年毕业直接创业的人不断增加。

在5月1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中,首次提出要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的下限,将城镇新增就业、调查失业率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指标。

要保证必要的就业率,依靠政策的救急和补助政策显然是不够的,鼓励创新和创业也就成了政府的必然选择。在保就业这条鲜花与荆棘之路上,创新的制度和环境正在逐渐完善、形成,对此进行检验的除了就业率,还有经济本身。


本文被转载1次

首发媒体 投资界 | 转发媒体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