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的进与退

投资界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3月16日的长和业绩会上,李嘉诚宣布了自己的辞职决定。他的口头说明接近于当下时髦的话语体系:“几年前我就说要去旅行,今天我就要去旅行。”世界那么大,这位90岁的老人也要去看看。显然,这位商业巨擘的思想还非常敏捷,当天,他列举了几个有关股价的数字,探讨了与楼市有关的社会经济问题,同样也回应了从内地撤资的话题。

最近几年,随着长和系抛售大陆物业的消息陆续曝出,李嘉诚从内地撤资便成了热点话题。人们眼见着一栋楼一块地的变迁,难免产生几重忧虑。其一是,李嘉诚素有不赚最后一枚铜板之名,他是否已经摸到了内地楼市盛极转衰的脉搏?其二是,最近几年内地经济依然保持平稳发展,尤其京沪深三地,都已拥有全球金融、科技高地的光环,相比之下,香港的亚洲金融中心有所褪色。李嘉诚在内地、香港卖楼的同时,又大举投资英国的基础设施服务产业,这是否也反映了港商的失意?

  “撤资是一个不能够自圆其说的讲法,我卖了什么,钱是回到香港,再去投资,这些钱永远永远是属于公司的。难道卖点什么就是撤资?有同行把很多资产全都卖了,却没有人说他们撤资。有些资产我们卖掉,也有些我们买回来,比如我们这两年在香港有新建超过1000房间的酒店,还有荃湾的商场,都是买来收租的。有些人就是专门打击知名度高的人,说我撤资,其实除非我卖出股票,那才是撤资。”李嘉诚在长和业绩会上说。这可能是他最后一次回应相关争议,下一次的解释权,属于长和系接班人——李嘉诚的长子 李泽 钜。

对了,在刚刚结束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李泽钜连任了全国政协常委。根据《中国企业家》的统计,他担任全国政协常委的时间至少十五年。他应早已熟悉内地的政治经济运行体系,就像他在长和系33年,早已熟悉了这个商业帝国的运转规律一样。

   进退之间

1984年,李嘉诚旗下的百佳超市进入内地市场,转眼已经34年过去了。自此开始,李氏家族将很多具有时代先进性的产业带到大陆,例如零售业、商业化的地产开发、高端酒店,同时,它也享受到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市场上升周期的红利,这些红利也将李嘉诚带到华人首富的位置上,并在此停留多年。

  1989年,屈臣氏进入内地,自此之后李嘉诚开始加大对内地市场的投资。1993年,李嘉诚旗下 和记黄埔 获准入股深圳 盐田港 ,持有70%的股份,和盐田港一起共同投入60 亿元建设集装箱码头。这是当年内地最大的外资引进项目。同期,李嘉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往东1200米处,当时最繁华的商业区之一东单,拿下了10万平米土地,即后来建成的东方广场。公开资料显示,这一年,李嘉诚旗下的内地项目,占集团总资产的四分之一。及至2013年前后,无论是 长江实业 ,还是和记黄埔,内地地产酒店业务对整个集团营收的贡献,都高于50%。

长和系除了零售、地产和酒店之外,还长于城市基础设施服务,例如电网、管道燃气、水务、电信等,但李嘉诚在内地相关产业的布局比较少。这和内地基础设施服务产业的特点应有一定关系。

尽管李嘉诚一直不认同撤资的说法,但抛售内地物业的事实的确存在,即使从长江实业和和记黄埔的报表上,也能很轻易的捕捉出,商业策略的转变始于2013年,正是在那年之后,两家公司的内地地产业务占比出现大幅下降。

  2013 年8 月,李嘉诚以26 亿元出售1997年入手的广州西城都荟广场项目,2013 年10 月,李嘉诚家族以71.6 亿元出售上海 陆家嘴 东方汇经中心。2014年4月,李嘉诚次子李泽楷旗下的盈科大衍地产发展有限公司宣布,以72.01 亿元出售北京盈科中心。2016 年10 月26 日,李嘉诚旗下长江实业宣布以200亿元人民币抛售上海世纪汇广场。这是李嘉诚至今在内地单笔出售金额最大的一个商业项目。随着这些项目的易主,长和系在内地持有的商业物业所剩无几。为了反驳撤资一说,李嘉诚称,集团仍持有内地楼宇,但他仅指出了东方广场。

被抛售的甚至不止内地资产,仅2017年,李嘉诚就出售了香港的两个大型项目,其中包括地标性建筑中环广场。总体来说,两地楼市的抛售,给李嘉诚带来超过1000亿的回款。

在抛售内地、香港物业的同时,长和系加大了对英国市场的投资,公开数据显示,李嘉诚及其下属公司在英的资产包括但不限于3个港口、3家连锁店、2家移动运营商、1家铁路集团、1家区域电网公司、2家区域煤气公司、1家水务公司,投资额超过300亿英镑。

   港商迷茫

  “改革开放四十年,深圳为什么能脱颖而出,第一是靠着香港。” 万科集团 董事会名誉主席 王石 对《中国企业家》表示,他认为不仅港商,整个香港都在改革开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当大门打开,香港首先向内地展示了市场经济带来的活力,这种活力很快从深圳蔓延到内地,召唤人们奋斗和创业。而香港商人则将资金、产业和商业运营的经验带到了大陆。

然而,当我们关注以李嘉诚为代表的香港顶级富豪群体,会发现他们虽然拥有庞大的商业帝国,丰富的产业脉络,但在内地都侧重于房地产开发。过去二十年,内地楼市整体处于上升周期,而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港商又受到各地政府的礼遇,经常可以拿到好地、便宜的地,赚钱也就变得更加轻松。

  仅北京二环内核心地带,便有大量港商资产,除了李嘉诚的东方广场之外,还有崇文门的 新世界 广场,它属于香港郑裕彤家族;王府井的新东安广场(现改名AMP)由香港郭氏家族投资。

但房地产开发本身的商业模式并不精巧,在市场红利期,地产商只要买了地便可以躺着赚钱。所以顶级港商在内地搞地产投资的同时,患上了路径依赖。但随着土地招拍挂制度的推出,地价和楼价的暴涨,内地也涌现了一批大型房地产商。和风格相对保守的港商比起来,他们更熟悉内地的游戏规则,也更具有赌性。最近几年混的风生水起的,都是内地地产公司,他们迅速做大,规模远远超过了港商。

  3月7日, 九龙仓集团 的业绩发布会上,有参与者向该集团董事局主席 吴天 海抛出犀利问题:“九龙仓是不是转型投资公司了?”吴天海委屈地说:“买不到地啊。”

  当然,和李嘉诚不同,大多数港商仍想继续分享内地楼市的红利,也许要赚到最后一个铜板。买不到地的九龙仓只好投资内地房企,它投资了绿城中国。同样 操作 的还有 新世界中国 集团,和李嘉诚一样,郑裕彤也曾大量抛售内地物业。但通过投资恒大集团,郑氏家族从未缺席内地楼市。

  2017年,随着恒大集团股价的暴涨,许家印的个人财富一度超过李嘉诚,问鼎华人首富,现在这个位置属于 马化腾 ,紧随其后的是 马云 。商业的迭代正在加速,腾讯和阿里在短短二十来年时间里,就实现甚至超越了李超人几十年的积累,何况其他香港商人。无论是社会经济的活跃程度,还是个人的财富际遇,香港和内地之间的差距已经被抹平,甚至出现了反转。这也让香港与大陆之间的关系变的疏远。

在这种疏远下,粤港澳大湾区被寄予厚望,按照中央政府的定位,这是一个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商人的嗅觉多么灵敏,粤港澳大湾区概念的首次亮相,是在2016年的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正是这一年,李嘉诚宣布在内地投资了100亿元,而郑裕彤也重返了内地房地产市场。

不久之后,人们关于港商和内地商人的概念,将会越来越淡,他们将拥有统一的符号——中国企业家。

【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 投资界 转载,文章版权归 原作者及原出处 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投资界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

本文被转载1次

首发媒体 投资界 | 转发媒体

随意打赏

李嘉诚视频李嘉诚撤资李嘉诚资产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