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风投大牛Peter Thiel真的了解中国吗?

猎云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从无到有.

猎云网2月11日报道 (编译:饼饼)

猎云网注:如果你知道硅谷超级“大牛”Peter Thiel,就一定对《从无到有》有所耳闻。书中 一系列颇具颠覆色彩的逆向思维观点 堪称滚烫的思想,席卷了商圈。但是,如果我们把目光集中在Thiel对亚洲,对中国的讲述,一切属实吗?他真的了解亚洲吗?

 

《从无到有》(即《Zero to One》),一本写给初创企业,或者说,关于如何创造未来的书,自九月份发行以来就收到好评无数。但是,对于作者Peter Thiel的观点,我还是半信半疑,这好像跟大众反应有点背道而驰了:在亚马逊企业家精神这一栏,它是销量居于榜首的书目;美国著名财经杂志Forbes也称之为“经济学的一本奇书”;更有《大西洋报》 (The Atlantic)的Derek Thompson声称,这是他至今读过的商务方面最好的书籍。

 

调查显示,对某些读者来说,《从无到有》的出现实属一股清风,让人特别受用:比如说,那些喜欢看企业家之类的书的人,那些研究世界经济的人,那些想要学习经营理念,学习成功初创企业的经验的人。Thiel的这本《从无到有》,涵盖了大量有趣的话题,每一个话题都形成了专题文章,但就是因为它如此全面而详尽,我才会担心说,把这样一整本书摆到读者面前,不就如同把拿鲸鱼来喂金枪鱼吗?

 

《从无到有》的确是一本好书,但是有些观点也实在让我费解,下面我想具体谈一谈当中的两个特别的观点:第一,Thiel划分的乐观主义者-悲观主义者的范围,尤其是对亚洲地区的划分;第二,说亚洲的经济保守主义是出于害怕,这样的说法是否公平。

 

在第六章中,Thiel用一个简单的象限图(见下面)论证社会的自信程度基于人们对未来的两种看法:乐观主义与确定性。Thiel认为,中国之所以一直生产山寨产品,是因为,她是一个对未来抱着“确定的悲观主义”的社会。他这样写道: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也许是世界上最悲观的国家。当美国看着中国经济急速增长(从2000年以来每年增长10个百分点),我们都想当然地认为中国会以一个相当自信的姿态迈向未来。然而,或许因为美国一直是乐观主义者,无形中便将自身的乐观主义强加在中国身上。中国却认为,经济增长的速度是永远不够快的。所有其他国家都担心中国有朝一日会统治世界;唯独中国担心她没有这一天。

从无到有..

Thiel还认为,当一个社会在象限图中处于不确定且乐观的区域时,储蓄率总是很高,而投资率总是很低。相反的,当社会表现得确定且乐观时,投资将达到峰值,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就是这样。Thiel把中国归结于投资率和储蓄率同步增长的象限内。为什么会这样?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就是中国人在省下一大笔钱的时候,他们也会做一些保守的投资,当然,选择的对象是安全性很高的新兴企业,这些新企业的商业模式也是被证实了行之有效的。(比如说:在美国做得相当成功的克隆产品)。这些观点也许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但是,用他们来解释广泛存在的问题是否合理呢?他们对亚洲其他地区也适用吗?

 

我想说的是:我认为Thiel有几个问题还没有解释到位。首先,悲观与乐观的问题,事实上,中国以及与此相关的其他亚洲地区并不悲观。至少当地人是这样认为的,更有甚者觉得Thiel完全讲反了,我们乐观得很。照Silicon Asia的创始人Rebecca Fannin的说法,中国的网络创业十年前才开始掀起势头,但是相关的经验教训已经被消化吸收,甚至传给第二代企业家了。“中国的第一代企业家们是不大可能早早退休,去海滩或是高尔夫球场享受美好时光的,有部分原因是他们年纪轻轻就已发家致富,”Fannin说。“现在很多人已经在以另一种形式分配他们的财富了。还有人说马云投身慈善及环保事业就是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一种标识。然而更加典型的事业就是他们已大显身手,试试自己能否再次幸运,去帮助一些初创企业及创业者。

 

关于亚洲的其他地区,Nielson公司最近的调查显示,就经济表象而言,印度尼西亚是全球最为乐观的市场,菲律宾排第二。在世界最大的储蓄国家的排名中,东南亚经济体占了前十名。Nielsen的东南亚、北亚及太平洋消费者行为部执行董事Vishal Bali说:“拥有比过去更多的自由资金,东南亚的消费者有更多机会考虑投资和储蓄问题[…]这些最新发现表明东南亚消费者在未雨绸缪,早做打算。”

 

根据2014年德勤东南亚首席财务长调查(Deloitte Southeast Asia CFO Survey 2014),48%的受访者都看好此次展望,这标志着在建设经济环境方面自信心渐长。

 

第二件Thiel遗漏了的事情,就是没有对中国存钱的倾向性以及她对自身经济前景可能有的悲观展望做一个因果关系分析。2013年发行了一本探究亚裔美国人致富之谜的书叫《华人成功的秘诀》,作者赵宇空这样写道:

在中国社会,不管有没有读过儒家经典,节约一直是根深蒂固,代代相传的文化价值观。 […]有一定的存款,具备良好的理财能力,美籍华裔会对未来经济形势更加乐观。[…]美籍华裔把储蓄看作是必须遵循的教条。

从无到有

然而,近几年,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提出,中国的高储蓄率很大程度上是受儒家思想影响,儒家思想历来重视节俭,节制,自我约束,反对铺张浪费。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的Sheldon Garon对亚洲的高储蓄率也作出了独特的见解。他这样写道:

听起来可能有点奇怪,我认为亚洲人普遍性“急着存钱”跟他们共有的“亚洲特性”没什么关系,倒像是其他国家响应存钱的号召影响了他们。[…]我不太确定,但这确实会刺激人们把钱存起来,然而也会催生出其他的问题。高储蓄率与短缺的社会福利之间的矛盾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许多落后国家在社会福利方面做得不够,直接导致了低储蓄率。

 

Thiel在谈到亚洲,特别是中国时,并没有畏缩,他甚至说中国在新技术方面一直在和美国玩猫捉老鼠的游戏。通过描述这样简单的全球化例子,他想表明这并非真正的革新。原文是这样的:

对中国来讲,谋求发展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肆无忌惮地照搬西方模式。事实上中国就是这么做的:通过燃烧更多的煤,建造更多的工厂和摩天大楼来完成明确的计划。但是,人口众多导致资源价格上涨,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要真正地赶上发达国家,是很有难度的,中国也知道这一点。照Thiel的说法,一个国家想要真正革新,从无到有,创造一片新天地,首先必须对自己的未来有一张乐观的面孔,相信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但拿亚洲(中国)和硅谷对比,真的合适吗?

人民币

必须明确指出,我完全相信《从无到有》不仅是对全球经济以及现代科技投资格局的长远思索,更是事实性的探究。毕竟在创新,市场分析以及硅谷这一块,Peter Thiel一直是如雷贯耳的权威人物。但是,他在《从无到有》中提到的关于中国及其邻国显而易见的自信水平这一问题,让人忍不住想问问,他真的理解亚洲吗?

 

  想要了解更多创业创新知识,快速添加猎云网微信号:ilieyun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