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低俗化,不应该全让算法推荐来背“锅”

蓝鲸TMT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内容低俗化,不应该全让算法推荐来背“锅”

从周一开始,人民网就开始了连载模式,针对算法推荐进行评论。一评、二评、三评,从“不能让算法决定内容”到“别被算法困在‘信息茧房’”,再到“警惕算法走向创新的反面”,用一个现在比较时髦的词来形容的话,可以说是把把都是实锤,把算法推荐给信息传播带来的坏处抛到了阳光之下。

但有一些人就不乐意了,他们嗅到了人民网作为党报的控股媒体这个身份,发出来这些评论背后会有莫名的意味。对此,我只想说,你真是一个戏精!

这里并没有隐含的意味,只有作为它媒体身份的担当,以及对算法推荐摧毁传播价值的忧虑。

也有高手使用其辛辣的文风去反讽今日头条,可惜很多人都看不太懂。其实,全文只需要这一句就行了:

不能因为这是家年轻的公司,就对今日头条还有什么道德和价值观上的幻想。事实证明,能唤醒理工男的,只有翟欣欣和魏则西。

不过我觉得有点负能量了,非得出人命嘛?不尽然,来自各方的社会指责都让今日头条“低下了头”。

不管其他人怎么说,三评之后,今日头条赶紧给出了回应,称正视不足,勉力前行。而且从今日头条最近一年的招聘动态,也可以看出他们在逐渐扩充自己的编辑团队,这不就是一个转变吗?

媒体发出评论指控不足,当事人认错,并且采取了实质的行动来纠正。可谓是皆大欢喜。但我的讨论却不能就此打住。因为这背后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没有挖掘出来。

算法推荐是一个新型的内容分发方式。正如今日头条在回应中所表示的的“机器学习已经在信息分发中表现出了它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长尾内容的分发和触达。它和信息传播介质的升级一起,降低了人们获取信息的知识门槛,让“知识普惠”从口号变成了现实。”这是一个好东西。

更何况,人民网的评论中并没有把算法推荐一棍子打死,而是指出了算法推荐存在的各种问题。既然是一个好东西,为什么要批评它、指责它?

张一鸣之前在接受《财经》采访的时候说,技术是中立的,算法没有价值观。但是,人有价值观。无论是内容生产者还是内容消费者,他们都有价值观。前者可以迎合算法,后者可以影响算法。

首先来说,为什么内容消费者为何能够影响算法。当前很多人在评论今日头条算法的时候,都没有真正的关注过今日头条的算法逻辑,或者说在评论文章中没有体现出这一点。

在品玩(PingWest)在2016年10月份举办的HAY16活动中,张一鸣介绍了今日头条的算法逻辑:

今日头条的算法推荐与内容识别大部分是依靠用户的行为。在冷启动的过程中,会给出有标签或者说有属性的内容去给用户消费,然后用户在消费的过程中就形成了用户画像。然后把用户进行归类,然后通过用户消费内容的行为,即他们消费了什么样的内容,去判断这个内容的属性是什么样的,如果同一篇内容被喜欢看科技内容的读者看了,那么这个内容就是一个科技相关的文章,也将会推荐给更多的喜欢阅读科技相关文章的人。

很显然,这种建立在内容消费者行为上的算法模型,内容消费者是可以左右算法推荐的,不仅仅会影响你自己,也会影响到与你属性相近的人的推荐。

然后是内容生产者迎合算法。尽管今日头条在头条号作者后台一再强调要创作者注意内容质量。但内容分发哪是这些给出提醒的人能决定的?算法决定了内容的分发,结合上一部分的讨论来看的话,想要把内容分发给更多的人看,获得更多的流量,内容创作者就会迎合算法,迎合那个被内容消费者影响到的算法。

更何况,在当前各个内容平台为了扩充内容源动辄给出了巨额补贴,就导致了这样的一个情况,谁更能去取悦机器,就能获得非常高的流量,然后获利就高。这种流量与收益绑定的情况下,就会不停地刺激内容生产者去把内容生产给套路化,就衍生出了所谓的“做号者”,所以就标题党横行,平台中的内容也就出现了低质化。

算法就算是再厉害,分发的内容源整体上就是低质的,到达用户手机里面的内容又怎么能够优秀呢?这也就是人民网的评论所要解决的问题,为什么说不能让机器去决定内容?因为机器决定的内容往往会充斥着人性与欲望,很大程度上都是低质的内容。所以,需要编辑来当内容的守门人,对算法推荐之前的内容源下手,这才是根本。

声明:本文内容和图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TMT网立场,转载需注明本文出处及原创作者姓名!


随意打赏

今日头条内容低俗这锅我不背低俗内容低俗游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