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转型、涉足共享单车,滴滴正在努力的一切会结束于政策吗?| 独角兽2017看点

加速会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滴滴2016年的经历,看起来像是一个赢得了市场,却被政策制约的故事。

融资、并购Uber中国,原本应该为这家公司赢得垄断地位和赢利的前景,却因为各地网约车新政的推出,卡住了快车业务可以接入车辆的数量——而快车业务原本是滴滴最有可能大规模盈利的业务。

对滴滴和它的投资人,这显然很难受。滴滴该怎么寻找下一个增长点,来至少弥补一下快车业务受限带来的损失?该怎么继续撑起自己近2000亿的估值?

哪一个问题都不轻松。

关于滴滴这家公司,以下是36氪认为2017年可能会发生的5个看点。

 

看点1、谁能替代快车业务?

目前快车依旧是滴滴的第一大业务,但如果想要在2017年有新的业务增长,滴滴不可能只指望快车一条线。

巴士领域短期之内很难给滴滴带来新的业务爆发。因为在2016年,公交领域一直是滴滴在不断尝试的重点。从前年推出的大巴业务,为一线城市早晚高峰出行的通勤族提供巴士服务,到去年下半年尝试的滴滴小巴。

不过从实行效果和单量上来看,巴士领域是否能够为滴滴带来新的业务增长点暂时存疑,毕竟去年6月,滴滴大巴已经改名为“滴滴公交”,渐渐淡出了互联网巴士的细分市场。

而且从具体的操作环节来看,滴滴公交不太可能完成大规模商业变现,因为滴滴公交目前只能为用户提供公交线路换乘查询,到站时间和到站距离查询,其本质就是地图。而地图是出了名的难变现产品,百度地图、高德地图都是高日活、低收入的代表,滴滴公交的变现难度同样也会很高。

其余的业务里,36氪认为专车将会是滴滴未来一年中发展的重头。

因为,主做专车业务的神州和易到,看起来活得都还不错,靠做高质量的专车服务来扩大市场。

截止到去年6月,易到日订单已超100万,总交易数占纯专车市场30%份额;而根据财报显示,神州专车去年上半年的日订单数也有30万左右。

换言之,滴滴专车正试图争夺的是一个每天超过130万订单的市场。去年年底,市场还传言说滴滴要开始做豪华车业务。

此外,从消灭对手的角度看,目前滴滴最主要的对手也是神州和易到。

所以2017年,想必滴滴会在专车领域持续发力,甚至让其成为主线业务。

 

看点2、涉水新能源汽车和无人驾驶

按照滴滴官方的说法,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滴滴的目标是成为“新能源汽车运营商”,同时5年后,会有超过100万辆新能源车在滴滴平台上运营。

在环保抗霾这件事上,用新能源汽车跟政府的目标是一致的。也正因如此,政府对于新能源汽车的牌照放得比较开,在雾霾日也不会限行。从牌照角度看,用新能源汽车能扩大滴滴上的汽车数量。

对于驾驶者来说,新能源汽车的电费成本大大低于汽油费用,此前已经有大量网约车司机主动在使用新能源汽车。

据36氪从比亚迪处得知,滴滴已经与其在新能源汽车上,在数个城市展开了合作。

更长远来看,无人驾驶会是更终极的场景。“也许10年以后,特别是随着无人驾驶普及以后,汽车不一定是拥有,而是你为使用付费就好。无人驾驶以后你可以干很多事情,你不需要去停车,你不需要去维保它。”程维说。

在进入常态化市场调整之后,滴滴快车的经常出现高倍数的动态价格上调。如果能实现无人驾驶,显然能提高汽车的使用效率,并降低成本和价格。

此前的2016年9月,滴滴发布了智能交通云平台。该平台收集出行大数据,可以实现区域热力图、出行预测、实时公交ETA(预测到达时间)等,如果再加上无人驾驶,显然滴滴出行是想赶上智能科技的风口。

不过这中间依旧有不确定的因素。滴滴智能驾驶业务现在还处于团队搭建阶段,具体要怎么在战略方面做出具体的发展,都还是未知数,而且相较于Uber的无人驾驶汽车已经进入试运营,滴滴此时入局已算晚了一步。滴滴一直以来是一家高执行力、强地推的企业,到底有没有发展智能科技的基因尚未可知。同时,做无人驾驶,可能无法在短期之内有明显收益,不知道滴滴能否得到投资人的支持。

从技术角度来说,目前国际上虽然有Uber和特斯拉等公司已经开始试运行无人驾驶技术,但是不过目前仍然需要人力来监控汽车的动态以确保安全。

而从成本角度考量,滴滴副总裁朱景士也曾公开表示,中国路况较为复杂对于无人驾驶要求更高,而且司机成本并不一定高于无人驾驶汽车的运行成本。

简而言之,在无人驾驶方面,滴滴还有长路要走。

 

看点3、将探索欧洲市场,未来Uber依旧是外海业务最大的竞争对手

今年1月初, 滴滴 刚宣布战略投资巴西移动出行服务商“ 99 ”,通过提供资本、技术、产品、运营经验和业务规划等支持,助其在巴西及拉美市场扩张。

按照程维的说法,出行领域的主场比赛已经打完,滴滴接下来会去打客场,完成国际化。在此之前的2015年,滴滴已经通过投资当地公司,完成了对美国、印度、东南亚等外海市场的探索和试水。

程维的底气在于,中国的出行市场是世界上最富挑战性、最复杂,却也是最有潜力的市场,以北京市场为例,需要解决的需求预测、运力调配的难度是纽约市的20倍。而在其中已经获得阶段性成功的滴滴显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同时,对于滴滴来说,国内市场饱和,并面临严格的监管,产业链的拓展空间虽然很大,但进展却不会很快,未来用户发展增量注定在海外,走出去是必然的选择。

滴滴海外扩张过程中的主要竞争对手依旧是Uber,与Uber直接本地化经营不同,滴滴更多的采取投资方式完成扩张。Uber拥有更为成熟的国际运营经验和管理团队,其业务也早已遍布全球,比滴滴更懂得外海市场的游戏规则。而中国的互联网企业走出去受到文化、体制与本地化各方面的困扰,滴滴全球化的道路注定不会一帆风顺。去年刚刚结束了和Uber中国出行大战的滴滴,不知道是否已经做好了和老对手继续狭路相逢的准备。

 

看点4、去共享单车分一杯羹

共享单车无疑是如今最大的风口之一,目前行业内的“领头羊”摩拜和ofo两家公司纷纷攻城伐地,飞快地抢占市场份额。

有知情人曾向36氪透露,曾经滴滴也想做共享单车,但是出于某些原因没能实现,最终只能作为ofo的投资方。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滴滴不会更进一步涉足这个市场。

去年12月末,ofo联合滴滴推出红包活动,这是ofo被滴滴战略投资后双方首次进行大规模合作。而活动采取的红包策略,也被认为是滴滴历来进行市场推广的利器之一。

按照滴滴方的说法,2017年仍旧会将主要精力放在出行领域,希望能够打通每个人的出行。这意味着所有的出行方式都将会被覆盖到,共享单车也会是滴滴发力的方向之一。

36氪认为,滴滴进一步接入共享单车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与“苛刻”的互联网专车规定相比,共享单车发展初期便受到了政策鼓励,约束条件也颇为合理。而去年至今一直受网约车新政影响的滴滴出行无论是从政策角度,还是从新的业务增长角度来看,都有可能会更进一步从共享单车的风口上分得一杯羹。

虽然短期看来似乎不太可能会有新的巨头入场,不过如果能够把已经投资的ofo接入到滴滴出行现有的app中,也许是一条不错的路。

 

看点5、用更合作的姿态来面对政府和新政策

没人会怀疑,网约车新政依旧是滴滴出行未来一年最大的不确定因素。

由于滴滴的整个商业模式一开始就是建立在政策和法律的灰色地带,因此新的一年想实现上述的所有目标,这家公司就必须要证明明他们能在政策和法律的边缘地带安全地走进合法区域。与此同时,他们最好能证明,他们是有能力和政府进行有效沟通的。

网约车新政细则刚出台时,滴滴第一时间做出回应,明确表达了网约车经营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的不满,彼时的滴滴更像是一个新政的对立者。不过在今年,滴滴方官方则告诉36氪,公司将会改变姿态,要面对调整带来的挑战,采取更合作的态度。

虽说新政带来的掣肘可大可小,但是怎么应对确实是门学问,这并不意味着滴滴没有机会。中国是全球第一个中央政府出台法规肯定网约车的国家,早于美国、欧洲。中国政府的五年计划明确提出,分享经济是未来发展的五大支柱之一,这是全球其他政府都未能企及的。

同时分享经济在中国有最好的土壤和基础,分享经济也让每个人受益,2016年全年,滴滴出行平台为全社会创造了1750.9万灵活就业和收入机会,每天直接为207.2万司机提供了人均超过160元的收入。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