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批P2P企业转型人工智能,是否应该保持警惕?

亿欧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大批P2P企业转型人工智能,是否应该保持警惕?

【编者按】伴随着大量P2P企业转型人工智能以及AI产业热潮的爆发,中国AI产业的实力与其热度并不相配。但风险是与发展伴生的,在对创新开放、包容的同时,我们还是必须始终保持冷静的心态看待。

本文转自《财经国家周刊》,经亿欧转载,仅供行业人士参考。


人工智能(AI) 领域是继互联网金融之后,又一个站在风口的行业,也是科技创新企业的主要代表之一。

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统计,2018年上半年全球人工智能(AI)投资总额435亿美元,中国占比超过七成;截至去年三季度,全球AI公司共5159家,中国内地包揽了差不多20%,北京更是多达445家——有媒体称,中国已超越美国,成为全球AI创新企业最多的国家。

但这些创新企业中,究竟有多少是“只会讲故事”的?一大批P2P企业转型人工智能,是否应该保持警惕?

中国AI企业看起来很繁荣

先看两组数据。

其一,CVSource报告显示,2013年是AI元年,中国当年有21家AI创业公司进行融资。这一数据从2018年起突然飙升:该年一季度融资事件骤增至130次,总额402亿元,超过了2017年全年。

其二,2018年,我国AI公司融资总额为1131亿元,商汤、旷视、依图、云从四家公司合计拿到了其中的200多亿元(占比约1/5)。显然,资本开始砸钱进入。

再来看两个角度的对比。

一是与同时期海外AI企业对比,中国创新企业有点“头重脚轻”。

在CB Insights“2019年全球AI企业100强榜单”中,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共11家,中国的5家占据了半壁江山。但整个榜单剩下的89家公司中,中资企业仅有地平线机器人入围,然后是以色列6家,英国6家,加拿大、德国、瑞典、日本、印度各1家上榜,其余全部来自美国。

这意味着,不论与美国相比还是与其他产业相比,中国AI产业的资源配置不平均,资金等核心要素分布不均衡。现存的4000多家创业公司能获得投资的不足1/3。

而且,从技术水平来看,中国AI企业自主核心技术仍有待提高,数据开放程度偏低且缺乏必要的保护。虚拟现实、深度学习、仿真技术、智能机器人等还比较欠缺,关键领域原始创新和协同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亿欧智库《2018中国人工智能商业落地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AI产业累计融资超500亿元,但百强创业公司累计产生的收益却不足100亿元,90%以上面临亏损且绝大多数的年营收不足2亿元。

在CB Insights榜单上估值过10亿美元的11家公司中,中国的5家成立年限仅约3~8年,基本均比美国的5家公司(3~16年)要短,且中国公司更重视场景应用和商业模式,多为5年内快速成长的企业。它们的规模扩张,往往体现为激进的商业模式和近乎“裸奔”的企业文化。

二是2017年以来上市的新金融领域科技企业,上市前后估值出现倒挂。

截至4月下旬,被视为“保险科技第一股”的众安保险,其市值119亿元仅相当于2017年9月登陆港股前估值的1/7;

同年10月登陆纽交所的融360,表现相对较好,但当前市值8.12亿美元也比上市前估值缩水了近2亿美元;

2018年6月在港上市的“支付第一股”汇付天下,当前市值46亿元比上市前估值缩水30亿元以上;

同年7月在港上市的51信用卡,当前市值仅约上市前估值的1/4(58亿元)。

这即是说,这批上市创新企业几乎均出现了估值倒挂,市场对其实际表现并不买账。

AI产业势头堪比网贷产业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

与近年来网贷行业的发展历程相比,AI产业有不少相似之处。虽然绝大多数行业发展初期,出现泡沫现象都不可避免,两个行业的商业模式、性质、社会风险以及科技含金量,也不能完全类比。不过回望网贷产业的发展历程,或许能为AI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首先,发展历程相似。

以金融之家“2019年2月网贷平台50强”为例,其中34家网贷公司成立时间为5年及以下,占比近七成。

回想当年,随着消费金融和现金贷异军突起,平台数量三年间从523家增加到5500多家,行业成交额从897亿元翻了28倍,投资者人数从30万呈几何级数骤增至1350万。

再看当下AI产业——创业公司数量从2015年的几百家已骤增至4000多家。

网贷行业后来的乱象,毋庸多言——2015年e租宝事件爆发后,12月28日《P2P监管细则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出台,一系列庞氏骗局破灭。

仅2015年,全国就有950家平台出险,同比上升221%,涉及千亿资金且超过100万投资人中招。至2019年一季度,网贷平台存活数量从6500多家缩水八成多,良性运营的不足200家。

而AI产业,当前也处于超常规生长状态——技术应用标准、数据安全保护、个人隐私采集等一系列监管规则尚未补位,技术本身在各领域的适用性有待验证,“个人隐私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也仍在探讨之中。

今年2月,深圳深网视界发生大规模用户信息泄露事件,超过250万用户的身份证号码、人脸图像及拍摄地点等信息外泄,严重威胁人民群众隐私安全。

一旦因 AI产业发展 引发的各种隐私外泄、诈骗等事件层出不穷,导致公安部、工信部、人民银行、网信办等部委和机构形成监管合力,AI产业可能将戴上“紧箍”,迎来全面洗牌。

其次,投资网贷与AI的,很多是同一批机构。

梳理发现,2018年全球最活跃的AI投资机构,主要是谷歌、恩颐投资、NVP、英特尔投资等国际一线风投和科技领域专业投资人,仅谷歌一家,去年就在AI领域投入高达27亿美元,但它们在中国却稍显谨慎。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年底,在国内投资AI创新企业最多的十家投资机构中,排名首位的红杉资本捕获了49家,其次是腾讯系、IDG、经纬中国、阿里系、启明创投和真格基金,投资数量均在15家以上。

除此之外,软银、老虎等老牌投资人也相当活跃。而这一系列投资方,很多也都是当年大手笔助推网贷的资本方。

2015年是网贷行业拐点年,不仅红杉、IDG、老虎等先后进驻111家网贷平台,共发生总额为188亿元的121次融资,传统金融机构和产业巨头也在加速抢滩——嘉实基金、恒泰证券等金融机构,海尔、链家、恒大、绿地等产业巨头,也纷纷以并购和设立子公司的方式迅速占位。

第三,与网贷相比,AI企业估值增长更快。

据不完全统计,在金融之家“2019年2月网贷平台50强”中,有20家公开了最新估值信息(截至2019年4月20日),其中估值超100亿美元的仅2家(占比10%),估值20亿美元及以下的占比达65%。

但是,《2017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名单中的33家涉及AI技术的公司,根据可查得最新估值信息(截至2019年4月20日),估值超100亿美元的有8家(占比24.2%),估值20亿美元及以下的有15家(占比45.5%)。

第四,网贷也曾是各地招商引资的重点,如今换成了AI企业,且热情更高。

2013~2017年的互联网金融产业园热潮,自2017年起就被雨后春笋般的智能科技产业园所取代。

根据公开信息不完全统计,2013年,互联网金融刚刚兴起,2014年就已有超过20个地方政府设立互联网金融产业园。2013~2017年间,各地省级政府批准成立的互联网金融产业园/中心/基地共约17个,地市级共约19个,县级和乡镇级为零。这其中包括北上广深等互联网金融发达的城市,也包括具备一定IT技术和金融基础的城市如杭州、南京、天津、武汉等,还包括贵阳、昆明、大连、成都、泉州、郑州、西安、佛山、鄂尔多斯等看上去并无明显优势之地。

但2017年起,AI产业热潮爆发,各种智能科技产业园扎堆上马。

截至2019年5月4日,以智能科技、智能产业、智能制造等为名的由省级政府批准成立的产业园/中心/基地共约18个,地市级政府批准成立的共约66家,地市级园区数量多达互联网金融鼎盛时期的约3.5倍。

并且,湖南汝城、河北大名、广西平乐、江西信封等县级产业园多达43个,甚至还有浙江嘉善县姚庄镇、四川大邑县沙渠镇、陕西周至县尚村镇新设了3个乡镇级智能科技园区,且全部涌现于2017~2019年,仅2019年4月就有数十个宣布获批或成立。

不到三年时间,全国各级地方政府的智能科技产业园区约130个。其中县乡镇级园区占据相当比例。

调研中发现,一些新设园区,甚至直接由已然落寞萧条的互联网金融产业园更名而来。

落地已成趋势,AI企业潮来袭?

如此奔腾的速度,如此庞大的数量,究竟来自何方?

除去一批早期沉下心来钻研技术并扎根市场的老牌公司外,AI企业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大批互联网金融公司因监管趋严,打着智能科技的旗号转型做智能化生态系统,但自身不具备核心技术。 它们往往是先做高估值获取资金,再来补充技术能力。网贷平台大多通过这种方式,将自己从一个风口浪尖的行业转至另一个新的风口。

二是一些有应用场景的公司,希望借力AI等技术拓展原有业务,进行传统制造业转型和产业升级,比如创新性承接公安系统服务、信贷风险防控等业务,使得我国的AI应用呈现出一片蓝海,吸引了更多的机构和资本进驻。

三是各地地方政府为推动当地科技发展、抢夺研发资源,纷纷设立智能科技园区,也激发了各种挂着AI头衔的企业出现。

但风险可能就在不远处。

科创板为大量“催熟”AI产业的投资机构提供了“退出机会”。

1995~2001年的美国互联网泡沫,就源于资本市场对高新科技企业的盲目追高,导致相关企业股价乃至整个大盘“过山车式”跌掉80%,5万亿美元市值蒸发,近半数科技公司破产。当前,国内打着科创板旗号的各种炒作和畸高融资行为越来越密集,也极易让投资者因信息不对称而盲目投资。

对于AI产业来说,数据信息安全同样风险不容忽视。

不仅是AI产业, 物联网 、云计算、大数据等产业,均高度依赖对个人隐私数据的读取、采集和应用,数据安全隐患陡增。一些缺乏过硬技术手段、对隐私数据进行无规范采集和使用的公司,一旦遭遇黑客攻击导致数据泄露,不但危及用户隐私、财产甚至人身安全,还因这些数据往往涉及购物、出行、社交等多领域信息,可能引发连带风险。

风险是与发展伴生的,在对创新开放、包容的同时,必须始终保持冷静的心态。


活动推荐: “5G物联峰会”  

作为信息社会通用基础设施,时下5G产业建设以及发展如火如荼,并将最终带动数十万亿规模的社会经济发展。但5G在正式进行商用化普及应用前的态势如何发展?5G将为哪些领域的变革带来有益赋能?5G将在各行各业掀起什么样的市场风暴?系列问题依然困扰着各界人士。

为进一步深入了解产业发展脉络,理解5G产业现状以及未来趋势,让各界人士更清晰的洞察5G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机遇点。6月14日,经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政府指导,由亿欧公司联合承办的“5G物联峰会”将于上海虹桥世贸展馆举办。

亿欧“ 5G物联峰会 ”将特邀政府、学界、商业、投资机构等领域的专业人士,以多领域视角切入,深究5G产业发展脉络,探索5G赋能各行各业的新思路、新方法,供行业内外各界人士参考。活动详情请戳: https://www.iyiou.com/post/ad/id/824

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随意打赏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应用有哪些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互联网时代的营销中国人工智能企业人工智能行业转型如何转型人工智能自己的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发展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