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天真了,政策不能“解救”互联网医疗

亿欧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别天真了,政策不能“解救”互联网医疗

近日,国家卫健委对于互联网诊疗相关监管的出台为行业归置好了各个玩家的“座位”,明确了服务方的职责和定位,媒体、创业公司以及投资方以压倒性优势对行业前景唱好。支持声音包括“大风口要来了!”、“这是创新又‘接地气’的准则规范”、“互联网医疗新的时代到来”……

监管新规发布前,互联网医疗企业主导的互联网医院等线上服务模式早已被广泛实践,但碍于政策的不明晰,这些玩家一直走得不太顺利,而此次通知的发布,似乎让他们看见了“黑洞”里的曙光。

然而,互联网医疗企业要把政策监管与“救世主”画上等号,可真是太天真了;摸不着发展方向的创业者们想要因为一纸批文就获得重生,更是“too simple”。 在患者教育和服务方革命未完成的前提下,政策对于互联网医疗行业的作用或许只够“一盆鸡血”了。

政策是基石,但它并不能“解救”互联网医疗

这一拨监管政策的集中发布,看似对互联网医疗大盘子里的创业公司业务前景释放了利好消息,但实际上,在医疗机构和社会企业之间,管理办法的“天平”是偏向公立医院的。

首先,不论是互联网诊疗、互联网医院还是在线问诊,这一类医疗服务的主体都立足在公立医院。 起码目前,脱离公立医院体制外进行线上医疗服务这一模式还没有成为主流。也就是说,社会企业在其中的服务作用在医院端。

其次,此次发布的《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中明确提出,互联网医院必须依托实体医院建立, 且在其中执业的医生必须具有3年以上独立临床工作经验。而所谓远程问诊这一形式,在此前也早有规定必须为“医院与医院”之间的活动,医院与患者之间禁止进行DTC的在线首诊行为。那么若其中产生资金收益,公立医院及其中的医生应该是首要获得者。

这么看来,由于扶持了公立医院的主体地位,新规的发布在很大程度上挤压了互联网医疗企业的盈利空间。 医疗咨询机构Latitude Health也曾发文指出, 所有互联网医疗的相关举措只能成为大医院扩张的工具,对于互联网医疗企业甚至是不利的。

国家的政策红线规定了线上医疗服务资金流向朝着公立医院,而国内大部分互联网医疗企业都是以“运营能力”见长,通常没有打入公立医院的“内部”,这就决定了企业方和非公医疗机构注定无法和公立医院抢食蛋糕。这一点,大家都心知肚明,因此也有不少互联网医疗企业开始向诊前和诊后环节转向发力,主攻技术实力或是开启健康管理业务。

但这样,真能行吗?

补不齐两大短板,流量再大也是徒劳

公立医院与互联网医疗企业的一大共性在于,两者都具有海量的患者/用户流量,这些构成了其提供医疗服务的基础。 直至今年,还有不少企业拿“流量数”鼓吹业务能力,但他们忽略的是,如果无法完成患者教育和满足用户个性化服务需求,流量再大也无法从流量经济中成功变现。

在我国数百年的思维定式里,是小病“百度”,大病手术,这也意味着只要不涉及到真实的“病”,老百姓大多选择自行管理。这其中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老百姓认为医疗服务”不值钱“,只愿意为开药、手术等行为付费,这也是互联网医疗早期“轻问诊”在中国难以跑动起来的原因之一。

需求方巨大的“教育”成本成了令这几年互联网医疗企业苦恼的问题。典型如不久前上市“平安好医生”,其2018年上半年营销费用就达到4.72亿元,占总收入42%,总体业绩仍然亏损。

互联网医疗企业正用巨额的营销费用作为需求方的教育成本,尽管远程会诊、互联网诊疗、HMO等新型模式在美国已经有过先行者的诸多案例,但由于以往医患关系长期扭曲、医患信任度难以建立等原因,这一理念在中国的落地十分困难, 而这也不仅仅是一纸政策和通知能够扭转的,更别提在医疗服务互联网化之后,要建立医患交流的信任有多难。

很遗憾,我国互联网用户已经达8亿,互联网医疗的患者教育仍然没有完成。这不仅归咎于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现状,也受到我国长期以来“以药养医”的状态和扰乱市场秩序的“医疗黄牛”的影响。

更加遗憾的是,互联网这一媒介把中国用户“养刁”了。 程式化、无趣的服务形式根本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大多数人也不接受乃至抗拒生搬硬套的“被人管”。 换句话说,用户们需要个性化的医疗服务。这其中,全科医生团队以及商业保险公司就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

此前,我国的医疗产业发展并未实现这块短板的“拔高”。截至2017年年底,国内培训合格的全科医生仅25.3万人,而全科医生需要经过5年大学教育加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磨炼”才有资格上岗,巨大的人才缺口让用户的诊前环节处于空置状态。

就诊后环节来看,包括平安好医生、微医、医联等等在内互联网医疗企业早已有尝试与保险公司合作打造单病种HMO管理和定制健康险种等模式,但从各家的业务收入结构来看,这一模式的推行还不是那么顺利。

一方面,我国商保公司目前还无法掌握对医疗服务方的话语权,尤其老龄化导致的慢病管理负担大比例压在基础医疗保险身上;另一方面,“为服务付费而非药品”这一理念仍未打通,蜂拥学习“凯撒模式”的新型医疗服务格局,却未摸清中国医疗产业发展特色和规律,难免不会摔跟头。

在亿欧大健康看来,政策的放开给互联网医疗培育了创新土壤,互联网医疗的爆发远远没有达到高峰。 但如果不通过解决需求方和服务方的短板,互联网医疗未来的要载跟头还不少,这时候再多创新也是“海市蜃楼”,无法避免酿成被政策再度带上镣铐的惨剧。

编辑:郭铭梓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亿欧网的内容,其版权均属北京亿欧网盟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亿欧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随意打赏

互联网 医疗健康互联网医疗的发展互联网金融爆雷互联网远程医疗互联网金融政策互联网医疗大会互联网医疗优势互联网医疗行业工业互联网政策美国互联网医疗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