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Tech企业版图系列十三之支付

亿欧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FinTech企业版图系列十三之支付

百度在 2019春节 红包大战 中的表现

“红包大战”对提升 APP短期内的 DAU以及使用时长、使用频率具有立竿见影的功效;对于缺乏社交和内容基因,而偏向于工具型的应用,“红包大战”的营销模式可能并不适用,后续用户留存情况极不理想; 百度“雨露均沾”式的导流方式,效果不佳

DAU。“红包大战”对相关 APP的 DAU提升效果是非常显著的,按照红包玩法,在除夕之前的预热阶段,总体 DAU水平逐步提升,腾讯系的微信、手机 QQ,阿里系的支付宝、微博,以及头条系、快手等,热度都明显提升;几乎所有参加红包营销的 APP 均在除夕当天达到DAU峰值。手机百度在 2月 4日的 DAU甚至接近 4亿,相较除夕前一周增长超过 150%。然而除夕之后,各个 APP的表现各异,微博、快手等 APP热度回落较慢,而手机百度热度迅速回落;度小满钱包(百度钱包)作为百度红包的提现通道之一,与其他 APP的表现有所差异,DAU高峰出现在除夕之后 ,并且在除夕后的热度明显高于除夕前,说明用户提现行为活跃

日活用户平均使用时长。从日活用户平均使用时长来看,百度系应用在除夕前热度较高,但在除夕后,使用时长快速下滑,但也有例外, 百度地图在初二出现高峰,这也与假期出行高峰时间相符。而微信、手机 QQ、微博、抖音、今日头条以及快手等应用在假期中使用热度较高

日活用户平均使用次数。从日活用户平均使用次数来看,每个应用各具特点,百度地图、百度网盘分布较为均衡,社交类应用伴随着假期的到来、以及“红包大战”出现高峰。

新用户留存情况。红包活动简单粗暴,砸钱撒币吸引了大量新用户。手机百度虽然收获破亿新增用户,但是到了 2月 9日,留存率仅剩 2%;相比而言,头条系 APP今日头条和抖音,留存率仍有 25%左右。

总结百度的首场“红包大战”。今年是百度首次大规模的参加“红包大战”,但在红包营销策略上出现了偏差:

1、 由于百度系应用更多的偏向于工具类,缺乏社交基因,而信息流的内容也以聚合为主。 因此,虽然“红包大战”进行的时候,数据表现亮眼,甚至在春晚直播期间,众多应用市场因为突增的应用下载出现了宕机现象。但是,随着活动的结束,许多应用活跃度快速恢复到日常水平,应用下载量也因“提现”完成而快速减少。

作为流量入口和出口的手机百度、度小满钱包(百度钱包),获得了巨大流量,要知道,手机百度作为亿级日活 APP,除夕当天 DAU是平常的三倍。但这样的高峰仅持续了 3天,并很快恢复到 12月的水平。度小满钱包由于本身 DAU较低(百万级别),并且还 存在“提现”需求,所以变化更加剧烈 ,DAU水平有了明显提升,但后续仍有待观察。

作为导流对象的百度网盘和全民小视频,两者 DAU量级相当,前者代表工具类应用,后者代表短视频应用,后者的表现明显更好,这说明具有社交属性的应用更适应“红包大战”的玩法。

2、 同样是作为短视频应用的抖音和全民小视频,抖音留存率高达 26%,而全民小视频仅有 8%。 除了与应用本身的质量、规模有关外,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百度全家桶”的导流方式。这种营销方式虽然做到了“雨露均沾”,榨尽流量的价值,但 缺乏重点,使用户更多地关注红包,而不是体验应用

“打开全民小视频/并收看 1条视频”和“邀请好友、收看视频”这两种获得红包的方式有着巨大区别:前者使用户不停的切换应用,分散了注意力;后者则使用户真正留在了应用内。同时,“抢红包”与下载软件相挂钩,也会引发用户的负面体验,并可能将这种体验延伸至应用本身。因此, 许多参与百度红包的用户如此做:打开手机百度→下载“百度全家桶”→抢红包/提现红包→卸载“百度全家桶“

移动支付 新变革:腾讯 金融科技 的力量

移动支付“新流量”。2018年 9月底,腾讯与宁波市轨道交通集团达成合作,宁波轨道交通腾讯乘车码正式上线,宁波成为华东首个可在地铁使用腾讯乘车码的城市。 2018年 10月 1 日起,香港居民可以使用微信支付消费了,覆盖了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 ,包括12306、滴滴打车、美团、大众点评等内地商户,这是继让香港居民可以在港岛使用微信支付之后,腾讯首次为港岛居民打开移动支付的内地场景。

在流量红利接近尾声后,移动支付的新战场发生新变化——围绕智能出行在内的高频场景正在成为移动支付的新战场。因为这个支点撬动的是数以亿计用户和高频次支付的大市场,圈住更大范围的用户,成功解决了“移动支付增量从哪里来”的问题。也恰是对小额、高频场景的开拓,在移动支付新增流量难以大规模增长的环境下,使得腾讯移动支付的用户依旧能保持高增长和高活跃度。截至 2018年 6月底,支付业务月活跃账户已逾 8亿,日均成交量同比上升逾 40%。

除了规模的增长,支付结构也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线下商业支付笔数保持快速增长,同比增长 280%,商业支付笔数占总交易笔数的比例首次过半。 在腾讯的攻势下,移动支付头把交椅的位置 2018年出现了新变化。益普索发布的《2018上半年第三方移动支付用户研究报告》显示,进入 2018年,财付通与支付宝在移动支付市场的“双寡头”格局稳固,其中调查人群的 85%均使用财付通。《报告》显示,财付通在线下消费类交易的多个应用场景份额较大,这也是腾讯长期在此持续投入的结果,其中的重要原因包括腾讯将移动支付技术嫁接到更多的场景之中,乘车码业务被视为腾讯的典型代表之作。

以公交出行这一小额、高频市场为例,2017 年 7 月,腾讯乘车码首次在广州上线,随后仅用 14个月的时间,腾讯乘车码快速覆盖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厦门、宁波、济南、大理等百余个城市的公共出行,从公交、地铁到跨江索道,从市内到城际,从地面交通到轮渡等一系列立体化探索,如今腾讯乘车码这个微信小程序已经覆盖了大众交通出行的主要方式,而腾讯以乘车码为切入口,斩获了“公交出行”这一高频、刚需的用户场景。

腾讯金融科技的新变革入口。对于腾讯金融科技而言,乃至在腾讯而言,乘车码被看做是一个重要的“入口”。究其原因,在于以乘车码为代表支付入口, 其价值不仅仅是支付,而在于成为腾讯连接用户、商户和金融机构的重要起点 。这种业务逻辑,从上述提到的腾讯金融科技近期两大业务布局,我们或许能管中窥豹。

入口一:中国 数字化转型 入口。

腾讯内部对于乘车码的重视,从马化腾多次为其“站台”足以显现。从市场看,这是一个足够庞大且具有想象空间的市场,特别在移动支付流量红利接近尾声之时, 公交出行市场被各家看作是又一个必争的市场 。据交通运输部数据统计,截至 2016年年底,全国公共交通出行年客流量超过 1500亿人次。腾讯内部报告也显示,2016年公共交通领域每天有超过 4亿笔交易,这接近微信支付每天 6亿笔的交易规模。

除了日常出行刚需带来的高粘性用户以外,“公交出行”更大价值是腾讯参与中国数字化转型这个重要工程的一个关键“入口”。 腾讯希望通过乘车码,将移动支付技术与公交出行场景、行业生态融合发展连接起来,深耕智慧交通,落实绿色出行理念。 腾讯乘车码致力于把移动支付延伸到大众出行场景中去,引领交通出行进入高效、低碳的移动支付时代,让用户享受安全、便捷和舒适的公共出行服务。

在乘车码简单“扫码”支付的背后,包括 大数据、云计算、支付结算 等一系列的变革。其背后比移动支付更大的故事也已经加速展开,包括云计算、地图导航、办公系统等能力都将被整合起来服务公交地铁领域, 帮助公共交通行业从连接到融合,实现服务和商业模式的升级

金融科技在公共交通领域的创新,给城市交通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腾讯将以乘车码为载体,构建行业合作共赢新局面。 首先,在用户层面 ,有效解决乘车找零、忘带卡等困扰,提供公交路线、拥堵路段等查询服务,同时提供最优路线等客服服务; 然后,在交通企业层面 ,进一步增强客流大数据分析、站点流量分析等运营管理能力,提升路况信息分析、交通拥堵预测等交通管理水平; 最后,在政府层面 ,通过科学治堵,优化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建设,助力各地政府建设智慧城市。

中国的实体经济和公共服务机构,正在成为数字化进程中的主角,腾讯希望专注做好连接和零配件,为大家提供最有效的“数字接口”和最完备的“数字工具箱”,成为各行各业最好的“数字化助手”。移动支付被看做重要的一大工具。

入口二:湾区建设的金融科技入口。

不仅仅在已经白热化的国内市场寻找更高效的入口,腾讯对于移动支付另一大布局焦点在于“出海谋市场”。以香港市场为例,自 2016年获得香港金管局颁发的 SVF牌照以来,微信支付在香港市场步步为营, 一方面腾讯以合规安全为先 ,以香港为依托,成为中国跨境支付“出海”的排头兵;如微信香港钱包接入香港金管局的“快速支付系统”(简称“FPS”),通过系列系统升级,为香港用户提供全日 24小时的即时支付服务;随后在中国人民银行及香港金融管理局的指导下,成为首家为香港用户提供内地移动支付服务的香港储值支付工具持牌方。

另一方面,腾讯金融科技在港围绕商户需求迅速布局场景和服务 ,寻找并解决每一个市场痛点,目前微信香港钱包在香港宣布推出一系列升级支付功能,包括付款码支付、二维码收款和即将推出的微信买单,同时已支持出租车、茶餐厅、商超、地铁等场景。

腾讯不断加强在港的支付布局,不仅仅在于让移动业务出海,在其背后更大的期盼在于瞄准粤港澳地区要建设成为世界级的大湾区的机会,以移动支付为入口, 发挥金融科技引领、撬动大湾区全局建设 的作用。

促进两地交流,移动支付是基础设施,将加速两地资金流、人才流互联互通。本次移动支付实现双向跨境,仅仅是两地金融科技互惠的一个开始。 在未来,腾讯金融科技将积极推动两地金融合作的连接,以金融科技为纽带,建立让两地居民更紧密联系的平台。

京东闪付已稳居国内 NFC支付市场占比前三名

数据显示,随着京东闪付“一分钱公交”营销推广活动在全国开展,基于银联“云闪付”合作的京东闪付已稳居国内 NFC支付市场占比前三甲。 截至 2018年,全国支持京东支付的公交/地铁城市达到 135座,覆盖了一二线城市及主要省会城市并下沉了许多地级市 ,支持公交、地铁线路 12000条,全年累计服务人次超过 5100万。

支付宝还 信用卡 2000元以上收 0.1%手续费

近三年来,中国信用卡市场发卡数、交易规模迎来爆发期,截至去年三季度末,我国人均信用卡持有量 0.47张,高速增长的市场吸引了除了银行信用卡中心之外,移动支付巨头、各类信用卡代偿平台等积极布局。然而,随着支付通道费成本高企、巨头规模效应已成和移动支付小额便民交易特性凸显、财富管理能力成熟将用户资金留在自有体系内流转等原因,或将终结代还信用卡工具免费时代。

3月 26日起支付宝还信用卡超 2000元将收费。 继 2018年 8月份腾讯“叫停”微信支付免费项目之后,蚂蚁金服旗下支付宝也加入了信用卡还款收费大军。2 月 21 日,支付宝官方微博发布公告表示,为了持续向用户提供更优质服务,自 3月 26日起,通过支付宝给信用卡还款将收取服务费。

从蚂蚁金服官方人士介绍看,“与其他信用卡还款收费的第三方支付机构不同,支付宝提供了每人每月 2000元的免费额度。”也就是说, 2000元以内依然免费,超出 2000元的部分,再按照 0.1%收取服务费。如果用户需要提升自己的免费额度,可以通过支付宝会员积分进行兑换 。每月用支付宝还信用卡金额超过 2000元的用户将受影响,同时,支付宝方面介绍了将收费影响降到最低的三种方式:用支付宝消费积攒会员积分兑换更多免费还款额度;亲友有免费额度,可以请他们帮忙还,免费;选择通过银行网银、银行 APP等渠道免费还款。

支付宝比微信便宜 2元。微信支付信用卡还款,自 2018年 8月 1日起,也按照每笔款项的 0.1%价格收取手续费,金额精确至小数点后 2位,最低 1角钱;手续费在用户进行还款操作时,与还款金额一并支付。支付宝此次收费比例和微信相同,也是 0.1%,但是支付宝为每位用户设置了 2000元的免费额度,测算显示, 支付宝会比微信节省 2元服务费

用户通过微信支付或支付宝等第三方机构还信用卡,可拆分为两大环节: 第一步是用户将还款金额支付到财付通或支付宝;第二步是财付通或支付宝将相应的还款金额给到该信用卡所属银行、银行给用户信用卡恢复额度。 此次,两大巨头在信用卡还款时要扣除的手续费用,就发生在第一步。 如果用户是通过储蓄卡支付 ,财付通或支付宝会根据还款金额直接支付给银行相应的快捷支付通道手续费; 如果用户是通过零钱或余额宝支付 ,则转入还款中也会产生的快捷支付成本。因此,每一笔还款都将产生支付通道手续费。比如,用户使用信用卡代付工具中绑定的 A银行的储蓄卡,向 B银行的信用卡还款,A银行会向财付通收取一定的通道费用。当前其它信用卡代付工具,除了微信支付、支付宝外,还有京东金融、银联云闪付、各类信用卡管家等,也都会被银行等机构收取通道费用;不过,上述后几者平台尚未出现收费现象。此外,如果用户在一家银行的手机银行 APP绑定该行或他行借记卡,设置好预约还款,每个月到时间就直接扣付,当前各家银行仍实行手续费全免。

“终结”信用卡代还免费时代的原因。

1.通道费成本高企。

信用卡还款业务,对于支付机构来说是存在成本的,这部分成本之前是支付机构在承担。随着业务的发展,这部分的综合成本会持续上升。对于银行来说,同行之间还款是没有成本了。1 月 30 日,阿里巴巴

最新财报显示,过去几个季度, 支付宝一直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逆势扩大投资 。财报披露,截至 2018年 12月 31日,支付宝及其附属公司的全球年度活跃用户超过 10个亿。

类似的成本压力情况还出现在 2016年初微信宣布对提现收费,彼时,马化腾公开表示,微信承担了第三方支付工具的作用,银行快捷支付到第三方支付有千分之一的成本,一个月约 3个亿的手续费,需要微信团队承担。腾讯的财付通(含微信支付和 QQ钱包)用户 8亿多,用户渗透率约 80%;而微信还信用卡用户数,其官方营销广告显示,截至 2017 年 11月达到 5000万用户,庞大用户基数背后所带来的补贴通道费成本压力不小。

强监管环境下,备付金集中存管的落地,终结了以沉淀资金利息为主要盈利来源的商业模式,并且推高了支付机构的经营成本。在此之前,支付机构可以拿备付金与银行谈价格,争取更低的费用,但现在它们失去了这个至关重要的筹码。 一方面是备付金利息收入消失 、银行通道成本上升, 另一方面是偏低的服务费率与持续的补贴投入 ,这样的局面,对财付通和支付宝来说,都是重压——而且业务规模越大,压力越大。

2.提高转化率,用户资金更多在自有体系内流转。

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并没有对该平台代还信用卡完全收费。比如支付宝 2000元以内还款免费,积分兑换免费还款额度,以及亲友共享免费额度;此前,微信支付代还信用卡从免费到付费的过程也类似:自 2017年 12月 1日起,微信支付对每位用户自然月信用卡还款额超出 5000 元的部分按 0.1%进行收费;同一身份证下的多个微信账户,共享每月 5000元的免费额度;为他人还款时,占用支付方的还款免费额度,不占用被还款方的免费额度;2018年 8 月 1 日起开始付费后,也仅有理财通铂金、黄金会员的信用卡还款手续费继续享受全免政策。

而且据中国支付清算协会调查,移动支付仍以小额便民为主,2018年有 43.16%的用户单笔支付金额在 100元以下;29.48%的用户单笔支付金额在 100-500元;13.4%的用户单笔支付金额在 500-1000元 ,较 2017年下降 1.4%;13.96%的用户单笔支付金额在 1000元以上。

在用户支付习惯已经养成的前提下,此举有利于把用户资金留在自有体系内流转。 比如微信钱包提现需手续费,但是购买平台内理财免费,这就可以给平台内的理财产品引流;而支付宝代还信用卡部分付费,但是还花呗这种类信用卡产品免费,可以导流。

2016 年 2 月微信宣布对提现功能开始收费,彼时不少人认为微信支付用户数将面临流失,但后来发现,微信支付因为其强社交属性,仅仅经过数月的动荡期,微信支付用户数、交易额已经稳定,腾讯财报披露显示,红包收发量减少但交易总额同比增长,转账交易也保持增长;这样一来,也坚定了微信要收费的底气和信心,已经不害怕用户流失, 通过收费和减免激励等方式,既降低微信支付团队运营成本,又通过差异化服务、引流到理财投资服务中,让微信生态内的老用户离不开

截至 2018年年初,蚂蚁金服旗下支付宝资管管理规模突破 2万亿元;而腾讯理财通和支付宝理财平台模式不完全一样,前者更倾向于“自营”业务。

3.支付巨头规模效应已成,免费时代或将一去不返。

据艾瑞咨询报告,2018年上半年,我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约为 8.9亿,支付宝、微信支付(财付通)、银联云闪付用户数合计占比超过 95%。从具体数据来看,这之中,腾讯的财付通(含微信支付和 QQ 钱包)用户 8亿多,支付宝全球用户数 10亿,渗透率都已经非常高。在信用支付产品方面,中国支付清算协会调查显示,2018 年,用户最常使用借记卡、第三方支付账户进行移动支付,分别占比为 70.6%和 66.4%;使用信用支付产品,如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进行支付的用户紧随其后,占比为 49.9%;用户习惯已经养成。

与此同时,还有一些专业的第三方信用卡代还平台,比如 51信用卡管家、随手记、维信金科等等。市场份额上排名靠前的 51信用卡,截至 2017年 12月 31日,注册用户达 8100万人,共管理约 1.06亿张信用卡,2017年累计促成信用卡还款交易总额为 1085亿元。

信用卡代还市场已经很成熟了,个人用户的规模积累已经完成,格局已定。之前信用卡代免费,主要是为了获取增量用户,大多数的模式是,支付机构承担通道成本,但与此同时可以收集用户的消费账单、了解用户的消费能力做有效的风控判断、收集有价值的用户数据,还可以增加用户黏性,在此基础上,拓展其它的消费信贷、金融科技等多场景服务业务。

微信和支付宝之外的众多平台仍然提供免费支付服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们的实力和影响力决定了不敢轻易收费,而偏低的业务体量决定了收费必要性不大。更确切地说,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的每一次收费消息的公布,对它们而言都是一次抢用户的机会,尽管实际成效往往有限。

4. 降低运营成本的需要。

以微信、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公司,不属于真正的金融公司,他们所有的支付业务,其实都是一个类似于通道的业务,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信用卡还款的时候,必须要通过国家所规定的一些金融支付通道,比如从网联通道走或者从银联通道走。类似于微信财付通、支付宝蚂蚁金服这些第三方支付公司,实际上采用了一种自己直连银行的方式,通过在各家商业银行开立自己的账户,在进行信用卡还款和转账的时候往往都会从自身的支付账户当中走,从而可以确保一个较低的费率水平。 然而随着市场逐渐规范,监管逐步从严,这种模式已经被逐渐叫停 ,特别是全面断直连之后,类似这种支付通道已经不再存在,只要进行支付通道交易就会产生成本, 为了降低支付团队运营成本,只有进行收费

中国人均持信用卡 0.47 张,“抢人”还在进行。 过去两年来,国内信用卡出现了发卡数量、交易规模和信贷余额的大幅增长 ,截至 2018年 6 月末,A 股上市银行信用卡贷款余额合计约 5.2万亿元,同比去年 6月末增幅逾 11%;去年上半年银行信用卡刷卡交易额逾 13万亿元,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中国银行发卡量突破了上亿张。

华泰证券金融研究所计算,2009 年-2017 年中国信用卡累计发卡量的年均复合增速为15.47%,到 2017 年信用卡行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当年累计发卡量 5.88 亿张,同比增长26.45%,达到历年最高。当前仍处在增量扩张阶段,这一市场还将扩大。

银保监会数据,去年三季度末,全国信用卡发卡总量已达 6.59亿张,环比增长 3.36% ;全国人均持有银行卡 0.47张,如果考虑到计算人均时剔除分母里的非适龄人群或央行征信体系外的人群,中国人均持卡量比 0.47张更高。快速增长的市场吸引了银行信用卡中心同业、互联网巨头准信用卡产品及移动支付巨头的积极布局。

在差异化获客上,银行信用卡中心主要通过两种方式: 产品线创新,渠道铺设即流量入口争夺 。产品线创新上,有产品设计及优惠权益上差异化,比如各家信用卡中心推出各类场景消费卡、名人主题卡等,中国银联报告显示,2017 年中国信用卡产品数量达到 1867 款,占全部银行卡种的比例为 37.8%,较上年提升 11.3个百分点。

两大支付巨头的收费史。

在中国第三方支付诞生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面向 C端的收费一直没有成为主流。尤其是互联网公司背景的支付公司,以支付宝和财付通为代表,它们作为互联网生态体系的基础设施,向用户提供免费支付服务,以此增加用户黏性、拓展用户价值。这一格局在 2015年开始改变,微信支付(财付通)率先收费,支付宝紧随其后,第三方支付的“收费午餐”越来越多。

2015年 10月,微信宣布转账收费,每人每月享有 2万元免费转账额度,超出部分按 0.1%的标准收取手续费。

2016年 2月,微信宣布,从 2016年 3月 1日起,从零钱提现到银行卡,每位用户(身份证维度)有终身累计 1000元免费提现额度,超出 1000元部分按银行费率收取手续费,费率均为 0.1%,每笔最少收 0.1元。

2016年 9月,支付宝发布公告,从 2016年 10月 12日起,个人用户每人累计享有 2万元基础免费提现额度,超过额度后,按提现金额的 0.1%收取服务费。

2017年 11月,微信支付宣布,自 2017年 12月 1日起,针对信用卡还款,将对每位用户每个自然月累计还款额超出 5000元的部分按 0.1%进行收费(最低 0.1元 )。

2018年 7 月,微信再次发布公告称,将在 8月 1 日停止免费信用卡还款服务,届时每笔还款都有 0.1%的手续费。

2019年 2月,支付宝发布公告表示,自 3月 26日起,通过支付宝给信用卡还款将收取服务费;每月 2000元以内的还款不收费,超出部分收取 0.1%的服务费。

这样一来,微信支付的转账、提现、信用卡还款均收费,费率均为 0.1%;支付宝的提现和信用卡还款收费,费率同样为 0.1%,支付宝账户之间的转账不收费。

上述支付业务的一个共同点是,没有商业场景,因此支付机构无法向 B端收费。

为了降低收费对用户的影响,微信支付和支付宝都设置了一定的免费额度。目前,微信支付的免费转账额度为 2万元,提现的免费额度为终身累计 1000元,信用卡还款没有免费额度;支付宝的提现免费额度为终身累计 2万元,信用卡还款免费额度为 2000元。可以看到,微信支付比支付宝的收费范围更广,而免费额度更低。

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随意打赏

欧洲地图微信支付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