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数据时代的“上帝企业”是危言耸听丨亿欧智库精选

亿欧网  •  扫码分享
观点:数据时代的“上帝企业”是危言耸听丨亿欧智库精选

分散的数据价值密度低,数据越汇聚越能挖掘出高价值密度的信息,所以 人工智能时代,数据将越来越重要。数据即真理,数据决定财富分配。数据时代会出“上帝企业”。这是市面上普遍的观点,但这篇文章的作者提出了相反的观点。

其论据为:移动互联网进入 人工智能 时代,为了提高商业交易效率,为了更美好的生活,用户让渡隐私是趋势,强化隐私保护也是趋势。但现代文明社会的政商分离原则明确了政治和企业、公共和私人利益的边界。政商分离原则之下,企业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已经有清晰的法律界定和社会共识。不管现在,苹果、谷歌、阿里、腾讯这些企业规模有多大,技术有多么先进,现代社会的制度体系,都不允许它们去做超出边界的事情。在资本的逻辑下,这些企业的一切业务都必须小心翼翼,合乎法规,而一旦有什么不轨动作,立刻就会领受到股东的压力和资本市场的惩罚。

具体见下文。


这一年来,最危言耸听的预测出自以色列的赫拉利老师。

在《未来简史》中,他预言,将来人类社会的第一定律是“掌握数据掌握一切”,未来的人类社会将掌握在掌握数据的少数精英手中。随着解决了长生不老问题,这些人将进化成为无所不能的超人,而其他人则将成为“无用之人”。

由于,赫拉利老师的观点实在太过超前,这大半年来,他一直在不同的场合给自己的观点打补丁。但赫拉利至少说对了一个趋势:在人工智能时代,数据将越来越重要。数据即真理,数据决定财富分配。

特斯拉在今年一季度只卖了2.5万辆汽车,市值却高于卖了230万辆汽车的通用汽车。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特斯拉有数据。特斯拉和通用汽车之间,隔着一道十万八千里的数据鸿沟。“数据是未来的石油”。这句话来自今年5月份,英国《经济学人》的杂志封面报道。

这是一个绝妙的比喻。如果,我们把数据当做石油,也就能够理解为什么大家要争夺数据,为什么要保护用户隐私。

数据黑洞与数据争夺战

创新工场的李开复老师,一直在不同的场合指责Alphabet(谷歌的母公司)、亚马逊、苹果、Facebook、微软、阿里和腾讯,说它们是当今世界7 大数据 黑洞。这话的意思比较直白。这几个大公司像黑洞一样只吃不吐,一点都不懂得数据分享。

但有人不信这个邪,硬是要挖数据黑洞的墙角,最近闹得沸沸扬扬。

起因是,华为与科大讯飞等小伙伴利用各种人工智能技术,推出了一款人工智能手机。这款手机的一个特点就是,可以收集用户的信息。因为,人工智能手机不能搜集和深度挖掘数据,最多也只能叫做智能手机。这款手机能够根据用户的微信聊天记录,自动向用户推荐打折的衣服、餐馆等等信息。

腾讯一看,这还了得,于是,指责华为侵犯用户隐私。华为却说,搜集用户信息,获得了用户许可,这不叫侵犯隐私。两家闹得不可开交。

这个世界上的石油战争,从来没有说,我们是为了石油开打。企业之间的“数据战争”,当然也要打着保护用户隐私的大旗。

而李开复口中的“数据黑洞”们,也都是把保护用户隐私挂在嘴边。按照中国人熟悉的辩证法,这个世界上存在“数据黑洞”,也不完全是坏事。或许,数据黑洞不利于人工智能时代的市场创新,但是,在保护用户隐私和信息安全方面,这似乎倒是一种褒扬。

在腾讯华为之争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两家公司虽各有私心,但都是以保护用户数据安全和隐私为最重要的责任。华为一方面说获得了用户的授权,一方面也摆出了自己能够保护用户隐私的技术实力。

不管这些争吵如何热闹,却也表明了一点,在数据为王的时代,互联网巨头们哪怕为了自己的私利,也要拼命保证用户的隐私和数据的安全。

用户数据安全是生命线,各家企业都为此不惜一切代价。比如,阿里对用户数据设有层层严密的风控机制。阿里内部有个神秘组织“神盾局”,专司数据安全与风险监控。苹果为了保护用户数据,打死也不向FBI开放后台。

数据分享也意味着数据泄露的风险加大。所谓的数据黑洞并不仅仅是因为,互联网巨头们为了一己之私,也是因为,数据分享在当下能否做到绝对安全,还是个问题。

一切公开的行为,都不危险。大企业之间的数据争夺战,看上去很激烈,其实和用户毛关系都没有。在数据时代,最危险的敌人一般都躲在暗处。

先知这门古老的职业并没有消失,他们只是转化了一些新的身份。你可以叫他们未来学家,也可以叫他们导演或编剧。赫拉利老师所恐惧的未来,早在几年前,已经在《神探夏洛克》第三季中,成为现实可感的场景。

在这部剧中,卷福面对的敌人正是恶名昭彰且阴险的勒索之王——查尔斯·奥古斯都·马格努森。马格努森对外宣称有个图书馆,收集了大量政经要人甚至秘密特工的资料。他利用掌握的信息,控制勒索猎物,实现自己的野心。

最终,马格努森以为诡计得逞,向卷福透露了自己的秘密。他并没有实体的图书馆,只是凭着自己超强的记忆力,记住了所有的信息。卷福得知真相之后,一枪爆头,干掉了这个移动的图书馆。

很多人所担心的那个掌握一切数据,并用数据控制世界、无所不能的“数据神人”,活脱脱就是一个马格努森的升级版。而马格努森利用信息也把能干的坏事都干了。如果我们把《神探夏洛克》当成一个预言来分析,而不仅仅当成一个故事,也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东西。

首先,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掌握数据信息的犯罪分子最危险,数据也会成为武器。

然后,我们会发现,马格努森一旦拥有了信息,几乎可以无所不为。马格努森这个人物的原型,在一百多年前柯南道尔的笔下就已经出现过。不过,在原著中,他主要干的勾当是掌握贵妇们的隐私,然后,不停地敲诈勒索,最后吃干榨净。而在新剧中,马格努森则有了更大的野心。

掌握数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利用数据进行犯罪。马格努森几乎可以说是数据黑灰产业链的代言人。不过,犯罪分子就是犯罪分子,犯罪集团也不能称之为企业。过去一百年,未来一百年,利用信息数据犯罪的能力可能不同,不过,套路还是那些套路。

“上帝企业”不可能存在

然而, 以对马格努森式人物的态度,去担心数据企业,也是思虑过甚。

赫拉利的“齐物论”式视角,在写作上是一种突破,但也形成了局限,失去了对现代文明的信心。赫拉利认为未来会出现无所不能的 “上帝企业”,或许,正是忽视了 现代文明社会的一块基石——政商分离原则。

现代文明社会之所以区别于前现代社会,并不仅仅在于科技昌明、物质富足,而是先后确立了政教分离原则和政商分离原则。前者,让政治从宗教中独立出来,而专门致力于处理公共事务;后者,则明确了政治和企业、公共与私人利益的边界。

 政商分离原则之下,企业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已经有清晰的法律界定和社会共识。不管现在,苹果、谷歌、阿里、腾讯这些企业规模有多大,技术有多么先进,现代社会的制度体系,都不允许它们去做超出边界的事情。

  问题在于,当有的企业掌握的数据越来越多,能力越来越大,是否会模糊企业和政府之间的边界? 这貌似很有道理,但是,现实当中,这也是个假问题。能够掌握大量数据的企业,最终都将成为知名的大企业。这些企业在经过一轮轮天使和风投之后,最终要成为公众企业,否则前边的投资者无法变现。

 在资本的逻辑下,这些企业的一切业务都必须小心翼翼,合乎法规,而一旦有什么不轨动作,立刻就会领受到股东的压力和资本市场的惩罚。

 而我们更需要看到的是,这些企业能够走到今天,靠的不是阴谋诡计,而是通过创新提供新的产品和服务,创造新的价值。那些三观不正、不走正道的企业,不是没有,而是经过一轮轮市场竞争、遴选、淘汰,根本不可能做大,即便一时做大也不可能持久。这样的企业哪怕只泄露一个人的隐私,滥用了一个人的隐私,一旦曝光,也会遭受巨大的损失。

另外,我们也很难想象,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就可以获得海量的数据。拥有威胁人类的野心和实际拥有的能力,是那些想做上帝的人们无法逾越的一道门槛。

数据时代,隐私保护的敌人并不是这些明面上的互联网巨头,他们也不是敌人。如果,我们对现代文明和商业伦理有信心,未来哪怕技术进步到难以想象的地步,也必然会有各种新的约束条件,不让企业为所欲为。

现代社会的政治制度、法律和现代企业制度,都不是讲故事,而是一种强制性的约束。企业逾越雷池,必然受罚。

用户让渡更多隐私是趋势,强化隐私保护也是趋势

移动互联网进入人工智能时代,企业通过深度数据挖掘,会推出更多新的产品和服务,提高交易效率,让生活更美好。

这需要用户让渡更多的隐私,提供更多个人信息,否则你就无法享受到移动支付、信用评级等等便利。用户向企业出让的隐私越多,企业收集的数据越多,也就意味着隐私保护与监管,就越来越重要。

最近有两则消息。一则是,7月27日新华社报道,中央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国家标准委等四部门日前联合召开“个人信息保护提升行动”启动暨专家工作组成立会议,启动隐私条款专项工作,首批将对微信、淘宝等十款网络产品和服务的隐私条款进行评审。

另外一则是,8月4日,央行下发《关于将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由直连模式迁移至网联平台处理的通知》要求,从2018年6月30日起,支付机构受理的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全部通过“网联支付平台”处理。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国家层面很少在隐私保护与数据安全领域如此密集出招。而这两个举措透露出来的意图也非常明显,互联网企业一切数据获取和使用行为都必须置于有效监管之下,国家层面隐私保护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强。

企业自律不能代替监管。未来监管的重点,至少应该在三个方向展开。

首先,规范数据收集,这也是四部门文件所要做的事情。 目前国内知名的互联网企业,都有隐私条款,但是,大多存在位置不明显,告知不够明确,条文繁琐,用户基本不看的情况。规范数据收集环境,强化隐私条款的地位,同时也是提高用户的隐私保护意识。

其次,强化数据使用监管,在用户隐私保护和企业利益之间,实现平衡。 现在,有的互联网企业拥有大量数据,却不肯做数据分享。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标准和共识,往往是企业自说自话。比如腾讯和华为,华为说我们收集用户的微信聊天记录没有问题,而腾讯却说,这不行。这个问题不解决,今后恐怕只会制造更多的数据壁垒。

再次,重点打击数据黑灰产业链。 目前,黑灰产业链上一些人对数据的挖掘能力,甚至超过正规军。这些数据挖掘的成果,一旦被用于犯罪,后果不堪设想。

在人类的历史中,技术进步与制度演化,总是相辅相成。尊重公民的隐私权,隐私保护到位,如此,大家就无需担心企业收集数据。所谓的“上帝企业”,也就不可能出现。未来,或许有的企业会介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不安全。

随意打赏

大数据时代企业危言耸听亿欧智库智库时代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