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林投资尹佳音:让资本回归实业,产业整合是最佳出路

亿欧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海林投资尹佳音:让资本回归实业,产业整合是最佳出路

6月12-14日,为期三天的“2019全球新经济年会”在上海长宁世贸展馆举办。本次大会由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政府指导,上海市长宁区青年联合会、亿欧公司联合主办。大会以“科创引领智能新时代”为主题,聚焦科创板、5G、智能制造、餐饮等新兴 产业创新 热点。

在6月13日的 新制造未来峰会 上,海林投资执行合伙人尹佳音发表了以“让资本回归实业, 产业整合 是最佳出路”的主题演讲。尹佳音表示:让资本回归实业,就要做产业资本。最好的方式是长期投资,做好产业整合,而不是企业IPO之后资本就退出,这种模式是目前资本不能回归产业的主要原因。

以下为演讲全文,亿欧做了不改变原意的编辑:

今天是制造业峰会,在座的各位大多是制造业从业者,而海林投资专注于光电和泛半导体领域投资,目前已经成立13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主要专注细分投资的领域,看得比较细,比较专。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话题就是在这十几年里,我们作为资本方追求的“如何让资本回归实业”。

中美贸易战下的居安思危

首先从历史趋势来看,中美贸易摩擦一直在进行,5月10日,美国政府宣布对2000亿美元中国输美商品加征的关税从10%上调至25%;之后中国宣布从6月1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进口商品提高加征关税税率。在中美贸易战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特别是中国制造业都会受到持续影响。这个影响会有滞后性,但作为资本、作为制造业应该做好居安思危的准备。

昨天看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视频,有记者采访俄罗斯总统普京:“中美贸易摩擦,作为俄罗斯你会站在哪个立场?”普京回答说:中国有一句谚语“坐山观虎斗”,聪明的猴子都是在山上看的。整个中美贸易关系对于俄罗斯甚至全球都有很大影响,对中国目前的制造业也是如此。

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针对于目前中国已经很有优势的制造业出口这块,是完全竞争的模式。众所周知,中国制造在全球是有优势的,这个优势体现在“量”。另外对我们有影响的,是进口方面,中国没有优势的知识产权领域半导体、芯片等产品上,这对我们也会有很大影响。

首先说优势,一是成本优势。提到成本优势,很多人想到中国制造业目前的成本优势应该是人口红利。20年前是这样,现在已经不是了,在东南亚国家,人力成本比我们低很多。刚才四位嘉宾都分享了工业互联网、数字化这些更先进,更能提高我们成本优势的改良方式。目前来看我们真正的优势在于供应链、技术和产业结合。特别是在中国出口方面有优势的产品,比如中国跨境出口排名第一的3C产品,在中国的集聚优势主要集中在深圳周边,也就是在国家力推的粤港澳大湾区,所有出口3C产品,深圳占整个中国出口排名第一,超过38%。

另外一个例子,服装产业,现在主要集中于像江浙沪地区,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包邮区,也是强配套,小到一个钮扣、一个款式的衬领等等,这些让中国出口在全球打出“中国制造”的品牌。

随着中美贸易摩擦开始,我相信市场竞争会逐渐因为关税的增加变得更加激烈。因为更加激烈,在这方面产业集聚会变成更大的趋势,也正是因为这个趋势,会出现更多现代化大型的企业,进而加剧目前产业集聚,所以在完全竞争下,或者提高自己的技术,或者要扩大整个供应链的规模,强者生存的情况也会出现。

资本参与实业,要抓住产业集聚的优势

对整个经济环境,制造业,尤其是传统以出口为主的制造业,大家首先会考虑产业集聚的问题。同时,对于每个企业来讲,要考虑我们是在做生意还是要具备更长远的眼光,这就是所谓的,“大象想要跳舞的时候,蚂蚁要退出历史舞台。”

资本要参与实业,首先要有一个趋势,这个趋势就是产业集聚的趋势,而资本应该看到这种趋势。

目前来看证券化仍然是一个长期趋势。从中小板到创业板,到后来的新三板,以及现在比较热的科创板,中国的证券化趋势一直都随着政策发展不断增强。这个趋势是不是到头了呢?我们认为证券化还在持续。

大家可以看一部分数据,是股票市值占GDP市值的比例,以2017年为例美国是165%,中国71%,印度89.6%,日本是127%,中国证券化和全球相比是偏低的,导致资本参与实业直接投资的比例还不足,只有30%-40%,这个比例要增大,只有增大我们的资本才能回归产业。

“资本回归产业“是综合命题,刚才也提到在比如说芯片、半导体核心技术等方面,我们和国外还是有差距的,这需要以政府为领导的推动。大家都知道半导体、芯片行业是资金密集型、人才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从宏观来看,这也产业的发展需要重组,一旦重组就可能会引入国企、政府资源等共同来参与这个事情。

从资金来说,投一条产线资金量极大,这是为了解决进口领域贸易摩擦首先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同时在终端,就是产业集聚的问题,要从两个侧面考虑:从微观角度我们讲并购,并购除了企业自身资本,还需要产业资本进行参与。

资本行业处于第三阶段,产业整合是重点

现在资本行业发展应该有四个阶段,这里指的是投资资本,偏创业资本和PE较多。第一阶段是导入期。2000年最早第一批龙头企业或者国企改制,更多是以外资资本为主,本土资本少量参与。 第二阶段是pre-IPO阶段,在2005-2012年形成小高峰,对我国证券化也是一个发展。现在投资机构已经处于万人挤独木桥的状态,截止2018年6月份备案私募23000多家,产品73000多,大部分以pre-IPO阶段为主。

实际上,我国的证券化距离世界平均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加上现在股市处于历史相对低点,导致大部分以pre-IPO为主的投资机构竞争加剧,使资本的流动变成了短期的流动,这种pre-IPO模式,肯定还会存在,但不是资本主要阶段。

我个人理解资本的第三阶段,应该是产业整合和并购阶段。资本要想回归实业,找到自己的位置,应该做产业整合的阶段。应该怎么做?我个人理解,作为投资机构集中去投资自己熟悉的领域。像海林投资的中国光电与创新产业基金成立了大概13年,集中于光电上游和半导体上游的设备领域,除了自己参股的企业,还主动收购一些全球的设备领域的领先企业。

在产业整合阶段,如果集中一个产业进行投资,你就更容易看懂这些企业,和产业方沟通起来也更加有效,与懂自己的人合作,这也是现在产业方的诉求,这一阶段可能会持续3-5年。

5年之后,资本的第四阶段可能会进入杠杆收购阶段。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资本就以杠杆收购为主,以龙头企业和产业龙头企业为牵头,其他的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只能作为杠杆的模式,这种模式在发达国家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在中国还需要3-5年时间,前提是做好产业整合。

刚才讲了我自己的观点,如果资本要回归实业,就要做产业资本。有些人说产业资本实际上是伪命题。产业资本大家都知道,像工业互联网一样,通过技术、制造、人才一起去做生产环节的资本,而金融资本倾向于“钱生钱”。

我个人觉得产业资本并不是伪命题,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已经到了界限越来越不分明的状态。很多的产业现金流比较好的企业也会做资本,比如说苹果,有人说苹果现在已经到了下行期,但是苹果公司现在账上还有几千亿现金,这些现金也可以在产业里面做更多的整合。这就是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界限越来越模糊的情况。

产业投资的策略要注重长期性

再说说资本回归实业的两种模式:第一种模式结合进口和出口,目前在中美贸易对经济的影响下,进口方面有高度竞争优势的产业现在已经有龙头出现,我们可以结合龙头参与资本整合。

还有一些行业,在进口领域、知识产权方面不具备优势的情况下,可能需要自己打造龙头,这时可以关注一些细分领域。比如:设备、材料的一些细分领域,投资以后可以跟龙头共同成长,企业规模不需要很大,但是在核心优势上一定是行业或者细分领域的第一、第二,这也是目前对进口领域占据优势的好时机。

我们很难收购美国企业,但是可以收购除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的一些企业的技术,比如,对日本、韩国和欧洲的芬兰、荷兰、德国的一些企业进行收购。这些企业很多是一代创业以后没有接班人,所以他们对收购的愿望也是非常强的。

当然,跨境收购也要注意收购风险,资本方和产业方的横纵向选择非常重要。之前暴风科技72亿收购MPS转播权最后以失败告终,就是典型例子。

对于我们来说,做产业投资的策略要注重长期性。企业IPO之后就退出,是现在资本不能扎实回归产业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IPO就像高考一样,IPO前期每个项目就像我们高三,是知识最渊博、最优秀的时期,估值也相对较高。这就导致很多企业IPO以后反而出现业绩不增长甚至下滑的情况。主要原因就在于投资资本在IPO之后迅速退出。资本的退出阶段并不是IPO,而是要而是真正要跟着企业一起,打造龙头模式,一起往下走。包括帮助已经上市的企业做更多的利用上市平台的资本化,来实现更多的盈利,也就是整体的三重盈利模式,这种盈利模式最终会使企业长期增长更好,也使资本方能够回归产业。

本文系投稿稿件,作者:亿欧;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和“来源:亿欧”;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亿欧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随意打赏

资本公司实业资本海林投资投资实业资本投资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