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创业者密谋人造肉:未公布公司超10家 1400亿美元市场仅1起融资

亿欧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国内创业者密谋人造肉:未公布公司超10家 1400亿美元市场仅1起融资

“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三个月前正式登陆纳斯达克,上市首日大涨 163%。从那天起,这个“陌生行业”突然火了。时至今日,“人造培根”“人造牛排”等话题还是会经常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研究机构数据显示,未来10年,人造肉行业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400亿美元

在国内,多家人造肉概念股也跟着一路飞涨。同时,行业也迎来一批 “创业新兵”。有行业人士对铅笔道透露, 目前国内还没有对外公布的人造肉创业公司至少有10家 。与此同时,很多大型的食品或者肉制品的公司都在布局人造肉相关的科研储备、配方和市场调研。

虽然人造肉行业正开始涌现创业者,但 整体还未成为资本宠儿 ,倒也有获得资本青睐的公司出现,根据公开资料,铅笔道仅收录到珍肉一家人造肉公司,获得过一笔数百万元的种子轮融资

更多的投资人认为,是否投资这个新兴行业还有待观望,制造成本和消费者接受程度是投资人主要的担忧因素。

不过创业者们依旧看好人造肉市场并画好了蓝图。有人预测,5年内世界范围的植物肉均价将比其对标的普通肉类便宜60%左右。到那时,更高品质、更健康的植物肉将成为百姓餐桌上的“常客”。对于消费者接受程度,他们也都持有很大的信心。

注:本文内容主要来自铅笔道记者采访和网络公开信息,论据难免偏颇,不存在刻意误导。

人造肉成“风口” 

人造肉行业突然火了。

这似乎要归功于美国人造肉企业 Beyond Meat上市首日大涨 163% 的刺激。7月26日,其股价甚至达到257美元。虽然截至8月5日美股收盘时,其股价收报176.07美元,但与5月初上市时的发行价25美元相比,涨幅已达600%。

受Beyond Meat影响,国内A股的人造肉概念股丰乐种业、双塔食品、海欣食品、东宝生物、维维股份、哈高科等也曾大涨过一阵子。其中,丰乐种业、双塔食品、登海种业、金健米业等人造肉概念股更是在半个月内累积涨幅30%以上。致使乐丰种业外,哈高科、维维股份、来伊份、东宝生物等先后发布公告提示风险,并澄清与人造肉毫无瓜葛,但还是挡不住投资者的热情。

对于人造肉在国际上的“走红”,国内首家人造肉品牌“珍肉”创始人吕中茗认为,探究“植物肉”风靡本质要回归到人造肉诞生之初。美国消费者动物蛋白摄入比例偏高,尤其是高脂肪、高胆固醇的红肉还被贴上“高血脂”、“致癌风险”等标签,因此有些人希望用“0胆固醇”的植物蛋白替代。

同时,一些消费者从环保、动物福利等角度出发,认为应当减少饲养、屠宰肉用动物。社会因素催生了大量“Vegan一族”(严格素食主义者),素食成为了一种流行文化,刺激了植物蛋白需求,“人造肉”应时而生。吕中茗表示,这是一种消费观念的转变,美国消费者在追求口腹之欲的同时,开始更加注重饮食健康了,也愿意为环保、动物福利等精神追求付出溢价。

据悉,人造肉分为两种,一种是“植物肉”,是利用大豆蛋白、小麦蛋白、豌豆蛋白等植物蛋白作为原料提取,通过科技手段深度加工制作成肉的结构,模拟动物肉的气味和口感并做到基本一致;另一种是用动物的干细胞置于营养液中培养,培养出肌肉组织,其外观、口感与传统肉基本无差。目前, 由于成本和技术等因素,我们在市场上能见到的仅为“植物肉”。

吕中茗称,他本身是一个健身爱好者,在健身领域开拓者施瓦辛格早在几年前就站出来呼吁人们吃素,并开始以植物蛋白质来替代动物蛋白质的摄入。吕中茗发现,国际上很多前沿的运动营养学术界的学者正在向植物基营养偏移。“我查阅了很多美国的研究报告表明,用植物蛋白替代动物蛋白能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表现。”

与此同时,食品与发酵工业报告预计,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肉类农产品的供求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预计到2030年,我国肉类农产品的供给缺口将达到3805万吨。他相信,在未来的中国市场,“人造肉”将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势。 

在国内,人造肉这一“陌生”概念确实也火了。

“前段时间,一些自媒体都不用采访,就简单发几个人造肉科普类稿子就能有上万阅读。发个微博带上人造肉的标签就能引来不少网友讨论。”资深媒体人王伟(化名)对铅笔道表示,时至今日,“人造培根”“人造牛排”等话题还会轻易登上热搜。

在王伟看来,人造肉之所以能火成这样,不光是股价的上涨,还因为李嘉诚、比尔·盖茨等知名人士投资了人造肉企业,给人造肉行业打了一波“广告”。

Beyond Meat背后投资者相当亮眼,个人投资者包括比尔·盖茨、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Twitter的联合创始人埃文·威廉姆斯和比兹·斯通,以及麦当劳前任CEO唐·汤普森等。据说,2013年比尔·盖茨尝过Beyond Meat的鸡肉卷后,便决定投资。 

此外,美国另外一家人造肉企业Impossible Foods(IF)也于近日获得新一轮3亿美元融资。IF背后投资者除了有李嘉诚、比尔·盖茨,还有美国网球运动员小威廉姆斯、歌手凯蒂·佩里、科斯拉风险投资、谷歌基金等。

如今,Beyond Meat的主打食品素食汉堡The Beyond Burger和IF的产品Impossible Foods都已经在香港开店。

创业者“密谋”人造肉 

行业爆火后, 国内人造肉 市场正迎来一批“新兵”。 

“就我们目前了解到的,国内还没有对外公布的人造肉创业公司至少有10家。与此同时,很多大型的食品或者肉制品的公司都在布局人造肉相关的科研储备、配方和市场调研。”吕中茗向铅笔道透露,国内正涌现一批人造肉初创企业,“只不过对外发声的企业还不多。”

“珍肉”正是国内已经发声的企业之一。按照目前的规划,珍肉将在今年9月上架第一款产品——模拟牛肉口感的“植物肉”产品。

据介绍,珍肉目前的优势是熟悉产业链带来速度上的先发优势。其目前的发展方向主要在产品和技术两方面,除了和成熟供应商合作,同时还正在美国某知名大学建立实验室储备相关技术。渠道上,参考美国成熟的发展路径,“珍肉”与数家餐厅达成联合开发协议,将在植物肉产品出来后,研发出相应菜品,供消费者体验。

吕中茗是一位连续创业者,此前创立的“腹愁者”是国内最早做蛋白棒的品牌之一,目标受众是健身爱好者。

在吕中茗看来,其在蛋白棒行业的很多经验是可以用到植物肉上面的。同样是蛋白领域,同样是将在美国成功的新饮食潮流带到中国,“珍肉”团队在生产研发,供应链管理,市场策略方面有极高的推进效率。

吕中茗还表示,“人造肉”对于中国还有着独特的意义。他在蛋白营养领域观察已久,中国人的肉食习惯和蛋白营养方面都存在着许多问题。除了世界性可持续发展问题,“70%白领出现亚健康问题”“儿童体内发现用于禽类的抗生素”“非洲猪瘟将导致猪肉价格上涨70%”等频繁出现报道的国民膳食营养问题、食品安全问题、肉类价格问题,也都是可以通过一块人造肉解决的。 

他认为,人造肉是未来发展的趋势,甚至“植物肉”有机会成为引领新饮食习惯的产品,从而跑出百亿级的品牌。

环境友好、节约能源、饮食健康、使动物免于屠杀,是“人造肉”公司提及最多的优点。巴克莱银行5月发布最新研究报告预测,未来 10 年,人造肉有可能拿到肉类市场 10% 的份额,规模升至1400亿美元。

在诱人的市场面前,创业者们开始涌现。

国内另一家发声的人造肉企业是植物肉品牌“Starfield”。据报道,其已经和素食企业“鸿昶生物科技(苏州)有限公司”(下称鸿昶)达成合作,鸿昶将在Starfield 中占股,共同启动植物肉新项目。且第一代植物肉产品将在 9 月份正式开始市场投放,预计年底完成最新迭代版本的Stardust植物牛肉。

吕中茗认为,在今年或者是明年还会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创业公司。“因为人造肉行业市场潜力非常大,国内现在又是一个完全空白的状态,所以上下游各个环节都存在机会。”他也希望有更多的同行能够涌出,共同推动 消费升级 。“这绝不会是一个零和游戏,我希望行业能发展成蛋糕做大游戏。”

未成投资界新宠

虽然人造肉公司Beyond Meat上市后就迎来暴涨,市值更是超过100亿美元,但人造肉行业也备受质疑,甚至有舆论认为其是“下一个比特币”。

最直观的还是Beyond Meat股价表现。上上周,其从222.13美元跌至约191美元。到当地时间8月9日,股价已经到达164.37美元。更糟糕的是,市场对Beyond Meat的做空情绪明显。根据 金融科技 分析公司S3 Partners的数据,Beyond Meat有大约44%的流通股被做空。

与此同时,国内的人造肉公司在融资方面也不理想。

根据公开资料,铅笔道仅收录到“珍肉”一家公司获得数百万种子轮融资。

有报道显示,包括BAT、顺丰等在内的不下10家互联网企业都找上门接洽过素食食品加工企业齐善食品,但至今未有更多融资信息披露。

事实上,目前人造肉行业的投资人观望者众多。

铅笔道采访了5位消费领域投资人,他们均表示,最近才开始关注人造肉领域,但因为人造肉成本和消费者接受程度等因素,暂时还处在观望阶段中。

成本问题确实是摆在人造肉公司面前的第一大拦路虎。据吕中茗介绍,“珍肉”目前已经能够将成本控制到与普通肉类相同,但具体售价还不方便透露。 

之所以能够在成本上领先一步,吕中茗解释,“中国功能性蛋白的产能和提取技术十分发达,以Beyond meat所用原料豌豆蛋白为例,中国本土企业占全球过半市场份额。我们的定位是通过技术的突破在未来3年内进一步提高口感,降低成本。”

除了“植物肉”,通过细胞培育的肉类成本更加高昂,每磅甚至高达上万美元,以至于短时间内根本不会大规模地生产。Memphis Meats的数据显示,2017年3月,一磅培育肉的生产成本是9000美元,该公司预计, 到2021年,人造肉的价格将降至消费者可承受的水平

正因为如此,人造肉企业如何盈利成为投资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据Beyond Meat招股书显示,过去三年中,该公司净收入从2016年的1620万美元增加到2018年的8790万美元,但销售的强劲并没有扭转其成立十年来持续亏损的局面。2016年、2017年和2018年,该公司的净亏损分别为2510万美元、3040万美元和2990万美元。

可喜的是,投资者没有过度担忧账面上的亏损。因为该公司一直致力于研发创新,其2018年研发方面的支出高达958.7万美元。且根据公开的财报数据显示,近三年BeyondMeat的营收增长迅速。2018年达到8793.4万美元,较去年增长1.7倍。

不过,也有投资人直言,除非有公司能够在技术研发上获得突破性进展,将成本降到普通肉水平,且口味与真肉相同,才会考虑对人造肉企业进行投资。

消费者接受度不高    

除了价格因素,更糟糕的是,国内消费者对人造肉接受程度似乎并不理想。

铅笔道采访身边近10位用户均表示,在主观意识上不能接受人造肉。一位尝试过Beyond Meat人造肉的用户甚至直言,产品不仅贵,还不好吃,以后不会考虑购买。

艾媒咨询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在被调研的1586名中国消费者中,有36%的受访者表示对人造肉并不了解,29%的受访者表示对人造肉非常了解或比较了解,由此可见人造肉这一新品类在中国消费者眼中还比较模糊。

此外,在调研中,非常愿意、比较愿意尝试人造肉产品的受访者占到29.7%,但是非常不愿意、不愿意尝试的受访者比例高达51.3%。在不愿意尝试人造肉的消费者中,近一半是出于心理因素的影响,担心技术不成熟、口感不佳是另外两个降低消费者尝试意愿的重要因素。 

吕中茗也坦言,在国内,除了健康的需求,价格便宜和口感好坏是决定消费者长期购买的动力之一。因此,在口感方面,“珍肉”也一直在进行科技研发。

让人造肉完全达到真肉的口感水平还有一定难度。毕业于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吕中茗表示,这需要分离蛋白在通过加热、冷却、挤压等工艺制成组织蛋白,将植物蛋白大分子结构展开再重新排列。“实际上,这里有很高的技术门槛,达到完美的肉类口感,还需要技术的突破,我们也希望更多生物科学与食品技术人才能够加入到我们的团队。” 

吕中茗介绍,前段时间,“珍肉”进行的一次样品试吃活动。“用户对产品的味道普遍好评。但也有用户表示,目前的成品与真肉口感还存在一些差距。”

但吕中茗也表示了对于未来技术的自信,将会在吃肉的“五感”上下功夫,从色、香、味、触、听的感官上做到尽可能的还原,做到完全的拟真,同时还会研发出更符合中国人口味的“植物人造肉”。

此外,远瞻资本合伙人、驻美联络人秦岗博士对国内人造肉监管层面存在疑虑。他认为,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已经在人造肉方面进行监管,但国内人造肉标准如何却处于空白状态,也增加了人造肉市场的不确定性。

据悉,去年底美国农业部和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宣布,他们将联合对这种肉类的生产进行监督,以便其可以被安全地出售给全国各地的消费者。 

不过,吕中茗并不担心。他认为,国内人造肉市场还是太早期了,所以赛道的未来需要品牌引领,也希望能走出来更多的同行,共同引领市场的发展。“能带动多少消费者开始愿意尝试‘植物肉’是最重要的。”

人造肉是长期生意 

人造肉的市场在哪里?在这一点上,国内外同行意见一致。

在国内,传统的宗教、素食主义者市场不会有太多的增长。因为过去的“假肉”产品主要面向素食者,体量难以扩大。数据显示,我国素食人口比例大约在 4%-5%,且他们往往由于宗教、信仰原因严格食素,“仿荤”仍是不可接受的。

因此,在国内外,无论是Beyond Meat,还是“珍肉”,都把自己的最终目标指向了肉食者市场。

但是“珍肉”面向市场的首位划分是“弹性素食人群”,吕中茗表示:“这部分人群的消费心理相对会更前卫,他们愿意为了健康选择偶尔吃一次素,就像是年轻人口中的‘吃草’一般,这个行为理念正变得越来越多广泛。”珍肉想先通过这一部分人群,最终达到下沉至大众范围的效果。

吕中茗拿美国市场举例,在2012年,美国肉类消费每人每年达到83公斤,但之后这个数字开始持续下降,因为有一大批素食者崛起,他们逐渐开始有了健康的饮食理念。据统计,美国有4000万到5000万的素食人群。 

食品消费有三个阶段:食饱阶段、食好阶段、营养阶段。美国已经在第三阶段过渡许久,而中国经历了改革开放,第一阶段过渡到第二阶段许久,也差不多到了转变的时机。 

2017年数据显示,中国的人均肉食消费每人每年已达65公斤。他认为,国内肉食消费也即将出现拐点。 

吕中茗预测,5年内世界范围的植物肉均价将比其对标的普通肉类便宜60%左右。当消费者只需要花1/3的价钱就能够享受到更高品质、更安全、更健康的植物蛋白肉时,“低价”就会成为“植物肉”最大的竞争优势。

“我们的愿景是为中国消费者带来比传统肉类更加健康、更加安全、更加美味且真正符合中国人饮食习惯的植物肉,成为国民植物基蛋白食品领军品牌。”吕中茗认为,无论是为了更营养、更健康,还是为了环保,都会有一批年轻人愿意接受植物基蛋白这一新兴时尚的消费概念。

在创业者眼中,人造肉行业俨然已经成为“下一个风口”。但很多人仍然认为,这是一个急不来的长期生意,还有很多难关和未知需要攻克。

 一位投资人称,人造肉食用并非新鲜事,真的要达到与传统畜牧肉口味、营养、价格相同,可能有很长的路要走。“就算走上餐桌也或许是食物补充作用,无法承担主流食品重担。”

英诺天使基金合伙人王晟也曾表示,“看好人造肉。”他认为,人类在饮食角度的升级必然要围绕好吃和健康,人造肉能够做到健康,但过去的工艺方法、生产模式和思维相对陈旧,人造肉与真实的肉口感还有差距,未来还可以在多种复合维度融入纤维,利用3D打印等技术生产人造肉。 

同时,他也认为人造肉是长期的生意。“人造肉是大方向,但过程可能没有那么快。风口最终都会来,过程中可能因为有一些技术难题、市场突破阻力可能导致行业暂时熄火。”

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本文被转载1次

首发媒体 亿欧网 | 转发媒体

随意打赏

oyo融资10亿美元天使投资公司天使投资机构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